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現代小說的創作,形式已愈來愈上升為一項可以與作品的內容語言鼎足而立的重要因素了。一旦抓到了某種可以切合作品的內容內涵與內核的表達形式之一刻的作家,其心情的興奮程度完全可以與一個在黑暗虛無的谷底突然抓到了一根能攀援至光明的成功崖端的繩索時的絕望者的欣喜若狂的心情相比擬。
62、生活連續,從場景、情節到心理流程:一點一滴、一分一秒、一舉一動、一顰一笑、無隙可乘。但當它一步跨進記憶后,便立即會產生斷流和斷層。而現代小說所追求的所謂生活的本源狀態便是指這種斷裂的狀態。因為只有當日子成為了過去之后,它才能轉化為小說的創作素材。
63、生活單調,小說復調。一部再偉大的小說巨著都應該以那條最單調的日常生活線索貫串始終。
恰如一部氣勢恢宏,色彩與配器都極為豐富的交響樂,它的主題往往只是一句單純不過的旋律——而且是愈單純愈成功。
64、實驗作品的產生、流傳與定位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另一種詮釋版本。她是作家從大量傳統的寫作程序中發現的某種令其心靈顫動的文學異變,再經過一系列復雜、縝密、高濃度的思維的提煉和藝術培育后生產出來的一種文學新品種。
她是另一類遺傳變異,物競天擇的結果……
65、中國文學界的邊緣主題或主題邊緣化現象是中國特殊國情和政治環境所催生的一種文學現象。然而,一個意想不到結果反倒成了:直奔主題的直言文學的消失。改造、改良和適之生存為了另一種主題朦朧、輪廓模糊、意象難以捉摸以及使命感薄弱的文學品種。相對於文學追求的美學目標而言,后者自然更可取。但相對於文學存在的社會和歷史價值而言,這又變成是一項諷刺了。
66、小說人物只是不同創作者眼中展現出來的各類現實人物的幻影,有時重疊,有時混淆,有時隔立,有時升華。誰也說不清什么人就是什么人,什么人才是什么人,什么人必定是什么人,而什么人原來就是什么人——這種刨根究底沒有意義。
在廣闊的創作視野里,任何人眼中的任何人都有文學意義上的存在價值。而被多數讀者認同,甚至歡呼的人物不一定就是個真相畢露了的人物。兒童眼中的成人決不是成人眼中的成人,正如女人眼中的女人不是男人眼中的女人一樣。主觀目光能使客觀受體的那個隱形的暗面于剎那之間變得光亮和明朗起來——只要真實,只要作家在寫生現實人物時,能充份而忠實地遵守他的那個特定的心理與立場視角所提供給他的全部印象效果去操作,便行。
67、由一條秘密小徑通向人性暗角去了的小說人物便再也不是正常生活視野中的人物了。這種變形了的人物是真實世界始終存在著的一個不容忽視的人性切面,只是缺乏日常的光源將它給打亮罷了。
68、凡優美的藝術都是含蓄的藝術,因此,將話說盡決不應該是一部成功小說作品的評定基準。
69、讓小說中殘留一些謎的思維角落,從而叫人永存一份猜測的興趣——不僅讓讀者,而且還讓作者本人。
70、不要求什么,只要求通篇的調子合拍,基色和協。輪廓故意朦朧,意象故意飄忽,理解故意混淆,人物故意形變,情節故意淡化以及不連貫等等,都不能算得什么。小說的現代表現手法旨在增加讀者思考力的空間和光通量。作家在一次又一次將自己迷惑的同時也把讀者給迷醉了過去——所有這些,又何能算是一種故作玄虛的美學欺騙術呢?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