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吾在大古喇之北,有土酋據此。嘉靖三十三年,緬孽莽瑞體寄居洞吾母家。既長,遂據其地。又詐殺古喇酋排來等,而并其境。《滇程志》:自緬甸行十日至洞吾,又十日至擺古,為莽酋所居。舊《志》云:自老撾宣慰西行十五六日,至西洋海岸,即擺古莽酋地。
得楞在大古喇西南,古喇別部也。亦曰古喇得楞,與暹羅相近。萬歷三十八年,暹羅與得楞合攻緬甸,殺莽應里子機撾,擺古為之殘破云。◇南甸宣撫司東至永昌府潞江安撫司界,南至隴川宣撫司界,西至干崖宣撫司界,北至永昌府騰越州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二十二程,轉達于京師。
漢永昌徼外地,曰南宋甸。元至元二十六年,置南甸路軍民總管府領三甸。明洪武十五年,改南甸府。永樂十二年,改南甸州。正統八年,升宣撫司土司正宣撫刁氏,副劉氏。《通考》:司幅員甚廣,為三宣最。萬歷十一年,為叛緬所殘破,既而官兵敗緬,復收其地。
半個山在司北。《志》云:司置于騰越南半個山下。其山巔北恒有霜雪,南則炎瘴如蒸,蓋天限華戎也。蠻干山,在司東十五里,土酋恃其險阻,世居其上。又丙弄山,在司東十里。溫泉山,在司東二十五里,層巒疊嶂,綿亙二十余里。林木陰森,下有溫泉。
沙木籠山司南十里。上有關,立木為柵,周圍一里,正統六年,時麓川思任發叛,督臣王驥等自騰沖進討,取道南甸,至羅卜思莊。前軍哨至沙木籠山,賊黨率眾二萬余,據高山中立硬寨。又于左右山巔連環為七營,官軍攻破之。
南牙山司西八十里。山甚高峻,如建牙然,延袤百余里,官道經其上。樹木陰森,石棧重疊,蠻人據以為險。又有清泉下注,與小梁河合,名南牙江。正統八年,督臣王驥等再征麓川,遣別將陳儀開南牙山,斷賊走路,是也。大盈江在司西。自騰越州流入境,經干崖芒市又南流入孟養、緬甸界,謂之金沙江。
小梁河司東北三十里。源有二:一出騰越州赤土山麓,一出州之緬箐山麓,至此合為一。西南流經南牙山下,曰南牙江。又南入干崖,為安樂河,而合于大盈江。
盈乃河司東南百七十里,即騰越州之龍川江也。流入境,為孟乃河。又南入干崖境。
黃連坡關司南三十五里。《志》云:自騰越西南行二百里,逾黃連關,即至干崖境。又有小龍川關,在司東北八十里。
羅卜思莊在司南七十里。正統七年,王驥討麓川賊,自騰沖出南甸,進至羅卜思莊。又萬歷三年,木邦酋罕拔導緬兵,又合隴川叛目岳鳳兵襲陷干崖。干崖守備李騰霄退守羅卜思莊口。《志》云:司所轄有羅布思莊與小隴川,皆百夫長分地。又有知事謝氏居曩宋,悶氏居盞西,皆在司西南境。萬歷二十一年,撫臣陳用賓議建關置堡于司西北,今廢。孟村,在司西南,北去騰越百二十里。自是而南,漸為羈縻荒外地。◇干崖宣撫司東至南甸宣撫司界,南至隴川宣撫司界,西北俱至南甸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二十三程,轉達于京師。
漢永昌郡徼外地。其地舊名干賴賧,亦曰渠瀾賧,白夷居之。元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置鎮西路軍民總管府領二甸。明洪武十五年,改鎮西府。永樂中,改為干崖長官司。正統八年,升宣撫司土司宣撫刁氏,副劉氏,土經歷廖氏。《通考》:萬歷十年,干崖為緬所并。十一年,官軍復收其地。廢南賧在司西北。其地有阿賽賧、牛真賧,為白夷峨昌所居。元初內附。至元十五年,置南賧,隸金齒宣撫司。《志》云:元金齒領六路一賧,六路:柔遠、茫施、鎮康、鎮西、平緬、麓川也。一賧即南賧也。明初廢。
云晃山司南十五里。有瀑布泉,注為云晃河。又云籠山在司東二十五里。
白蓮山司北六十里。中有一峰,狀若簪笏,土官居其麓,下有白蓮池。又剌朋山,在司西百余里,林木陰森,四時蒼翠。
布嶺在司西。舊嘗開邊筑堡于此。萬歷中,以兵廢。《滇附錄》:出騰沖至南甸、干崖,其地雖冬月衣葛,汗猶如雨。又西為布嶺,稍涼,如騰沖。又西為雷弄,又西為揭陽,又西為孟乃,又西為火崗,其炙毒益甚矣。大盈江在司西。自南甸流入境,又南有檳榔江流合焉。《志》云:檳榔江在司西百五十里,源出吐蕃,繞金齒蠻界,經干崖阿昔甸,下流至比蘇蠻界,合大盈江入于緬。或曰:比蘇即漢益州郡屬縣,恐誤。
安樂河在司東云籠山下。一名云籠河,即南甸小梁河也。流至司治北折而西,入大盈江。云晃河,在司治南,源出云晃山,下流與云籠河合。灌田千余頃。又司東北三十里有正西河,源出云籠山,流十五里合云籠河。
雷弄在司西,干崖別部也。《滇紀》:司有蠻灑岡,舊為同知劉氏所居,其雷弄洞則經歷廖氏所居。后即其地為回龍營。又知事管氏居猛語岡,三姓皆華人,以功授。萬歷三年,雷弄洞土目廖元相為木邦叛酋罕拔所劫,附于緬。十一年,官軍破緬,仍來歸。盞達在司西,亦干崖別部也。副宣慰刁氏世居其地。萬歷十一年,為叛緬莽應里所陷,土酋刁思廷被擒,民物皆一空。官軍破緬,復收其地。
◇隴川宣撫司東至芒市長官司界,南至木邦宣慰司界,西至干崖宣撫司界,北至南甸宣撫司界。自司治東北至布政司六十六程,轉達于京師。
漢永昌徼外地。其地曰大布茫,曰賧頭附賽,曰賧中彈吉,曰賧尾福祿塘,皆白夷所居。元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置麓川路軍民總管府。明洪武十七年,置麓川平緬軍民宣慰使司《通考》:元至正初,麓川酋思可法數侵鄰境,屢遣將討之,不克。可法并吞旁路兵力,益強。明洪武十五年,平滇南。明年,麓川酋思倫發陷永昌,既而傅友德等諭降之。于是置宣慰司,授思倫發。十八年,叛,寇景東。二十一年,侵并孟定、孟艮、孟養、戛里,威脅緬甸、木邦、南甸、干崖,他出郎甸入寇,官軍敗之。既又悉發其眾,寇楚雄定邊,為沐英所敗。二十二年,復內附。三十年,平緬諸蠻亂,逐思倫發,命沐春討定之。思倫發復還。再傳至思暗,與木邦相仇殺,因而失官,以孟養刁氏代之。刁氏弱,倫發次子思任發遂擁眾麓川,略孟養地。故酋刁賓王走死,任發于是益驕恣。正統三年,土酋思任發叛。六年,討平之,遂革宣慰司。十一年,復置司于隴把之地,改曰隴川宣撫司《通考》:正統三年,刁思任侵擾孟定、灣甸、南甸、潞江諸處,進陷騰沖,云南震動。命沐晟等率兵討之。前鋒度潞江而前,深入至上江,遇伏敗績。賊遂犯景東、孟定,殘大侯州,破孟賴寨,脅降孟璉等長官司。乃復命沐晟等討之,渡潞江直抵隴把,復敗卻。六年,發大兵討之。議者初欲自灣甸、芒市、騰沖三道俱進,不果。至是樞臣王驥督兵至金齒誓眾,仍分三道:一軍出鎮康,繇灣甸趣孟定,會木邦車里之師。大軍繇中路出騰沖,而別軍自下江夾象石渡,徑抵上江賊寨。因風縱火,焚其上江寨。賊大敗,上江平。大軍自騰沖出南甸,進抵麓川,合軍攻之,焚其柵,賊從間道渡江走緬。驥等班師。明年,思任發復自緬窺麓川,仍命蔣貴、王驥等進討。自金齒至騰沖,分遣沐晟等仍自東路出,徑搗麓川,而馳諭緬獻任發。緬請奉命會驥等,疑阻,遂不果。東路兵克孟養諸寨,任發子仍潛竄孟養,不能得。十年,遂以孟養地購任發于緬,任發至,誅之。而思機等尋竊孟養地,與緬相終始矣。明年,改麓川為隴川,設宣撫司于隴把,以舊目恭項為宣撫,與南甸、干崖合為三宣。十二年,恭項以不法廢徙,以多氏代。自是多氏世有其地。隆慶末,隴川酋多士宰死,子幼,土目岳鳳謀據其地,導緬酋瑞體入犯。陽集兵于麓川東岸,聲言捍緬,實迎之也。萬歷初,緬兵至。岳鳳約木邦酋罕拔及緬兵襲入隴川,盡殺多氏族屬而竊其地,附于緬。十一年,官軍敗緬,岳鳳降,以多思順為宣撫,管隴川事。自是數為緬所侵,土酋往往叛附緬云。
麓川城在司南,近木邦界。舊麓川宣慰司治此。正統初,思任發以麓川叛,官軍討之,久無成功。云南鎮將沐昂言:麓川地方險遠,夷情譎詐。宜會集大兵,繇灣甸、騰沖、芒市三道并進,直搗巢穴。六年,王驥等討麓川,自騰沖、南甸直抵賊巢。其處山岡峻險,周圍余三十里,柵堅塹廣,不可驟越。東南一面,傍江壁立。驥等相度攻取。賊伏兵泥溝箐,驅象陣突起,官軍擊敗之。既而大兵四面云集分攻其西中西北及西南江上二門,又攻東北門及東北出象門,克之。賊從間道渡江,繇孟養遁入緬甸。驥等毀其城柵,班師而還。《志》云:平麓城即故麓川舊址,亦曰孟卯。在三宣之外,為諸蠻要沖。正統十三年,王驥討麓川余孽于孟養,渡金沙江,逾孟養,還至孟卯。萬歷十一年,官軍討叛緬,緬酋莽應里西會緬甸、孟養、猛密、蠻莫、隴川兵于孟卯,東會車里、八百、木邦兵于孟炎,復并其眾,入犯姚關。官軍敗卻之。二十一年,緬賊奪蠻莫,寇隴川。隴川酋多思順奔孟卯。明年,孟卯叛目多淹導緬兵繇孟卯襲遮放,官兵敗卻之。二十四年,孟卯酋多亨復勾緬構亂,木邦酋罕欽奉撫臣陳用賓檄滅之。用賓以孟卯阡陌膏腴,宜耕屯,因筑平麓城于孟卯,大興屯田。時又檄筑四關堡于隴川,以為捍衛,于是境內稍定。
遮放城在司東南,近芒市,亦隴川之別部也。萬歷十一年,叛目岳鳳執遮故頭目刁落恩送緬。明年,官兵平鳳,以多思順為隴川宣撫,又以多淹為同知,居孟卯。多恭為副使,管遮放,即此。廢平緬路在司東北。其地曰驃賧,曰羅必,四莊,曰小沙摩弄,曰驃賧頭,白夷居之。元中統初,內附。至元十三年,立平緬路軍民總管府,與麓川等路并屬金齒宣撫司。明洪武十七年,并入麓川宣慰司。三十年,平緬諸蠻刁孟作亂,遂麓川酋思倫發,赴京陳訴。明年官軍擊平緬,擒孟,平緬悉定。是也。廢通西府在司西南。《元志》:大德初,蒙陽甸首領緬吉納款,遣其弟阿不剌入貢,請置郡縣驛傳,遂立通西軍民府是也。明初廢。
馬鞍山在司北,山高險。正統七年,王驥討麓川叛賊,進至馬鞍山,破蠻象陳,軍勢大振。徑攻賊巢。賊使別軍自永毛摩泥寨至馬鞍山,潛出我軍后,別將方瑛復擊敗之,于是賊勢益窘。《志》云:馬鞍山石罅中流溫泉成河,熱如沸湯。羅木山在司境,極高大。夷人恃以為險。又有摩梨山,亦險峻。寄箭山,《滇略》云:司有諸葛武侯寄箭山,過此盡平地,一望數千里,絕無山,亦無果樹。
麓川江在司東南。或曰即龍川江也。自騰越州流入南甸境,為孟乃河,下流至此,經芒市西界,而合于金沙江。《志》云:司南有西峨渡,為麓川達木邦之路。正統六年,王驥征麓川,遣兵守西峨渡,以阻賊奔竄之徑,且通木邦之道,即此。
金沙江在司西北。自干崖東南流入司境,又南流入孟養界。正統八年,王驥復征麓川,檄緬酋,縛獻思任發。緬邀大臣往議,郭登請往。自金沙江入緬,酋從命,遂縛任發以獻。會有嫉登功者,驥調登以他任。緬至,不見登,遲回不敢獻。驥亦疑緬有變,密令蔣貴率師匝金沙江而下,大戰,焚緬舟數百。緬仍以任發逸去,官兵追之,為緬所敗。
沙壩在司境,亦設險處。正統八年,王驥再征麓川,使郭登守沙壩。又有栗柴壩,在司西南。
萬歷二十年,叛緬復侵隴川,酋多思任奔孟卯,會官軍大戰于栗柴壩,逐緬出境,是也。曩撲寨在司境,自緬甸北出之道也。又有雅益、工回等寨,皆近司西,與孟艮之孟愛等部相接。
◇孟定御夷府東至威遠州界,南至孟璉長官司界,西至隴川宣撫司界,北至鎮康州界。自府治東北至布政司一十八程,轉達于京師。古蠻地,本名景麻甸。元至元十六年,立孟定路軍民總管府領二甸。明洪武十五年,改置孟定府。萬歷十三年,兼領安撫司一編戶五里,土知府刁姓,正統以后罕姓。《通考》:正統中,麓川叛侵孟定,知府刁祿孟棄地遠竄。木邦舍目罕葛從征麓川有功,因代領其地。嘉靖中,木邦酋罕烈奪據之。令舍人罕慶管治,是為耿馬。萬歷十年,耿馬舍人罕虔叛附緬。明年,官軍破緬,收其地。于是復立罕葛之后罕合知府事。府今省。
廢謀粘路在府東南。元至元中,置謀粘路軍民府于此,后廢。景杏土城,在府境。《志》云:其相近有馬援營。
喳哩江在府東北。自潞江安撫司流入境,又南入芒市界,為府境之險要。
孟賴寨在府東南。正統二年,麓川思任發叛,犯景東、孟定,破孟賴寨,降孟璉等長官司。寨蓋孟定之別部也。
孟纏甸在府東北,一作孟羅。正統五年,思任發自麓川屯孟羅,進據鎮沅府之者章硬寨,為沐晟所敗。
耿馬安撫司府北百里。土司罕姓。《通考》司與孟定同川,隔喳哩江而居。孟定居南,耿馬居北。嘉靖間,木邦兼孟定,以罕慶食其地。慶死,其族舍罕虔附緬奪據之。萬歷十一年,從緬克木邦,逐罕進忠,破施甸,又勾緬犯姚關,為官軍所敗,擒斬虔父子。十二年,奏設安撫司,仍以慶子罕們領司事。
三尖山在司西。萬歷中,罕虔黨罕老聚眾負固于此,官軍討平之。有馬養山,亦在司境。
喳哩江在司南,與孟定分界處也。◇孟艮御夷府東至車里宣慰司界,南至八百大甸界,西至木邦界,北至孟璉長官司界。自府治北至布政司三十八程,轉達于京師。古蠻地,名孟指,自昔未通中國。永樂四年,始來歸附,置孟艮府《通考》:酋無姓,號怕詔。怕詔者,蠻之尊稱也。其地沃野千里。《滇程附錄》云:自干崖之火岡度金沙江,又百里入小孟貢,渡小孟貢江,入大孟艮云。府今省。
廢木朵路在府東二百里。元至元三十年,以金齒木朵甸置木朵路軍民總管府,后尋廢。廢孟愛路在府東北百七十里。元至元二十一年,金齒新附孟愛甸來朝,即其地,立軍民總管府,是也。
威遠御夷州東至新化州界,南至孟璉長官司界,西至孟定府界,北至景東府界。自州治東北至布政司一十九程,轉達于京師。
古蠻地。唐為南詔銀生府地本濮落雜蠻所居。大理時,為蠻所有。蒙古中統三年,擊降之。至元十三年,立威遠州隸威楚路。明初,仍為威遠州土知州刁姓,編戶四里,直隸布政司。州今省。蒙樂山在州北,與景東府接界。詳附見名山玉龍山。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