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一個旁觀者在講述,一個當事人在講述,一個參與者在講述,一個不知是誰的誰在講述:再變,也都走不出你我他三重境界。
讀者可能會覺得這是件極自然的事,但於作者卻不然。這是個投不投入的問題,一旦投入,作者便會立即抓到一種確定了的立場感,他在這個立場上先穩固好自己思路與觀察的攝像機,然后開始捕捉,開始用一種鏡語來作出人生和社會的記錄。
有時,小說創作的自由度與表達效果就是通過敘述者立場的不斷轉換而獲得的。
52、有很多跡象表明:小說正向著一種無為而為,不治而治的境界靠攏,從意境,結構到語言。
它的實質是一種回歸,回歸小說的本意,回歸小說的本能,回歸小說的作者坐在一棵大樹的樹蔭底下,喝一口水,帽扇一回風涼,然后再清清嗓音,向著圍著他的一圈聽眾講述他的一只人生故事的那一刻。
回歸,原是這個世間的一切事物發展到了一定極限后的必由之道,是從園之始點回到園之終點的疊合。人對故鄉的回歸,春燕對檐巢的回歸,簡潔的現代美學觀念向著流動的曲線的回歸。
當然,也包括小說,這種文體向著最原始的生活場景的回歸。
53、先能成功解剖一個精神個體,然后再根據解剖結果測繪出一幅屬於群體通性的精神的生理結構圖來——不再期望太多的什么了,一部小說能做到這一點已經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了。
54、當反腐拒貪、對抗上級,不畏迫害成為另一類英雄人物的典型時(我們曾經十分熟悉的英雄恰好是這類人物的反面),我們的小說創作又走火入魔去了另一個極圈中……
大眾的歡呼是對某一類情緒的宣泄,是非文學的;而作家的創作應該是情緒的內斂,必須是文學的。
55、一切都來自於功利:功利的小說,功利的人物,功利的情節,功利的形式,功利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而當有一日,擺脫了功利的地心引力,作家便又飄飄然地感覺自己進入了一種虛無狀態之中,無所自處了。
56、愈民族愈國際
愈個性愈群體
愈斷層愈全局
愈瞬間愈永恒
57、真正的文學一定是孤獨的,這是文學的處世特性。轟轟烈烈的文學不是什么,只是一種迎合:迎合權力,迎合時勢,迎合市場,迎合利益,迎合庸俗的口味以及興趣。并以此來營造和享受一種及時行樂的人生場面。
然而,在作家長長的創作征途上,他應該不斷向自己的反問是:究竟你是將文學當作職業呢還是事業?前者為了謀生,后者屬於生命之本身。
58、文學與性的關系是:將文學納入性呢,還是將性納入文學?僅一個選擇意念上的毫厘之差便走成了一部作品存在價值上永恒可否的千里之別。
59、性文化中蘊藏著巨大的人性資源,這點毫無疑問;因為它直指人存在的本質、本能以及本源。在此生命的核心中,一切人生偽裝都不再顯得有什么意義了。
60、性之於人生就如行云之於天空流水之于河床禾谷之於田野;性素材之於小說,於是便成為了能夠結構出這片虛擬世界來的空氣陽光與水份的三大基礎元素之一種了。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