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泉在府南百四十里羅陋村。相傳武侯駐師之地。泉均二流,甚為民利。溫泉,有二:一在觀音驛南二里,一在驛南十里。
宣化關在府東北,有巡司。又觀音山驛在府南百二十里,亦有巡司戍守。又南七十里至大理府鄧川州之鄧川驛。
劍川州府西九十里。南至大理府云龍州一百七十里,北至麗江府七十里。
古南蠻地。唐時,為義羅魯城,一名劍川《志》云:唐顯慶初,浪穹詔與南詔戰(zhàn)不勝,走保劍川,更稱浪劍。貞元初,南詔擊破之,盡奪劍共諸川地,其酋徙居劍賧西北四百里,號劍羌云。南詔置劍川節(jié)度。宋時大理改為義督賧或謂之波州。元初,置義督千戶所。至元十一年,改為劍川縣,屬鶴慶路。明洪武十七年,升為州編戶十八里。今因之。州控厄西番,藩屏內地,亦稱形勝。
望德城在州南三里,周五百丈,段氏所筑。今為民居,名水寨村。《志》云:州治舊無城,明崇禎末始筑土城云。羅魯城,在州南十五里,唐所筑,今為瓦窯村址。羅魯,西夷云海也。《志》云:州東北六十里有達子城,即蒙古入大理駐師處。一云,在州南百三十里。
金華山州治西一里。自西番界羅均山盤折而來,延亙二十余里。山頂常有紫色如金,故名。西麓為西湖,秋水時,與東湖相連。至冬水落,民始播種。又州治南有金山、銀渡兩山并峙。一赤如金,一白如銀,因名。劍和山,在州西四里,以卓立如劍而名。又州東十五里有青崖山,山產青石如列翠屏。又州南二十里有夜合山,劍湖繞山麓而出。
石寶山州西南二十里。層崖峭壁,上有石坪方數(shù)十畝,巖洞泉壑,往往奇勝,南中之名山也。又南一里為中山,巖壁峭立,亦稱奇勝。石羅摩山,在州東北七十里,峰高百余丈,屹立如巨人狀,亦名將軍山。
劍川湖州南五里。湖廣六十里,尾繞羅魯城。南流為漾濞江,俗呼為海子。每歲辦漁課于州。《一統(tǒng)志》:湖在州西北七十里,山頂有泉,廣可半畝,流經州東而為此湖。又劍川在州南十五里,即劍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彌沙浪河在州南百里白水場,與劍湖水匯而南流。大橋頭,河在州東二里,古名合惠尾江,下流入劍川湖。每遇洪潦,輒泛溢害稼。又桃羌河,在州南三十里,東南流入于漾濞江。諸葛池州北四里,相傳武侯飲馬處。《志》云:州有龍?zhí)斗簿牛涸焕暇灰椎唐海幌膳疅挘桓酏龋唤ê停话纂y陀,俱流入劍湖。曰花叢,曰白龍,曰青龍,俱流入湖尾。彌沙鹽井在州西南百五十里彌沙鄉(xiāng)。有鹽課司大使,轄產鹽井二:曰大井、小井。亦設彌沙井巡司。順州府東一百二十里。東至北勝州界五十里,北至滄浪衛(wèi)百五十里。古南蠻地。唐時地名牛賧,南詔徙諸浪人居之,與羅落蠻雜處《元志》:順蠻種本居劍川。唐貞元間,南詔異牟尋破之,徙居鐵橋、大婆、小婆、三探覽等川,其酋成豐族漸盛,自為一部,徙居牛賧。至十三世孫自瞠猶隸大理。元初內附。至元十五年,改為順州,屬麗江路。又改屬北勝府。明初,仍曰順州,改屬鶴慶府土州同時氏,今編戶三里。州今省。
州山川列峙,亦稱險厄。
順州城今州治。元置州于此,未有城垣。明萬歷二十八年,筑土城,周三里,環(huán)城有池。
公山在州治北七里,危巒聳拔,數(shù)峰融結。其并峙者曰漕峰山,一名母山。《志》云:漕峰山在州治北一里。楊保山,在州東北八里,下有池,中多蒲草,鳧鶩之藪也。又烏鋪山,在州西南十里,有烏鋪橋,跨烏鋪山溪澗上。
牛甸湖州東二里,其下流合于河頭溪。《志》云:溪在州東二十里,出石巖下,周八十余丈。又有浴海浦,在州東二十余里,水中分界。西畔屬順州魚課,入劍川州河泊所。東畔屬北勝州,廣可三十里。
◇麗江府東至瀾滄衛(wèi)蒗渠州界一百八十里,西至西番浪滄江二百里,南至鶴慶府界七十里,北至永寧府革甸長官司界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四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八千三百里,至京師一萬一千七百六十里。
《禹貢》梁州南徼,為荒服之地。漢為越、益州二郡地。后漢兼屬永昌郡或曰:即古白狼地。后漢永平十七年,白狼王唐作詩三章,誦漢功德,即此。隋屬州,唐因之。后沒于蠻,為越析詔。貞元以后,屬于南詔,置麗水節(jié)度。宋時,麼些蠻據(jù)此,大理不能有。元初擊降之《元史》:麗江路自漢至隋唐皆為越郡西徼地,麼蠻、些蠻居此,為越析詔。二部皆烏蠻種也。居鐵橋,后歸南詔。宋時復據(jù)此。憲宗三年,征大理,從金沙濟江,麼些負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置茶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改為宣慰司。十三年,改置麗江路軍民總管府。二十二年,府罷,更立宣撫司于通安巨津間置。明初洪武十五年,改麗江府。既又改為軍民府土知府木姓。《志》云:府治及所屬四州,俱未設城垣,領州四。今為麗江府。府南屏大理,北拒吐蕃,為西北之沖要。南詔與吐蕃相持,恒角逐于此。蒙古忽必烈降摩荻一名摩沙,即摩些之訛也,進取大理,即其道也《明史》:萬歷三十一年,稅監(jiān)楊恭責麗江土官木增退地,聽開采,按臣宋興祖言:麗江木氏世有其地,守石門以絕西域,守鐵橋以斷吐蕃,不宜自撒藩籬,貽誤封疆。不報。通安州附郭,在今府治東偏。古笮國,地名三賧,蠻云樣渠頭。漢為定笮縣地,屬越郡。唐改定笮曰昆明,屬州,又升為昆明軍,此為昆明地。天寶后,為越析麼些詔所據(jù),后并于南詔。宋時仆纟解蠻居之,后復為麼些蠻所據(jù)。元初,置三賧管民官。至元十四年,改為通安州。明因之。土州同高姓,編戶十三里。象山府西北五里,形如伏象。山下有泉,曰象泉。又東山,在州東二十里,一名吳烈山。峰巒起伏,環(huán)拱郡治。
雪山府西北二十余里,即玉龍山也。蒙氏封為北岳。詳見名山玉龍。
珊碧外籠山府西南二十里。孤峰酉,多產箭竹。又馬左墅山,在府南三十五里,土人常牧牦牛其中,一名馬左墅他郎場山。
金沙江一名麗江,從巨津州流入界,環(huán)府境三面流入寶山州界。詳見大川金沙江。清溪在府城東南。其源有二:一出東山,一出雪山。至府東東圓里而合流,繞府城之前,灌溉甚溥。今城東五里有東圓橋,跨青溪之上。龍?zhí)叮诟髂鲜铮煍?shù)十畝,深不可測。《志》云:府治西有在城驛,明洪武十六年建。
寶山州府東二百四十五里,東至永寧府界一百里,南至鶴慶府百三十里。
漢越郡西境地。后漢屬永昌郡。唐為麼些蠻所據(jù)。元初,內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魯罕。至元十四年,置寶山縣。十六年,升為州屬麗江路。明因之土知州羅姓,編戶六里。州今省。
州雪山西峙,麗水環(huán)流,居然雄勝。
阿那山州西南十五里,上有阿那和故寨。又珊蘭閣山,在州北八十里。
金沙江在州南。《元史》:州在雪山之東,金沙江西來,環(huán)其三面,是也。
大匱寨在州界。唐時麼些蠻兄弟七人分據(jù)七寨:曰大匱,曰羅邦,曰羅寺、曰礙場,曰卞頭場,曰當波羅場,曰當將郎。蒙古忽必烈征大理,自卞頭濟江,繇羅邦至羅寺,圍大匱等寨,其酋內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魯罕,是也。
蘭州府西南三百六十里。北至巨津州一百六十里。
漢益州郡西北境。東漢永昌郡地。唐時,屬于南詔,為獹蠻所居《元志》作盧鹿蠻部,地名羅眉川。宋時,大理段氏置瀾滄郡于此《一統(tǒng)志》:段氏使董慶治此,后有周姓者強盛,遂與董分為二部,以江為限。元初,皆內附。元至元十二年,置蘭州屬麗江路。明初因之,屬麗江府土知州羅姓,編戶四里。州今省。州密邇番戎,屏翼內郡。
雪盤山州南十里。四時常積雪,下有白石溪。福源山,在州北十里,延亙而東南,凡五十余里。又有老君山,在州西北二十里,古名如剌均山,頂有深淵五所。一名牧牛山,土人常牧牦牛于其上。
瀾滄江州西北三十里。源出吐蕃,流入境,又南入大理府云龍州界。白石溪,在州治南,中多白石,下流入瀾滄江。巨津州府西北三百里。南至蘭州百六十里。古西番地。唐時,為羅婆九賧、濮獹二蠻所居,后麼些蠻奪其地。南詔又并之,屬麗水節(jié)度。元初內附。至元十四年,于九賧立巨津州,屬麗江路。明亦曰巨津州編戶六里。今因之。
州迫鄰吐蕃,當西北陬之要害,神川之險,守御所資也。
臨西廢縣在州西北。《志》云:縣在府西北四百六十里,為大理極邊險僻地。麼些二種蠻居此,名羅裒間。元至元十四年,以其西臨吐蕃,置臨西縣,屬巨津州。洪武十五年,改屬府。正統(tǒng)二年,為蕃人所居,僅存一寨,后亦革去。《滇略》:臨西亦稱剌縹郡,今為他照和村。華馬山州東南百五十里。崖壁有石如馬而色班爛,因名。昔麼些詔自名其國為花馬國。忽必烈南滅大理時,三賧土酋麥良內附,并破鐵橋之華馬國,以功授職,即此。又州東北二十里,有金馬山。有石如馬而色黃,因名。
漢藪山州西北二百八十里,高可萬仞,上有三湖,各寬五畝,深不可測。果鋪山,在廢臨西縣治西,今入蕃界。
金沙江在州北,亦謂之神川。唐貞元五年,南詔異牟尋破吐蕃于神川,遂斷鐵橋,吐蕃溺死者萬計。十年,異牟尋復擊吐蕃于神川,大破之,取鐵橋十六城是也。《元志》:江為南詔吐蕃交會之大津渡,故以巨津名州。
雪山關在州東北。亦曰雪山門,舊名越滅根關。當吐蕃、麼些之界,極為險峻。石門關,一云在州西百里,有巡司。所云鐵橋以限吐蕃,石門以絕西域者也。唐貞元九年,韋皋遣崔佐時繇石門趣云南,復通石門南道,蓋謂此。鐵橋在州北百三十余里,跨金沙江上。或云隋史萬歲及蘇榮所建,或云南詔閣羅鳳與吐蕃結好時建,或云吐蕃嘗置鐵橋節(jié)度使,是其所建。《唐史》:天寶初,南詔謀叛唐,于麼些、九地置鐵橋,跨金沙江以通吐蕃往來之道。貞元十年,異牟尋歸唐,襲破吐蕃于神川,取其鐵橋十六城。十五年,吐蕃復襲南詔,分軍屯鐵橋。南詔毒其水,人畜多死,乃徙屯納川。《志》云:時吐蕃置鐵橋城于此,為十六城之一,今有遺址。其橋所跨處,皆穴石熔鐵為之,冬月水清,猶見鐵環(huán)在水底。又舊《志》:鐵橋在施蠻東南。一云:施蠻在鐵橋西北,居大施賧、斂賧、尋賧,又順蠻在斂賧西北四百里。《新唐書》異牟尋大破吐蕃于神川,并破施順二蠻,禽其王置白城,是也。又《元志》:漢裳蠻本漢人部種,依鐵橋而居。今有古宗蠻在鐵橋之北,一名西番,一名細腰番云。明初裂吐番二十三支分屬郡邑,以土官轄之。麗江控制古宗,余州郡各有所轄,蓋馭戎之善策也。
白馬寨在州南二里。《唐書》云:姐羌白馬氐之裔居此,因名。州境又有寧番巡司及清水、瀾滄二驛。
◇永寧府東至四川鹽井衛(wèi)三百里,西至麗江軍民府寶山州界一百里,南至瀾滄衛(wèi)蒗蕖州二百十里,北至西番界三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八千六百六十里,至京師一萬一千一百里。
《禹貢》梁州徼外。漢越郡西境地。舊名樓頭賧,與吐蕃接界。又名答藍,后為麼些蠻所據(jù)麼些蠻酋祖泥月烏者,逐出吐蕃而居其地。唐時,屬南詔。宋時,屬大理段氏。蒙古忽必烈南侵大理,至其地《元史》:世祖駐軍日月和,即此地也。至元十一年,置藍管民官。十六年,改置永寧州,屬麗江路。明洪武十五年,改屬鶴慶府。二十九年,改屬瀾滄衛(wèi)。永樂四年,升為永寧府府無城,領編戶四里。土知府阿姓,正統(tǒng)以后,為鹽井諸酋所侵。土官不能制,乃請設流官,寄治瀾滄衛(wèi),遙領郡事。領長官司四。今仍曰永寧府。
府襟江帶湖,山川險阻,人習戰(zhàn)斗,為邊徼之藩蔽。
干木山府東南十五里,高八十余丈,根盤百余里。一名獅頭山,亦名孤山。又有甲毋山,在府東,巖巒蒼翠,聳入霄漢。
瀘沽湖府東三十里。湖周三百余里,中有三島,高可百丈。又魯窟海子,在干木山下,周回一百里,中有小山,名水寨。或曰即瀘沽河也。土官筑水寨于島上云。又有海門橋,在府治西。魯窟海子之水流經此,通四川打沖河,達川江橋外,入鹽井界。
勒汲河在府治北。源出西番,流入境,東流入四川鹽井衛(wèi)界。又有勒汲墩,蓋府地密邇吐蕃,居人與番雜居,常被凌擾,筑此墩于河上以為界云。羅易江,在府南,自瀾滄衛(wèi)蒗渠州北流過府境,入于瀘沽湖。
瓦都寨府東北六十五里,與四川鹽井衛(wèi)接界。舊為番部戍守處,旁有溫泉。
剌次和長官司府東北二百四十里。永樂三年置,土官阿姓。下同。
六捏山在司治西北,盤亙四里,為司之勝。
革甸長官司府西北百二十里。
干如山在司治北。司憑以為險。香羅甸長官司府北百五十里。
卜兀山在司治西,高聳數(shù)百丈。
瓦魯之長官司府北二百八十里。
剌不山司東北三十里。《志》云:司之勝,剌不山峙其東,金沙江繞其西。
◇北勝州東至四川鹽井衛(wèi)馬剌長官司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武定府元謀縣百里,西至鶴慶軍民府順州界五十里,南至大理府賓川州界一百里,北至永寧府三百五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二十五里,至江南江寧府八千三百里,至京師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古蠻地。唐貞元中,南詔異牟尋始開置,名北方賧《滇紀》:貞元十一年,異牟尋開北方賧,徙洱河、白蠻、羅落、麼些、冬門、尋丁、娥昌七種蠻以實其地,亦號成偈賧《元史》:鐵橋西北有施蠻者,貞元中為異牟尋所并,遷其種居之,號劍羌,名其地曰成偈賧,又改名善巨郡。宋時,大理段氏改為成紀鎮(zhèn)。元初內附。至元十五年,置施州。十七年,改為北勝州。二十年,升為府屬麗江路。明洪武十五年,改為州,屬鶴慶軍民府。十九年,屬瀾滄衛(wèi)今州與衛(wèi)同城。正統(tǒng)六年,改隸云南布政司土州同高姓,判官章姓,編戶十五里。今仍舊。
州東出建昌,南衛(wèi)大理,山川險厄,稱為要區(qū)。
北勝城今州治。明洪武二十九年,筑以石,通水濠。正德中,地震圮,尋復修筑。城周五里有奇。蚃峨故城,在州南五十里蚃峨村,蒙氏所筑。其趾猶存。又州東南三十五里有蚃峨海。瀾滄山在城西南二里,高二百余丈。衛(wèi)與驛皆曰瀾滄,以此。又烏洞山,在州西二里,上列五峰。下有洞,廣僅丈余,深不可測。又州西三里曰三刀山,山徑險窄,相傳武侯征南時所開。烏鴉山,在州南十里,形如削玉,為州之勝。東山州東三里。亦曰觀音箐。山之西麓接香爐峰,有三山鼎立。又三泉山在州東南三里,上有石崖,涌出三泉,民資以灌溉。
甸頭山州北三十五里。群峰聳列,林木森蔚,土人于此牧羊,又名牧羊坪。《志》云:州西北三里有紅石巖,亦曰赤石崖。崖有泉,味如醴,下流入于金沙江。
九龍山州南百里。山有九頂,一名九頭山,高萬余丈,四顧可千里。又州東南百里有大坡難嶺,高二萬余丈,巔有龍湫。又老虎山,在州南百三十里,山勢雄峙,望之如伏虎。金沙江在州治西。自麗江鶴慶府流入境,繇西而東,環(huán)繞州治,一名麗江。明朝洪武十六年,傅友德自鄧川州過金沙江,攻北勝府,擒偽平章高生,復平麗江、巨津等州,是也。詳見大川金沙江。
陳海州南四十里,周八十里。相傳昔本陸地,有陳姓者居此。一夕沉為海。或作程海。又程湖,在州南五十里,溉田可千畝。又州東南三十五里曰浪峨海。下流俱入于金沙江。
桑園河在州西南。源出大理府云南縣。流經州西南百五十里之桑園村,下流入金沙江。又有五浪河,在州西五十里,自蒗渠州流入界。又三渡河,在州南百四十里,其水旋繞三圍,下流俱入于金沙江。九龍?zhí)吨菸魇謇铩S腥叛郏忍锟扇f余畝。其下流亦入金沙江。又大龍?zhí)叮谥菽习偎氖铩S帜暇攀镌恍↓執(zhí)丁>用窬阋怨喔取P〖颊谥輺|五里。《志》云:元時土酋高斌祥屯兵于此。又州治東二百里有寧番巡司。◇瀾滄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與北勝州同城。本北勝州地。明洪武二十九年,于州治南筑城置衛(wèi)城周五里有奇,開四門。北勝州治舊在拱極門北五里。弘治九年,始遷于城內西南隅,初領北勝、蒗蕖、永寧三州。永樂四年,升永寧為府。正統(tǒng)六年,升北勝為直隸州。衛(wèi)領州一,隸云南都指揮使司城邑、山川,詳上北勝州。今省。蒗蕖州衛(wèi)北百八十里。東至四川鹽井衛(wèi)界二百里,北至永寧府界二百五十里。
古蠻地。唐時地名羅共賧,羅落、麼些三種蠻居之。元至元九年內附。十六年,置蒗渠州屬麗江路,后改屬北勝府。明洪武十五年,州屬鶴慶軍民府。二十九年,改屬瀾滄衛(wèi)土知州阿姓,屬蠻有數(shù)種,曰玀玀、麼些、冬門、尋丁、峨昌也。今俱省。州山川峭險,為北勝永寧腰膂之地。白角山在州西北白角鄉(xiāng)。又綿綿山,在州西南綿綿鄉(xiāng)。兩山皆高峻,為州之望。
羅易江在州東,合數(shù)溪流入永寧府界。又白角河,源出綿綿鄉(xiāng),經白角鄉(xiāng),而入西番界。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