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助
助開,元朝官江陵少尹。
○周易物象釋疑敘
《易》以龍象《乾》,以馬明《坤》,隨事義而取象。是故《春秋》傳辭,多因物象,而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文,觸類而長。洎甲子以六十為運,而卦則六十四為周,六十四面是參六十,合九百六十年為一元紀。助今采於往疏未釋後學滯懵者,標出目為《周易釋疑》。屬象比事,約辭伸理云爾。
☆魏靜
靜,開元時官慶州刺史。
○永嘉集序
聞夫慧門廣辟,理絕色相之端;覺路遙登,跡晦名言之表。悲夫能仁示現,應化無方,開妙典於三乘,暢真詮於八部。所以發揮至賾,懸梵景於昏衢;光闡大猷,泛禪波們欲浪。是以金棺掩耀,玉毫收彩,孤標鷲之英,獨負成麟之業者,其惟大師歟!大師俗姓戴氏,永嘉人也。少挺生知,學不加思,幼則游心三藏,長則通志大乘。三業精勤,偏宏禪觀,境智俱寂,定慧雙融。遂使塵靜昏衢,波澄元海,心珠道種,瑩七凈以交輝;戒月悲花,耿三空而列耀。加復霜松潔操,水月虛襟,布衣蔬食,忘身為法。愍傷含識,物物斯安,面念相續,心心靡間。始終抗節,金石方堅,淺深心要,貫華慚潔。神徹言表,理契寰中,曲已推人,順凡同圣。則不起滅定,而秉護四儀,各重當時,道扇方外。三吳碩學,輻輳禪階,八表高人,風趨理窟。靜往因薄宦,親承接足,恨未盡於方寸,俄赴京畿。自爾以來,幽冥遞隔,永慨元眸積翳,忽喪金,欲海洪濤,遄沈智楫,遺文尚在,龕室寂寥。嗚呼哀哉!痛纏心腑,所嗟一方眼滅,七眾何依?音德無聞,遠增凄感。大師在生,凡所宣紀,總有十篇,集為一卷,庶同歸噸悟者,得意忘言耳。今略紀斯文,多有謬誤,用俟明哲,非者正之。
☆馮敬徵
敬徵,開元時人。
○對九日登高墜腳判
〈楊甲九月九日登高,墜腳致跛。乙告為不孝。科不應為。〉
無射良秋,重陽佳節,登高有興,坐追桓景。下堂傷足,多侔子春,雖異全歸,何妨憂色。寧損為孝之道,而為不應之條。告之者未達其幽趣,科之者固知其失道。棄而不問,幸無濫焉。
☆成伯瑜
伯瑜開元時人。
○經義考
學者以《詩》大小《序》皆子夏所作,未能無惑。如《關睢》之序,首尾相結,冠束二《南》,故昭明太子亦云:大序是子夏全制,編入文什,其馀眾篇之小序,子夏惟裁初句耳,至也字而止。《葛覃》后妃之本也,《鴻雁》美宣王也,如此之類是也。其下皆是大毛公自以詩中之意而系其辭也。後人見序下有注,又曰東海衛宏所作,事雖兩存,示為允當。是鄭元於毛公傳下,即得稱箋,於毛公序末,略而為注耳。毛公作傳之時,漢興已亡其六篇,但據亡篇之小序惟有一句,毛既不見詩體,無由得措其辭也。又高子是戰國時人,在子夏之後,當子夏之世,祭皆有戶,靈星之尺,子夏無為取引,一句之下,多是毛公,非子夏明矣。
☆李朝
朝,元宗時官亳州刺史。
○對自比管仲判
〈無是子恒居草廬,自比管仲,云夢乘舟。邑人告其虛誕。〉
國家頓綱鴻,廣羅舟楫。人降三杰,俾機務允厘;天飛五老,而元氣清晏。猶且弓招歲下,徵拜日聞,無是子毓德郊扉,澄神虛白。效宣尼之竊比,無逾老彭;徵武侯之故事,終期管晏。雖復讜符媒,終是志越儕流,或未可量,有足嘉尚。昔月中見字,尚表英童;今夢裹乘舟,故符王佐。但圣朝以邱園佇秀,物色求人,乘箕降昴之賓,金礪玉璜之相,必循名實,方漸臺階。今者邑子薄言,告以虛誕,且鄉人所惡,未可即依。翁歸自陳,亦難憑據,言之無罪,告上何傷?
☆崔國輔
國輔,青州人。應縣令舉,授抒昌令、集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天寶中,坐王钅共近親,貶竟陵司馬。
○上何都督履光書
崔國輔謹上書於都督何公節下;昨有自府廷而退者,云君公垂責,以為怠於奉上之禮,死罪死罪。竊聞禮不妄說人,為近佞媚也;不好狎,自全仁義也。故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君臣上下,非禮勿定;宦學事師,非禮勿親。所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修身踐言,合道以成禮。今人無禮,多涉於佞媚,不全於仁義,故以難進而易退孜孜善行者為失禮。悲夫!古之有禮者則貴,今之有禮者則賤,雖然,君子修身,終不棄禮為茍容。《詩》云:“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言善人不拘俗也。國輔常見君公有謀贊之能,明恤之量,敢以大雅之道而事君公,殊不知君公以凡徒見待。君公聞叔向乎?聞張良乎?夫叔向者不能言,退然不勝衣,為晉國之望,張良婦人也,而下輩,宜君公不禮。蕭曹為刀筆吏,碌碌無奇節;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屈原之忠貞逐於楚,張儀之利口鞭於梁:皆士之屯蒙,莫能自異,仆今日復何言哉!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