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庫 > 文學理論 > 學術研究 > 文史通義(書號:237)
文史通義  文/章學誠

第七章    外篇一(7)

  其后方技兵書,合于子部,而文集自為專門,類書列于諸子。唐人四部之書,四部創于荀勖,體例與后代四部不同,故云始于唐人也。乃為后代著錄不祧之成法,而天下學術,益紛然而無復綱紀矣。蓋《七略》承六典之敝,而知存六典之遺法;四部承《七略》之敝,而不知存《七略》之遺法。是《七略》能以部次治書籍,而四部不能不以書籍亂部次也。且四部之藉口于不能復《七略》者:一曰史籍之繁,不能附《春秋》家學也,夫二十一史,部勒非難。

  至于職官故事之書,譜牒紀傳之體,或本官禮制作,或涉儒雜家言,不必皆史裁也。今欲括囊諸體,斷史為部,于是儀注不入禮經,職官不通六典,謨誥離絕《尚書》,史評分途諸子。史評皆諸子之遺,入史部,非也。變亂古人立言本旨、部次成法以就簡易,如之何其可也?二曰文集日繁,不列專部。

  無所統攝也。夫諸子百家,非出官守,而劉氏推為官守之流別。則文集非諸子百家,而著錄之書,又何不可治以諸子百家之識職乎?夫集體雖曰繁賾,要當先定作集之人。人之性情必有所近,得其性情本趣,則詩賦之所寄托,論辨之所引喻,紀敘之所宗尚,掇其大旨,略其枝葉,古人所謂一家之言,如儒、墨、名、法之中,必有得其流別者矣。如韓愈之儒家,柳宗元之名家,蘇軾之縱橫家,王安石之禮家。存錄其文集本名,論次其源流所自,附其目于劉氏部次之后。而別白其至與不至焉,以為后學辨途之津逮;則卮言無所附麗,文集之敝,可以稍歇。庶幾言有物而行有恒,將由《七略》專家,而窺六典遺則乎!家法既專,其無根駁雜,類鈔評選之屬,可以不煩而自治。

  是著錄之道,通于教法,何可遽以數紀部目之屬,輕言編次哉?但學者不先有以窺乎天地之純,識古人之大體,而遽欲部次群言,辨章流別,將有希幾于一言之是而不可得者。是以著錄之家,好言四部,而憚聞《七略》也。

  史家所謂部次條別之法,備于班固,而實仿于司馬遷。司馬遷未著成法,班固承劉歆之學而未精。則言著錄之精微,亦在乎熟究劉氏之業而已矣。究劉氏之業,將由班固之書,人知之;究劉氏之業,當參以司馬遷之法,人不知也。夫司馬遷所謂序次六家,條辨學術同異,推究利病,本其家學,司馬談論陰陽、儒、墨、名、法。道德,以為六家。尚已。紀首推本《尚書》,《五帝本紀贊》。表首推本《春秋》,《三代世表序》。傳首推本《詩》、《書》所闕;至虞夏之文,《伯夷列傳》。皆著錄淵源所自啟也。其于六藝而后,周秦諸子,若盂荀三鄒、老莊申韓、管晏、屈原、虞卿、呂不韋諸傳,論次著述,約其歸趣,詳略其辭,頡頏其品;抑揚詠嘆,義不拘墟,在人即為列傳,在書即為敘錄。古人命意標篇,俗學何可繩尺限也?劉氏之業,其部次之法,本乎官《禮》;至若敘錄之文,則于太史列傳,微得其裁。蓋條別源流,治百家之紛紛,欲通之于大道,此本旨也。至于卷次部目,篇第甲乙,雖按部就班,秩然不亂,實通官聯事,交濟為功。如《管子》列干道家,而敘小學流別,取其《弟子職》篇,附諸《爾雅》之后;則知一家之書,其言可采,例得別出也。《伊尹》、《太公》,道家之祖。次其書在道家。《蘇子》、《蒯通》,縱橫家言。以其兵法所宗,遂重錄于兵法權謀之部次,冠冕孫吳諸家,則知道德兵謀,凡宗旨有所統會,例得互見也。夫篇次可以別出,則學術源流,無闕間不全之患也;部目可以互見,則分綱別紀,無兩歧牽掣之患也。學術之源流,無闕間不全;分綱別紀,無兩歧牽掣;則《周官》六卿聯事之意存,而太史列傳互詳之旨見。如《貨殖》敘子貢,不涉《弟子列傳》。《儒林》敘董仲舒、王吉,別有專傳。治書之法,古人自有授受,何可忽也?自班固刪《輯略》,而劉氏之《緒論》不傳;《輯略》乃總論群書大旨。省部目,而劉氏之要法不著。班省劉氏之重見者而歸于一。于是學者不知著錄之法,所以辨章百家,通于大道,《莊子。天下》篇亦此意也。

  而徒視為甲乙紀數之所需,無惑乎學無專門,書無世守,轉不著巫祝符墟、醫士秘方,猶有師傳不失之道也。鄭樵《校讎》之略,力糾《崇文》部次之失,自班固以下,皆有譏焉。然鄭氏未明著錄源流,當追官《禮》,徒斤斤焉糾其某書當甲而誤乙,某書宜丙而訛丁。夫部次錯亂,雖由家法失傳,然儒、雜二家之易混,職官故事之多歧,其書本在兩可之間,初非著錄之誤。

  如使劉氏別出互見之法,不明于后世,雖使太史復生,揚雄再見,其于部次之法,猶是茫然不可統紀也。鄭氏能譏班《志》附類之失當,而不能糾其并省之不當,可謂知一十而不知二五者也。且吾觀后人之著錄,有別出《小爾雅》以歸《論語》者,本《孔叢子》中篇名。《隋。經籍志》別出歸《論語》。

  有別出《夏小正》以入時令者。本《大戴禮》篇名。《文獻通考》別出歸時令,是豈足以知古人別出之法耶?特忘其所本之書,附類而失其依據者爾。

  《嘉瑞記》既入五行,又互見于雜傳;《隋書。經籍志》。《西京雜記》既入故事,又互見于地理;《唐書。藝文志》。是豈足以知古人互見之法耶?特忘其已登著錄,重復而至于訛錯者爾。夫未學支離,至附類失據,重復錯訛。可謂極矣。究其所以歧誤之由,則理本有以致疑,勢有所以必至。徒拘甲乙之成法,而不于古人之所以別出、所以互見者,析其精微,其中茫無定識,弊固至乎此也。然校讎之家,茍未能深于學術源流,使之徒事裁篇而別出,斷部而互見,將破碎紛擾,無復規矩章程,斯救弊益以滋弊矣。是以校讎師法,不可不傳;而著錄專家,不可不立也。

  州縣志乘藝文之篇,不可不熟議也。古者行人采書,大史掌典,文章載籍;皆聚于上;故官司所守之外,無墳籍也。后世人自為書,家別其說,縱遇右文之代,購典之期,其能入于秘府,領在史官者,十無七八,其勢然也。

  文章散在天下,史官又無專守,則同文之治,惟學校師儒得而講習,州縣志乘得而部次,著為成法,守于方州,所以備輶軒之采風,待秘書之論定;其有奇邪不衷之說,亦得就其聞見,校讎是正。庶幾文章典籍,有其統宗,而學術人心,得所規范也。昔蔡邕正定石經,以謂四方之士,至有賄改蘭臺漆書,以合私家文字者,是當時郡國傳習,與中書不合之明征也。文字點畫,小學之功,猶有四方傳習之異,況紀載傳聞,私書別錄,學校不傳其講習,志乘不治其部次;則文章散著,疑似兩淆,后世問所依據而為之考定耶?鄭樵論求書之法,以謂因地而求,因人而求,是則方州部錄藝文,固將為因地因人之要刪也。前代搜訪圖書,不懸重賞,則奇書秘策,不能會萃;茍懸重賞,則偽造古逸,妄希詭合。三墳之《易》,古文之《書》,其明征也。向令方州有部次之書,下正家藏之目,上借中秘之征,則天下文字,皆著籍錄;雖欲私錮而不得,雖欲偽造而不能,有固然也。夫人口孳生,猶稽版籍;水土所產,猶列職方。況乎典籍文章,為學術源流之所自出,治功事緒之所流傳,不于州縣志書,為之部次條別,治其要刪,其何以使一方文獻無所闕失耶?

  和州志政略序例夫州縣志乘,比于古者列國史書,尚矣。列國諸侯開國承家,體崇勢異,史策編列世家,抗于臣民之上,固其道也。州縣長吏,不過古者大夫邑宰之選,地非久居,官不世祿,其有甘棠留蔭,循跡可風,編次列傳,班于文學政事之間,亦其宜也。往牒所載,今不可知。若梁元帝所為《丹陽尹傳》,見《隋志》,凡十卷。孫仲所為《賢牧傳》,見《唐志》,十五卷。則專門編錄,率由舊章。馬、班《循吏》之篇,要為不易者矣。至于州縣全志,區分品地,乃用名宦為綱,與鄉賢、列女、仙釋、流寓諸條,均分門類;是乃摘比之類書,詞人之雜纂,雖略仿樂史《太平寰宇記》中所附名目,實兔園招摭詞藻之先資。欲擬《春秋》家學,外史掌故,人編列傳,事具首尾,茍使官民同錄,體例無殊,未免德操詣龐公之家,一室難分賓主者矣。

  竊意蜀郡之慕文翁,南陽之思邵父,取其有以作此一方,為能興利革弊;其人雖去,遺愛在民,職是故也。正使伯夷之清,柳下之惠,不嫌同科。其或未仕之先,鄉評未協;去官之后,晚節不終:茍為一時循良,何害一方善政?夫以治績為重,其余行業為輕,較之州中人物,要其始末,品其瑕瑜,草木區分,條編類次者,其例本不相侔。于斯分別標題,名為“政略”,不亦宜乎?夫略者,綱紀之鴻裁,編摩之偉號,黃石、淮南之屬抗其題,《黃石公三略》、《淮南子要略》。張溫、魚豢之徒分其紀,張溫《三吏略》,魚豢《典略》。蓋有取乎謨略之遺,不獨鄭樵之二十部也。鄭樵《通志》二十略。以之次比政事,編著功猷,足以臨蒞邦人,冠冕列傳,揆諸記載,體例允符;非謂如裴之野之刪《宋略》,但取節文為義者也。

  和州志列傳總論志曰:傳志之文,古無定體。《左氏》所引《軍志》、《周志》諸文,即傳也;盂子所對湯武苑囿之問,皆曰“于傳有之”,即志也。六藝為經,則《論語》、《禮記》之文謂之傳;卦爻為經,則《彖》、《象》、《文言》謂之傳。自《左氏春秋》依經起義,兼史為裁。而司馬遷七十列傳,略參其例;固以十二本紀,竊比《春秋》者矣。夫其人別為篇,類從相次,按諸《左氏》,稍覺方嚴,而別識心裁,略規諸子。揆其命名之初,諸傳之依《春秋》,不過如諸記之因經禮,因名定體,非有深文。即楚之屈原,將漢之賈生合傳;談天鄒衍,綴大儒孟荀之篇;因人征類,品藻無方,詠嘆激昂,抑亦呂氏六論之遺也。呂氏十二紀似本紀所宗,八覽似八書所宗,六論似列傳所宗。班史一卷之中,人分首尾,傳名既定,規制纂密。然逸民四皓之屬,王貢之附庸也。王吉、韋賢諸人,《儒林》之別族也。附庸如顓臾之寄魯,署目無聞;別族如田陳之居齊,重開標額;征文則相如侈陳詞賦,辨俗則東方不諱諧言。

  蓋卓識鴻裁,猶未可量以一轍矣。范氏東漢之作。則題目繁碎,有類米鹽,傳中所列姓名,篇首必標子注。于是列傳之體,如注告身,首征祖系,未綴孫曾,循次編年,惟恐失墜。求如陳壽之述《蜀志》,旁采《季漢輔臣》,沈約之傳靈運,通論六朝文史者,不為繩墨拘牽,微存作者之意,跫然如空谷之足音矣。然師般不作,規矩猶存。比緝成編,以待能者;和而不倡,宜若可為;第以著述多門,通材達識,不當坐是為詹詹爾。至于正史之外,雜記之書,若《高祖》、《孝文》,論述策詔,皆稱為傳。《漢。藝文志》有《高祖傳》十三篇,《孝文傳》十一篇。則故事之祖也。《穆天子傳》、《漢武內傳》,小說之屬也。劉向《列女傳》,嵇康《高士傳》,專門之紀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滬)字59號  滬ICP備14002215號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0012號

高清免费久久午夜精品| 情人伊人久久综合亚洲|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影院相关影片|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 | 麻豆av久久av盛宴av|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91精品观看91久久久久久|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久久久免费| 亚洲一本综合久久| 久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爆|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首页|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一老狼|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中文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 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18岁日韩内射颜射午夜久久成人 |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影音先锋女人AV鲁色资源网久久|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浪潮| 久久综合丁香激情久久|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亚洲国产另类久久久精品 |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苏妲己|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 国产ww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 久久www免费人成看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