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泥江《志》云:在衛南百里。源出山箐中,匯諸溪澗之水,其流始盛。東南流入金筑安撫司界,又東南入定番州界,流急水渾,故曰烏泥,即都泥江也。詳見川瀆盤江。白水河衛南三十里。源出山中,懸崖飛瀑,自高注下,三相承,凡數十仞。湍激若雷,時有云霧塞其下。《滇程記》云:白水驛達渣城有雞背、關嶺、白石堡、安籠箐,凡六亭。諺云:渣城白水,半人半鬼。蓋滇路之險絕者。南流經慕役長官司,注于盤江。
楊吉河衛西南十五里,下流注于白水河。又賀家溪,在衛城北,源出東坡山。東北流,繞衛城中西出,溉田甚廣。又石溪,在衛南四十里,流入慕役長官司界,注于白水河。荻蘆池,在衛北六十里。周回八里,中有小島,居人資以灌溉。又有石泉,在衛西三里,出石竇中,引流灌田。其相近有豐泉,出白崖山下,浸灌頗廣。又清泉亦出白崖山,其下流為浦泉,合于城西五里之碧溪,入白水河。
老虎關在衛東二十五里。與普定衛接界,又木各屯,在衛東南九十里,舊為戍守處。
白水堡衛南二十五里,堡東為安莊站。又北口堡在衛南五十五里。南口堡,在衛南八十里。堡東為查城站。又有查城驛,西南至安南衛三十里。關索嶺守御千戶所衛南五十里。洪武二十一年,置關索嶺、雞公背二堡,尋并雞公背入焉。二十五年,置為所,建城,以石,有門三,城周三里。亦置關嶺所。
關索嶺即所治,滇黔通道也。洪武十五年,諭吳復等取關索嶺。既又敕曰:若通關索嶺,慎勿與蠻人戰于嶺上,當分哨直搗其巢穴,以掩襲之,使彼各救其家,不暇糾合以抗我師。其旁土寨即未能下,合兵攻之,無不克也。繼而諸將克關索嶺,又取其旁土寨數十。《滇程記》:雞公背與關索嶺相對,兩山之趾,界以溪澗。嶺凡四十三盤,至巔,有香樹坡、小箐口坡、白口東坡、安籠箐坡、胡椒凹、象鼻嶺,左右皆崖箐萬仞,中僅有道如梁。行者忄栗且汗矣。今亦見永寧州頂營長官司。馬跑泉所北十里。相傳關索領兵至此,馬跑泉出,因名。阿咱寨在所南。洪武十五年,吳復等攻關索嶺,別將顧成克阿咱等山寨。既而蠻攻安莊,成復擊破之,進擊阿咱寨及圍鹿角、當硬諸寨,追破慕役諸蠻賊,是也。
◇安南衛指揮使司東北至安莊衛百十里,南至普安衛安籠所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普安州安南所百五十里,西至普安州百六十里,北至普安州界二百五十里。自衛治至布政司三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四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師七千一十四里。
古西南夷地。蜀漢及晉俱屬興古郡。唐為國地。宋為羅甸國地。元為普安路地,隸云南行省。明洪武二十三年,置安南衛先是,洪武十七年,置尾灑驛,屬普安軍民府,至是改置今衛。隸貴州都司。今亦置安南衛。
衛據山川之勝,扼往來之沖,指臂滇、黔,恃為襟要。
安南城今衛治。《志》云:洪武十七年置尾灑驛。二十年,置尾灑遞運所。二十一年,置尾灑站及尾灑堡。二十三年,置衛治江西陂。二十五年,遷治尾灑堡,因筑衛城,以石。有門四,城周四里有奇。
尾灑山衛南二里。山勢高聳,其巔常有云霧,土人因名尾灑,猶華言水下也。又玉枕山,在衛南一里。獨秀山,在衛東一里。又東一里,有飛鳳山。衛東北五里,有龍翔山。白基山,在衛西三十二里。巍峨挺秀,旁有削壁。《志》云:衛西南五十里有白石崖。崖壁峭絕,飛泉下垂。
盤江山衛東三十七里。東北與安莊衛為界,石路屈曲,降陟峻險。西南至普安州百八十里,山蓋諸州之望也。爆石巖,在衛東二十里。巖崖高峻挺出,山半有泉,出石竇中,流注深潭。又清源洞,在衛東十二里,洞深曠,有清泉流出,當官道傍,行旅資焉。又朝陽洞,在衛城西南一里,巖巒高聳,林箐茂密,日出則光先照,有泉出石隙中,澄澈如練。
江西坡衛西南三十里,高聳寬平。洪武中,置衛于此。后遷今治。坡旁有河。洪武十五年建橋跨其上,曰江西坡橋。又江西坡鋪,亦置于此。商民輻輳,無異城市。
盤江衛東四十里。自云南沾益州流入界,又南入安順府境。其間崖壁隘束,林箐障阻,紆回隱見,廣不過里許。至沙麓津則上下皆迫狹,岸廣中深,其流尤細而瘴癘郁蒸,行旅艱阻。嘉靖初,嘗疏滌之。未幾壅滯如故。《志》云:盤江自烏撒過西堡諸溪,流經皮古、毛口諸屯,合規模小溪水,至下馬坡轉南,入巖穴,或見或隱,下通烏泥江。似誤。今詳大川盤江。
者卜河衛東南四十里。源出普安州楊那山,曲折二百余里,至永寧州界,入于盤江。又江西坡河,自江西坡東南流,亦入于盤江。
烏鳴關衛南二里山巔。下入深箐,稱為奇險。洪武中,置有戍兵,俗稱老鴉關。又盤江關,在衛東盤江上。其下即盤江渡,為云貴孔道。兩山陡夾,水勢洶涌,行者憚之。尾灑堡,在衛城東北,又尾灑驛、尾灑站及遞運所俱置于此。
◇畢節衛指揮使司東北至赤水衛百七十里,南至水西奢香驛百六十里,西至四川烏撒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四川鎮雄府二百四十里。自衛治至布政司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九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師九千六百六十里。
漢屬西南夷地,后屬郡地。唐宋為羅鬼國地。元為八番順元等處軍民宣慰司地。明初為貴州宣慰司地。洪武十六年,始置畢節衛《志》云:洪武十五年,傅友德平烏撒諸蠻,置烏蒙衛于烏蒙境內。明年,奏請徙置于此,因畢節驛為名。隸貴州都司,領守御千戶所一。今仍置畢節衛。
衛通道滇、蜀,控扼苗蠻。洪武中傅友德駐此,以其地寬廣,四面皆夷,路當沖要,因請置今衛以保障邊隅,聯絡形勢。其后群蠻蠢動,所藉以解散奸謀,振揚武略者,恒繇于此。天啟初,水西安邦彥作亂時邦彥結永寧賊奢崇明、烏撒賊安效良寇掠川貴及滇南之境,而邦彥為最強,議者謂以重兵臨畢節,扼其交通四出之路,而后可以奇兵四面俱進。由貴州抵大方大方,水西賊巢,路險,賊惟恃畢節一路外通。畢節至大方不及六十里,賊所必爭者也。畢節守而賊四走之路斷矣。既而水西克平,果繇畢節為我所扼也。唐鳳儀言:畢節諸蠻出入之所,為川、貴藩籬。自四川之鎮雄烏撒永寧以迄云南沾益,其安危之故,系于畢節而已。畢節城今衛治。洪武十六年,傅友德使別將湯昭立排柵為守。二十年,始筑衛城,以石。有門四,周三里有奇。木稀山衛東四十里。崖陡峻,石磴崎嶇,僅容一馬,設關以守其險。《志》云:衛東一里,有青螺山。二里,有東壁山。其相接者曰崧山。又衛南二里有南霽山。北一里,曰北鎮山。又北一里,曰脫穎峰,亦曰筆峰。又云峰,在衛北五里,一名靈峰。衛北百里又有石筍峰,以孤峰獨立而名。
翠屏山衛西九十里。四時蒼翠,望之如屏,與四川烏撒府接界。又七星山在衛西九十里,七星關置于此。見前重險七星關。鼉音洞,在衛南五十里。一名響鼓洞。又豐樂原,在衛西十里,平原沃野,豐樂鋪置于此。響水河衛東二里。源出四川鎮雄府。東南流經此,懸崖飛瀑有聲如雷。《志》云:河源有三,合流為一。南入落析水河。落析水河,在衛南八十里。經歸化、鴿鴉二關間,流入水西境,為陸廣河之上源。又南加河在衛南十里,源出衛西四十里之清水塘,流入落析水。
七星關河衛西九十里,即盤江也。自烏撒衛流經此,兩岸壁立,有七星渡。嘉靖中,改建橋于其上。下流入云南沾益州境。威鎮河,在衛東十里,上有橋,路出赤水衛。又歸化河,在衛南四十里,其下流皆入水西界,合于落析水。
善欲關衛南五里。又老鴉關在衛西三十里,道出烏撒。木稀關,在木稀山上,與赤水衛接界。又北鎮關,在衛北二里北鎮山下。《志》云:衛西北二十里,有羅羅關。衛南八十里,又有落析關,臨落析河渡。又鐵鎖關,在衛西南。戴金云:由四川永寧赤水以至畢節,重岡巨箐,馬不成列,間關百倍。由畢節鐵鎖關而入,則山箐益深,道路益險,部落有名,巢居非所矣。層臺驛衛北六十里,接赤水衛界,川貴之通道也。《志》云:層臺驛,西去烏撒三百里。周泥驛,在衛西六十里,周泥站亦置于此。有小城,設兵戍守。又西六十里為黑章驛。入烏撒府境,又西六十里為瓦甸驛。明初太祖諭傅友德曰:云南士卒糧食少,不宜分屯。止于赤水、畢節、七星關各置一衛,黑章之北,瓦甸之南,中置一衛,如此分守,則云南道路往來無礙。謂此地也。
畢節驛衛東一里,隸貴州宣慰司。又畢節站亦置于此。《志》云:衛東南三十里,有歸化驛。又東南三十里,曰閣鴉驛。又五十里,曰金雞驛。又五十里,即奢香驛也。為往來之孔道。守御七星關后千戶所衛西七星關山上。洪武二十一年置,屬烏撒衛。永樂十二年,改今屬。《城邑考》:所城,洪武中置,有四門,周二里有奇。
◇赤水衛指揮使司東至遵義府三百里,南至畢節衛百七十里,西至鎮雄府三百里,西北至永寧衛百四十里,北至普市所九十五里。自衛治至布政司五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六千三百九十里,至京師九千五百六十里。
《禹貢》梁州南裔。漢為地。唐為藺州地。宋為疆州地。元為永寧路地。明洪武二十二年,分置今衛,隸貴州都司,領所四。今亦置赤水衛。衛連絡滇、黔,藩屏川蜀,山川環峙,亦控扼處也。赤水城今衛治。洪武二十二年筑,以石。有門五,周三里有奇。
雪山衛北二十里。巖高峻,亙數十里。方冬積雪,春盡始消。中通一道,置關于此,有兵戍守。又落幔山,在衛北十里,峰巒高出群山之上,如懸幔然。又海洪山,在衛西北四十里。延袤高秀,林木深密。衛北四十五里又有摩泥山,亦高峻。層臺山衛西南百里。山高箐密,煙霧晦冥,接畢節衛界,層臺驛置于此。《志》云:衛西有香爐山。西南五十里,又有相見坡。兩山相對,道經其上。行者交相望見,故名。又倒馬坡,在衛西南百十里。以升陟峻險而名。東陵山,在衛城東。水石清幽,蒼翠如挹。又猿窩山,在衛城東南。山勢險阻,林木蓊郁,為猿猱窟宅。《志》云:衛東有東山。又衛東北五十里,有黑泥坡,官道所經,泥濘為甚。
石竇嶺在衛城南,與衛北雪山對峙。又曰崖山。在衛南五十里。西崖在城西,皆高聳。水腦洞,在衛西四十二里。成化四年,討敘州都掌蠻。別將崔由普市水腦進,是也。又西接鎮雄府界,又滑石洞,在衛東南百二十里。
赤水河衛城南。源自四川鎮雄府,經城西五十里之紅土川。東流經此,每遇雨漲,水色深赤。下流至永寧界,入永寧河,一名赤虺河。《志》云:河當川貴驛道,初以舟濟,尋為浮橋。其南北近岸處,水淺流闊,船不能及岸,人猶病涉。正統中,增造小舟相維,始與岸接。其后相繼修葺,在今城南。杉木河衛東南五十二里。土人伐木山中,皆繇此出。又白撒溪在衛東南白撒所旁,下流皆入赤水河。又龍溪,在衛北十二里。其源曰瀑布泉,飛流成溪,東南注于赤水河。三渡水,在衛東北七十里。水流曲折,橫截官道,行者三涉。南流入赤水河。又一碗水,在衛東北四十里,泉出石隙,渟泓僅如一碗,雖群聚飲不竭。
雪山關在衛北雪山上。又赤水河關,在衛城南一里。石關,在衛東北八十里。又木稀關,在衛西南七十里,與畢節衛接界。
白崖驛在衛南白崖旁。又西南六十里,為層臺驛。《里道志》:衛城南關有赤水驛。城東南又有赤水站。又阿永站,在衛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為阿永驛。古阿永蠻部也。舊《志》云:永寧江出于此。又有落臺站,在城南百里。摩泥站,在衛北四十里,又北去永寧衛九十里。四站俱洪武十四年傅友德所建。
紅崖囤衛東南百里,水西賊巢也。天啟初,川兵克永寧,進兵追奢崇明,連克紅崖、天臺二寨,賊數千人迎降,遂安撫紅繚四十八寨。又天啟三年,貴州總兵魯欽自遵義直入賊巢,進營紅崖。紅崖與天臺、水腳、婁石、牛酸草等囤,素稱天險。至是多為官軍所破。舊《志》:赤水衛至水西大方六十里,紅崖蓋在大方迤北。
赤水前千戶所在衛南百里層臺山下。《志》云:赤水五千戶,四在城南,惟前所置于此。洪武二十七年,筑所城,有門三,周一里有奇。摩尼千戶所衛北四十五里。洪武二十二年建,有石城,周一里有奇。
阿落密千戶所衛南四十里。洪武二十七年建。有石城,周一里有奇。
白撒千戶所衛東南七十里。洪武二十二年建,有石城,周一里有奇。
◇烏撒衛在烏撒府治南。洪武十五年置,屬云南都司。永樂十二年,屬貴州都司,領千戶所一。詳見四川烏撒軍民府。今仍設烏撒衛,屬貴州都司。
烏撒后千戶所衛南二百四十里,在云南沾益州治西北,永樂二年置。
◇永寧衛在永寧司治西南。洪武四年置,屬貴州都司。今詳見四川永寧宣撫司。
普市守御千戶所北至永寧衛五十里,南至赤水衛摩尼所五十里,西南至畢節衛二百四十里,西至永寧九姓長官司百二十里。自所治至布政司七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四千八百八十里,至京師八千二百五十里。
古西南夷地。漢為地。唐屬藺州,廣德中州廢。元為永寧路地。明初屬四川永寧宣撫司。洪武二十二年置普市所,直隸貴州都司。
所四山圍繞,峻險如壁。明初以地當滇貴要沖,設所以蒞之。控扼群蠻,為邊隅之襟帶。
普市城即所治。《志》云:洪武二十五年建,有門二,周二里有奇。
木案山所東二里,茂林修竹,橫亙青翠。下平如案。洪武中,以山當南北之道,乃置所于山下。又秀林山,在所南二里,山多竹樹,郁然森秀,又所北有錦屏山。
落窩溪所東十里。《志》云:所東六里,有龍泉澗,出山谷中。至所南潛流入洞,出為落窩溪,下流入永寧河。
貓兒關在所西北。東去永寧衛五十里,為貓夷出沒之處,有險可恃。向設兵戍守。普市驛,在所南三里。又普市站,亦在城南西,去永寧衛五十里。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