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盤江川之大者,大河而外,莫如大江。然河流朝夕不常,江流亙古未改,周匝兩垂,吞吐百川,江誠浩博矣哉。是為江紀。江源出于岷山。
《禹貢》曰:岷山導江。荀卿曰:江出汶山汶、岷通。《山海經》亦曰:岷山,江水出焉?!端洝罚横荷?,江水所出。或作山,或作文山,其實一也。大江發源于岷山,審矣。山谷紆回,泉流隱伏,盤溪曲澗,匯流成川。酈道元云:岷江泉流深遠,為四瀆首。是也?!督V》《岷江渠堰譜》,宋張韙撰:岷江發源臨洮木塔山臨洮,今陜西洮州衛,山當在其南境?;蛟荒舅剑瘁荷街щ]?!兑嬷萦洝罚航闯鲠荷窖虿矌X宋任豫《益州記》:江出羊膊嶺,經甘松至灌千余里。《洮岷記》:大江出陜西岷州岷山,南流入川?!遁洺逃洝罚航闯鏊膳诵l北二百三十里之大分水嶺,或以為即羊膊嶺,似誤,分二流:一西南流,為大渡河詳見四川大川。一南流,為大江《水利志》:岷江出羊膊嶺,分二派。一西南流,為尖囊大渡河。一正南入溢村,至石紐,過汶川,歷今灌縣境,即禹所導之大江也。今松、茂以北,接陜西洮岷之境,群山錯雜,其澗谷之水,皆奔輳而南,合為大江。然則江源本無正流。《禹貢》以岷山表識之,而江源可以依據。此圣經之文,所以為不可易與!
西南流經松潘衛西,又南經疊溪所西。大江在松潘衛西六十里,其上流自大分水嶺而來也。又南流經疊溪所西三里,盤旋崖石間,曾不容ザ矣。
又南經茂州城西,又西南經威州之西,又南經保縣東,又東南流至汶川縣西。大江經茂州城西北,折而西南,經威州北三十里高碉山下,唐維州城故址在焉。三面臨江,號為險塞。又西經??h城東十里,復折而東南,經汶川縣治西。曲折環流,蜀境西北之保障也。
又東南經灌縣西,又東南流經崇慶州北,又東南經新津縣南。
大江自汶川縣東南流,幾二百里而至灌縣西,去城三十三里,離堆在焉。秦李冰鑿渠分流入成都處也有內江、外江及都江之分,今詳見成都府。其正流經崇慶州西北五十里,又南為味江唐貞元十一年,蜀州江溢,即此。又東南流經新津縣城南,亦謂之皂江。又東南流入眉州境?!妒裼洝繁咎凄嶟嘧4松w襲前人舊名也:大江在威、茂之間,謂之汶江。自汶川縣而南,往往隨地易名,不可更仆數也。
又東南經彭山縣東,又南經眉州之東,又南經青神縣之東。
大江在彭山縣東北二里,其支川自灌縣分流,經成都南境者,于新津、彭山之間,復次第流合焉。經縣城東,江流益盛,亦謂之武陽江。又南經眉州城東四里蟆頤山下,亦謂之坡黎江。又南經青神縣東二十里,南流入嘉定州境。
又南經嘉定州東,又南經犍為縣東。
大江經嘉定州城東,亦謂之通江。至城東南而大渡河合青衣江之水自州西南流合焉,亦兼合水之稱。又南經犍為縣城東,復折而東南,流入敘州府境。
又東南經敘州府城北,又東南經南溪縣東。
大江自犍為縣東南流,凡三百六十余里而至敘州府城北,經城東南,而馬湖江自西南流合焉馬湖江,詳四川大川瀘水。又東南流百二十里,經南溪縣城東三里,又東南入瀘州境江之北岸,為富順、隆昌之境?!吨尽吩疲捍蠼诟?,亦兼外水之稱,控御蠻,襟帶兩川,為腰膂之寄。
又東經江安縣北,又東經納溪縣北,又東北經瀘州城東,又東經合江縣北。
大江自南溪縣東南百二十里,而至江安縣北。南去城二十里,又東南六十里,至納溪縣城北。又折而東北流七十里,經瀘州城東南,資江自北流合焉,所謂中水是也詳見四川大川雒江。又東北幾二百里,而至合江縣北。南去城五里,又東北入重慶府境。《志》云:大江自瀘州而上,灘磧交錯,江流闊狹不常,由嘉定州而上,則重山曲折,崖高流迅,牽挽益艱。自瀘州而下,雖灘磧間列,而江深岸闊,江淮朦艟,可以溯流而達矣。
又東北經壁山縣南,又東北經江津縣北,又東北經重慶府南。
大江自合江縣東北流百八十里,至壁山縣南去縣三十里。又東北百三十里,而經江津縣城北二里。又東北二百余里,而經重慶府城東南。涪江合嘉陵江自北流合焉,所謂內水也詳見四川大川涪江。府居內外二水之間,憑高據深,為全蜀之襟要。
又東經長壽縣南,又東經涪州北。
大江自重慶府城東流二百余里,至長壽縣城南。又東流百三十里,而經涪州城北。至城東黔江,自南流合焉亦曰涪陵江,今詳見涪州。東通湖廣,南入貴州,黔江其徑道矣。
又東北流經酆都縣南,又東北經忠州城南。
大江自涪州東北流百四十里,而經酆都縣城南《輿程記》:涪州六十里至東青水驛,一名焦崖驛。又八十里即酆都縣。又東北百九十里,而至忠州城南,又東入夔州府境。
又東北經萬縣南,又東經云陽縣南。大江自忠州東北流二百余里,而至萬縣城南。又東二百七十里,至云陽縣城南。又東百七十里,即夔州府城矣。又東經夔州府城南,又東經巫山縣南。
大江經夔州府城南,又東八里,而為瞿唐峽,所謂瞿唐、滟,天下之險也詳見四川重險瞿塘關。又東百二十里,至巫山縣城南。又東三十里,經巫峽中,峽長百二十里。兩岸連山,舟行其間。江流至此,為出蜀而入楚之處詳見四川名山巫山。波濤崩湃,崖石嶙峋,誠古今之至險,亦山川之奇勝?!督杏洝罚何咨綎|至巴東縣,凡一百六十里,皆在峽中行也宋張《禹廟記》曰:夔門當西蜀川流之聚,合數百源而委之。沆渀泛濫,又甚他所。而巴岡、巫橋,崔嵬盤錯,壁立骨峙,綿亙峻極,固塞其沖。奔潰洶涌之勢,艱乎為力哉。已而瞿唐瓜分,滟孤蹲。千崖萬磴,兩兩卻立。黃流鉅浸,帖帖東下。環數千里之地,既宅既旅,既蠶既粒,孰知疏鑿功用之至于斯耶。
又東經巴東縣北,又東經歸州城北。
大江經巴東縣城北,又東九十里,經歸州城北。山峽連綿,與蜀相接,所謂步步皆險也。
又東經夷陵州南,又東經宜都縣北。
大江自歸州東屈曲流,凡百八十里,至夷陵州城南、城西北二十五里,西陵峽在焉。與夔州之瞿唐、巫山之巫峽,共為三峽。州當三峽之沖,故言形勝者,恒以西陵為吳、楚之西門。又夷,平也。江流至州西,始出險就平,故曰夷陵也詳見湖廣重險西陵。自州而東,又曲折流六十余里,而至宜都縣西北五十里之荊門山,與南岸虎牙山對峙,自昔為險厄之處詳見湖廣重險荊門?!督杏洝匪畏冻纱笞幻秴谴洝吩唬菏裰兄?,會流于三峽者,凡二百八十有奇。蜀中之灘,次及于荊門者,凡四百五十有奇。自荊門以東,其以灘磧名者,無復嵯岈之勢,亦無櫛比之多矣。又東南流經宜都城北三里,而東達于枝江縣境。
又東北經枝江縣北,又東南經松滋縣北。
大江自宜都縣東北流七十余里,而經枝江縣城北。江流至此,分而為二,間以大洲,謂之百里洲。洲之北曰北江,南曰南江?!队碡暋窎|別為沱,即此地也。又東南流七十里而經松滋縣城北,江流至此,復支分為三派,名曰川江。又東北流入江陵縣界。又東北經荊州府城南,又東南經公安縣北。
大江自松滋縣東北流百二十里,而至荊州府城南。府翼帶江沱,稱為都會。府東二十里曰江津口,江水支分于枝江以東者,至此洲盡而流合,勢益盛。昔時濱江置戍,為江陵重地。又東南四十里,即公安縣也。江流經城東北三里,又東南入石首縣界。《荊州記》舊記晉郭仲產撰:江水方出峽,勢如建瓴。夏秋泛漲,頃刻千里。然夷陵而上,山阜夾岸,勢不能溢。嘉魚而下,江面浩闊,順流直注。又兩岸俱平衍下濕,水易漫流。惟江陵、公安、石首、監利、華容之間,江流自西而北,而東而南,勢多遷回。至岳陽復自西南轉東北,湖水迸流,易于漲遏,故決害多在荊州。夾江南北,往往沿岸為堤,咫尺不堅,千里為壑矣呂后三年,江水、漢水溢,流四千余家。八年,江漢水溢,流萬余家。
又東南經石首縣北,又東經監利縣南,又東經華容縣北。
大江自公安縣東南流百十里,至石首縣城北。又東南流百二十里,至監利縣城南。又東南流六十里,經華容縣東北境之黃家驛驛西南去華容縣九十里,東北至城陵磯亦九十里。江流深闊,商旅往來,所在輻輳。
又東經岳州府北,又東經臨湘縣北。
大江經岳州府城西北十五里之城陵磯,洞庭之水自南而北,由此注于大江,謂之荊江口。亦謂之西江口,又謂之三江口。以洞庭及澧水與大江并會于此也詳見湖廣重險荊江口??負?,為湖南北之喉吭。又東北七十余里,經臨湘縣城北《輿程記》:城陵磯驛南二十里,為洞庭湖口。東六十里至臨湘縣之鴨欄水驛,皆濱江要地也。又東北入武昌府境。
又東北經嘉魚縣西,益折而北,經漢陽府城東,武昌府城西,而會于漢水。
大江自臨湘縣而東百十里,至石頭口驛驛為嘉魚、臨湘縣分界處。又東北七十里,至嘉魚縣城西北七里。又東北九十里,至洲鎮屬嘉魚縣有洲驛。又九十里至金口驛屬江夏縣,又六十里,經漢陽府城東北之大別山南。東折而北出,會于漢水,所謂漢口也。亦謂之夏口詳見湖廣名山大別及重險夏口。夏口之南,即漢陽府。夏口東岸,正對武昌府。二城隔江相對,不過七里,為襟束之處。天下有事,無不注意于此者。又北出而東折,即黃州府境矣。
江水會于漢水,并流而北,復折而東。江之北岸,為黃陂縣及黃州府境。南岸為武昌府及武昌縣境。
江漢并流,北出而東折,去漢口三十里曰青山磯在江南岸,為津渡之要。又東十五里,為黃陂縣之沙口鎮在江北岸,亦曰沙武口,西北去縣五十里。又十五里為陽邏鎮在江北岸,有陽邏驛,屬黃岡縣?!遁洺逃洝罚宏栠壎鴸|十里,為抽分廠竹木抽分處也。又東二十里,曰白湖鎮,在江南岸,屬江夏縣,有巡司。對岸即雙流夾。又八十里曰團風鎮,又二十里曰三江口《江行記》:漢水入江,江水益盛。黃州西百里,有雙流夾。以江水分流而名。此曰三江口,又以江分為三,至此合流而名也。又三十里經黃州府城南。隔江相望者,為武昌縣縣在江南岸,距黃州府十里。又東南三十里曰巴河口在江北岸,巴河入江之口也。南北紛紜,江濱多故,此皆烽火之區矣。
大江又東,經蘄水縣南,又東經蘄州城南。江之南岸,為興國州之境。
大江自巴河口東三十里,至蘄水縣之蘭溪驛東北去縣四十里。又東南九十里,至蘄州西之蘄陽口亦曰蘄口,蘄水入江處也。又三十里,至州城南。大江至此益折而東南。又三十里為馬口渡渡在江北岸,東接廣濟縣境。又東南二十里為富池驛在江南岸,屬興國州。西南去州城六十里。江之南岸,接江西九江府瑞昌縣之境興國州東即瑞昌縣境。
又東南經廣濟縣及黃梅縣南境。江之南岸,為九江府城之北。大江自富池驛而東。又東南六十里,經廣濟縣之龍平鎮鎮西北去廣濟縣百余里,蓋大江自蘄州益引而南也。又東南十里,經黃梅縣之新開口鎮東去縣七十里。又東南五十五里,即九江府城也大江北岸,即黃梅縣界,北去縣城五十里。江流至此,闊二十余里,波濤浩瀚,謂之潯陽江《唐?五行志》:大歷九年,江州江溢。舟行其間,有內路、外路之分并江南岸為內路,江北岸為外路?!遁洺逃洝罚壕沤巧晕鞅蔽謇铮孛倥茒A。從江中至龍坪六十余里,遇大水時,自夾中直上龍坪五十里而近。亦謂之九江也詳見江西大川九江。古稱湓口重鎮,中流襟帶。蓋府城當吳、楚之要會,不特江右安危,視九江之緩急,而上游之勢,淮南、江左禍福與共,所謂地有常險者,非與?
又東經湖口縣北,又東北經彭澤縣北。江之北岸,為宿松縣及望江縣之境。
大江自九江府城而東六十里,經湖口縣城北。湖口,江西之噤吭也。彭蠡之水,自縣西南二十里,注于大江。環城而北出,故縣以湖口為名詳見江西重險。又東北六十里,經彭澤縣西北二里。江流至此,益折而北。江心有小孤山,與宿松縣分界《志》云:小孤山北去宿松縣百二十里,宿松西南,則與黃梅縣接界。江濱又有馬當山,與東流縣分界馬當在江東南岸,去東流縣七十余里。小孤、馬當,皆江津之險也。自彭澤而東北,凡百二十里,至望江縣之雷港口雷池,入江之口,古所謂大雷也。西北去縣城三十五里。又《唐志》:太和四年,江水溢,沒舒州太湖、宿松、望江三縣民田。蓋江南、江西、湖廣三境之地,犬牙相錯,濱江環峙,為設險處。又東北經東流縣北,又東北經安慶府城南。
大江自雷港而東北,又二十里,江之南岸,為東流縣。北去縣城二里,又東北流九十里,江之北岸,經安慶府城南,所謂皖口之險也。特立江濱,江環三面,屹為形勝。蓋南畿上游之屏障矣。又東北經桐城縣南境。江之南岸,為池州府北。又東經銅陵縣之北。
大江自安慶府城東北流九十里,經桐城縣之樅陽口西北至縣百二十余里。又西十里,經池州府之池口驛。南去府城五里,又東北四十五里,至梅根港,古所謂錢溪也。梅根港而上,江岸頗狹。今南北往來者,往往截流而渡。南自池州出江右,走閩廣;北自廬州走濠、壽,趨徐、汴,為捷徑云。又東北二十里為大通驛,又三十里經銅陵縣城北。又二十里曰丁家洲,又四十里為荻港驛俱在江南岸,入繁昌縣界。《江防考》:大通驛而下,江面闊三十余里,上游之險,莫過于此。又兼汊港叢雜,戍守切矣。又東北經無為州南境。江之南岸,為繁昌縣之北。又東北經蕪湖縣之北。
大江北岸,自桐城縣南之樅陽口至無為州南境之泥汊河口,幾二百里南岸即繁昌縣界,江面闊二十余里。又東接和州之境。南岸則自荻港而東三十里,經繁昌縣城北十五里。又東北四十里,經三山磯。又二十里,經魯明江口亦曰魯港口。又東北十里,經蕪湖縣城西五里。又東北流,入當涂縣界。
又東北經和州之東,太平府之西。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