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庫 > 小說 > 社會小說 > 上海人(書號:1363)
上海人  文/吳正

第一章    三月末四月初的香港……

  三月末四月初的香港仍然處在亞熱帶地區的雨季之中。天空經常陰沉沉的,連綿不斷的細雨間常常爆發出一陣疾雨,如注般傾潑的雨水伴隨著行雷,使人聯想到一個不斷飲泣著的悲哀者,當她默默的回憶接觸到一幕特別悲慘的情景時的嚎啕的發作。但即使在這個季節中,也會有陽光短暫的露面。于是,這便成了一段最寶貴、最迷人的間隙:樹枝上碧翠欲滴的嫩葉,草叢間不知名的春花都會感激地抬起頭來,朝向明麗炫目的太陽仰望;被洗刷得干干凈凈的街道和大廈的外墻,柔和地反射著陽光。千千萬萬扇窗戶打開了,人們希望抓緊機會用室內混濁霉濕的空氣去換取戶外那清醒、滋潤的氣息。

  在太古城,在這片近年來于港島東區矗立起來的著名住宅區,這種景象更顯得突出。六十幾幢新型美觀的住宅巨廈整齊、別致地排列在海岸線上,遙望著在它們對面的九龍半島。這些都是白色和巧克力色相間的三十層高的建筑,筆直、挺拔就像被一柄鋒利無比的斧頭于刀起手落的瞬間所劈切出來的一塊塊長方體。寬廣、整潔,遍植樹木的花園平臺將所有這些樓廈和諧、優雅地連成一個整體。大自然綠色的靜與人類的彩色的動在這里有機地結合了。井字型設計的道路系統像脈絡,把住客的車輛暢通、快捷地輸送到每一幢大廈的門前。任何一位從嘈雜的鲗魚涌或西灣河區踏入太古城的來訪者都會情不自禁地聯想到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這類設計合理、管理完善、自給自足式的商住混合屋村正是香港七、八十年代的樓宇建筑特色,而太古城又是所有它們之中的姣姣者。依附著這項幾乎是香港近代地產發展史上最巨額的投資活動一同成長起來的還有很多很多的中小型的商業機構。這都是一些眼光獨到的商人在該投資項目發展的初期已經作出了的商業轉移:他們逐步地有計劃地關閉以前是開設在大街旺段上的店鋪,而在太古城這棵巨株的庇蔭下尋求一席扎根之地。雖然這里并非人頭涌涌,但這里卻有著任何商業機構所賴以生存的基本的消費市場;雖然任何商人都不可能從這里賺得滿盆滿缽,但他們也因此可以棲身在這里,逃避開那種普遍存在于香港社會上的白熾化的惡性競爭。而在香港,除了少數勃勃雄心者以外,絕大多數的務商者還能祈求些什么呢?也無非是一個穩定的生意環境,一沿日出夜歸的生活和工作規律而已。一夜發達,這只是那些根本不了解香港社會的人們所設想出來的神話。

  所以,這類向著集聚屋村的商業轉移逐漸地形成了一種趨勢,而處在這個潮流前端的先行者也往往是利益的既得者,當年他們承擔了支持新生事物的風險,現在,該是他們收獲的季節了。

  可能是眼光,也可能是運氣,所有上述那些市場規律正與七年之前正之憑空的假設不謀而合,那時的他只是一位從未涉足商界的新手。

  維也納音樂中心在太古城有兩間分行,分布在兩座不同的平臺上,但卻統一在完全一致的裝修與外觀中。一人一舉手高的巨型落地厚玻璃鑲在古銅色的鋁框間,將琴行圍隔起來,令整間鋪位具有了豐富的透視感。日夜閃著光亮的燈光招牌,顏色和圖案都清雅脫俗的拼花地板,充足的光源和空調——這些都令琴行充滿了現代化的氣息。但那種古典的情調并不在此消失,它們非但存在,而且還能和現代化的氣息水乳般的交融在一起,使琴行被賦于了商業機構和藝術園地的兩重性格。《巴赫》、《莫扎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幾乎所有那些曾使正之迷倒的音樂家的油畫像都可以在這里的墻上找到。

  這里凝聚著的是正之和樂美這么多年來的心血——這些都不是錢所能計算得清楚的。就是時至今日,琴行也并不能提供豐厚的利潤,再說正之的一家也不會靠它來養活;但它卻帶給正之一種充實感,一種喜悅感,一種錢所買不到的滿足感,在這個人人都說沒有可能的世界上,他竟然也開辟出了一地商務和自己的文藝興趣,這兩個誓不兩立的冤家對頭能共同棲身的領地。

  不單是正之和樂美,正之的全家,包括那位拖長辮的秀姑在內都分享著他們的那份成功的喜悅感。不錯,正之是從大陸來的,他“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當他剛踏上這塊殖民者的領地時,他是一個對此間的生存方式目不識丁的文盲,但事隔多少年后的今日,他至少可以向他自己,向他的父輩們,也向社會證明了:香港人能做到的他也能做到;香港人做不到的,他也未必不能做到。除了生意上的進展之外,他還順利地通過當地的公開考試,以優秀的成績獲得英聯邦政府認可的學術文憑。從這么多年的經歷中,他愈來愈覺悟到那條真理:人,靠的是自己!

  這些都是他的家人和親友們所知曉的,但他和樂美還有著一項秘密的行動計劃,這仍然是有關那個字的,它是——詩!

  正之又偷偷地潛回了他這么些年來每一刻都不曾忘記過的故屋的后庭園里,在那兒長滿了青苔的墻腳處,在那棵每年初夏都會盛放出朵朵通紅似火花朵的石榴樹的根部,在那一潭擺動著扇尾的金魚缸的邊上,以及在那些破磚碎瓦的蟋蟀的故鄉都埋藏著無數顆冬眠的種子。它們靜靜地留待在泥土中,等著正之總有一天會回去,將感情的雨露再度淋潤到它們的身上,讓它們爆芽,然后破土而出,它們終將會長成一叢叢奇異的花卉!正之不知道它們的拉丁文學名叫什么,但他知道它們的英文名稱,這叫“POETRY”,而在中文里,它們被喚作“詩”!

  正之的身影在平臺的那一端出現了,他每天通常在十點到達公司。他的穿著輕松、寫意,一件素色大格的“V”字領羊毛套衫占據去了他全身一半的畫面,兩只筆直的淺色西服長褲的瘦褲筒和一雙軟底的便鞋。令他的形象與幾年前的他相迥異的主要特征是他的剪成了樁短的發型和那一副深灰色的“PLAY—BOY”的眼鏡架,這種趕得上時代的裝扮使他遠遠地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年輕了。

  但從近距離的觀察中,情形并不是這樣了。幾條粗皺紋已開始在他的臉上犂出壕溝來,一種只能稱作為更“老成”的神態從他的動作和表情中透露出來。他愈長愈像他的父親,高顴骨,大鼻泡,就連那兩只在鏡片后閃眨的,富有思索能量的眼睛也變得銳利起來。而那兩條,不要說他父親沒有,就連整個亞洲人種中都很少會有人有的鬢腳,仍是一樣地粗黑、深濃,它們從他那頭發的邊緣沿流下來,直到腮腭的交匯之處,然后再向面頰的中央微微地翹伸出去。在他還是一樣強烈的藝術形態中,似有似無地滲入了一種“商”的氣息。香港,是不可能不在任何一個要在它的地頭上生存的人的性格上刻上它的標記的。

  琴行具有豐富的透視和層次感的整體,開始漸漸地被包含進了他的視線之內。在他到達它的門口之前,他是習慣先圍著它繞一個圈地轉一周,讓那一臺臺在強光燈的照射下閃耀著誘人光華的鋼琴陳列品在他的眼前像走馬燈一樣地流過一趟,然后他才推門進去。

  琴行中回旋著各式旋律的鋼琴練習聲,職員和教師們從這個角度那個角度地向他打招呼。

  “早安!李先生……”

  “早安!早安!……”

  “早晨好!正之……”

  “早晨好……”

  “早,李老板!……”

  “早!早!……”

  他左一個點頭,右一個點頭地回應著,讓一種禮貌的微笑持續地浮在臉上。但他的腳步不停,他的目標是屬于他私人使用的那間小小的辦公室。

  他推開趟門走進去,打開電燈和冷氣。每天,他第一件事就是走到他的那張“L”型寫字臺的跟前翻過一頁臺歷。

  又是新的一天,而且,今天更是新的一個星期的第一天,新的一個月的第一天:日歷上的日期是一九八五年四月一日,星期一。

  臺歷頁上記錄著很多條要辦的事項,這都是他在上一天,或上一個星期,甚至上一個月就記在了那里的,這些1、2、3、4……點的文字提醒著他,截至今日為止,他必須要完成些什么。

  但現在,這不是他去考慮那些備忘錄的時候,凡必遇到這樣的一種日期,他都喜歡將回憶的目光向自己的身后投望而去;一年前的今天,我正干些什么?五年前的今天我正干些什么?八年前的今天呢?——那是一九七七年的四月一日,他還沒有離開上海。

  他走到了那座書架邊上,從它的頂層取下了一架小提琴來,這是樂美來香港時專為他從上海帶出來的。他的眼睛又在高低參差的書排上搜索著,他的手指點上去,抽出了一本薄薄的詩集來。并不是原版,這是一冊影印件。他翻過了封面,一幅也是靠影印機拷貝出來的像片端端正正地對稱在第一版的空白頁上。像片上是一個少女,她只有十八、九歲,胖乎乎的圓臉,剪著短發,背景就是那架披著白縐紗的老式STRAUSS鋼琴。

  這是不可能的,要他精確地回憶出那一天的那一刻他正在做些什么。不過,他告訴自己說,很有可能他正與樂美一起走在淮海路上,他推著一輛自行車,樂美走在他邊上,車龍頭上吊著一長方脹鼓鼓的譜袋,書包架上正躺著一把形同金華火腿的提琴盒,他們的目標是婦女用品商店斜對面的那條弄堂里的一幢公寓的四樓,那兒除了那兩扇通往露臺去的落地鋼窗,一片被拖得一塵不沾的長條柚木地板和一座鋼琴之外,還有她,她是曉冬。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八年前的那一天的那一刻他絕不會想象到,八年后的現在他會坐在香港太古城的某一座平臺花園的某一號鋪位的一間小小的辦公室里,他的前面是一座“L”型的寫字臺,而他的身體正埋靠在一張黑皮的大班轉椅之中。

  以往可供追憶,前程卻永遠是變幻不定的——這便是上帝安排的人生。他意識到,詩的霧層就在這方小小的空間里開始凝聚,而他感覺的觸角就在這片云霧層中游動著,尋找那會爆出火花來的一點。

  他飄飄然地站起身來,像個夢游者。他要將趟門推上了,然后再將窗簾都遮起來。他要把這方天地與外界隔絕,然后使云層中的電離子的密度增加。至于那些1條2條3條的備忘錄,就是要拖上一萬年,對于現一刻的他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他全部的精神、視力都集中在了那只飄浮在空中的無形的目標上——他把它叫著“詩核”。

  在此一刻,他的心中到底裝盛著什么呢?他自己也答不上來,或者說什么都有,或者說什么都沒有;在感覺上,他感到自己已攀到了一條繩索,向著云霧深處摸索進去,他只知道自己一定會有所發現的。這是一種絕對朦朧的感覺,他只能說出這類感覺是悲憂的,是飄忽的,甚至是帶上了一點兒玄學味的,但它們是絕美的,美到能使人一接觸就驚愕地呆住了的。

  假如用顏色和畫面來表達呢?他嘗試著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對這種感覺作觀察。這是冷色的,但這是溫柔的冷色,而絕不是像外太空的那恐怖的青光冷——對了,絕不是!它們有點似江南水鄉蕭條的冬天:灰濛濛的天底下,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這是魯迅筆下的《故鄉》;但并不精確,好像缺乏了點什么,對了,太干了,缺乏的是水分。它們應該更像朱自清描寫的《滬杭道中》:

  ……還有深黑待種的水田,

  和青的黃的間著,

  好一張彩色的花毯啊!

  ……那邊田里一個農夫,披了蓑,戴了笠

  慢慢地跟著一只牛將地犁著

  牛兒走走歇歇,往前看著

  遠遠天和地密密地接了

  蒼茫里有影子

  大概是叢村和屋宇罷?

  卻都給雨霧罩著了。

  我們在這煙霧里,花毯上過著

  雨兒還在一絲、一絲地下著……

  正之這才松出了一口氣來,至少他已找到了一個比較精確的對應點。落筆吧?不行,經驗告訴他:詩的池塘還未完全砌成,假如現在就將感情之水貿然放流進去的話,它們很快就會流失。再說,落筆?怎么個落法?給他抓到的只是一種抽象的情緒,而不是一樁可以由頭至尾地敘述一遍的事,是一類包含著水分的灰色,但這用畫筆蘸和著水彩能表達得出來的內容怎樣可以精確地轉化為一座以文字為磚瓦的建筑物呢?這非但是一種技巧,而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水到渠成的流暢,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別扭。這是一個真正有天賦的詩人,在不需任何人指點的前提下而能下意識領悟到的原理。——因為這座建筑一旦成形,它便會是一篇精彩的詩作。

  這時候的正之是最痛苦也是最幸福的,他面色蒼白,手腳都發冷,像一個等待臨盆的產婦。一種強烈的憋積感在他的心中迅速地膨脹,但他卻死死地按住了那片閘門,他要讓那水壓強大到爆炸的前一刻才突然地抽開閘門。他已有過無數次的這一類經驗,他能最成功地把握好那一個時刻。

  斷不成章的文字開始跳上他的腦屏幕上,有表達一個完整概念的全條句構,也有只是描繪一個瞬刻意境的字眼;有單單一個字的,甚至只是一點符號的。但對于他目前的那種飽含水分的灰色情緒來說,它們都是些閃光的詩句,準確地填卡進了他那首還未成形的詩的軀體的每一處關節之中。于是,一個朦朧的整體形象在他的心中形成,他已按到了那一個還未“呱呱”墜地的新生命的脈搏。

  那種喜悅之情并非筆墨所能形容出來的。他胡亂地從桌面上搶過一張紙來,管它是什么紙,只要能提供一小塊空白面來的就行。他橫一條,豎一行地用潦草的字跡在上面飛快地寫過,然后停下來;但他的頭并沒有抬起來,他連直起頸來換一口氣的中斷也不敢有。他的兩眼從很近的距離上死死地盯實著那些只有他自己才能看得明,讀得懂的內容,一遍又一遍。而與此同時,在他的心圖上,他正將那觀察的顯微鏡慢慢地調低下去,他要仔細地辨別所有的那些他所記下的文字對他心圖紋痕表達的精確度是否真正到達了一個完美的標準。不行,他仍覺得不滿意,與于是他便動手校正。修修補補,挖挖填填,直到那小塊空白的紙面涂滿了藍和紅的文字和標記。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滬)字59號  滬ICP備14002215號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0012號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人妻|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 欧美成a人片免费看久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无码麻豆 | 四虎国产永久免费久久|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国产三级久久久精品麻豆三级|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热久久最新网站获取| 亚洲国产精品婷婷久久| 9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一蜜桃|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久久无码免费毛片软件|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欧美精品乱码99久久蜜桃|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av免费天堂小草播放| 久久精品18| 久久强奷乱码老熟女|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猫咪?v|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齐齐| 精品视频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三人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国产精品四凭| 久久亚洲天堂|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欧美乱|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