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
回媚香樓的時候落日已開始西斜,姐姐站在門口翹首而望,見我歸來忙問我去了哪里。我說只是在秦淮河上拜祭紫鳶一時忘了時辰,姐姐應著又說:“兩個時辰前有位姓楚的公子來,要約你去凌波畫舫一聚。我說你今天告假外出不知何時歸來本想回了他,那人卻說是你故友會一直在畫舫等著你。”-
我聽后一臉霧水:“我并不認識一個姓楚的故友啊?姐姐那人可是咱們媚香樓的熟客?”-
姐姐略想一番回道:“不是,那人臉生的很,模樣倒很俊朗,一看便是氣度不凡之人”-
我點點頭道:“罷了,我去看看就是!”于是回房梳洗了一番,見紫安有些倦意便沒叫她跟著。-
好在凌波畫舫距媚香樓并不是很遠,可趕到時天色也已經泛起一絲朦朧的黑霧,遠遠便見凌波畫舫上點起了彩燈。凌波畫舫位置較偏,清靜悠雅倒也很合我心意。岸邊幾株木槿在秋日開出幾許繚人的花,不時有悠香襲來。剛走進卻聽畫舫內有琴聲傳來,仔細一聽是一首《長相思》的曲子。曲聲悠婉哀轉,絲絲纏繞間都似在訴說著無盡的相思。當琴聲彈到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時明顯感到人與琴已合二為一。我不覺佩服此人好高超的琴藝,只是琴聲只彈了上半闕就停住了。我盈盈而入,掀起湘妃簾目光落在背對著我的白衣的男子身上。只見那男子襲地而坐,一直望著畫舫內水月鏤空的雕花窗出神。我輕贊了一聲:“公子好琴藝,未央今日真是一飽耳福啊!”那白衣男子一聽忙起身相迎,轉身間我卻吃了一驚原來是他!在望月臺與巡游會遇見的那人。我沒有多加思考于是微微福禮說道:“讓公子久等,未央在此向公子賠罪。”那男子見勢忙回禮一拜說道:“姑娘客氣了,請坐!”我盈盈一笑說道:“多謝公子!”-
坐下之后方環視舫內布居,四周皆是精致的水月鏤空的雕花窗,沉香木的小幾上放著景德鎮的彩釉花瓶,旁邊還有幾盆開著正艷的蘇菊。舫內雅致悠然別有一番情趣,案上紫檀香爐內點著悠逸香絲絲縈繞。我抿一口茶輕輕放下問道:“不知公子約我來此所謂何事?”那男子溫潤一笑,眼眸閃爍回道:“我與姑娘不是第一次見面就不用那般客氣,在下楚云修今日來只想送還此物。”他說完便從懷中掏出一方絲帕,我定眼一瞧那不正是我數日前丟失的,絲帕上繡有一株并蒂紅蓮,丟失后我難過了好久,并不是絲帕有什么特別之處,只是這條絲帕別俱紀念意義。他見我一時失神于是又說道:“這是那日我在望月臺揀到的,只因姑娘走的匆忙我又不知姑娘姓名所以一直遲遲未還,直到那日的花街巡游會我才知姑娘住處!”我接過絲帕輕輕撫過說道:“謝謝公子,讓公子費心了真是不好意思!”他笑道:“姑娘見外了”我微微點頭卻瞥見琴案旁他隨身攜帶的那把折扇于是來了興致問道:“不知公子可否借你那折扇于我一看啊?”他微微遲疑,把扇子遞給我。我信手接過仔細打量,青竹扇柄上有花紋交錯,扇墜相思結流蘇隱約還有杜若的香氣。我問道:“這相思結可是用杜若的花瓣熏泡過?”他點頭贊道:“姑娘真是聰明,正是如此!”我婉爾一笑遂打開折扇,瞥見扇面的那一刻臉色瞬間凝固,不知所措。只見扇面上已作了畫,而畫的正是那夜在望月臺的我。白色的霓賞裙,隨挽的發髻及那支藍蝶玉簪正是那夜我的妝束,不會錯,雖然這畫上只是一個望月的背影。扇上還題有一首詩:望月臺上望江南,秦淮月下訴情腸。始知月娥入凡去,怎料白蓮出水來?讀完之后,心卻慌的厲害,卻不知這情腸從何時而來?他見我不語忙說道:“冒犯了姑娘,還請姑娘見諒,回想那夜在望月臺下我遠遠看見臺上有個白色身影原本我以為是嫦娥下凡于是就走了上去,卻沒想到看見姑娘望月而吟時的背影比那仙子更勝一籌!更有如那清出于水的白蓮一般純潔而讓人敬畏,所以我才在扇面上畫下這幅畫。”我仔細聽他說完遂打趣的說:“公子你太高抬我了,竟把小女子畫的那般傳神。公子不僅琴藝好連畫都堪稱絕代風華,小女子實在是佩服!”說罷做了個抱拳的姿勢,竟惹他哈哈大笑起來贊道:“姑娘果真風趣。”我將絲帕并折扇一起還于他說:“此帕既然被公子揀了去那說明我和公子有緣,我就將此帕贈于公子了吧。”不知為何只是覺得這絲帕應該送給他,他聽我這么一說頗有些意外和驚喜于是謝道:“多謝姑娘!”轉念一想將折扇遞給了我說:“姑娘若不嫌棄,那就收下這把折扇吧。就當彼此互換如何?”我也是一驚一喜接過說道:“如此恭敬不如從命了”彼此相示一笑,抬頭間卻見透過水月鏤空的雕花窗竟能看見秦淮上空的月,如我們初見那日殘月一抹,廣皓無邊我不覺贊嘆一聲:“原來,在此處觀月也別有一番滋味啊,公子你說是望月臺的月美還是這畫舫內的月美呢?”他抬頭凝望說道“心中的月最美”我微微一笑點頭。-
我們在畫舫內賞月、談詩、論琴我驚于他滿腹詩書,文武雙才卻不為官場所動。如此一番談笑也算是遇到知已,不覺夜色漸深才起身告辭而去!-
-
『五』-
-
如此一來我與楚云修的關系逐漸密切了些,閑轄時我們暢游秦淮或吟詩做賦或吟酒賞月,偶爾也會在秦淮河上劃一葉扁舟撫琴河上。日子過的也算逍遙,但我未忘我身負的仇恨,魏賊一日不死我一日也不會開心。可是天下之大卻沒有有志之士能于魏賊抗衡,我一弱女子又該如何是好?我自愿入媚香樓為的便是能結識有志之士為我大明鏟除奸佞,可總事與愿違。-
我也曾試探過楚云修,憑他的文才入主官場肯定會有一番作為,只可惜他對為官并不上心,我雖有暗示但也是白費心機!不知不覺中我來秦淮已數月,秦淮的冬天蒼涼蕭瑣間竟也不失繁華。隆冬十二月秦淮下起了大雪,為煙雨秦淮渡上了一層迷幻銀白,也為那些文人帶來了壯志豪情。-
是雪天,我穿貂皮雪絨披風發髻只插一朵玉梅釵隨云修一起漫步文德橋。幾月來的相處我們彼此已熟識,稱乎也沒有起初那般拘謹,我喚他云修,他喚我未央。跨過文德橋是一片梅園,積雪未化襯著滿園紅粉白不一的梅花景色十分幽雅別致。數里之外都能聞到梅花特有的淡雅清香氣息,我隨云修在倚梅亭而坐,亭四周皆是開的正艷的梅花。-
我賞著梅玩笑似的對云修說道:“如此美景若有你絕妙的琴聲相伴那就好了。”云修一聽含笑問道:“你想聽我撫琴?這好辦,你在此稍候片刻我去去就來!”他說罷便急急離去,我還未攔阻他就已不見了蹤影。不消一刻他果真抱了把弦琴來,我見狀心頭一暖淚差點劃落,嬌斥道:“我只是說說你怎么就當真了?”我看他額上有細密汗珠于是拿出方帕給他擦去,定是跑的急了都出了汗。他微愣忙道謝說道:“我也是有點技癢,好在媚香樓離此并不遠。”說罷便調了下弦音問我:“想聽什么曲子?”我略思考回他:“就是那首《長相思》吧!”他點頭應下便開始撫起琴。-
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琴音悠悠,相思成愁我看著用心撫琴的他,在看著這滿園梅香,頓時心生舞藝便脫去貂皮雪絨披風在梅樹中跳起舞。廣袖翩飛、舞姿婀娜的,步履輕盈伴著驚落的梅花和著長相思的曲子我舞的忘情,恰在此時天公作美似的又飄起了雪。琴音不絕,舞姿不滅,旋轉中我看見云修他眼中閃爍的光彩,是癡迷,是心動。曲停舞落,云修他從亭中走出意猶未盡的說道:“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未央你總是帶給我太多驚喜。”我拂眉一笑不語,他忽然握著我的手說:“瞧你,手都凍的涼了趕快回亭暖和一下吧!”他的手覆上我的手,是那種讓人安心的溫暖傳遍全身。我點點頭,隨他向亭中走去剛走兩步不料腳下一滑,陷些跌倒卻被他一手將我抱住,剎那間心卻跳的厲害。他忙問:“有沒有摔著?”我搖搖頭說:“沒有,謝謝!”他語氣溫柔的叮囑:“小心點。”我輕應一聲,剛要前行,卻見他彎腰從雪地拾起一塊半月形玉佩,我一看忙說道:“是我的,可能是剛才不小心掉了出來,幸得你拾著不然真丟了我可要急死。”他只是看著那枚玉佩發呆,良久表情復雜的問:“這玉佩你從哪得到的?”我一時摸不著頭腦不知他緣何如此問于是回他:“這是祖傳的,我父親給我的啊!”他忽然愣住冷冷的問我:“你究竟是誰?這玉佩分明是湖洲楊家之物,你是怎么得來的?”我聽后一驚楊家…,他怎么知道這是我楊家的東西?滿腦疑問間,他卻從懷中掏出一塊玉佩我仔細一看不覺大駭,他的玉佩于我那塊剛好是一對。兩塊玉佩合在一起恰成一個圓形圓中是一朵并蒂蓮花。我一時懵住了,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這玉佩卻是我小時父親送給我的,我以為是家傳所以就仔細收著,平常也不示人如今怎會出現另外一半呢?他見我沉思不語又接著說道:“這玉佩本是我父親與楊家結親的信物,玉是特有的藍田和玉做成,花紋取其并蒂連理之意,一家一半以此為證定下婚約!我雖未見過楊家小姐,卻知她名喚楊冉傾。只是十個月前楊伯父遭魏忠賢殘害,家父告知我楚家與楊家有婚約并命我接楊小姐回揚州暫避,怎料我去時楊府已化為一片灰燼。楊家數十人無一生還…”他說完雙手僅握玉佩自責道:“是我去晚了,沒能救出她…”他說完淚已滑落,好似那是他永久的痛永久的傷。我握住他的雙手,激動的問他:“這是真的嗎?”他點點頭忽然用雙眸凝望著我說:“難道她....”我狠狠的點著頭說:“是的,她沒有死,我就是楊冉傾。”他抬起頭不可置信的看著我,于是我便將原委告訴了他。他似是喜極將我緊緊抱在懷中口中念道:“傾兒,你竟是傾兒,你沒死,太好了!”我確實沒有想到,本以為我就會這樣孤苦一生,卻未曾想上蒼送我一個可以托付終身的人。原來我并非命薄之人,我有云修我的未婚夫。父親,您是不是怕我孤寂所以送他來陪我呢?父親,孩兒謝謝您!-
如此寒冬,我卻不在寒冷。回媚香樓后他仔細于我說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原早在二十年前楚父于我父皆為東林黨人,他們志同道合、匡復社稷、打擊奸佞并結為兄弟。卻不料楚父得罪權貴幸得我父親偷龍轉鳳救他脫離險境,從此楚父一家便隱姓埋名在揚州一帶隱居。也是在那時兩家指腹為婚并以玉佩為信物,后來為保證楚家安全兩家不便經常往來就沒有向我們提及此事。送走云修后我百感交集,我把此事告知姐姐,姐姐也替我高興,說這是我修來的福份讓我好生珍惜。我當然明白姐姐的意思,可是我總放不下對魏忠賢的仇恨,每當我想起楊家的慘死的人我心中便不得安寧!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