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部之制,封建之世,則有方伯;郡縣之世,則自漢分十三部州。六朝州郡,制度迭改,其統部之官,雖有都督總管諸名,而建府無常。故唐人修五代地志,即《隋志》。不得統部之說,至以《禹貢》九州,畫分郡縣,其弊然也。唐人分道,宋人分路,雖官制統轄不常,而道、路之名不改,故修地志者,但舉道、路而分部明也。元制雖亦分路,而諸路俱以行省平章為主,故又稱行省。而明改行省為十三布政使司,其守土之官,則曰布政使司布政使。布政使司者,分部之名,而布政使者,統部之官,不可混也。然布政使司,連四字為言,而行省則又可單稱為省,人情樂趨簡便,故制度雖改,而當時流俗,止稱為省。沿習既久,往往見于章奏文移,積漸非一日矣。我朝布政使司,仍明舊制,而沿習稱省,亦仍明舊。此如漢制子弟封國,頒爵為王,而詔誥章奏,乃稱為諸侯王,當時本非諸侯,則亦徇古而沿其名也。但初制盡如明舊,故正名自當為布政使司。百余年來,因時制宜,名稱雖沿明故,而體制與明漸殊。
今洪君書以乾隆為名,則循名責實,必當稱部院而不當稱布政使司矣。
蓋初制巡撫無專地,前明兩京無布政使司,而順天、應天間設巡撫;順天之外,又有正定,應天之外,又有鳳陽諸撫。不似今之統轄全部,自有專地。
此當稱部院者一也。初制巡撫無專官,故康熙以前,巡撫有二品、三品、四品之不同,其兼待郎則二品,副都御史則三品,全部御史則四品;今則皆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矣。其畫一制度,不夏如欽差無定之例。此當稱部院者二也。學差關部,皆有京職,去其京職,即無其官矣。今巡撫新除。吏部必請應否兼兵部都察院銜。雖故事相沿,未有不兼銜者;但既有應否之請,則亦有可不兼銜之理矣。按《會典》、《品級考》諸書,已列巡撫為從二品,注云:“加侍郎銜正二?!眲t巡撫雖不兼京銜,已有一定階級,正如宋之京朝官,知州軍知縣事,雖有京銜,不得謂州縣非職方也。此當稱部院者三也。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今戎政為總督專司,而巡撫亦有標兵,固無論矣。壇廟祭祀,向由布政使主祭者,而今用巡撫主祭。則當稱部院者四也。賓興大典,向用布政使印鈴榜者,而今用巡撫關防。此當稱部院者五也。初制布政使司有左右,使分理吏、戶、禮、工之事,都司掌兵,按察使司提刑。是布政二使,內比六部;而按察一使,內比都察院也。今裁二使歸一,而分驛傳之責于按察使,裁都司而兵權歸于督撫,其職任與前異。故上自詔旨,下及章奏文移,皆指督撫為封疆,而不曰軺使;皆謂布政之司為錢谷總匯,按察之司為刑名總匯,而不以布政使為封疆。此尤準時立制,必當稱部院者六也。
督撫雖同曰封疆,而總督頭銜則稱部堂,蓋兵部堂官,雖兼右都御史,而仍以戎政為主也。巡撫頭銜則稱部院,蓋都察院堂官,雖兼兵部侍郎,而仍以察吏為主者也。故今制陪京以外,有不隸總督之府州縣,而斷無不隸巡撫之府州縣也。如河南、山東、山西,有巡撫而無總督,巡撫不必兼總督銜。直隸、四川、甘肅,有總督而無巡撫,則總督必兼巡撫銜。督、撫事權相等,何以有督無撫,督必兼撫銜哉?正以巡撫部院,畫一職方制度,并非無端多此兼銜。此尤生今之時,宜這今之體制,其必當稱部院者七也。今天下有十九布政使司,而《會典》則例,六部文移,若吏部大計,戶部奏銷,禮部會試,刑部秋勘,皆止知有十八直省,而不知有十九布政使司,蓋巡撫止有十八部院故也。巡撫實止十五,總督兼缺有三。故江蘇部院,相沿稱江蘇省久矣。蘇松布政使司與江淮布政使司,分治八府三州,不聞公私文告,有蘇松直省、江淮直省之分。此尤見分部制度,今日萬萬不當稱使司,必當稱部院者八也;洪君以巡撫印用關防,不如布政使司正印,不礙為地方正主,可謂知一十而忘其為二五矣。如洪君說,則其所為府廳州縣之稱,亦不當也。府州縣固自有印,廳乃直隸同知,止有關防而無印也。同知分知府印,而關防可領職方;巡撫分部察院印,而關防不可以領職方,何明于小而暗于大也?
此當稱部院者九也。洪君又謂今制督擾,當如漢用丞相長史出刺州事,州雖領郡,而《漢志》仍以郡國為主,不以刺史列于其間。此比不甚親切,今制惟江蘇一部院,有兩布政使司,此外使司所治,即部院所治,不比漢制之一州必領若干郡也。然即洪君所言,則闞氏《十三州志》,自有專書,何嘗不以州刺史著職方哉!此當稱部院者十也。
夫制度更改,必有明文。前明初遣巡撫與三使司官,賓主間耳。其稍尊者,不過王臣列于諸侯之上例耳。自后臺權漸重,三司奉行臺旨。然制度未改,一切計典奏銷,賓興祭祀,皆布政使專主,故為統部長官,不得以權輕而改其稱也。我朝百余年來,職掌制度,逐漸更易。至今日而布政使官與按察使官,分治錢谷刑名,同為部院屬吏,略如元制行省之有參政參議耳。一切大政大典,奪布政使職而歸部院者,歷有明文,此朝野所共知也。而統部之當稱使司,與改稱部院,乃轉無明文,何哉?以官私文告,皆沿習:便而稱直省,不特部院無更新之名,即使司亦并未沿舊之名耳。律令典例,詔旨文移,皆有直省之稱;惟《一統志》尚沿舊例,稱布政使司,偶未改正。洪君既以“乾隆”名志,豈可不知乾隆六十年中時事乎?
或曰:《統志》乃館閣書,洪君遵制度而立例,何可非之?余謂統志初例已定,其后相沿未及改耳。初例木當以司為主。其制度之改使司而為部院者,以漸而更,非有一旦創新之舉,故館閣不及改也。私門自著,例以義起,正為制度云然。且余所辯,不盡為洪君書也。今之為古文辭者,于統部稱謂,亦曰諸省,或曰某省。棄現行之制度,而借元人之名稱,千古蓋未之聞也。
雍正、康熙以前,古文亦無使司之稱;彼時理必當稱使司。則明人便省文,而因仍元制,為古文之病也久矣。故余于古文辭有當稱統部者,流俗或云某省,余必曰某部院,或節文稱某部;流俗或云諸省及某某等省,余必曰諸部院或某某等部院,節文則曰諸部某某等部,庶幾名正為言順耳。使非今日制度,則必曰使司,或節文稱司,未為不可,其稱省則不可行也?;蛟疲涸t旨、章奏、文移何以皆仍用之?答曰:此用為辭語故無傷,非古文書事例也。且如詔旨、章奏、文移稱布政為藩,按察為臭,府州縣長為守牧令,辭語故無害也,史文無此例矣。
[附錄]鄭小谷文集《監司統部辨》(據劉氏《識語》引)
黃帝畫天下為九州,至禹而名天下以九州,雖時有變更,皆此地也,周末之天下乃以國計,秦初之天下乃以郡計,其后郡大而州小,郡同而國異。
然漢時仍分為十三州,統以十三部。唐之疆域等于漢,改十三部為十五道,其監司則曰觀察使,或曰廉訪使,又曰節度使。宋之疆字小于唐,又改十五道為九路,其監司曰轉運使,或曰提刑使,又曰鹽運使。曰道曰路,無分九州名目;為軍為府,猶領九州疆界也。至元而以京朝內官監司外臺,曰某地中書行省,而秦漢所謂州郡者無所系;明因之改稱布政使司,而漢、宋所謂道、路者益無歸。于是稱統部者窮于詞,而舉監官曰某省曰某司,名之不正,無怪乎詞之不文矣。顧元人不曰省而曰行省,明非朝中之省也。明人不曰司而曰使司,明非朝官之司山。而當時第白省,不曰司,蓋直以元人之省當唐朱之道、路,而替漢人之部矣。明時修《一統志》,稱各省為各布政使司,國初修《一統志》,亦稱各省為布政使司,非不知巡撫之職已領方伯之權也,顧其名雖疆吏,其官本京銜,侍郎稱部,兼御史稱院,亦如布政之稱使司耳。
章實齋謂本可稱十八省使司,當稱十八省部院。且云其自作古文,于某省必曰某部院,省文則曰某部,諸院必曰諸部院,省文或曰諸部,此則妄以為從時而誤之甚者。今之巡撫,猶明之巡按,漢之刺史;而其權則隋之總管,唐之節度也。使漢人作文,于總部不曰某州而曰某牧,唐人作文,于統部不曰諸道而曰諸使,尚得謂之文乎?昔人謂作文者,地名官名宜從時,其說是也。然窮則變,變則通,言亦不能不中節。以不可通之詞,施于不可解之處,則無論摩古、從時,皆非也。夫唐虞以來之制,至秦而大變;漢唐以來之制,至元而盡變。如一國號也,唐、虞、夏、商、周、秦、漢、唐、宋皆地也,而元以后,則私撰矣。一王號也,汝南、淮南、東平、北平、汝陽、汾陽亦地也,而元以后,則別制矣。稱州稱部,變而稱道稱路,再變而稱省稱司,亦其勢之不得不然者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