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城今府治。元置上黎平長官司,在府西。明初,改設長官司。洪武十八年,立五開衛以鎮撫苗蠻。十九年,始筑土城。二十三年,改以石,環城為池。永樂十一年,建府治于城西。弘治八年,遷入城內,在五開衛治之南。有門四,城周八里有奇。
誠州富盈等處廢長官司在府西北,元置,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明初廢。又五開洞長官司,《志》云在府境。府東又有廢銅鼓長官司。皆元置,明初廢。《元志》不載。
五龍山在府城中。高不逾數仞,廣十余里,山勢盤紆,連綿相屬。有二澗夾之,皆西北流。中央曰黃龍山,府治其上。南曰赤龍山,北曰玄龍山,皆以方名。府城南北跨二山之巔,其傍二山,僅培婁耳。
寶帶山府南三里。蟠旋如帶,亙二十余里,達城西北,皆山麓也。其相接者曰筆架山,在城南五里。又錦屏山,在城東三里。山高聳,為郡之鎮。太湖山,在府東北五里,又府東北五十里,有掛榜山。又五十里,有森嘉坡山。又五十里,曰白山,皆苗賊出沒處。
太平山府東四十里。其東南二十里曰丑家山,苗賊巢穴也。又巴龍山,在府東南九十里。龍見山,在府東百里,皆高勝。又有ㄢ玻山,在府南四十里。石井山,在府西南四十里。又府西六十里,有天甫山。西南百二十里,有四寨山。又寶唐山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山高廣,為郡境之望。
摩天嶺府東八十里。其高摩天。又銅鼓巖,在府東北二十里。有洞高大如屋,深遠可三里許,中有溪水橫流。又羅團洞,在府東北十五里。洞門高廣,旁有石磴如床,容二百余人。
福祿江在府西。源出苗地,至府界為古州江,東至永從縣,南合彩江,為福祿江。又南合大巖江,為南江,流入廣西懷遠縣界。新化江在府西。源出天甫山,東北流經八舟、龍里、亮寨、歐陽諸司,又東北入于沅江。一名三石江。又清水江,在府西北,出生番界,東至赤白兩江口,合新化江。寶帶江,在府西南三里。源出石井山下之莊家潭,東北流繞寶帶山,沿城西北,至府城北五里,匯于瀲村溪。又東北經掛榜山,又北經亮寨西,又北入于沅江。
斂村溪府北五里,出府東北六十里之斂村山。西流經太湖北而入于寶帶江。又寧溪水,在府東,源出府東南六十里之丑家山,北流經寧溪堡,又北入于斂村溪。陵溪關府東九十里。又府南百五十里有播陽關。
地青寨府南六十里。又枷勺寨,在府南二十里,防苗要地也。羅團堡,在府東二十里。又東二十里為寧溪堡,有土城,周一里。《志》云:寧溪山箐險厄,苗蠻出沒。隆慶中設堡,屬隆里所戍守。又二十里為鐵爐堡,有城周三里。又平苗堡,在府東九十里,今廢。一名苗坡堡。《邊略》:羅團以下四堡,皆五開衛軍防戍。水井堡府南二十里有土城,周一里。又府東南三十里,有燕窩沖堡,山谷深險,苗賊潛伏處也。亦曰燕巢沖。鎮羅堡,在府北九十里中林司界,今廢。
黃團驛府東一里。又東三十里有銅鼓驛。又三十里為鐵爐驛。又三十里為江團驛。《志》云:府東百二十里,有三里坪驛,有城,周一里。又東三十里曰西樓驛,亦有小城,可戍守。石家驛,在府東百八十里,即湖廣靖州之石家堡也。亦有土城,城北五里曰橫江橋,通道所經。又永平驛,在府東二百十里,亦有土城,東北去靖州不過三里,今亦詳見靖州。
永從縣府南六十里。《一統志》:唐為溪洞福祿州。宋改福祿永從軍民長官司。元因之,屬思州安撫司。今《元志》不載。明初,改永從蠻夷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今屬。正統七年,又改為永從縣,有土城。編戶二里。江頭山縣西五里,又縣南三十里,有上皮林山。又南十里,為灑洞山。又南二十里,有沖口山。
福祿江在縣南。自府西流入界,有彩江自縣西流合焉。南入西山陽洞司界。永從溪,在縣南三里,源出江頭山。東流入湖廣通道縣界,為多星江。
赤沙上寨在縣西。又縣南有赤沙中寨,縣東有赤沙下寨,又頓洞寨在縣西南十里。潭溪蠻夷長官司府東南三十里。《通志》:宋置潭溪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屬誠州。元因之,屬都云定云安撫司。今《元志》不載。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石文漢,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今屬,編戶三里。潭溪舊城《志》云:舊址東北去府三十里。本上黎平之官團寨,明初,置司于此。正統間,始移今治。
銅關鐵寨山司東二十里。山高峻,其上平廣,可容千人。三面絕險,惟南有徑可登。《志》云:山之西一里,有石崖,四壁峭絕,中可容二百人。磨山,在司東四十里。又司西北二十里有天橋山,一名灣寨山。
潭溪在司南。有巨石跨其上,廣二丈余,長十倍之,名天生橋。《一統志》:潭溪在洪州泊里司治南。恐誤。
頓洞寨司南四十里。又有容洞、銅鑼二寨,俱在司南七十里。司境之寨,凡二十有五,此其最著者。
八舟蠻夷長官司府北七十里。《通志》:宋置八舟蠻夷軍民長官司。元因之,屬思州安撫司。《元志》不載。明初置是司,授土酋吳金骨。初屬思州宣慰司,尋改今屬。編戶二里。
八舟山司治南。上有石如人,名仙人巖。
八舟江在司南。自府境流經此而入龍里司界,即新化江也。
新寨在司北。又司北四十里有平南寨。《志》云:司境之寨,凡二十,此為最著。權寨,在司南。其前有權寨渡。
洪州泊里蠻夷長官司府東南百二十里。東至湖廣通道縣界八十里,南至廣西羅城縣界百十里。《一統志》:宋置洪州泊里等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元因之,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從征官李德輿世守。初屬思州宣慰司,尋改今屬。編戶四里。
龍洞山司治南。洞寬廣,深里許,傍有龍潭。又都莫山,在司南十里。特洞山,在司西南五十里。六平山,在司西北十里。又司北十里有陸陪山。《志》云:司東二十里,有石崖山,又東二十里,有磨山。
灑洞山在司西南。下有泉,曰灑洞泉,亦名神泉。明初俞通海克蠻賊于此。《里道志》:灑洞北去府城百二十里。
洪州江司治北。流經府東龍見山,下入靖州通道縣境,入渠陽江。渠陽江蓋渠水之別名也。又潭洞江,在司南一里,出龍洞山,東流合洪州江。上黃溪,在司東南,源出灑洞山,東北流入通道縣界,會洪州江,入于渠陽江。《志》云:洪州司山勢險絕,有泉數道,合流成江,深廣可以行舟,即洪州江也。
特洞寨在特洞山上。高數十仞,四面壁立,惟一徑僅尺許,曲折而入,上有天池,雖旱不竭。其中平田數百畝,皆腴壤也。又東曰都莫大寨,去司治九十里,為苗賊哨聚之所。江口寨在司北五里,又北十里曰草坪寨。《志》云:司北四十里,有秦洞寨。五十里,為吳家寨。又潘老寨,在司北百十里。又十里曰上黃寨,又四十里曰浦洞寨。司境之寨,凡三十有八也。
曹滴洞蠻夷長官司府西北百里。元置曹滴等洞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楊都。萬歷初,屬思州宣慰司,后改今屬。編戶六里。容江巴黃廢長官司在司東南。《一統志》:宋置,元析置曹滴洞司。明初,以容江巴黃司并入曹滴洞。按《元志》不載容江巴黃長官司也。又舊曹滴洞司,《一統志》云:在府南六十里。《黎乘》云:故地名龍峻,成化十年移治霸留,即今司治。
銀賴山司南十里。舊有銀賴洞寨。明初俞通海討古州諸蠻洞,首克銀賴洞及三門會水古州蒲洞,進克銅羅蠻,又克龍里四寨,克灑洞及上黃洪州迷洞。又克楊潮三達及龍寨兩洞,蠻賊悉平。其地皆在府境。
苗沙山在司治西。容江之水出焉。亦曰苗沙洞。又高韋山,在司南三十里。高鏡山,在司東七十里。
容江在司治西南,下流入福祿江。高鏡溪,在司東,出高鏡山,流合新化江。又高韋溪,出高韋山,下流亦入新化江。忙斂寨司南五里。又司南四十里有五湖寨,相近有高牙寨。又賴洞寨,在司南七十里,或以為即銀賴洞寨也。相近又有銅羅寨,又司北四十里有羅洞寨。古州蠻夷長官司府西北八十里。宋咸平初,古州刺史向通入貢,其后皆臣附。元置古州八萬洞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楊秀茂,屬思州宣慰司。二十五年,古州蠻叛,都督俞通海討平之。三十年復叛,詔楚王、湘王合征之。事平,復令楊氏世守。永樂十一年改今屬。編戶二里。廢古州在司東。《志》云:在府北八十里。原隰平曠,可為邑居。相傳宋時古州治此,土人呼為里古州,又北三十里有古城屯。
古州江在司西南。又南流入府境,即福祿江之上源。
王梅寨司北四十里。又司北三十五里,有秦洞寨。司北六十里,有蒲洞寨。《志》云:司境之寨,凡四十有五。
西山陽洞蠻夷長官司府西南二百里,古生苗地。明永樂五年,置司授土酋韋方魁,屬思州宣慰司。十一年,改今屬,地多峒人,獷悍難治。正統中,峒人叛亂,后稍平。嘉靖八年,復韋昌金世守。編戶二里。
大巖山在司治北。《志》云:山之西為高峰嶺,又西南有西山,東有大有山。小巖山,亦在司北,與大巖山相連。大巖江在司南。源出大巖山,東南流入福祿江。《志》云:福祿江自永從縣南流入境,會于大巖江,亦謂之南江。
湖耳蠻夷長官司府東北百二十里。《志》云:元置湖耳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元志》不載。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揚再祿,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改今屬。十二年,又以土酋歐景甫為副長官司,屬新化府。府廢,仍屬黎平府。編戶二里。
白云巖山司西五里。又西三里有響水洞。水出洞中,沖激有聲。《志》云:司西又有犵狼山。石流山,在司東三十里,飛泉迸出,亂石四流。又東十里有九牛山。
朗溪在司東。源出石流山,一名楠溪。東流入湖廣會同縣界,亦曰郎江。《志》云:朗江舊流東合清水江,入沅水,其后南徙,土人謂之變溪。清泉,在司治西南。兩石相向,中有泉穴,深不可測。
固安寨司東二十里。又司北二十里,有禿洞寨。又北十里有溪口寨。長灘寨,在司西三十里。又張寨,在司西北二十五里。《志》云:司境之寨,凡四十有八。亮寨蠻夷長官司府東北九十里。元置亮寨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龍政中,屬思州宣慰司。永樂中,屬新化府,后改今屬。編戶一里。
程巖山司西五里,石壁臨溪,其相接者有羅丹山、龍池山。又西有石門山,皆高勝。
錯寨在司西南。《志》云:寨南有錯寨渡,又羅丹寨在司西羅丹山下。諸葛寨,亦在司西。《志》云:府北八十五里,有諸葛營,即此寨也。司因以名。
歐陽寨蠻夷長官司府東北八十里,《志》云:元置歐陽洞軍民長官司,隸思州安撫司。《元志》不載。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揚氏世守,屬思州宣慰司。永樂中,屬新化府,后又改今屬。編戶一里。
東茶山在司東。《志》云:司西七里,有邦寨山,又西曰吳寨山。東茶溪在司東北,出東茶山,流入亮寨界,下流合于湖耳司之朗溪。
新化蠻夷長官司府東北六十里。《志》云:元置新化等處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元志》不載。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歐明萬,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十一年,增置新化府治焉。宣德十年,府廢而長官司如故,屬黎平府。編戶一里。六疊山司西十五里。盤回六疊,始至山頂,因名。楊家寨司東五里。相近有蓮花、烏潭、琴圖等寨。又司東十五里有休團寨。
中林驗洞蠻夷長官司府北百里。《志》云:元置中林驗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元志》不載。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從征官楊盛賢,仍屬思州宣慰司。永樂中屬新化府,后改今屬。編戶一里。赤溪湳洞蠻夷長官司府東北三百里。《志》云:元置赤溪湳洞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元志》不載。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吳世銘,屬思州宣慰司。永樂六年,楊通諒以功為正長官,而吳氏副之。尋屬新化府,后改今屬。編戶一里。
江口寨司南三里。又司南十里,有小湳寨。《志》云:司境連苗窠,屯寨錯列,由山路三百里而達鎮遠府。
龍里蠻夷長官司府北八十里。《志》云:元置龍里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官撫司。《元志》不載。明洪武五年,置是司,授土酋楊光福,仍屬思州宣慰司。永樂中,屬新化府,后改今屬。編戶一里。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