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1、只有黑白兩色的畫面能給人以最大的想像空間。其隱形了的色彩的豐富性是靠黑白兩色轉換時的那種細微的層次感體現出來的。這與國畫里的水墨畫創作原理很相似。
一般來說,什么樣形式的藝術都不宜太重彩濃抹。重彩濃抹的藝術不是什么,這是一種掩蓋,一種強顏賣笑,一種搔首弄姿。就某種意義而言,是藝術家對自己創作的作品的深刻度缺乏自信的表示。
黑白是這個世界的基色,是晝夜之色,是是非之色,是善惡之色,是永恒之色。一幅陰陽八卦圖,全部的宇宙奧秘不都藏于其中了?而藝術的最高境界與技巧正是寓于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基色的對比與對流中。
那什么又是小說創作上的水墨畫技法呢?不同境界的小說家有其不同的理解與詮釋標準。
282、西方人喜歡前瞻(LookingForward);東方人習慣后顧(LookingBackward)。故,西方人追求生命的終極歸宿;而東方人則相信有前世與輪回。這是他們的不同的哲學和宗教觀所導致的對人生循環規律的逆向理解。就如一口鐘,一個順時針轉,一個逆時針轉,但都能到達午夜正點的那一刻。惟西方人稱之為二十四點,而東方人則稱為零點罷了。
我作過很多回嘗試,但始終沒能成功。我發覺中文中有兩個字眼是無法在西語辭典中找到確切的對應詞的:一是緣,二是禪。這難道就是因為了這兩種文化的思軌是反向的緣故?
故,作家在涉及中西文化背景沖突和人物心理測繪時必須要搞清這種時針走向原理上的根本差別。套一句**時的通用語:(革命的)大方向可不能搞錯了。
283、創作休耕期對于任何一位作家來說都是十分必須和必要的。
休耕不是指“休思”,而是指暫時的“休筆”。恰恰相反,增加思索的力度、強度、厚度、寬度以及深度,正是處于休耕期作家最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
接觸一切人類文化形態中的具有美之涵量的內容,浸淫其中,沉醉其中,忘我其中,讓你自己的那塊創作耕地的藝術養份得到及時和充份的補足??傆幸惶欤阌謺老踩艨竦匕l現:一部新作品的創作靈感已不知在何時不期而至了。
至于如何把握好創作休耕期的長短與始末,不同經驗與悟性的作家有不同的把握分寸。
284、作家的(為了某種功利目的的)濫寫是一種破壞——對你思想土壤的結構,感情生態的平衡,以及生活經驗與經歷的寶貴累積與儲存的一種破壞。
前幾年有只法國的時尚名牌,叫皮爾·卡丹。當全國人民——官員、企業家、貪污犯以及普通市民——個個都穿上了皮爾卡丹(無論是真貨還是贗品),滿街都飄動著那同一種商標的標簽時,(今日的)皮爾卡丹還是(昨天的)皮爾卡丹嗎?
道理是一樣的:當雜草瘋長時,本該有收割和收獲價值的莊稼混跡于其中,不也成了另類雜草?
285、其實,凡真正的藝術品都是不可售的,因為,藝術根本就無價。
藝術品的出(拍)賣只是演給世俗社會看的一出戲,是一張能讓那些不懂藝術的人們終于也可以觸摸一下“藝術”這個太巨大了的精神財富概念的邊緣價值的入場券(因為對于世俗而言,所謂“價值”,是必須要用“價格”這一概念來加以體現的)。
而對于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拍賣其作品無疑相當于拍賣其靈魂,他能受得了嗎?只有靈魂本身之中就含有某種俗文化基因的藝術家才會樂觀其成,并還會千方百計地將其作品加以炒作,自高身價。
因為,就本質而言,其藝術人格的一部分就是從世俗里剝離出來的,故,他時刻會有一種回歸的沖動。他會很在意世俗的目光,在意他本人在世俗心中的價值與分量。他渴望得到世俗的認同就像哪一天回到故里,能得到父老鄉親們的一聲喝彩一樣滿足。
286、小說家想像力的演進是必須有一條主干線作為依托的,這就像樹干與樹枝間的從屬關系,而這條主干線就是作家本人所經歷過的真實而有序的生活。
當主干線在一路向前推進時,作家蓬勃的想像力肯定會忍不住地東突西闖,從而在沿途開發出不少素材和結構的探險岔道來,前后左右,雜亂紛迷,一旦踏上,常常會令作家們神往得來有時都有點兒樂不思蜀的感覺了。
但你必須回歸,如同每天再晚,你都得回家去過夜那樣。任何想像力的不受制約的擴張都會導致創作素材的鋪張與失控。就像放飛風箏,飛高飛遠當然好,一旦斷線則什么都完了;你便從此踏上了一條將你的作品命運交托于風的不歸途了。
287、滿足女人的虛榮心,滿足男人的自尊心。任何一個要兼得自尊和虛榮的男人或者女人都不會擁有終極意義上的人生伴侶
288、我以為,小說《兄弟》從構思、著筆到作品經炒作后的社會效應都是一種對(純)文學本意的背叛。可見,一個長期偽裝的淑女一旦決定墮落,其作為可能比本來就是個**……
精神壓抑、心理壓抑、性壓抑——其中累積的扭曲張力之大之可怕之驚人之不可理喻:而由此,我們不又回到了弗洛伊德的那套理論上來了?
289、美國作家TONIMORRISON說:“我們都將死去,那正是生命的意義所在;但我們還有語言,這是我們生存(存在)的方式?!?/p>
多么精彩的表述哪!TONI正是以其小說作品證明了語言,惟有語言,才是刻畫人類生存規跡的最佳方式和手段。
290、當今的文學圈流行有這么樣的一類“評論家”(是否與現代生活的緊張節奏有關?就不得而知了):他們一般是不看,或不太看,至少也不會仔細去看作家的作品的。他們的文學視覺已經退化,卻進化出了一種良好的聽覺功能。他們一般都擁有較優佳的人脈資源以及廣泛的文化社交圈,他們東聽兩句西聽兩句便形成了對一部作品的總體印象和“觀點”。他們以耳代目,以“聽說”代替了思考。但他們并不以此為不然,反而沾沾自喜,說:“這不?即節省了精力,視力以及腦力,又能與主流觀點接上軌?!逼鋵崳@種人是不應該被歸入“評論家”之列的,而應冠以“文壇動態研究者”或“文學現象觀察員”的名銜可能會更適合些。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