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山溪深險,苗夷環伺,介黔、播之肘腋,為楚、蜀之藩維。萬歷中,分道討播,平越其北出之要也。事平,置府于此,厚襟帶之防,成崎角之勢,屹然雄鎮矣。
平越城今府治。洪武十四年建土城,置衛于此。三十年,改以磚石。有門四,城周八里有奇。今置平越縣。
三陂地蓬等處廢長官司府東南三十里。元置,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明初廢。今為地蓬鋪。疊翠山府東南三里。群峰稠疊,青翠可挹,三江皆會其下。又石關口山,在府東南二里,兩崖如門,官路經其中。又月山在府南一里,又南二里曰筆峰山。高聳卓立,四時常青。文筆山,在府東南五里,一峰挺秀,如立筆然,下臨三江。稍西曰天馬山,與文筆并峙。又有筆架山,亦在府南五里。
滃霾山府北六十里,山高林深,霾霧滃郁。又峨黎山在府東八十里,絕頂有泉,又有穿巖,巖孔穿透,廣容千人。七盤坡府東五里,官道經其上。高峻崎嶇,折旋凡七,坡下有溪。一云以盤回七里而名。又倒馬坡,在府西南五里。官道經此。騎行者苦其險仄,馬多困踣。燕子洞,在府西二里。又西八里有百人洞,一名穿洞,清泉涌出,廣容百人。
麻哈江府東南三里。其上源即黃平州之兩坌江。南流入境,其水清深,縈繞城下。又東南經揚義司界而入麻哈州境。馬場江,在府南四里,與羊場江通,其水湍急秮嬈中流如沸。又南合于麻哈江。《志》云:衛東南七里有三江口,三江即馬場、羊場與麻哈江也。三水會合,波流縈回,為郡之勝。
清水江府西四十里。其上流自新添衛流入界,源遠流闊,雄吞諸溪。又北經乖西、巴鄉諸苗界而入烏江。天啟初,安邦彥作亂,圍貴陽。撫臣王三善分兵從清水江馳救,是也。地松河府東北十五里。其地名松屯,南流入麻哈江。又羊場河,在府東五里,橫截驛道。弘治十年建石梁于其上,曰通濟橋,俗以為葛鏡橋也。跨兩山間,石壁千仞。從山坡百級而下,過橋則復百級而上,皆用舟渡,每患覆溺。里人有葛鏡者,捐貲建橋于此,因名。流通馬場江,入麻哈江。冷溪,在府西南四十五里,流入清水江。
武勝關府南二里。又谷芒關在府南四十五里。梅嶺關與新添衛接界,在府東四十里。七星關,在府北五里。《志》云:府東南二十里又有羊場關,以羊場河而名。又有高平寨,亦在府境。平越驛,在府城內。又城南有平越站,又府南三十里有黃絲站,府東三十里有楊老站。《志》云:自遵義入貴州之通道也,有楊老堡。
清平衛府東北六十里,東北至興隆衛六十里,西至揚義長官司四十里,南至都勻府一百三十里。
古夷地。明洪武十四年,始開置清平堡。二十二年,增置清平衛指揮使司,隸貴州都司《通志》:二十四年,移衛治于清平堡北。似誤。萬歷二十七年,改屬平越府初領清平、平定二長官司。弘治七年,改清平司為縣,屬都勻府,又以平定司改屬麻哈州。《志》云:衛與清平縣同城。今城邑及山川險隘,俱詳見清平縣。今亦設清平衛。衛群山環拱,溪水交流,居川、黔之間,為要會之處。興隆衛府東北百二十里,南至清平衛六十里,西至黃平州界七十五里,東北至偏橋衛六十里。
古夷地。宋、元皆為羈縻蠻地《通志》:宋為狼洞寨,屬黃平府,元因之。未詳所據。明洪武二十二年,始置興隆衛軍民指揮使司,隸貴州都司《通志》:洪武八年,為四川播州重安長官司地。二十二年,潁國公傅友德征南,以其地當西南要沖,始置是衛。初名興龍,后改為隆。萬歷二十一年,改今屬。今亦設興隆衛。
衛北接川播,東控溪蠻,為三方之保障楚、蜀、黔也,壯四達之噤喉。興隆城今衛治。洪武二十六年建,尋以石,為門四,城周三里有奇。
香壚山衛西南十五里,與清平衛接界。峭拔高聳,叛苗常屯據于此。今詳見清平縣。
龍巖山衛城北一里。一名龍洞山。石勢嶄巖,水色深碧。相傳龍居其中,時出云雨。明初衛名興龍,以此。一名狼洞。其相接者又有揭榜山,崖壁端直而峻削,因名。大翁山,在衛北二十里,形勢雄偉。其對峙者曰馬鞍山,巖石甚勝。飛云巖衛東三十里。一名東坡山。壁立千仞,奇勝萬端。下有澄潭,旁為月潭寺。今置月潭公館于此。截洞,在衛南。景泰二年,苗賊韋同烈偽稱苗王,糾眾數萬屯聚截洞,攻平越、清平。官軍進討,會師興隆。賊迎戰,擊敗之,遂退據香壚山洞,蓋與香壚山接。
重安江衛南三十里。源出苗境。兩山夾岸,水深莫測。當滇、貴驛道,維舟為渡。又南入清平縣界,為舟溪江,下流入麻哈江。處洞河,在衛西十里,源出苗境,東流經處洞,至衛城西,有興隆大河及興隆小河流合焉。又東入鎮遠府之鎮陽江。高溪在衛西南,傍有高溪屯。又秀溪,在衛東三十五里東坡堡下。下流皆入重安江。
大石關在衛北。又衛南二十里有重安關。關南有重安橋。《志》云:衛西南二十五里,有重安巡司。舊屬黃平安撫司,今屬黃平州。東坡堡,在衛東二十五里,又衛南三十里有重安堡,皆置站于此。又黃平驛,在衛城南,亦兼置興隆站。
黃平州府北七十里。西北至四川遵義府三百里,東南至興隆衛界七十五里。
古荒服之地。秦隸黔中郡。漢、唐以后,為柯蠻所據,叛服不常。宋為羈縻蠻地《一統志》:宋為黃平府,立上下三曲二長官司,隸敘州。今《宋志》不載。元置黃平府屬播州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八年,改為黃平安撫司,仍屬播州宣慰司初楊氏世守其地。元至元中,黃平蠻叛,播州楊氏將羅季明討平之,遂有其地。明初羅鏞歸附,仍令世守。萬歷二十七年,改為州,又改今屬。今仍曰黃平州。州控御蠻獠,襟帶黔楚,且土田沃饒,山溪險固,北出播州,界壤相接焉。黃平城今州治。元置府于此,舊有土城。明初因舊址修筑。洪武八年,改建安撫司。以地多叛苗,復置黃平守御千戶所于城內,隸四川都司。十五年,改隸貴州都司。萬歷中,并所入州。《城邑考》:城本洪武二十五年筑,以石,有門三,周九里有奇。
重安廢長官司州東南百里。元黃平府地。明洪武八年,置重安長官司,授土酋張佛保,又以馮鐸副之,世守其地,屬播州宣慰司。萬歷二十七年廢。《一統志》:司在播州東南四百里,又東三十里即興隆衛司,近重安江,故名。葛浪洞,等處廢長官司在州西,元置,屬播州軍民安撫司。明初廢入黃平安撫司。
梯子山州西北五十里,山最高,中有一徑至山之巔,屈曲陡峻,梯石為磴而上。又都凹山在州西北三十里。州北六里,又有琴坡山。筆架山,在州治南,以形似名。州南五里又有銅釘山。相近者又有宜娘山,上有壘。又斗崖山在州西五里,亦曰西巖山。《志》云:廢重安司北五十里有馬鞍山,亦高峻。馬鬃嶺州東四十里,官路所經,接鎮遠、石阡二府界。嶺之陽有馬蹄井。七里谷,在州東五里,俗名七里沖。兩山壁立,中通一路。楊應龍畔時,屯兵二十七營于此,以窺黃平,蓋以此為貴竹咽喉也。又州城東有梅子洞,以多梅樹而名。又有燕子洞,在州西十五里。
兩坌江州西南十五里。有兩源:《一統志》:兩坌江源,一出上塘,一出大原。流轉三波,合而為一。流入平越界,即麻哈江之上源也。又州西有水,流入兩坌江。泠水河,在州城東,水白而寒,三伏亦不可涉,下流亦入兩坌江。
西門河在州西北。自北而東,入鎮陽江。又東溪在州東北,流入西門河。苗里水,在廢重安司西南,出苗里寨,下流入鎮陽江。馬鬃嶺關在馬鬃嶺上。其東有鎮寧關,屬石阡府。又爛泥關,在州北。《志》云:州北十五里,又有深溝關。丹章寨,在廢重安司西南,舊為叛苗屯聚處。
余慶縣州西百六十里。北至四川遵義府百六十里。元末為余慶州,屬播州軍民安撫司。明洪武十五年,改長官司,隸播州宣慰司,土官毛氏世守其地。萬歷二十七年,改置今縣。編戶〔一〕里。
白泥廢長官司縣東北百四十里。元置白泥等處長官司,屬播州安撫司。至正末,改為白泥州。明洪武十七年,復為長官司,授土酋揚氏世守,隸播州宣慰司。萬歷二十七年,并入余慶縣。
拱辰山縣南百五十里,以山勢北向而名。又紫霄山,在廢白泥司東四十里,山勢巍聳,上凌霄漢。
小烏江縣南六十五里。源出縣東境之樹溪。西南流入于烏江。《志》云:縣東北有魚窟頭山,鰲溪出焉,下流入小烏江。
白泥河在縣東廢白泥司南。源出黃平州葛根洞,流經此,又東北入南府界,亦入于烏江。走馬坪寨在縣東南。舊為控扼苗蠻之處。嘉靖三十四年,督臣馮岳以播州之三度關、余慶之走馬坪、石阡之龍泉司為三省接壤苗蠻之沖,請各立哨堡于其地。甕安縣州西北百八十里。西至四川遵義府百二十里。《志》云:宋紹興中,開設甕水寨,為黃平府地。土酋猶氏世守。明洪武十七年,猶恭以地歸附,授甕水安撫司,屬播州宣慰司。萬歷二十七年,播酋楊應龍作亂,出甕安,犯龍里。事平,改置今縣,編戶〔一〕里。
草塘廢安撫司縣東百里。元置舊州草堂等處長官司,隸播州軍民安撫司。土酋宋氏世有其地。明洪武十七年,宋顯威以地歸附,授草塘安撫司,仍隸播州宣慰司。萬歷二十七年,并入甕安縣。
旗山縣南五里。山頂有洞,一名川巖。又萬丈山在廢草塘司東南二十里,崖壁高峻,矗立萬丈。又有后巖,在廢草塘司治北,沿巖曲折而上,石壁列兩傍,如雉堞然。龍洞,在縣北三里之鼠場,極幽邃,水深數仞,中有一石,橫架如橋,寬平可涉。
烏江縣西五十里,與四川遵義府接境。又東北入石阡府界。縣境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
黃灘關縣西十五里。明萬歷中,李應祥自平越進攻播賊,破四牌、乾溪等寨,直抵黃灘關,是也。《志》曰:四牌寨在縣東四十里,舊播州叛苗所聚。
飛練堡在廢草塘司北十里,傍有飛練泉。萬歷中,播酋作亂,攻貴州邊界,圍飛練。又攻東坡、爛橋諸寨,焚之。楚黔路梗,黃平、龍泉所在告急,是也。東坡寨即興隆衛之東坡堡,與爛橋寨皆接偏橋衛境。
西坪寨在縣西。明景泰五年,草塘苗賊黃龍、韋保等作亂,攻劫西坪、黃灘等處屯寨營堡。貴州督臣蔣琳會四川兵進討,龍等據地泡山寨。其黨黃定干據水坪大寨,官軍擊破之,盡焚其巢。分兵破中潮山及三百羅等寨,賊猶據沿江崖箐以抗拒。于是克乖西、谷種、乖立諸寨,擒其賊首。余寨遂望風逃遁。乾溪寨在縣東。或云元所置乾溪、吳地等處長官司也。明初,廢為寨。又東有中坪寨。
天邦囤在廢草塘司西北三十里。萬歷中,貴州兵討楊應龍,與賊戰于飛練堡。賊佯走天邦囤,誘官軍至,盡殲之。湄潭縣州北百里。本播州之苦竹壩、三里、七牌地。明萬歷二十七年,議者以湄潭川當川、貴之險要,始置縣于此。四十七年,官軍討永寧叛酋,敗賊于湄潭,是也。今編戶□里。
容山廢長官司在縣東。舊《志》:在播州東三百二十里。元置容山長官司,隸播州安撫司。明初因之,授土酋張氏世守,地界湖、貴間,溪山荒曠,土地鹵瘠。嘉靖中,為臻洞所殘破,民夷桀驁,長官不能治也。萬歷中,平播因以兵威略定其地,故有湄潭驛。于是改置縣,而長官司遂廢。湄潭水在縣西。《一統志》:播州東二百里有湄潭水,下流入烏江。三江水,在廢容山司東五里。有三源,俱出苗界山箐中,流經司東之望浦,合為一川,下流亦入烏江。
凱里安撫司府東北百里。西北至四川遵義府三百二十里。
本柯蠻地。元為播州安撫司地《名勝志》:元置凱里安撫司,屬播州軍民宣撫司,土酋揚端世守其地。明初,端之孫友與其弟仇殺而司廢。今考《元志》不載凱里司,疑有脫誤。明正統中,分播州宣慰司地,置凱里安撫司。嘉靖九年,改屬貴州清平衛《通志》:司在衛東四十五里。萬歷二十七年,改今屬。今亦設凱里都司。
司接壤川、貴,于遵義尤為密邇。語曰:骨肉醯,參商播、凱。甚言其相倚之切也。揚義長官司府東南二十里。元為平月長官司地。明洪武十四年置司,土酋揚氏世守其地,屬平越衛,編戶一里。
杉木箐山司西五十里。峰巒高峻,苗倚為險。《滇記》:由杉木箐出水西之臥遮龍場,約五十里。又西有撒以河、烏西橋、六歸河,皆水西境內之大道也。
十里溪司西八十里,清水江支流也。《志》云:明初王師征蠻,嘗駐兵十萬于此。
◇平越衛治府城內。洪武十八年,置屬貴州都司。
黃平守御千戶所在黃平州治南。洪武十八年建,亦隸貴州都司。◇黎平府東至湖廣靖州二百三十里,西至都勻府界三百六十里,南至廣西柳州府六百里,北至鎮遠府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湖廣沅州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三千七百五十里,至京師六千二百里。《禹貢》荊州荒裔。秦屬黔中郡。漢為武陵郡南境地。唐為夷、敘二州地。宋為誠州地地分十洞。五代時,屬馬氏置誠州。后為土酋楊正崖所據,遂以十洞移徽、誠二州刺史。宋乾德中,授其土酋為蠻夷官。太平興國中,十洞酋長楊通蘊內附,使其弟楊通寧來貢。以通寧為誠州刺史。淳化初,復以通蘊之子為誠州刺史,詔于武岡之西作城,賜名靖州。尋為董氏蠻酋所據,而楊氏還次故誠州,遂與靖州分治。熙寧八年,誠州蠻來降。明年,靖州蠻董整白降。誠、靖之分益可見矣。元置上黎平長官司《元志》:上黎平及誠州富盈等處二長官司,俱屬新添葛蠻安撫司。又有上里平長官司,屬思州安撫司。《一統志》:元為潭溪等處長官司。《元志》不載。明洪武五年,置蠻夷軍民長官司,屬思州宣慰司。后又立五開衛,俱隸湖廣。永樂十一年,改置黎平、新化二府,屬貴州布政司,領縣一、長官司十三。今仍曰黎平府。府南通交廣,北走沅辰,山川環繞,苗蠻錯伺,為控扼要地。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