仁民對水墨的掌控已然被圈里圈外奉為“神級”,仿佛他洇漫任何題材都可信手拈來,畫幾縷荷塘之水可以靜到針掉在地上能聽到聲音,渲染一片洶涌澎湃的大浪,會讓你下意識伸出雙手去蒙上耳鼓。繪一顆小和尚的腦殼可以明察秋毫,似乎發際都處理得恰如其分,為一位美女造像,那份朦朧的情愫令人浮想聯翩。我們不知道在他那管半禿半殘湖筆的筆穎尖,隱藏多少美景良辰和豐富鮮活的靈魂。
《天》熱播過去幾年后,《餓殍》作為獨立的藝術品,在美術同行和愛好者中開始傳播、慢熱、提升影響力。新品太新,眾說紛紜。2005年大暑,仁民圍繞本篇寫下專題創作漫談,透露構思、技巧若干玄機,解秘于大眾。這種看似輕松的語言里可以讀到一位天才藝術家的不動聲色藝術追求,正如西方評論家面對斯特里普精湛的演技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質感的表演,首先是敬業的勝利,就像湖面上游弋的水鳥,人們只看到水面上的悠然閑散,卻看不到水下腳掌撲騰得厲害。
遵全圖氣象,人物造型略帶變形,看似老辣從容一氣呵成,其實無一節點準確到位,皆錯位也。當全錯連成一體時也就全對了,刻劃出似與不似之間的結構關系,正符合中國傳統畫的辯證造型方式。
一根根如同顫抖出來的一波三折重墨線條,不是首創,出點便是前輩的三句話:如屋漏痕,如折釵股,如錐畫沙。意求強烈,簡潔,高古,飄逸,凝重,寫實與浪漫。
自說自畫并非無章無序,禪義就是劃定的圈,于此圈內虛空粉碎,將所學所悟打碎攪和,融入中鋒和側鋒的線條變化,制成游離的扭曲抖動的墨線,表達體塊、結構、節點和人物造型。
其實畫家吃透《天》意之后,順著主題的無限張力,早已開辟出更大的創作空間,正式起筆時已經將《餓殍》作為獨立作品在創作了。他“揭密”,現在陳列于大庭廣眾的作品,之所以能讓讀者覺得舒服,正是他的匠心或曰“預謀”:稿初,他就考慮到作品展覽的需要,照顧讀者于五米之距能看清全篇,依此要求,人物臉寬定在十至二十厘米之間尺度,畫面寬則須在一米五以上,畫幅長度將在八到十米之間。所有的隨意、巧合,皆由預先謀劃作鋪墊。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