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讀過的《閏土》,上了初中后才知選自魯迅先生的《故鄉》。中學教科書里選入的文章,大約幾十篇吧,沒有數過。大多文章模糊得只記得文章標題而己。前兩年,聽說教科書里刪了不少魯迅先生的文章,有哪些篇目,不曾知曉。至于為什么要刪,聽說是不合適宜,筆調過于悲觀了。
教委選什么樣的文章作教材,自有他們的理由。讀某作家的文章太多,其實并不好,往往而受限于他的主觀情緒,思想不能自由,然而魯迅先生的愛國憂民的高貴品質,在當時當今,是沒人能比的。所以,毛澤東主席說:“魯迅,就是這個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在所有評價魯迅的文章中,毛澤東主席的評語是最客觀最公正的。毛澤東主席的偉大在于他能精準地評定一個人,而魯迅先生的偉大在于他的文章關注的是民生是國家。一個偉大的作家,他的正義感責任感是最重要的。有好多人說魯迅先生不能被稱為中國現代文學的泰斗,因為一生中沒寫過一部長篇小說,唯一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不過兩萬余字,雖然深刻揭示了國民的麻木與軟弱,但人物還是悲慘的下場。而魯迅先生的雜文,說白了,就是罵人。這其實是不愛護魯迅的。我先前弄不明白魯迅先生的小說集為何起名《吶喊》、《仿惶》,現在才知先生是在喚醒民眾,可惜民眾大多不識字,莫如直接了當地提出問題,比如指出某人的毛病,這樣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魯迅先生不寫小說,我以為與他的性格有關。他是一個倔強剛強的人,愛憎分明的人,嫉惡如仇的人。人太過于苛刻,難免絕情,所以好多人認為魯迅先生冷酷無情,似乎很難接近,但他其實是一個性情溫和的人,極愿意幫助人。文學青年蕭紅、唐弢等都是他苦心扶植起來的。然而,有時他是不會顧忌別人的感受,只要看不慣,就要講出來,言辭激烈,完全不給你面子。善良的人只講心里話,正直的人的還講逆耳的忠言,可是太正直了,便不會講方法,很容易得罪人。而且,魯迅先生還是一個義氣用事的人,肚量也不夠大,只要你有一點缺點就只追究這一缺點,你人品有問題你朋友也不可深交,這正是魯迅先生性格的偏激之處。太過于武斷,太過于獨行,必然讓人覺得傲氣十足。有時,人與人之間缺乏得不是真誠,而是溝通乃至包容。因為看不慣的事太多,因為容不得虛假丑惡,并且樹敵太多,心中必然時時苦悶。不滿于現狀,不安于現狀,卻又無力改變這亂糟糟的世界,只有借筆借文一吐為快了。內心不平靜,又怎能安安然然創作小說呢?更何況內心極壓抑,自然會不屑搞小說的。只盼國家早一天安定民眾早一天幸福,孤軍作戰的魯迅先生是多么的無奈,誰懂他的這份忠誠與苦心呢?只能說是性格決定命運。也只能感嘆人無完人,金無赤足,倘如果魯迅先生沒有這樣的脾性,中國的文壇將要有多么大的損失,不但但是嬉笑怒罵皆入文的激情雜文,更有一個近乎完美的敢于直面人世無所畏懼的高大形象。
讀魯迅先生的文章,極易明辨是非,因為他的文字里滲透的是他偉大的人格,他的文字挖倔的是人性。讀這樣激情飛揚的文字,一定是內心膨湃的,恨不能為國而戰為民而疲命。好的作品就是要激勵人上進的。能指引人走向正確的道路,這正是魯迅先生作為偉大文學家的高貴。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牛奶。”能將一腔熱情完全投入到國家的事業,私憤也為公,這樣一個偉大作家倘不能永遠受人尊祟,就是這個國家的悲哀。文明的和諧,文化的強盛,靠的是一批又一批偉大作家的不懈努力,有了像魯迅先生這樣有著祟高的作家的出現,中國的未來才能真正鼎盛。
愿魯迅永遠活在我們心間!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