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庫 > 文學理論 > 學術研究 > 文史通義(書號:237)
文史通義  文/章學誠

第四章    內篇一(4)

  詩教上同衰文弊,六藝道息,而諸子爭鳴。蓋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國而著述之事專,至戰國而后世之文體備;故論文于戰國,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戰國之文,奇邪錯出,而裂于道,人知之;其源皆出于六藝,人不知也。

  后世之文,其體皆備于戰國,人不知;其源多出于《詩》教,人愈不知也。

  知文體備于戰國,而始可與論后世之文;知諸家本于六藝,而后可與論戰國之文;知戰國多出于《詩》教,而后可與論六藝之文;可與論六藝之文,而后可與離文而見道;可與離文而見道,而后可與奉道而折諸家之文也。

  戰國之文,其源皆出于六藝。何謂也?曰:道體無所不該,六藝足以盡之。諸子之為書,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體之一端,而后乃能恣肆其說,以成一家之言也。所謂一端者,無非六藝之所該,故推之而皆得其所本,非謂諸子果能服六藝之教,而出辭必衷于是也。《老子》說本陰陽,《莊》、《列》寓言假象,《易》教也。鄒衍侈言天地,關尹推衍五行,《書》教也。管、商法制,義存政典,《禮》教也。申、韓刑名,旨歸賞罰,《春秋》教也。其他楊、墨、尹文之言,蘇、張、孫、吳之術,辨其源委,挹其旨趣,九流之所分部,《七錄》之所敘論,皆于物曲人官,得其一致,而不自知為六典之遺也。

  戰國之文,既源于六藝。又謂多出于《詩》教,何謂也?曰:戰國者,縱橫之世也。縱橫之學,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觀春秋之辭命,列國大夫,聘問諸侯,出使專對,蓋欲文其言以達旨而已。至戰國而抵掌揣摩,騰說以取富貴,其辭敷張而揚厲,變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謂非行人辭命之極也。孔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奚為?”是則比興之旨,諷喻之義,固行人之所肄也。縱橫者流,推而衍之,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諷也。九流之學,承官曲于六典,雖或原于《書》、《易》、《春秋》,其質多本于禮教,為其體之有所該也。及其出而用世,必兼縱橫,所以文其質也。古之文質合于一,至戰國而各具之,質當其用也,必兼縱橫之辭以文之,周衰文弊之效也。故曰:戰國者,縱橫之世也。

  后世之文,其體皆備于戰國。何謂也?曰:子史衰而文集之體盛,著作衰而辭章之學興。文集者,辭章不專家,而萃聚文墨,以為蛇尤之菹也。后賢承而不廢者,江河導而其勢不容復遏也。經學不專家,而文集有經義;史學不專家,而文集有傳記:立言不專家,即諸子書也。而文集有論辨。后世之文集,舍經義與傳記、論辨之三體,其余莫非辭章之屬也,而辭章實備于戰國,承其流而代變其體制焉。學者不知,而溯摯虞所裒之《流別》,摯虞有《文章流別傳》。甚且以蕭梁《文選》,舉為辭章之祖也,其亦不知古今流別之義矣。

  今即《文選》諸體,以征戰國之賅備。摯虞《流別》,孔逭《文苑》,今俱不傳,故據《文選》。京都諸賦,蘇、張縱橫六國,侈陳形勢之遺也。

  《上林》、《羽獵》,安陵之從田,龍陽之同鈞也。《客難》、《解嘲》,屈原之《漁父》、《卜居》,莊周之惠施問難也。韓非《儲說》,比事征偶,《連珠》之所肇也。前人已有言及之者。而或以為始于傅毅之徒,非其質矣。

  孟子問齊王之大欲,歷舉輕暖肥甘,聲音采色,《七林》之所啟也。而或以為刨之枚乘,忘其祖矣。鄒陽辨謗于梁王,江淹陳辭于建平,蘇秦之自解忠信而獲罪也。《過秦》、《王命》、《六代》、《辨亡》諸論,抑揚往復,詩人諷諭之旨,孟、荀所以稱述先王,儆時君也。屈原上稱帝嚳,中述湯、武,下道齊桓,亦是。淮南賓客,梁苑辭人,原、嘗、申、陵之盛舉也。東方、司馬,侍從于西京,徐、陳、應、劉,征逐于鄴下,談天雕龍之奇觀也。

  遇有升沉,時有得失,畸才匯于末世,利祿萃其性靈,廊廟山林,江湖魏闕,曠世而相感,不知悲喜之何從,文人情深于《詩》、《騷》,古今一也。

  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至戰國而后世之文體備,其言信而有征矣。至戰國而著述之事專。何謂也?曰:古未嘗有著述之事也,官師守其典章,史臣錄其職載。文字之道,百官以之治,而萬民以之察,而其用已備矣。是故圣王書同文以平天下,未有不用之于政教典章,而以文字為一人之著述者也。

  詳見外篇《較讎略。著錄先明大道論》,道不行而師儒立其教,我夫子之所以功賢堯舜也。然而予欲無言,無行不與,六藝存周公之舊典,夫子未嘗著述也。

  《論語》記夫子之微言,而曾子、子思,俱有述作以垂訓,至孟子而其文然后閎肆焉,著述至戰國而始專之明驗也。《論語》記曾子之沒,吳起嘗師《曾子》,則《曾子》沒于戰國初年而《論語》成于戰國之時明矣,春秋之時,管子嘗有書矣;《鬻子》、《晏子》,后人所托。然載一時之典章政教,則猶周公之有《官禮》也。記管子之言行,則習管氏法者所綴緝,而非管仲所著述也。或謂管仲之書,不當稱桓公之謚,閻氏若璩又謂后人所加,非《管子》之本文。皆不知古人并無私自著書之事,皆是后人綴輯,詳《諸子》篇,兵家之有《太公陰符》,醫家之有《黃帝素問》,農家之《神農》、《野老》,先儒以謂后人偽撰,面依托乎古人。其言似是,而推究其旨,則亦有所未盡也。蓋末數小技,造端皆始于圣人,茍無微言要旨之授受,則不能以利用千古也。三代盛時,備守人官物曲之世氏,是以相傳以口耳,而孔、孟以前,未嘗得見其書也。至戰國而官守師傳之道廢,通其學者,述舊聞而著于竹帛焉,中或不能無得失,要其所自,不容遽昧也。

  以戰國之人,而述黃、農之說,是以先儒辨之文辭,而斷其偽托也;不知古初無著述。而戰國始以竹帛代口耳。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及四方之志,與孔子所術六藝舊典,皆非著述一類,其說已見于前。實非有所偽托也。然則著述始專于戰國,蓋亦出于勢之不得不然矣。著述不能不衍為文辭,而文辭不能不生其好尚。

  后人無前人之不得已,而惟以好尚逐于文辭焉,然猶自命為著述。是以戰國為文章之盛,而衰端亦已兆于戰國也。

  詩教下或曰:若是乎三代以后,六藝惟《詩》教為至廣也。敢問文章之用,莫盛于《詩》乎?曰:豈特三代以后為然哉?三代以前,《詩》教未嘗不廣也。

  夫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古無私門之著述,未嘗無達衷之言語也。

  惟托于聲音,而不著于文字,故秦人禁《詩》、《書》,《書》闕有間,而《詩》篇無有散失也。后世竹帛之功,勝于口耳;而古人聲音之傳,勝于文字;則古今時異,而理勢亦殊也。自古圣王以禮樂治天下,三代文質,出于一也。世之盛也,典章存于官守,《禮》之質也;情志和于聲詩,樂之文也。

  迨其衰也,典章散而諸子以術鳴。故專門治術,皆為《官禮》之變也。情志蕩,而處士以橫議,故百家馳說,皆為聲《詩》之變也。名、法、兵、農、陰陽之類,主實用者,謂之專門治術,其初各有職掌,故歸于官,而為禮之變也。談天、雕龍、堅白、異同之類,主虛理者,謂之百家馳說。其言不過達其情志,故歸于詩,而為樂之變也。戰國之文章,先王禮樂之變也。六藝為《官禮》之遺,其說亦詳外篇《校讎略》中《著錄先明大道論》。然而獨謂《詩》教廣于戰國者,專門之業少,而縱橫騰說之言多。后世專門子術之書絕偽體子書,不足言也,而文集繁,雖有醇駁高下之不同,其究不過自抒其情志。故曰:后世之文體,皆備于戰國,而《詩》教于斯可謂極廣也。學者誠能博覽后世之文集,而想見先王禮樂之初焉,庶幾有立而能言,學問有主即是立,不盡如朱子所云肌膚筋骸之束而已也。可以與聞學《詩》學《禮》之訓矣。

  學者惟拘聲韻為之詩,而不知言情達志,敷陳諷諭,抑揚涵泳之文,皆本于《詩》教。是以后世文集繁,而紛壇承用之文,相與沿其體,而莫由知其統要也。

  至于聲韻之文,古人不盡通于《詩》,而后世承用詩賦之屬,亦不盡出六義之教也,其故亦備于戰國。是故明于戰國升降之體勢,而后禮樂之分可以明,六藝之教可以別;《七略》九流諸子百家之言,可以導源而浚流;兩漢、六朝、唐、宋、元、明之文,可以畦分而塍別;官曲術業,聲詩辭說,口耳竹帛之遷變,可坐而定矣。

  演疇皇極,訓、誥之韻者也,所以便諷誦,志不忘也;六象贊言,《爻》、《系》之韻者也,所以通卜筮,闡幽玄也。六藝非可皆通于《詩》也,而韻言不廢,則諧音協律,不得專為《詩》教也。傳記如《左》、《國》,著說如《老》、《莊》,文逐聲而遂諧,語應節而遽協,豈必合《詩》教之比興哉?焦貢之《易林》,史游之《急就》,經部韻言之不涉于《詩》也。《黃庭經》之七言,《參同契》之斷字,子術韻言之不涉于《詩》也。后世雜藝百家,誦拾名數,率用五言七字,演為歌訣,咸以取便記誦,皆無當于詩人之義也。而文指存乎詠嘆,取義近于比興,多或滔滔萬言,少或寥寥片語,不必偕韻和聲,而識者雅賞其為《風》、《騷》遺范也。故善論文者,貴求作者之意指,而不可拘于形貌也。

  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班氏固曰:“賦者古詩之流。”劉氏勰曰:“六藝附庸,蔚為大國。”蓋長言詠嘆之一變,麗無韻之文可通于詩者,亦于是而益廣也。屈氏二十五篇,劉、班著錄,以為《屈原賦》也。《漁父》之辭,未嘗諧韻,而入于賦,則文體承用之流別,不可不知其漸也,文之敷張而揚厲者,皆賦之變體,不特附庸之為大國,抑亦陳完之后,離去宛丘故都,而大啟疆宇于東海之濱也。后世百家雜藝,亦用賦體為拾誦,竇氏《述書賦》,吳氏《事類賦》,醫家藥性賦,星卜命相術業賦之類。蓋與歌訣同出六藝之外矣。然而賦家者流,猶有諸子之遺意,居然自命一家之言者,其中又各有其宗旨焉,殊非后世詩賦之流,拘于文而無其質,茫然不可辨其流別也。是以劉、班《詩賦》一略,區分五類;而屈原、陸賈、荀卿,定為三家之學也,說詳外篇《校讎略》中《漢志詩賦論》。馬、班二史,于相如、揚雄諸家之著賦,俱詳若于列傳,自劉知兒以還,從而抵排非笑者,蓋不勝其紛紛矣,要皆不為知言也。蓋為后世文苑之權輿,而文苑必致文來之實跡,以視范史而下,標文苑而止敘文人行略者,為遠勝也。然而漢廷之賦,實非茍作;長篇錄入于全傳,足見其人之極思,殆與賈疏董策,為用不同,而同主于以文傳人也。是則賦家者流,縱橫之派別,而兼諸子之余風,此其所以異于后世辭章之士也。故論文于戰國而下,貴求作者之意指,而不可拘于形貌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滬)字59號  滬ICP備14002215號

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0012號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软件|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韩国三级大全久久网站| 久久综合一区二区无码| 日本强好片久久久久久AAA|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app|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高潮| 国产视频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综合久久|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蜜芽| 99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不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篇|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69|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亚洲香蕉网久久综合影视| 久久综合伊人77777麻豆|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综合天天夜夜久久|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久大黄蕉|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 | 97久久超碰国产精品旧版| 综合网日日天干夜夜久久 |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国产精品熟女福利久久AV| 国产99久久九九精品无码|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久久人人澡|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不卡| 色综合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无码|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 久久国产乱子精品免费女|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7777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