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之東北為清豐縣之西,內黃縣之東。
大河舊道,在內黃縣東南及清豐縣西南《水經注》:大河故瀆,東北徑戚城西,又經繁陽故城東,陰安故城西,是也。戚城,見開州。繁陽,見內黃。陰安,見清豐縣。漢時河皆經此。元光三年,河徙,從頓丘東南流頓丘,今清豐縣境是也。后決塞不時,故道廢。宋時澶州河屢決,河復行北道。開寶八年,河決澶州之頓丘。太平興國二年,河復決于頓丘。元八年,河溢內黃埽時有司進梁村上下約束狹河門,河遂漲潰,南犯德清,西決內黃,東淤梁村,北出闞村。宗城決口,復行魏店。北流淤斷,河水四出。壞東郡浮梁,遣官修塞。許將言大河勢盛,宜因梁村口以行東,因內黃口以行北,而盡閉諸口,以絕大名諸州之患。俟春夏水至,乃觀水勢所宜,或閉內黃,或塞梁村為便。梁村,在清豐縣東南。元符二年,河決內黃口,灌邢、莄諸州,而東道之流遂絕《宋志》:元符二年,河決內黃口,遂由魏縣而北。挾衛漳之水,并流而東北。大觀二年,邢州言河決,陷巨鹿縣。既而冀州言河溢,壞信都、南宮兩縣。三年,河復溢冀州信都縣。未幾,復南決于清河埽。自是大河不復北矣。又東北經南樂縣及大名縣、元城縣之東。
《水經注》:大河故瀆,徑昌樂故城東,即南樂也。宋時大河亦徑此。嘉五年,韓請分浚二股、五股諸河于縣境,以減下流恩、冀之患。治平元年,始命都水監浚治。熙寧初,河自恩、冀北注。議者請開二股河,漸閉北流。二年,張鞏等奏大河東徙,北流淺小,請閉北流。從之。未幾,河自其南四十里許家港東北,泛濫大名、恩、德、滄、永靜五州軍境永靜軍,本定遠軍,今景州。詔遣官相度。六年,王安石奏自大名之東南開修直河,使大河還二股故道。于是河勢增漲。十年,河遂大決于澶州此即宋人回河之誤也。《宋史》:嘉五年,河流派別于魏州之第六埽,曰二股河,行一百三十里。經魏、恩、德、博之境,亦曰四界首河。于是河北漕臣韓ど言:四界首古大河所經,即《溝洫志》所謂平原金堤開通大河入篤馬河至海五百余里者,浚之一月可畢。支分流入金赤河,使深六尺,為利可必。商胡決河自魏至恩、冀、乾寧入于海。今二股河自魏、恩東至德、滄入海,分而為二。則上流不壅,可無決溢之患。從之。既而商胡堙塞,冀州界河淺,房家、武邑二埽潰,復塞之。熙寧四年,河溢恩、冀、瀛諸州,下屬恩、冀,決御河奔沖為一。張茂則等謂二股河地最下,宜浚其湮塞。又開清水鎮河以折其勢,則捍者可回,決者可塞。從之。五年,河溢夏津縣。王安石又請開修直河,使大河還二股故道,由德滄以達海。十年,河大決于曹村,而二股、直河俱廢。元豐以后,王令圖、范子奇等復執回河之說,欲自孫村口而東仍出二股河,功卒不就。金、赤二河在東平平原間。清水鎮河,蓋衛河之支流,舊在南樂縣境,今湮。而大名元城縣,亦皆大河所經也。唐開元十四年,魏州河溢《唐書》:開元十四年,魏州河溢。十五年,冀州河溢。先是,河決博州,故水溢而北也。宋嘉七年,河決大名第五埽。元豐七年,河溢元城埽,決橫堤。冀、莄、北京皆被其害。八年,河決大名之小張口在元城縣東。《宋志》:是時河流雖北,而孫村低下,夏秋霖雨,往往東出。小吳之決未塞,于是又決于此,河北諸郡皆被其害。宋時以大名為北京,堤防障遏,無歲不講也。又東北經館陶縣東,又東北經臨清州及高唐州之境,又東北徑恩縣南。
大河故道,自元城冠縣間入館陶界冠縣、館陶俱山東屬縣。《漢?溝洫志》:自塞宣房即瓠子河,見開州后,河復北決于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因其自然不堤塞也屯氏河,見館陶縣。元帝永光五年,河決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絕靈縣,見山東博平縣。鳴犢口,見直隸清河縣。成帝建始二年,河復決于館陶所決之河,亦名屯氏別河,及東郡金堤,泛濫兗、豫,入平原、千乘、濟南,凡灌四郡三十二縣。又鴻嘉四年,清河、勃海、信都河水湓溢,灌縣邑三十一。新莽始建國三年,河決魏郡,泛清河以東數郡漢所稱魏郡,大約主館陶以北言之。《漢書》:先是,莽恐河決,為元城冢墓害。及決東去,元城不憂水災,故遂不堤塞。《水經注》:大河故瀆,經甘陵故城南甘陵,在臨清、夏津之間,亦見清河縣,又東北徑靈縣故城南。河瀆于縣別出為鳴犢河,又東徑俞阝縣故城東俞阝縣故城,在今平原縣西南五十里。《漢志》俞阝居河北,即此。此即漢時河所出之道。宋皇二年,河決館陶縣之郭固在縣東北,四年,塞之即《宋史》所稱郭固塞而河勢猶盛,議者請開澶州六塔河者。熙寧四年,北京新堤第四、第五埽決,漂溺館陶、永濟、清陽以北永濟廢縣,今在臨清州西。仁宗皇元年,河合永濟渠注乾寧軍,縣以永濟渠而名也。清陽廢縣,亦見清河縣,下屬恩、冀,合于御河。五年,河溢于夏津,而清河即宋之恩州也。熙寧元年,河溢恩州烏攔堤在州東。是年,又決冀州棗強埽,北注瀛州。既又溢瀛州樂壽埽。元四年,又溢冀州南宮等五埽。時都水監言:前二年,河決南宮下埽。去三年,決上埽。今四年,決宗城中埽。蓋皆自恩州決而北也。政和二年,河決冀州棗強埽。都水孟揆言:棗強東堤決溢,其漫水行流多咸鹵及積水之地,不犯州軍,止經數縣地。分迤邐接御河歸納黃河。今欲自決口上恩州之地水堤為始,增補舊堤,接續御河東岸,簽合大河。從之。宣和三年,河決恩州清河埽。蓋自內黃決后,河出清河之北,至此下流漸壅。故上流復決,河又從瀛冀而西南矣。
又東北徑德州西,又東北經景州及滄州之境,入于海。
德州,漢平原郡界也。河之故道,本在平原以北。漢以前大概從魏郡、清河、信都、勃海界入海,皆與平原接境,不徑至平原也。武帝建元三年,河水溢于平原。成帝建始三年,河決館陶,遂溢入平原、千乘、濟南界中。河平三年,河復決平原,流入濟南、千乘,復堤塞之。東漢永平中,河流合汴,泛濫兗、豫。明帝使王景治之,絕水立門,河汴分流。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回注,無復潰漏之患。然則河經平原以南,自漢建始中始。而永平以后,嘗為河之經流矣后漢以及南北朝時,大河決塞,史多失于記注。《水經注》:大河故瀆,徑平原故城西,又北徑修縣故城東修縣,今直隸景州。又東北至東光縣故城西東光,今直隸屬縣,而合于漳水。此亦約言西漢時大河所經之處。道元時,河仍自千乘入海,不至東光合漳也。宋自熙寧以后,主回河之說,滄、景常多水患。元豐四年,河溢滄州、南皮上下埽,又溢清池埽,又溢永靜軍阜城下埽。既而河流益北,大抵合御河、西山諸水,自深州武強、瀛州樂壽埽至清州獨流寨三叉口而入于海今見河間府青縣。
開州之東為觀城縣及朝城縣南。河之南岸,則濮州之北。
《水經注》:大河徑衛國縣南衛國縣,即今觀城縣,鄄城縣北鄄城,舊縣濮州治也。疑東漢以后,大河故道即出于此矣。五代晉開運三年,河決澶州臨黃。漢天福十二年,河決觀城界楚里村堤在縣西南,東北經臨黃、觀城二縣臨黃廢縣,今見觀城縣。宋開寶五年,河決濮陽濮陽郡,即今濮州。明道二年,移朝城縣于社婆村移而北也,避河患也。前朝正統十三年,河決滎陽,沖曹、濮。弘治三年,河復決原武,沖曹濮。濮州蓋舊道所經,常為東下之沖矣。
又東徑范縣北,莘縣及聊城縣之南。大河故道在范縣之北,倉亭津在焉津在今縣東北。舊經云:自范縣渡河而西北六十里,即莘縣是也。而聊城故博州治,今東昌府治焉。唐開元十年,博州河決。五代晉天福四年,河決博州,即此矣。
又東徑東阿縣北,博平縣及茌平縣南。
東阿,自昔大河之沖也。南漲則東平,東溢則侵濟南。五代梁末,唐遣李嗣源取鄆州,守楊劉今見東阿縣。梁人攻楊劉,決河口以限晉兵。決口益大,連年為曹、濮患。同光二年,命婁繼英督汴滑兵塞之,未幾復壞。晉天福二年,河決鄆州自東阿決而南也。開運三年,河決楊劉,西入莘縣,廣四十里,自朝城北流自東阿決而西也。周顯德初,命宰相李治堤,自陽抵張秋口遏塞之《五代史》:先是,河自楊劉至博州百二十里,連年東潰,分為二派,匯為大澤,彌數百里。又東北壞古堤而出,灌齊、棣、淄諸州,至于海涯,漂沒田廬,不可勝計。朝廷屢遣使,不能塞。至是詣澶、鄆、齊,案視堤塞,役徒六萬三十日而畢。宋乾德二年,河決鄆州之竹村在州西北。三年,鄆州河決。太平興國七年,河漲挾清河謂濟水也。凌鄆州,城將陷,州將塞其門以遏水。馳奏遣使往固其城。咸平三年,河決鄆州王陵埽在州西,浮巨野,入淮泗,水勢悍激,侵迫州城。明道二年,廢鄆州王橋渡以避水渡在州東。是時河流漲入小清河,濟南淄川皆被其患。后河勢益趨而北,鄆州之患始少。此五代及宋鄆州水患也。而博平、茌平亦大河東出之道矣。
又東經長清縣北,禹城縣南。
長清以西,古大河所經也,高敖津在焉詳見長清縣。宋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謨為寧朔將軍前鋒入河平高敖守之。是南北朝時,大河皆經此矣。大抵東阿以東,往往挾濟而流,又東北以達于海也。又東經歷城縣北,臨邑縣南。
臨邑東有四瀆津,大河故道所經也詳見長清縣。唐《五行志》:永徽六年,齊州河溢,即此地矣。
又東北經商河縣北,武定州南。此昔時大河所經也。唐長壽二年,河溢棣州時壞居民二千余家。又開元十年,棣州河決。太和二年,河決,壞棣州城。宋祥符四年,河決棣州聶家口在今武定州西南三十里,舊州城之西南。五年,又決于州東南李氏灣,環城數十里民舍多壞時大河挾商河為患,議者請徙商河以殺其勢。役興逾年,捍護筑塞,財力俱困,僅免決溢而湍流益暴,需地日削。河勢高民屋逾一二丈,民以為憂。乃議徙州治于陽信之八方寺。六年,徙州治而北,以避河患。自是澶、滑之間,大河屢溢,而棣州之流漸絕矣。
又東經濱州境,合清河以入海。
《水經注》:河水東徑濕沃津今見蒲臺縣。又東徑千乘城北,又東過利城北利城,今見博興縣,或偽為黎城。又東北濟水從西來注之。又東北入于海。夫水流變遷,其詳不可得而知。今大清河自蒲臺利津縣東北入海,惟小清河則經青州府博興、樂安縣境而后入于海。或謂宋初大河東行,大抵從濱州境合于大清河。或謂大清河即東漢以來大河經流之處《水經注》有南北二濟,無大小清河之名。其所言北濟者,大概與大清河相參錯。或大清河即大河故瀆,河遷而濟水注其中與。夫自東漢至隋唐,水之侵嚙漲溢,豈能盡免。而由平原、千乘間以入海,則未經變異也。然則治河如王景,其成法詎不足遵與?自梁晉夾河之戰,茍且目前,橫挑大釁梁段凝于衛、滑間,決河引水以限晉兵,謂之護駕水。此五代以后潰決之患所由致也。延及宋季,橫決無已,而一時蜩螗沸羹之說,迄無成見。金、元河患,皆與國為終始。至于晚近,且謂御河如御翟,廟堂無百年之算,閭閻有旦夕之憂,亦獨何歟?《水經》諸書既未能條貫源流,兼綜終始,史家紀載,又往往參差同異。茲略舉往邇,為之差次古今之變,覽者亦可知其梗概矣。右古大河。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