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上《傳》有言:微禹之功,吾其魚乎!夫自禹治河之后千百余年,中國不被河患。河之患萌于周季,而浸淫于漢,橫ㄨ于宋。自宋以來,淮、濟南北數千里間,岌岌焉皆有其魚之懼也。神禹不生,河患未已。國計民生,靡所止定矣。次大河源流,而參互以古今之變,為此紀也,其有憂患乎!河源發于昆侖,
《禹貢》曰:導河自積石。司馬遷云:言九州山川,《尚書》近之矣。今曰河源發于昆侖者,從其可信者言之也。《爾雅》:河出昆侖墟。《淮南子》:昆侖之墟,河水出其東北陬。《水經》亦曰:昆侖墟,河水所出。自古言河源者,皆推本于昆侖按《史記?大宛傳》: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天子按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漢書?地理志》金城郡臨羌縣西有昆侖山祠,亦不云在西北也。又《西域傳》: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鄭樵遂謂河有三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南山,其正源自昆侖云。《唐史》:長慶中,劉元鼎為吐番會盟使,言河之上流由洪濟橋亦曰洪濟城,見陜西西寧衛西南行二千里,水益狹,冬春可涉,夏秋乃勝舟。其南三百里有三山,中高四下,曰紫山,在大羊同國今見西番朵甘衛,古所云昆侖也,番名曰悶摩黎山。東距長安萬五千里,河源其間,流澄緩下,稍合眾流,水色赤。行益遠,眾水并注,則黃濁。河源東北直莫賀延磧尾今西番火州境有莫賀城,隱測其地,蓋當劍南之西班固《地理志》金城郡河關縣有積石山,在西南羌中,河水行塞外,東北入塞內,至章武入海,過郡十六,行九千四百里。《后漢?西羌傳》:自河關之西,濱于賜支,至于河首,綿地千里。又《段傳》:延熹二年,出湟谷南渡河,破羌于羅亭,追至河首積石山,出塞三千余里。據此則河源在西南羌中,漢時已明知之,不待唐時矣。《元志》:至元十七年,命招討使都實求河源。實還報,謂河源出吐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洳散渙,弗可逼視。方可七八十里,登高望之,如列星然,是為星宿海也番夷名火敦腦兒。朱思本曰:河源在中國西南,直四川馬湖蠻部之西三千余里,云南麗江宣撫司西北一千五百余里。群流奔湊,連匯二澤番名阿剌腦兒。東流曰赤賓河。益引而東,凡二三百里,群川次第流合焉。其流浸大,遂名黃河。然水清可涉。又東一二百里,岐為九度河番名也孫斡論。通廣六七里,又四五百里水益濁,土人抱革囊乘馬以渡。自是經兩山峽間,廣可一里二里或半里,其深叵測。至朵甘思東北,有大雪山番名亦耳麻不剌,譯言騰乞里塔。其山最高,多積雪,即昆侖也。自九度水至昆侖,約二十日程。昆侖山麓,綿亙五百里,河隨山足而東《河源考》:河水北行,至昆侖,轉西北流。又折而東,過昆侖北,乃折而東北流。又東北流千余里,有細黃河自西南來注之番名納鄰哈剌。又東北四五百里至貴德州在西寧衛西南,又四百余里至積石州,即《禹貢》導河之處矣。自發源入中國,計六千余里,南北溪澗,絡繹灌注,莫知紀極。昆侖之西,人鮮少,山平水漫。其東山益高,地漸下。至積石,方林木暢茂。世言河九折,彼地有二折。蓋謂乞光馬出及貴德州也。按王氏鏊常言:天下之山起于昆侖,天下之水亦宜出于昆侖。漢張騫歷西域諸國甚久。東漢之世,大秦、條支、安息,至于海濱四萬里外,重譯貢獻,甘英嘗窮臨西海而還。皆未睹所謂昆侖者。元使所言,何昆侖之近乎?恐未可以一人之言廢千古之論也。夫張騫固已鑿空,甘英亦非專使,考劉元鼎之說參以都實所見,河源庶幾可考。今特著其切實而雅馴者,其荒僻無征之辭,未遑博采也。且河源本在西南,而張騫乃求之西北,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者與!
至積石而入中國。積石山,在西寧衛西南百七十里。大河經其下,即禹跡所陟,古今華戎之大限也詳見陜西名山。自昆侖而至積石,皆經川流通《史記?大宛傳》《漢書?西域傳》皆言河出于闐。于闐以東之水,東注鹽澤,潛行地下,而南出于積石。《水經》又言河水自蒲昌海又東入塞,經敦煌、酒泉、張掖郡南,又東至河闐。杜氏《通典》力訾之。今不待辨而知其謬矣,有邈水流合焉朱思本曰:黃河經貴德州馬嶺,凡八百余里而與邈水合。《圖經》:馬嶺在貴德州之北。今邈水在西寧衛。
又東經河州城北。《元志》:大河自積石州東行五日,至河州安鄉關關在州西北百里,是也。今大河經州北六十里,有大夏河。經州東三十里,又北入于河大夏河,在今河州南三里,或云即漓水,至蘭州境入河。今詳見河州衛。
又東北流經蘭州城北,又東經金縣北。大河自河州東北流,至蘭州境。其西則湟水合浩河流入焉詳見西寧衛,其南則洮河流入焉洮河,詳見陜西大川。又東北經州城北二里,金城關在焉,為河津之要隘。又東北經金縣北六十里,流入亂山中。危湍仄澗,凡二百余里而入靖遠衛界。又東北徑靖遠衛北,又東北經寧夏中衛南。
大河自金城亂山中而來,瀉落平川,奔流洶涌,烏蘭橋之險在焉在靖遠衛西南百二十里,詳見衛境。又東北出衛城北一里,山峽險隘,河經其中,懸流數仞。又東北二百余里經寧夏中衛南十五里,地勢稍平,而河流益盛矣。
又東經靈州所北,又東北經寧夏衛東南。大河自中衛而東幾三百里,經靈州所城北一里,其地亦謂之河曲。蓋河自積石至中衛,大抵東北流;中衛至靈州,則正東流。由靈州至寧夏,則益折而北,故曰河曲也。經寧夏衛東南四十里益引而北,入廢豐州界。自寧夏以上,民多引渠溉田,而寧夏尤被其利,民無旱澇之災。蓋上源勢稍緩,無漲溢之患,且泥沙未甚,故引河為宜也。
又東北入榆林西境,經古三受降城南,又東折而南,經榆林之東。
大河在榆林衛北千馀里,自寧夏衛東北流六百余里,經古豐州之西,又北折而東,經三受降城南。三城相距凡八百里,至廢東勝州西廢東勝州,在山西大同府西境大河之濱,與榆林東北故勝州隔河相望,正當大河折旋之處,乃折而南。其西則榆林之東境,其東則山西大同府,朔州之西境也。又南至黃甫川黃甫川堡,在榆林東境,而西為延安府府谷縣境,東為太原府河曲縣境。其間回環曲折,幾三千里,古為朔方地,今謂之河套,山川之襟要,中外之鉅防也詳見陜西榆林衛。又南經府谷縣東,又經神木縣南而入葭州境,經州城東。河之東岸,為山西河曲縣及保德州暨興縣之境。
大河在府谷縣城東百步,西南流入神木縣境,經縣南十里,又南經葭州城東一里。而山西之河曲縣北去黃甫川二十余里隔河相望也,西南去府谷百余里。縣濱河為險,山西之防,以河曲一帶為最沖詳見山西太原府。而保德州西臨大河,與府谷縣隔河相對府谷,在黃河西北岸。保德州,在黃河東南岸。河自黃甫川而下,皆迤邐西南流也。又南百五十里,則岢嵐之興縣也。縣西去大河五十里,與葭州濱河為界。
又南經吳堡縣東,又南經綏德州東。河之東岸,為山西臨縣及永寧州寧鄉縣之境。
大河自葭州而南八十里,經吳堡縣城東一里。又南百六十里,經綏德州東境西去州城百二十里。而山西之臨縣西北去大河二十里與吳堡縣接界,永寧州則西去大河百十里《志》云:自州城渡河至綏德州二百五十里,寧鄉縣西去黃河七十里,皆與綏德州濱河為境也。
又南經青澗縣東,又南經延川縣及延長縣東。河之東岸,為山西石樓縣及永和縣、大寧縣之西境。
大河在青澗縣東百里,無定河自西北流入焉詳見綏德州。又南經延川縣東四十五里,又南經延長縣東三十余里。而山西之石樓縣西距大河百里西南接青澗縣境,永和縣西距大河五十里西北接延川縣境,大寧縣西距大河七十五里西北接延長縣境,津流相通,一葦可航也。又南經宜川縣東。河之東岸,為山西吉州及鄉寧縣之西境。大河在宜川縣東八十里,而山西之吉州西距大河七十里與宜川接界。孟門山、壺口山皆在其地,為河津險要。又南為鄉寧縣,西距大河八十里。又西南接韓城縣界,緣河兩岸,群山列峙,稱險固焉。
又南經韓城縣東,又南經陽縣東。河之東岸,為山西河津縣及滎河縣、臨晉縣之西境。
大河在韓城東北八十里,龍門山在焉詳見陜西韓城縣。《大事記》即呂祖謙所著:周威烈王十三年,晉河岸傾,壅龍門,至于底柱。呂氏云:自春秋以后,河患之見于史傳,蓋始于此。又南流經梁山東山在韓城縣南十九里,亦詳見韓城縣。春秋成五年,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即此矣。又南經陽縣東南四十里,津渡相通,戰守所資也。而山西之河津縣,即古耿邑也。商祖乙都耿,圮于河水。《書》有盤庚之誥,是矣。今縣西去大河三十里,亦有龍門山,與韓城之龍門對峙。所謂禹鑿龍門,河經其中者,非與?又南經滎河縣城西,城去大河不及一里,汾水自東北流入焉詳見山西大川汾水。又南經臨晉縣西三十里,渡河而西又三十余里即陽縣矣臨晉有吳王渡,陽有茶峪渡,俱黃河津濟處。又南經朝邑縣東,又南經華陰縣東北,而渭水入焉。河之東岸,為蒲州城西,又南過雷首山西,乃折而東也。
大河自陽縣南百二十里,而經朝邑縣東三十五里濱河有臨晉關,亦曰蒲津關。又南五十余里,至華陰縣境,則華山當其沖,潼關在焉關西去華陰縣四十里,詳見陜西重險。又渭水流經華陰縣北,至縣東北五十里而入于河,即《禹貢》導渭入河處也渭水詳見陜西大川。而山西之蒲州,大河自臨晉縣境南流五十余里,經其西門外,有蒲津關與陜西朝邑縣臨晉關夾河相對,關在縣城三十五里。為自古設險之處詳見山西重險蒲津關。又南則涑水流入焉即絳水也。詳見蒲州。經雷首山西山在蒲州東南十五里,詳見山西名山雷首,折而東,其地亦謂之河曲。春秋時,秦晉戰于河曲,是也。河流自東勝州折而南,幾千八百里。自壺口、龍門以至于潼關,兩岸重山,翼帶深險,而華山復橫亙其南,岡巒盤固,河于是復折而東。河山之勝,甲于天下矣。又東經閿鄉縣北,又東經靈寶縣北。河之北岸,為芮城縣南境。
大河在閿鄉縣北七里,又東經靈寶縣北十里。而山西之芮城縣負山面河,南距大河二十里,與閿鄉縣夾河相望,三十里而近耳。蓋河自雷首西麓而南經芮城西二十里,稍南即折而東。芮城當其曲折之間,而閿鄉縣亦為大河東折之沖。東至靈寶縣七十余里,西距潼關六十里,踞高臨深,并為險塞。
又東經陜州城北,又東經澠池縣及新安縣北。河之北岸,為平陸縣及垣曲縣境。
大河在陜州城北,自靈寶縣東流六十里,至州城西北三里,大陽津在焉亦曰茅津,詳見陜州,河津要地也。又東四十余里為底柱山,控扼中流,驚濤怒湍。舟船經此,稱為艱阻詳見河南名山底柱。又東百余里經澠池縣北境大河南去縣城六十余里,又東百里為新安縣境大河南去縣城四十余里,陵阪陂陀,津途遙隔,故二邑無濱河之稱也。而山西之平陸縣城臨大河東南,距陜州不過五六里,南北往來,嘗為津徑。又東二百余里,至垣曲縣南二十里,岡阜逶迤與河南岸兩相倚阻,皆非利涉之所也。
又東經河南府北。河之北岸,為濟源縣南境。
大河在河南府城北二十里,繞北邙山之麓北邙山在府城北十里,詳見河南府,層巒疊阜,屹然保障。《志》云:大河自芮城閿鄉而東河之北岸,則中條以接王屋,南岸則崤函以接北邙。夾河翼帶,并趣而東。雖底柱扼塞中流,而旁無ㄨ決之患。則以崗陵包絡,有自然之險固耳。而濟原縣南距大河七十里,西鄰垣曲,南衛洛陽,亦控守之處云。《唐史》:圣歷二年,河溢,湮濟源民舍千余家。或以為山水暴發,非河患也。又東經孟津縣北。河之北岸,為孟縣南境。
大河在孟津縣北五里,北岸至孟縣三十里今孟縣西南至孟津縣五十余里,蓋嘉靖中孟津益徙而西也。即古之孟津也,河橋在焉。自昔為設險之處,河陽三城置于此詳見河南重險,今廢。《宋史》:乾德二年,孟州水漲,壞中潬橋。《金史》:大定十一年,河決王村,南京、孟、衛州界多被其害王村,今山東濮州治也。孟州,即今孟縣。南京,即今開封府。蓋下流壅,故倒灌上流也。嘉靖十七年,河漲孟津,縣圮于水。蓋河自孟津而上,多循山麓。行至孟津,兩岸平闊,河勢漸張,潰溢之患,于是乎見端矣。夫決在下流,河之患猶淺;決在上流,河之患乃深。孟津河行平陸之上流也,河患及此,下流之壅閼必日甚,橫決必且益多。征之往事,不信然與。丘氏曰:河為中原大害,自古治之者未有能得上策者也。蓋以河自星宿發源,東入中國,逾萬里,凡九折焉。合華戎諸水,千流萬派,以趣于海,其源之來也遠矣,其水之積也眾矣。夫以萬川而歸于一壑,所來之路孔多,所收之門束隘,而欲其不泛濫也難矣。況孟津已下,地平土疏,易為沖決,而移徙不常也哉。
又東經鞏縣北,洛水入焉。河之北岸,為溫縣之境,濟水入焉。
大河在鞏縣北十里西去孟津縣八十里,洛水自西南流入焉詳見河南大川洛水。又東經溫縣南二十里,濟水入焉濟水,詳見《禹貢》導川。《里道紀》:自鞏縣東北至溫,凡四十里。宋太平興國二年,河決孟州之溫縣,蓋河既出險就平,復南納洛川之注,北并濟水之流,縱橫震蕩,勢不能已。疏導無方,鞏洛而下,《禹貢》舊跡,安得不月異而歲不同哉!
又東經汜水縣北,又東經滎陽縣北。河之北岸,為武陟縣之南境。
大河在汜水縣北一里《里道記》:渡河西北,至溫縣二十五里。又東經滎陽縣北二十五里。明洪武十五年,河決滎陽,命修塞之。正統十三年,河復決滎陽,經曹、濮,沖張秋曹,曹州。濮,濮州。張秋,在山東東阿縣。今詳見漕河,潰沙灣東堤沙灣,在濟寧州壽張縣。亦詳見漕河,奪濟、汶入海。尋自開封西南經陳留,自亳入渦河,又經蒙城至懷遠縣入淮陳留縣,屬河南開封府亳州。蒙城縣、懷遠縣,俱屬江南鳳陽府,而開封城遂在河北,久之始復故道。而武陟縣南去大河五十里,西南與滎陽縣接境。沁水自北來,至縣南入于大河沁水,詳見山西大川。其入河之處,舊名沁黃口,今曰南賈口。宋熙寧十年,河溢懷州黃沁口,即其地云。
又東經河陰縣北,又東徑滎澤縣北。河之北岸,為獲嘉縣之南境。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