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為永昌郡西境越賧地。唐為羈縻州地。貞元中,南詔異牟尋逐諸蠻,置軟化府。后白蠻徙居之,改騰沖府。大理因之。元憲宗三年,府酋高救內附。至元十一年,改騰越州又置騰越縣。十四年,復改騰沖府仍治騰越縣。二十五年,縣廢而府如故,隸大理路。明初因之。洪武末,改騰沖守御千戶所,隸金齒軍民指揮使司。正統九年,升所為軍民指揮使司,隸云南都司。嘉靖二年,改置騰越州編戶八里,屬永昌府。今因之。
州山川險厄,為諸蠻出入要害之地。洪武中,麓川蠻入寇,自騰沖屠永昌,沐英討平之。正統初,麓川酋思任發作亂,攪南甸,突干崖,徑犯騰越,屠其城柵。守潞江督臣王驥等進討,復騰沖,然后直搗賊巢。蓋西南有事,州實當其沖也。《志》云:州與孟養、緬甸諸蠻接境,出州之鎮夷關,即南甸、干二宣撫司。渡金沙江,則大小孟艮之地。其為控扼之要也,允矣。
騰越廢縣即今州治。元至元中置縣,騰沖府治焉,后廢。《志》云:州舊無城。明正統十四年,再征麓川,大兵駐此,因筑土城。十五年,以磚石,周八里有奇。嘉靖二十九年,復筑濠為固城,周七里云。今城西北有土城遺址。越甸廢縣,在州東北。元置此縣于越甸,尋省入府。又古勇廢縣,在州西百里。元置此縣于古勇甸,尋廢。
順江州城在州南。元至元十一年置。至正七年,酋長樂孫求內附,立宣撫司,尋廢入騰沖府。羅密城,在州北三十里,舊為蠻酋所居,今濠塹猶存。又州西山平原中二里有西源城遺址,相傳段氏所置城也。
來鳳山城南四里,亦名龍鳳山。又南三里曰飛鳳山。南去里許曰團山,形如龜,林巒相接,多修竹名材。球牟山,在城東五里,下峻上平,可居以避寇。山頂有池,池旁有穴,下注為伽和池。明正統間,麓川賊寇邊,守御官軍據此立寨,軍民潛避其上,亦名梗寨山。寶峰山,在州西十里,一名長洞山。又南五里,有水尾山。下干峨山州北十五里。下有池,亦名下干峨。又上干峨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下有池,名清河,亦名上干峨,周五百余丈。亦曰澄鏡湖。又北有金塔坡。土山,亦在州北十五里,上有龍池,周五十余丈。下亦有龍池,居民祈雨于此,境內無旱災。
羅生山州東南二十里。峰巒千仞,條岡百里,林木森茂,騰沖之名山也。あだ山,在州北三十里。山極高峻,云合即雨。赤土山,在州東三十里。又州西三十五里,有緬箐山,皆高峻。羅左沖山州南六十里。上有鎮夷關,山后即南甸宣撫司。懸巖峭壁,足為華戎之限。《滇略》謂之半個山,界限華戎,北寒南暑,迥然各天。
高黎共山州東北百二十里。一名磨盤山。與保山縣接界。山極高峻,中外之限也。詳見名山高黎共。明光山,在州西北一百二十里,上有銀礦銅礦。
馬峰山州東十五里,又州東六十里有橄欖坡,產橄欖。今橄欖坡驛置于此。擂鼓山,在州西南十里,相傳孔明嘗駐兵于此。大盈江在州西。又名大車江,出吐蕃界,流入州境。州西之水有三:一出赤土山,流為馬邑河。一出あだ山,流為高河。一出羅生山,流為羅生場河,環繞州城,自東而北而西,并注于大盈江。南入南甸、干崖之境。詳附見大川潞江。
龍川江源出峨昌蠻地七藏甸,繞越甸界,經高黎共山北,下流注南甸、干崖及隴川境,合于大盈江。其渡口有橋,舊編藤鋪板以渡,名曰藤橋,在州東七十五里。《一統志》:藤橋有三:一在龍川關,一在尾甸,一在回石,俱跨龍川江上。蓋江水湍急,難以木石施工,編藤為橋,繁于岸樹,以通人馬。或曰:龍川蓋麓川江之別名也。
疊水河在州西南,大盈江之支派也。山麓有石,斷陷百尺,水勢奔飛,吐珠噴沫,觀者毛發為竦。
大車湖在州南團坡下。湖面廣闊,中有小山若浮。溫泉,有四:一在城北馬邑村,一在城東南大洞村,一在城南羅左沖山村,一在城西緬箐山村。水沸如湯,人多浴者。
龍川江關在州東七十里。江之西岸有龍川橋,江上舊編藤鋪板,名曰藤橋。明弘治中,備兵使者趙ぁ始纜鐵為橋。嘉靖中,潘潤復修之,為往來要道,置巡司及驛丞。古勇關,在州西百里古勇甸。又鎮夷關,在州南羅左沖山,有巡司戍此。夾象石在州東龍川江東岸。渡江而西,即高黎共山麓也。明正統三年,麓川思任發叛,都督方政及別將高遠渡江而南,逼賊于上江。上江,賊重地也。深入力憊,求救于沐晟。晟以少兵往,至夾象石,不進。政等渡江,追至空泥,賊伏四起,我師覆焉。七年,王驥等以大軍征麓川。八年,自夾象石下江徑抵上江賊巢,而大軍亦自夾象石下江通高黎共山道至騰沖云。
潞江安撫司府西南百三十五里。西北至騰越州百五十里。
漢永昌郡地。舊名怒江甸,訛為潞江。元至元十三年,置柔遠路軍民總管府治怒江甸,隸金齒等處宣撫司,后為麓川宣慰司所據《元史?志》:其地一名潞江,一名普坪,一名申寨,一名烏摩坪蠻,即《通典》所謂黑爨也。中統初,蠻酋阿八思入朝。至元中,始置柔遠路云。明洪武十五年,改為柔遠府。二十三年,改為潞江長官司。永樂九年,升安撫司土官線氏世襲。《職方考》:潞江安撫司而外,有鎮道安撫司、楊塘安撫司與茶山長官司四司,并屬永昌衛。司東蔽永昌,西援騰越,南接群蠻,為襟帶要地。
鎮姚所城《志》云:在司西老姚鳳山之麓,土筑。周四里有奇,磚四門,覆城瓦屋八百十八間,明萬歷十三年建。
和埸山司東三十余里。又司南三十里,有掌亢山,司東八十里有雷弄山。
潞江在司北三十里。本名怒江,以江流洶涌不平也。源出吐蕃,流入司境,南流經司城東,又南經孟定、芒市而入緬界,下流入于南海。蒙氏封為四瀆之一。江之兩岸皆陡絕,瘴癘甚毒。夏秋之間,人不敢渡。今詳見大川潞江。
潞江關在潞江東岸。《滇附錄》云:金齒西上一程曰蒲縹,地猶稍平。過蒲縹驛,經打板箐而下潞江,若降深。四序皆燠,赤地生煙,瘴氣騰空,觸人鼻如花氣。渡龍川江,其炎瘴亦然。細甸,在司東南。明正統中,麓川首思任發叛,督臣王驥言:江北細甸昔剌等處系賊左臂,恐乘虛竊發,侵犯金齒,阻絕糧道。今分軍二路,別將冉保從細甸直取孟定,合木邦、車里之兵為東路,而大軍繇西路至騰沖與保會,使賊腹背受敵云。全勝關在司西。《志》云:在鎮姚所南,有偃草坡。明萬歷十一年,參將鄧子龍敗緬軍于此。時緬人崩潰而下,至今草生不能上指。又松坡營在鎮姚所西南。營南一里,有戰士冢。又所城東南亦有之。
景罕寨在司西南境。明洪武末,平緬諸蠻刁孟叛,何福討破之于南甸。還兵擊景罕寨,蠻乘高據險,堅守不下。福糧垂盡,沐春馳至。徑渡怒江,馳躪寨下。蠻出不意,遂降。乘勝復擊崆峒寨,賊潰走。崆峒寨蓋亦在司境。又正統三年,方政破麓川賊于潞江西岸。賊走景罕寨,官軍復敗之。《滇紀》云:景永城在隴川宣撫司宅后,磚,萬歷六年建。或以為即故景罕寨,恐誤。阿坡寨在司南。隆慶六年,金騰兵備許高征蒲蠻阿坡寨,擒其將蔣裕,于是桑科等二十八寨皆畏服。又有潞江、烏色、平戛三寨蠻亦來附。
鳳溪長官司府東二十五里。本元永昌府地,洪武二十三年置司。
鳳溪山在司治東。有東西二泉,合流為鳳溪山。去府東北三十里,與哀牢山并峙。或云:漢不韋故縣在鳳溪山下。山有呂公臺,以呂嘉子孫遷此而名。又有木鼓山,在鳳溪山之右,高七里,袤如之。
施甸長官司在府南百里。唐時蒙氏為銀生府北境。宋時段氏置廣夷州。元至元十一年,置石甸長官司,后訛今名。明初因之。《志》云:司東接順寧,南接灣甸州境。萬歷十一年,灣甸酋景宗真導緬入姚關,焚掠施甸,官軍敗緬,復收其地。
秀巖山司東南二里。巖下出泉,注于小羅窯河,北流經峽口洞而入瀾滄江。又摩蒼山在司東二里,一名施甸山。孤峰聳秀。又司西十里有石柵山。當歸山,在司西北二十五里,產當歸。又甸頭山,在司西南三十里,其南有碧霞山。又司西北四十里有新柵山。
坪市河在司西。有二源:一出甸頭山,一出石甸寨,合流經司西,又南合蒲縹寨澗水,經新柵山口,斗飛下,下流入于怒江。
蒲關在司南莽田寨。《滇略》云:蒲人散居山谷無定所。永昌鳳溪、施甸二長官司及十五哨、二十八寨皆其種也。元時為可蒲寨。至元十六年,廣西宣撫使討平和泥蠻,遂徇金齒甸七十城。越麻甸,抵可蒲,皆下之。又有小白夷,熟夷也。環居于永昌西南境。
猛淋寨在司東南。萬歷十一年,緬蠻寇順寧,遂破施甸、猛淋、盞達諸寨。官軍擊走之。盞達寨,見干崖宣撫司。鎮安所,在猛淋寨,本金齒千戶所。萬歷十三年移置,改今名。附見:
永昌衛在府城內。嘉靖中建。
騰沖衛在騰越州城內。本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二年改置。
◇蒙化府東北至大理府趙州界六十里,東南至楚雄府定邊縣界六十里,南至景東府二百五十里,西至順寧府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大理府太和縣界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八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九百七十里,至京師一萬一千四百一十里。
漢為益州郡地,后漢永昌郡地。唐屬姚州都督府初天竺張仁果據此,號白國。傳至樂進求,遜位于蒙氏,稱南詔,號陽瓜州《志》云:初羅羅摩及蠻居此,后蒙氏細奴邏等城居之,號蒙舍詔,即南詔也。后徙居太和城,以蒙舍為舊都云。宋時,段氏改為開南縣。元初,為蒙舍千戶所。至元十一年,為蒙化府。十四年,升為路。二十年,降為州隸大理路。明初因之,屬大理府。正統間,升為蒙化府土官左氏世襲,編戶三十里。《通考》:近郡有摩察夷,黑爨之別種也。今仍舊。
府南接楚雄,北距大理,四山環堵,屹然險固。蒙舍城在府北十里。唐永泰中,為陽瓜州。天寶間,鳳伽異為州刺史,即此。今遺址尚存,地名古城村。元改置蒙化州于此。今府城舊系土城。明洪武二十三年,始建磚城,周四里有奇。門四。箐口新城,在府東北,有四門,以界趙州、白川一帶,即所謂蒙化箐口也。斗斛山城北三里,亦名覆屋山,亦曰棋盤山。又城東有天臺山,望見百里外。又有玄珠山,上有白浮圖。相傳武侯建以鎮蒙者。甸尾山,在府南十里,下有溫泉。舊有甸尾巡司戍守。又城東北十五里,有伏虎山。
巍山府東南二十里。峰巒高聳,冠于群山,亦名巍寶山。蒙氏之初,嘗耕牧于山之麓。《志》云:昆雌江出于此,東北流入趙州界,合于禮社江。
龍圖山城西北三十五里。初蒙氏龍伽獨者,以唐貞觀間將。其子細奴邏自哀牢而東,遷居其上。部眾日盛。高宗時細奴邏入朝,授巍州刺史。筑城高三丈,周四百余丈,居之。自稱奇王,號蒙舍詔。今有浮圖在山上,亦曰あ山,亦謂之あ圖城。其相接者,又有天馬、御筆諸山。又金牛山,在府西北四十里,亦名寨子山。石母山城北七十里。出石黃及雄黃。有泉,流為賧中溪,南入羅盤江。又天耳山與石母山相接,即甸頭山也。舊有甸頭巡司戍此。《志》云:府西南二百里有鳳凰山,亦名鳥吊山,蓋傳訛耳。
陽江在城西。源出甸頭山花判澗,南流至甸尾巡司,又東南流九十里,入楚雄府定邊縣界。又有錦溪在城東一里,西北流,達于陽江。
樣備江府西百五十里。一名神莊江。自大理府趙州西境,流經永昌府永平縣之打牛坪驛。又經府西北百二十里之樣備驛。有樣備橋跨其上,為蒙化永平之界。又南流入順寧府而會于瀾滄江,本名漾濞江,訛為樣備云。
瀾滄江在府西南百五十里。自永昌府流入府境,又東南入順寧府界。江之南岸有馬耳渡。蔡陽河,在城南,源出東山,流入陽河。又教場河在府北二里,又北二里為寄馬椿河。又有五道河,在府南七里,俱流注于陽江。
樣備驛在府西北百二十里。《輿程記》:自趙州德勝驛西至樣備驛八十里,又有四十里橋。《志》云:蒙舍至趙州界四十里,橋因以名。為龍尾關樣備驛之中路。又開南驛,亦在府境。迷渡鎮,在府東,與大理府趙州接界。嘉靖初,筑城于此,控制白崖等要路。
附見:蒙化衛在府治東,洪武三十三年建。
◇順寧府東至蒙化府界一百八十里,西至灣甸州界二百八十里,南至孟定府界四百七十里,北至永昌府永平縣界四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八千一百八十里,至京師一萬一千六百二十里。
古蠻夷地,地名慶甸《滇紀》:孟獲為孔明所縱,南走慶甸,即此,蒲蠻居之一云即古濮人也,后訛為蒲。自宋以前不通中國,蒙氏段氏皆不能制。元泰定間始內附。天歷元年置順寧府,并置寶通州及慶甸縣。明洪武十五年,仍置府,而以州縣省入焉編戶二里。土知府猛氏。萬歷二十四年,猛庭瑞叛,討平之,改為流官,屬州一。今仍曰順寧府。府眾山環繞于西南,二江襟帶于東北。地雖彈丸,有建瓴之勢。至于三甸鼎足,形如犄角,南鄙藩籬,備未可略矣。
寶通廢州或云:與慶甸縣俱在府城內,元置,明初省。《志》云:慶甸廢縣在府東八里。
順寧城今府治。《志》云:城在鳳山之中。萬歷二十八年建,以磚石,周五里有奇。又有舊城,為猛氏世居,去府城一里,舊有土垣,今廢。
右甸城在府西南二百里。《志》云:在矣渚十三寨之中,右甸川之西山麓。萬歷三十年磚筑,周三里有奇,為郡城藩蔽,今傾圮過半。
鳳山在府治東。治西亦有此山。兩山夾峙如雙鳳然,亦名交鳳山。瀉泉流于治北,有橋跨其上,曰掬春橋。橋有瓦屋扶闌,居然幽勝。東山,在府東二里。又府城北有鼓山,城西有旗山,皆近郊之勝也。
樂平山府西北十五里,為郡之鎮山。山下有塘,周圍里許,知府猛寅所鑿,以備灌溉。又府西十五里,有中阿山,亦幽勝。玄玉山,在府西南十五里,一名契山,重岡疊,蒼翠如畫。又西南五里曰郁密山,千萬壑,如群星拱斗,上有太平寺。九層樓山,在府西八九十里,重巖復嶺,盤折九層,山椒有聚落。把邊山城南四十三里。上有把邊關,兩山對立如門。一徑中通,崎嶇厄塞,實稱險隘。泮山,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亦曰山,山陡絕,下即瀾滄、黑惠合流之處,號為泮江山,又因江以名也。阿魯使泥山府北百八十里。中有洞深十余步,上積華蓋,層層如樓閣。嘗有白氣出入其中,名曰霞洞。兩山迥絕,中為磴路,可百余步,平直如坻,徑之旁皆細草蒙葺,俗呼觀音接路。赤龜山,在府北二百三十五里,以形似名。黑惠江如長蛇盤繞其下,山阿有聚落,行旅往來,多宿于此。
鐸山府西南二百里。山勢百盤,林深谷奧,下臨絕澗,渡以藤橋,土人呼為阿鐸五山。山水急迅,流為阿鐸河,土人構藤以渡。西奧山,亦在府西南二百里,層峰削壁,下有洞豁然,謂之瓊英洞。形肖城闕,廣約十余丈,嵌空奇崛,深邃莫窮。
蜢濮者山府北二百四十里,土少石,多高峻骨立,宛如鬼工削成。下有聚落,俗呼蜢濮者。《滇略》云:順寧境內沿瀾滄江而居者,曰普蠻。一名撲子蠻是也。
瀾滄江府東北七十里。自蒙化府東南流入府境,與黑惠江合。南過景東、元江、交址,乃入南海。石齒嶙峋,波濤洶涌,實為險阻。有瀾滄浮橋,編竹為之,長十五丈,廣五丈,人馬經之,如臥虹然。《府志》云:瀾滄江中有寶峰山,奇勝處也。江干又有三臺山,至為險峻。余詳大川瀾滄。
黑惠江即樣備江也。亦曰濞溪江,又名墨惠江。在府東北百十里,自蒙化府流入境,東南混流百里,至泮山下,合于瀾滄江。詳見大川樣備江。
順寧河在府城東。源出甸頭村山箐內。流入云州孟河,為府之帶水。又甕磉河,在府南一里,源出南山,流合于順寧河。又臘門河,在府北十里,亦南流,合于順寧河。虎墟河,在府北百九十里阿城舊村之南,以河傍舊有虎穴而名。其水流入黑惠江。又龍湫在府治南山之麓,方一畝,林木蓊郁,相傳有龍居其中。
把邊關在把邊山上,為府之險厄。牛街驛,在府北百八十里濞溪江上,路通蒙化,有渡,深險不測。飛濤亂石,不容巨舟。舊刳木為舫,如竹半破,渡者畏沮。近時建橋以度,行者便之。《志》云:府境舊有順寧、觀音、水井,牛街、錫鉛、右甸、枯河六驛,皆土驛丞司之。矣堵寨在府西南。萬歷二十八年,矣堵十三寨莽亢等復叛,官軍討平之。順寧云州復定。猛淋寨,在府境。萬歷十一年,灣甸酋景宗真導緬入姚關,寇施甸,焚掠順寧,破猛淋寨。今亦見施甸長官司。《志》云:府境有錫鉛寨巡司,又有董甕寨、亦壁嶺、蟒水寨、錫臘四巡司,萬歷中裁。
云州西北至順寧府百五十里,東至景東府界九十里,南至鎮康州界七十里,西至灣甸州界百二十里。
古蠻地,名孟白夷所居。元中統初,內附,屬麓川路。明洪武二十四年,置大候長官司。正統三年,改為大候御夷州。萬歷二十五年,改為云州編戶四里。先是,土官奉氏世襲。是時,順寧府土酋猛庭瑞叛,大候土酋奉赦叛應之。事平,改設流官,屬順寧府。今為直隸州。州控瀾滄之險,為諸蠻襟要。西出則順寧、永昌震,東顧而景東、威遠危,亦必爭之地矣。云州城今州治。舊有土城,在州南十里。萬歷三十一年移建于大栗榆鎮西山下,以磚石,周四里有奇。
無量山在州東北六十里,即景東府之蒙樂山也。《志》云:上有孟獲故寨。鎮西山在州治北。州南曰永寧山,其相對者曰平頭山。昔彌山,在州東六十里。又蠻賴山在州西六十里,山多竹。又八剌山,在州北八十里。
蠻彌山州南二百五十里。林木陰森,石崖壁立,山東南麓即瀾滄江。阿輸山,在州西南三百里,連峰疊,四時蒼翠。
瀾滄江在州南。自順寧府流入界,又東入景東府界。
孟河在州治東。順寧府境諸水匯流于此,入于瀾滄江。又州南八十里有孟賴河。南看河,在州東。自順寧河分流,入州境。州西又有南繆河,合流于南看河,其下流俱注于瀾滄江。
孟緬長官司在州西南。明隸布政司。又有猛猛、猛撒二土巡司。萬歷二十五年,改隸云州。《滇略》云:州境有三猛蠻,即猛緬、猛猛、猛撒也。猛猛最強,部落萬人,時與二猛為難。其地田少箐多,射獵為生。猛緬地雖廣衍,而民柔怯。猛撒最弱,近折而入耿馬矣。
梳頭山在猛緬蠻西南,高六十里。其相近者又有美水山,多古柏。其東曰天臺山,高聳插天,山多雪。又孟緬境內有邦鳳山,上有諸葛碑云。邦偏山,在猛猛南,高六十里。又猢猻山,在猛撒北,高二十五里,最險隘。其南有大河,北入山穴中。金水河在猛緬境內。又有大河,北流入于猛賴河。獵遜江,在猛猛境南。《志》云:猛猛有大河,南流入于獵遜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