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子縣東南二十里。其地有金龍山,水出其下,一名青龍海子。又有周官些海子,在縣東北十五里,一名蒙舍海。舊引寶泉山水蓄于周官、品甸二陂,以備農(nóng)事,即周官坡也。
品甸陂在縣西三十余里。《志》云:唐初嘗置坡州于此。其地川原饒沃,亦名清子川。甸中有池,亦曰清湖,灌溉甚溥。又品甸灣在縣東北十里,相傳蒙氏嘗置品甸縣于此,元千戶所以此名。溪溝,在縣西三里,源出寶泉山,東流入定邊縣界。夾溪十里多花卉,亦名萬花溪。
云南驛在縣東。其相近有古城村,或以為古云南郡城也。自驛而西,又八亭達(dá)于趙州之定西嶺。力士營,在縣南九里,相傳諸葛武侯駐兵之地。
鄧川州府北七十里。北至鶴慶府百九十里,東南至賓川州百五十里,西南至云龍州百五十里。
漢益州郡榆縣地。唐初,為川州,隸姚州都督府,后為賧詔所據(jù)。南詔并之,置鄧川賧,后改為德源城。段氏因之。元初,立德源千戶所。至元十一年,改鄧川州,隸大理路。明屬大理府土知州阿姓。隆慶三年,改設(shè)流官,編戶十二里,領(lǐng)縣一。今因之。
州峭山深塹,控?fù)?jù)邊陲,號為險要。
德源城在州治東。亦曰大城。唐時備州治此。開元二十六年,皮羅閣取太和城,又取大城,是也。后為德源城。元因置德源千戶所?!吨尽吩疲褐菟碱l仍,遷徙靡定。舊無城郭,明崇禎十三年,遷治鄧川驛,始建土城,周六里有奇。未竟,復(fù)為山水決壞。
寧北城州北三十里,唐時蒙氏所置。《滇紀(jì)》:唐貞元十五年,異牟尋謀擊吐蕃,以川、寧北等城當(dāng)寇路,乃峭山深塹,修戰(zhàn)備,為北面之固。是也。段氏時城廢。廢曾州在州東境。或曰即漢時姑繒夷之地,唐武德四年置曾州,治曾縣,兼領(lǐng)三部、神泉、龍亭、長和四縣,后廢?!杜f唐書》曾州西接匡州,是也。
鼎勝山州東南十里。孤峰特聳,洱水為襟。登山一望,波光萬頃,最為奇勝?!吨尽吩疲褐葜闻杂邢笊剑淠蠟榉⑸?,東北曰臥牛山,俱以形似名。又東山在州東十里,山麓崖下有泉注為池,深不可測,謂之星鯉泉。又東為獅舌山,以山形如獅吐舌也。下有龍?zhí)?,與鼎勝山皆環(huán)峙州治,并為形勝。
鐘山州北八里?!兜峒o(jì)》云:唐開元中,賧詔酋咩羅皮據(jù)大,為南詔所攻,率其部據(jù)鐘山之險以自守。即此山也。
豪豬洞州東二十里,山頂有石墻遺址,下有龍?zhí)丁!兜嶂尽罚嚎酌骺v孟獲于白,獲引所部至銀坑。坑一名豪豬洞,險絕,非人力可到??酌鞒銎娌咔苤J且病6茨嫌兄T葛寨,相傳武侯駐兵處?!兜峒o(jì)》云:寨在州東三十里。
普陀江在州北,其上源即浪穹縣之寧河。東流經(jīng)州,北折而南,流入于西洱河。一名彌苴佉江?;蛑^之葡萄江,即普陀之訛也。上洱池州南十五里,即普陀江之旁出者。又南五里有油魚穴,皆流達(dá)于西洱河。南詔潭,在州西南二十里,廣十余畝,三山環(huán)匝,其一面峻壁如石墻。潭深莫測,昔人嘗避兵其中。
佛光寨在州北三十里,與浪穹縣佛光山相接?!兜嶂尽罚撼?,孟獲自豪豬洞被擒,丞相亮復(fù)縱之。獲走佛光寨,據(jù)險堅(jiān)守。漢兵不得進(jìn),乃繇漾濞江而北出砦后,遂破之。明初,傅友德等既平大理,余孽普顏篤復(fù)叛,據(jù)佛光寨,先不華據(jù)鄧川。友德自七星關(guān)回軍大理,平鄧川,破佛光砦。遂過金沙江,下北勝、麗江巨津之境,是也。
阿至店州東八十里,接北勝、賓川州界。又州東南有青索鼻巡司。《志》云:司南十五里,地名干海子。
浪穹縣州西十五里。北至劍川州百里,漢葉榆縣地,蠻名彌次,即浪穹詔所居。唐武后永昌初,浪穹州蠻傍時昔等二十五部先附吐蕃,至是來降。詔以傍時昔為浪穹州刺史,統(tǒng)其眾。開元初,其王鐸羅望與南詔戰(zhàn),不勝,移保劍川,更稱浪劍。貞元中,為南詔所破,亦置浪穹州于此,統(tǒng)浪穹、旋浪、鄧賧之地,段氏因之。元初改置浪穹千戶所。至元十一年,改為縣,屬鄧川州。土知縣、典史俱王姓,編戶三十五里。
鳳羽廢縣縣西南四十里。蒙氏所置,以鳳羽山為名?;蛟辉獣r亦嘗置縣,屬鄧川州。旋廢。今為鳳羽鄉(xiāng),有巡司戍守。《志》云:鳳羽巡司西二十里,有羅坪關(guān),北五里至悶江門哨。安寧城在縣北。唐天寶八載,州都督何履光以兵定南詔安寧城及五鹽井,復(fù)立馬援銅柱,是也?!兜峒o(jì)》:縣西北有石和城,唐開元末施浪酋長分兵據(jù)此,以拒南詔。南詔襲敗之,遂取其地。
寧山在縣西。形如鳳翼,一名鳳翼山。又靈應(yīng)山在縣東二十里,峻拔高聳,上有石巖。
佛光山縣東北二十五里。山盤亙回遠(yuǎn),接鄧川鶴慶之界,佛光寨以此名。其南嶄然險絕,山半有洞,可容萬人。山后尤為,仄徑僅容一人,名曰一女關(guān)。山下又有九石竅,泉出其中,名曰九龍泉,流入寧河。
蓮花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形如蓮花。三面陡絕,惟一面僅容單馬。其相連者曰蒙次和山,三面絕險,一面臨河。六詔時,施浪詔居此。兩山下亦曰蒙次和村。唐開元末,為南詔所并,設(shè)三營以守之。蒙古忽必烈自石門入,取大理,見二山為襟喉之所,乃留達(dá)軍三百戶鎮(zhèn)之,亦分為三營。《志》云:三營在蓮花山下,是也。
罷谷山縣北二十里。《水經(jīng)注》:罷谷之山,洱水出焉。其山空洞,泉涌起如珠樹,乃瀾滄江之伏流也。鳳羽山,在縣西南三十里,郭義恭《廣志》所云吊鳥山也。《后漢志》《水經(jīng)注》皆云榆縣西北八十里有吊鳥山。俗言鳳凰死此,眾鳥來吊云?!兜嶂尽吩疲荷脚f名羅坪山,或作羅浮山,蒙氏改為鳳羽山。
普陀崆縣東南十五里。為往來要隘之地,有巡司戍守。其南有龍馬洞,深不可測,石壁上馬跡猶存?!吨尽吩疲浩胀俞茄菜緰|十里曰下山口,南二十里曰悶江門,西三十里曰大樹關(guān),北三十里曰觀音山。
樣備江在縣西百里。自劍川州流入縣境,有上下江嘴。又南流入太和縣界,亦曰漾濞江,或謂之漾、濞二水,蓋同流而異名也。唐景龍初,吐蕃及姚州蠻寇蜀,使唐九證為姚道討擊使擊之,蠻以鐵梁漾、濞二水通西洱蠻,筑城戍之。九證自入永昌,累戰(zhàn)皆捷,盡刊其城壘,毀焚橋,勒石于劍川,建鐵柱于滇池,俘其魁帥而還。吐蕃渡處蓋在縣境?!吨尽吩疲嚎h有上下江嘴二巡司,上江嘴東去羅坪山麓五里,下江嘴東去羅坪山二十里。寧河縣西北五里?!锻ㄖ尽罚毫T谷之水,注于寧河,亦曰明河,又為寧湖,下流即葡萄江也。《一統(tǒng)志》:明河寧湖周回五十里,水色如鏡。魚子淜,在縣西。水色青碧,流合于寧河,一名龍池。
五鹽井在縣西北三百里。即唐天寶中何履光收復(fù)之地。明洪武十六年,建五井鹽課提舉司于此?!吨尽吩疲何寰辉宦羼R井,一曰石縫井,一曰河邊井,一曰石門井,一曰山井,俱在縣界及云龍州之境,亦曰上五井,兼置巡司于此。又有順蕩井巡司、師井巡司、十二關(guān)巡司,俱在縣境。
三營在縣東北蓮花山下。南詔時,設(shè)營于此。蒙古取大理,復(fù)設(shè)三營萬戶以守之。洪武十五年,云南平藍(lán)玉遣兵攻拔三營萬戶砦,是也?!吨尽吩疲嚎h西南有箭桿場巡司,司南八十里為馬鞍山干海子,接永平縣界。鳳凰臺縣治北。舊傳施望欠詔所筑。臺下有白沙井,泉味甘冽,亦施望欠所鑿也。又縣東二里有九氣臺,臺凡九竅,下有溫泉。其氣從竅而升,臺因以名。
賓川州府東一百二十里。東至姚安府二百五十里,東南至楚雄府二百四十里,西南至趙州九十里。
漢益州郡地。后漢屬永昌郡。晉屬云南郡。唐為匡州地。蒙氏為太和楚場地,段氏因之。元亦為太和縣地。明弘治七年,建賓川州割太和縣九里、趙州一里、云南縣二里置,屬大理府編戶一十二里。今因之。州控姚安之肘腋,蔽大理之肩背,襟帶山川,東西聯(lián)絡(luò),屹為形要。
諸葛城在州西二里虎居山上。相傳為武侯駐兵處。
鐘英山在州東。基垂百里,產(chǎn)竹箭,饒鳥獸毛革之利。翠屏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形方頂平,蒼翠橫列,如倚屏然。又烏龍山在州西南四十里,巖壑玲瓏,東麓有白塔,又有烏龍池,積水下迸,諸堰皆仰給焉。雞足山州西四十里,與太和縣及鄧州川接界。亦名九曲山。《一統(tǒng)志》:山在洱河?xùn)|百余里,峰巒攢簇,狀若蓮花,九盤而上,亦曰九重巖。其南有上倉湖,最為幽勝,今詳見太和縣。畢缽羅窟山,《志》云:在州南二十里,即白西山也。今詳見趙州。
金沙江州東北百五十里。自北勝州東南流經(jīng)此,入姚安府境,有巡司戍守?!吨尽吩疲航鹕辰瓥|北有漢遂久廢縣,古稱白門,謂入白果國之門也。白果即白崖矣。
金龍湫在州西百里洱河?xùn)|。《通志》:大理之龍?zhí)队腥涸谮w州干海子哨者曰干龍?zhí)?,在鄧川州鐘山寺雞足石側(cè)者曰大龍?zhí)?,在賓川州西龜山東者曰紅雀龍?zhí)丁=褚稙樾虑?,東注楊梅谷,灌田萬頃。
赤石崖鎮(zhèn)在州東。今有巡司戍守。《志》云:州境東接姚安,南接趙州。嘉靖以前,夷蠻剽劫,往往出沒于此,因置戍于赤石崖諸處,與姚安、云南、十二關(guān)互為形援。又有賓居巡司,本名蔓神寨。又有神摩洞巡司、白羊市巡司,俱在州界。
云龍州在府西六百里。西至永昌府永平縣一百五十里,北至鶴慶府劍川州一百七十里。
漢益州郡地。后漢永昌郡地。晉為西河郡地,宋、齊至梁因之。唐初,為匡州西境。蒙氏謂之云龍甸,段氏因之。元至元末,立云龍甸軍民府。明初改為云龍州,屬大理府土知州段氏。萬歷四十八年,改流官,又裁五井提舉司,以鹽課歸州。編戶二里。今因之。
州藩衛(wèi)大理,襟帶永昌,密邇生蕃,為西垂要地。
唐廢縣在州南。漢縣,屬益州郡。漢武開西南夷,欲通身毒國,北方閉氐、﹂,南方閉、昆明。徐廣曰:唐縣與昆明正相接。顏師古以即州,誤也。后漢屬永昌郡?!豆沤褡ⅰ罚河榔绞辏靡嬷菸鞑慷嘉荆矽?,鎮(zhèn)慰哀牢、榆蠻是也。晉仍屬永昌郡,后廢。南詔為云龍甸地。元始為軍民府治。明改建為州。
比蘇廢縣在州西。漢縣,屬益州郡。后漢屬永昌郡,晉初因之。咸和中,分東河陽郡置西河郡,治芘蘇縣,宋、齊因之。梁末廢。
三峰山在州西五里。一名三崇山,壁立萬仞,人跡罕至?;蛞詾榧垂胖?,黑水所經(jīng),誤也。山后有野蠻,距郡五百里。
瀾滄江州東二里。自麗江府南流入州境,復(fù)折而西南,入永昌府境。詳見大川瀾滄江。
蘇溪在州西北,與浪穹縣五井鹽課司接界。下流入于瀾滄江。
諾鄧井州西北三十五里,鹽井也。置鹽課大使于此,所轄又有石門一井。又大井,在州東南三十五里,產(chǎn)鹽。所轄又有山井及天耳井。又師井在州西北百三十里,順蕩井在州西北二百五十里,俱有鹽課大使,舊屬五井提舉司。萬歷末,廢提舉司,改屬州。其井新舊互異,仍與浪穹境內(nèi)洛馬鹽課使統(tǒng)為五井云。
云龍甸州東北七十里。甸廣衍,宜畜牧,有巡司戍此。十二關(guān)長官司府東三百里。本云南縣楚場地。元至正間,因僻險始置十二關(guān)防送千戶所。明初,改為長官司,土司李氏。
歸山在司西。峰巒聳峙,為境之望。《志》云:司北百二十里,有赤石崖、大山箐,西三十里為干海子山箐。東六十里曰楚場山箐,南四里即你甸也。
一泡江在司南,波流湍急,自歸山而東,歷司城南,東北流入姚安府界,注于金沙江。
附見:大理衛(wèi)在府治南,洪武十七年建。洱海衛(wèi)在云南縣治西,洪武二十二年建。
大羅衛(wèi)在賓川州治東鐘英山下。州境舊為荒原,弘治中,置州及衛(wèi),得古碑曰大羅城,因以名衛(wèi)。楊慎曰:云南諸城西上永昌,經(jīng)途所屆,旁多寇巢,曰金雞廟、赤石、螳螂龜山、鐵索箐。其諸蠻皆以盜掠為雄。弘治中,始州賓川而衛(wèi)大羅,城迷渡而戍普淜,冀以弭盜,竟不克。嘉靖初,巨魁就擒,道路始寧息云。金雞廟,《志》云:在云南縣境。
◇鶴慶府東至北勝州二百十里,南至大理府二百五十里,西北至麗江府界七十里,北至麗江府寶山州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一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八千二百四十里,至京師一萬一千二百四十里。
《禹貢》:梁州徼外地。漢屬益州郡。東漢分隸永昌郡西北境。唐為越析詔地地名鶴川,又名樣共川。南詔徙羊苴咩城,近龍尾、鶴拓即此。天寶中,屬于南詔。太和中,置謀統(tǒng)郡。蒙氏勸豐于樣共川置。宋時段氏因之。元初,置鶴州,尋改置二千戶,仍稱謀統(tǒng)屬大理萬戶府。至元十一年,復(fù)為鶴州。二十三年,升為鶴慶府,后又改為路。明洪武十五年,復(fù)為鶴慶府,旋改為軍民府編戶十三里?!锻肌罚胡Q慶四十八村,烏蠻、玀玀、西海子等尤為獷猂云,領(lǐng)州二。今為鶴慶府。府山川明秀,內(nèi)固大理,外控番戎,險阻足據(jù),平原可耕,亦要地也。鶴州城今府治。宋時大理所筑。元置鶴州于此,明初廢。洪武十五年,因舊址列柵為守。永樂初,以磚石。嘉靖十九年,復(fù)拓舊址,改筑,號曰新城,惟北門月城尚因舊垣。萬歷二十八年,復(fù)修城浚濠。今城周四里有奇,門四。
廢副州在府境。《一統(tǒng)志》:廢木按州,亦在府境。二州皆元置,屬鶴慶府,明初省。
覆釜山府西五里,為郡鎮(zhèn)山。形如覆釜而最秀,南北諸山皆拱翼之。下有龍?zhí)?。又有金燈山,在覆釜下,亦名秀臺山,其相抱者曰仰止山。金鳳山,在府西二十五里。又府北三十五里曰逢密山,有三峰入云,山腰有洞頗幽勝,謂之青玄洞。
峰頂山城東十七里。峰巒起伏,南接龍珠山,北抵麗江界。下有五泉,可以溉田。龍珠山,在府南五十里,前聳后平。象眠山,在城東南二十五里,山勢逶迤如象眠然。下有石穴,漾共江之水過此穴而流入于金沙江。
拱面山在府西北五里。山高百仞,一峰拱向郡治。林巒環(huán)映,陰晴異態(tài)。又府西南十里為朝霞山,山半有風(fēng)洞。又西南二十里曰垂珠洞,又西二十里曰金斗陂,下有銀泉。方丈山城南百二十里。《志》云:南詔名山凡十七,此其一也。南接點(diǎn)蒼,巍峨峻拔,山半有洞曰太極洞。中有池曰金龍?zhí)?,深不可測。一名觀音山,南去浪穹縣僅四十里。又半子山,亦在城南百二十里,產(chǎn)礦山也。山北有涌泉,伏流二里許,始泄為三派,居人賴之。又南五里為豸角山,以形似得名。桃樹江出山下,流入南山巖穴中。大成坡府東南七十里。頂有泉,深廣僅尺許,不溢不涸,行人資焉,謂之一碗水。又府東南百三十里有煉場巖,下有溫泉。巖石層壘,可數(shù)千仞。又大孟巖,在府東南百八十里,石壁屹立,其形如城。
松桂臺在城南六十里。明初傅友德征佛光寨嘗屯兵于此。又城北八里有象跪石,相傳忽必烈自麗江石門關(guān)乘象至此,象跪不前,因名。
漾共江在府治東南,即鶴川也。闊十余丈。源出麗江界,流入境,至象眠山麓。群山環(huán)合,水無所泄,潴而為湖。入城東五里之石穴,復(fù)出,名為腰江。東與金沙江合流。落鐘河,在城南五里,源出朝霞山之龍湫,截官道而東入于漾共江,昔嘗墜鐘于此,因名。又長康河亦在府南五里,源出府西黑龍?zhí)?,東流注于漾共江。
白龍?zhí)陡逼呃?。潭之上,山?shù)十重。最高一峰名金頂,下為白鷺。山勢若騫鳳,泉源甚遠(yuǎn)。至白龍祠下,有泉百派,匯而為潭。又西龍?zhí)对诟髌呃?,源出覆釜山,東流溉諸村田,亦名上潭。其東北有龍寶潭,一名下潭,周五百丈,堤曰萬年堤。石閘之下有會濟(jì)池,東分一小閘,為波流山,亦金燈山脈也?!吨尽吩唬焊除?zhí)斗彩?,流入漾共江者十三:曰黑龍,曰青龍,曰白龍,曰西龍,曰龍寶,曰吸鐘,曰石朵,曰香米,曰北,曰柳樹,曰小柳南,曰赤土和,曰宣化。其流入金沙江者曰龍公,而停蓄極深者曰大龍。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xué)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quán)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