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音的世界,海上兵馬俑的世界,是朱仁民的獨立雕塑世界,是暫時也許是永遠被定格在紙上的世界。蓮花島行將出現的雕塑世界,必定還是獨立于世界雕塑的朱版雕塑世界。開啟這扇門之前,原始雕塑青銅雕塑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學院雕塑,威倫道夫的維納斯吉薩的獅身人面多那太羅米開朗基羅博隆納羅丹米羅,他在一扇扇人類雕塑的巨大墻門前流連忘返如癡如醉,貝尼尼的大衛陪伴霍去病的群雕,結伴而至,大風般強力鼓動他的心扉。巴洛克風格他分外關注,唯有它的雕塑連接了建筑、繪畫、文學,還接通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他的羅漢得鏈接中國秦漢雄風裹脅的氣度、氣韻和美在運動中的生機,老冉的大象無形,莊子的凝神,孔丘的禮樂不在鐘鼓玉帛。追憶云崗閱讀敦煌尋覓樂山,奔走去北京香山,留戀于無錫留園。
雕塑這個世俗化的概念,在仁民手里不停地被聚結不斷地被碾碎,最后結果是似乎蓋棺論定的雕塑外延在蓮花島被不斷地拓展,幾近極致:天工雕塑,輪廓線是臥觀音,乃雕塑之一;建筑嵌入石島,與自然無縫鏈接,乃雕塑之二。雕塑之三,千姿百態的306尊花崗巖或青銅雕就的羅漢或準羅漢,疏密有度地散布在2.5平方公里的小島,有站立海灘礁石,有躲避山坡草叢,忽而裸露800米長堤,忽而深藏藝術家工作室,仿佛活生生人群徘徊在自然的環境里,舉手抬足隨處可遇。最妙不過的是這些生靈的造型,他們的面龐就是我們身邊最熟悉不過你我他,創造者仿真記實了他們的行為舉止,親切隨和嬉笑怒罵夸張變形從容淡定豁達大度,他們集體為人世間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氣場。
他們是優雅的紳士,也是粗獷直率的農夫,他們快樂,因為無憂無慮,他們彬彬有禮,因為讀書有教養,他們面容真誠,因為內心坦蕩,他們和睦相處,他們勤奮向上,他們心懷理想,他們擁抱自然。雕刻群像展示了藝術家頑強的創造力,以羅漢群療傷大觀音未能落地之痛,最直接地表達了創作者的心靈圖像。藝術家蓄意與文學、繪畫、禪宗、審美意識息息相聯,讓高品位的審美觀融通普及于人民大眾,作品安排彰顯獨具一角的匠心,完全打破傳統的格局,或聚集于屋內,或排列于門道,或散漫于灘涂,或組合于墻院,用點線構成渾沌的雕群之美,憑疏密來表現形象塊面之豐富,如一群不斷線的風箏,織入回廊、亭榭、石塔、小橋流水,具象抽象,多重畫境恍惚可循,自然融化入整部大地藝術作品的雄渾旋律。
創作這樣的作品,其艱辛是躲在打著空調的華屋、邊品茗邊動筆的作家畫家們無論怎樣的想象力都難于企及的。繼續甲乙方身份,有時候是這邊等著匯鈔票那邊等著給圖紙,哪里都說是十萬火急,哪里都只找你朱仁民一個人。因為特別需要精心對待無可替代,在這部分作品中,仁民身體力行親臨親為的成份成倍增加,許多時候簡直到了“喧賓奪主”的田地,民工師傅靠邊,我朱仁民上去。一尊重達數噸的塑像擺錯了位置,可是性命攸關的大事情,他能放心讓別人干嗎,有誰能干得了嗎!在杭州創作,在福建加工,每尊重達兩三百斤,舟車勞頓漂洋過海,還得用吊車一尊尊安頓妥貼,現場作細節修正,一斧一鉆親手鑿石,超強度的體力勞動加上車船勞頓源源不斷的資金需求,漫遍全島的雕塑幾乎耗盡了創作者的元氣,每次經過長途跋涉運送安裝一批,無論寒冬酷暑刮風下雨,他都必須親臨現場,都在考量他的意志:是堅持不懈還是半途而廢?“今天賺一點塑一個羅漢,明天又賺一點,再塑一個羅漢。”(朱仁民語錄)他恨不能把自己也塑成一個羅漢,排在306尊之后,與海天同在,任憑小島日曬雨淋。
有軼事。某日仁民上島,沒想到有許多老太太在,總有五、六十人,她們中間沒有一個認識他,說都是來找一個戴眼鏡的男人,臉上有個酒渦的,聽人說他造菩薩造得很辛苦,她們來是要集體向他下跪,在得到確認后,她們果真跪下了,烏壓壓一片,把他當成了一尊菩薩。“他那么熱心地為我們造菩薩,他造的菩薩又這么好看。誰比得過他?他不是菩薩,還能有誰是菩薩?”
另有軼事。一房產老板聽說了他的故事,誠心誠意給他送錢來,50萬元的支票,純粹也是表達對他的敬意。仁民謝絕了,很堅決。老板有點急:“你是擔心我的鈔票不干凈?”他連連搖頭:“我有原則,建島的每一分錢都得自己親自去掙,原則是不能違背的。你這個錢捐慈善機構去,他們缺錢。”
不過,他到底還是又做了一尊,特別精心,當然不可能是自己,是慧鍔。
為一個日本和尚單獨塑像做廣場,有點出格。流傳的故事是1200年前,后梁時期日本高僧慧鍔,歷盡艱辛,來中國五臺山請觀音像去日本,駕舟護像,途經普陀山,海浪滔天,船不能行,是夜,海面鐵蓮花頓開,漫海翻騰不能止。慧鍔長嘆:東瀛誠無福拜受也,待風息浪停,逐假島山一張姓漁家,親手搭設茅屋,恭列五臺山觀音,后人謂這座簡陋的茅屋“不肯去觀音院”,普陀山觀音道場由此發端。往事雖越千年,飲水思源,普陀圣地引佛點香第一人萬不可輕慢。果然中日恩怨,功過要分明。大國要從容,做事要有氣度,要展現大國風范。這件發生在遙遠年代的往事,正是濃密鄰邦友誼的象征。對慧鍔的紀念,就是中國人對為中國作出貢獻的日本人的紀念。
2000年一個春雨瀟瀟的深夜,仁民給我一個電話。我是睡意正濃,他是精神氣爽。說他到上海來了,是為鎮園重題慧鍔和尚的雕塑來浦東鑄造廠里辦事的。我問他可能見一面,他說沒時間,得抓緊趕回去,家里一大攤子事正等著。這是他慣常的風格,時間太寶貴,通個問候電話,了卻對朋友的思念之情足矣。那段日子斷斷續續,他多次跟我提起正在創作的慧鍔塑像,夜半鈴聲洋溢創作接近成功的亢奮和激情。他這次是帶著樣稿到滬東造船廠聯系澆鑄青銅像的。果然已經大功告成,真為他高興。
朱仁民在蓮花島采用當地風貌與日本枯山水相結合的景觀設計手法,獨自動手規劃投建包括慧鍔像、百佛塔、佛茶館等組成的慧鍔廣場。其中的主體塑像慧鍔,朱仁民精心操刀,落筆無悔慣為絕活,創作慧鍔小樣易稿十數次,在他是很少有過的。泥塑階段,頂著50度以上的高溫,獨自悶在塑布大棚內沒日沒夜地工作,他的學生說,那些日子,老師的汗水可以用洗臉盆來盛。
在他創作的所有雕塑作品中,這是他做得最用心的一件,作為單體藝術,可謂朱仁民代表之作:慧鍔銅像連底座高達2.5米,寬至1.4米,以混沌大氣的中國傳統泥陶手法開臉,形容清癯,滿目滄桑,神情肅穆,雙目沉凝,開闊的雙唇似若念念有詞,前傾的坐姿極富動感,雙袖迎風翻飛,肌理自然天成,帶動整座塑像飄逸浮游,似水似云彌漫仙味。銅像被安置在形似船頭的大礁石上,礁石是用朱仁民自創的水泥島沙混合材料鑿就的,身后則是象征船桅的百佛塔。整部作品,匯合歷史、自然、哲學、政治、藝術、建筑,云涌風起,在這個3000平方滿鋪鵝卵石的濱海廣場結聚,滿目琳瑯,春華秋實。
還在為一些海島的歸屬和我們鬧別扭的日本人,至今都不知道這個紀念廣場,更不知道,是一個中國人憑一己之力親力親為而成。在相隔千年的日本和尚和中國藝術家身上,兩國領導人和老百姓可以看到許多東西。
止步至此。流暢和通,妍美簡約,莊重典雅,濃淡相間,筆致靈動,工寫結合,境界開闊,層次漸次洗煉,點厾渲染灑脫,意蘊空寥豐富。整座蓮花島輪廓清朗,似近若遠地融入了天工臥佛,匯合為一個人文自然和諧的大地藝術作品,盡管藝術家一再聲明這部創作尚待完整。意猶未盡之際,還是迫不及待地在慧鍔身畔立一碑,寫上禪味十足的一句話:“我們面前所見的海天,正是當年慧鍔所見的海天。”
大作暫告段落,繼續意猶未盡。他在這塊精神高地的入口處再樹一碑,刻上:“永遠對外免費開放”,公開與廟堂亂收費的世相叫板,內涵堪比徐志摩膾炙人口的名句:“揮揮手,不帶走一片云彩”。
親身到他的蓮花島去體驗一番,你一定會有所發現:由于他的生態實踐遠遠跟不上當今的開發速度,他的島正在一點點失去創建時的魅力,而他整個人依然孤零零地傲立在世界的一個角落,橫亙在他和眾生之間的,是一片渡不過的海。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