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陀關在縣北三十里,蒙氏所置,亦曰萬松營。元至元二十年,立元帥府于此,為商旅輻輳之地。明初,廢于兵燹。舊有曲陀巡司,萬歷中裁。龍馬槽寨縣北五十里。相傳嘗有龍馬現此,因名。昔為蠻酋恃險處。又韃靼營,在縣東南東湖旁,蒙古嘗屯兵于此而名。峨縣府西北二百六十里。北至云南府昆陽州二百里,西南至元江府界二百三十里。唐時有蠻猊居此,名峨部,后并于阿。元初,置峨千戶,隸阿萬戶。至元十三年,改為峨州。二十六年,降為縣,隸臨安路,后又改屬寧州。明初,改屬府土知縣祿氏、主簿王氏。編戶十五里。
筇洲廢縣在縣西北九十里。元初,置縣于此,屬河西州,后廢為筇洲鄉。《志》云:舊峨縣治在今縣東北二里峨山之陽。又縣有廢城二:一在縣西怕念鄉,元時有百夫長居之。一在平甸鄉,元末梁王備兵之所。
桂峰山縣南二里。高峰峭拔,上多桂樹。其相連者為龍山,下有龍泉,四時不竭。又峨山,在縣東北二里。縣北又有萃秀山,環擁縣治。五鳳山,在縣西南九十里。五山連峙,其勢如飛,山麓有鳳山洞。
三元洞縣西十五里。兩山并峙,東西二門,高十余丈。洞分三層,可容一二百人。又有筇洲洞,在縣西百里。邃巖,在縣西二百二十里興依鄉,深邃廣闊。舊有興依鄉巡司,巖在其南,明萬歷中司廢。
曲江在縣東。自江府新興州流入境,又合流。江在縣東南二里。一源自新化州,流經縣北,為大河。一源自石屏州,流經縣南,為小河。合流入于曲江。
丁癸江在縣西北二百五十里。源自三泊,流經丁癸村。其水深闊,居民刳大木為舟,下流入于曲江。
伽羅關在縣西,有巡司。又猊寨在縣西北四十里,元時所建,基址尚存。一名唐猊寨,舊置巡司,明萬歷中裁。又有褚市屯,在縣東三十里。
蒙自縣府東南一百五十里。東至廣西府故維摩州百五十里。本蠻地,以目則山而名。漢語訛為蒙自。南詔時,以趙氏守此。至大理時,為阿蠻所有。元初置蒙自千戶所,隸阿萬戶。至元十三年改為縣,隸臨安路。明屬臨安府,今因之。編戶十五里。
目則山在縣西三十里,即漢語訛為蒙自者也。其山橫列二十余峰,秀麗如畫,百里外舉目皆見。《元史》山有古城,白夷所筑。下臨巴甸,故縣蓋治此。
云龍山在縣東三十里,回環盤束,幾數十里。中有石室,可坐千人。又有石洞,足容百人,經行者夜宿其中。其余危峰森束,林箐深廣,巖壑幽勝,不可名狀。又北為小云龍山,亦奇峭。耳羅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每風雨雷電自山峰中起,年必大豐,土人以為驗。東有仙人洞,四面石壁懸注,如鐘鼓然。
羨裒山縣東九十里。其上石筍森立,絕頂平廣,有田千頃。中有三池,水草四時豐衍,宜牧放。
梨花江在縣東南。源自納樓茶甸境,流入縣界,其上源即禮社江也。又倘甸河在縣東南七里,流入梨花江。長橋海縣東二十里。構木為梁,長十八余丈,四面皆水。又二十里為矣波海,中多魚蝦。《海菜志》云:縣西南二十里之水曰西溪,有二所,一出銀礦,一出錫礦云。又有草湖,在縣治南百步。
蓮花灘在縣南。為入安南之道,即瀾滄江下流,交趾洮江之上流也。明永樂初,沐晟出蒙自蓮花灘進討安南。嘉靖中,莫登庸作亂,撫臣汪文盛以蓮花灘當交廣水陸之沖,遣兵據其地。為諸來歸人聲援,登庸大懼。即此。《輿程記》:繇蓮花灘達安南之東都,可四五日而至云。
大窩關在縣西南,亦曰大窩子,有險可恃。又南曰打巫白箐,箐深道峻,下馬攀援乃得前。又南至江滸地,名矣吝母渡江,為勒古薄地,入交趾界。《滇紀》:縣有箐口關,舊置巡司。楊柳河關在縣西南,近王弄山長官司。山高箐密,深險可恃。《志》云:自關而南,地名老寨。旁有白木、樂龍、老火等箐及奚烏石洞,皆險僻處也。
發果寨在縣東南。傍有五山,峻拔險固可恃。八寨,在縣南。《滇紀》:自老寨,霧露結箐、灑哈諸地至八寨,又進至江底,其傍曰猛撒箐。渡江即交趾界。又有啞得白箐,自溪楮山南出之道也。渡江為交趾境內之阿別波哨。《滇紀》:孟撒至交趾境內者蘭州三十里。
賀謎寨在縣東南。《滇紀》:縣有溪楮山,去八寨二十余里。又南至大江,地名安邊。繇縣至底泥,又前渡三岔河,即至賀謎。其地有萬山相接,正中地名慢老。左曰磨莫,右曰八灑,俱近安邊。自慢老至江底,皆崇山峻嶺,旁有黃角榆諸處,江南為籠陰山箐入交趾界。
柏木蘆寨在縣南。據山絕頂,四面懸崖峭壁,外建墩臺,以護水道。又南渡江入交趾界。《滇紀》:縣南有霧露結箐,繇此抵柏木蘆寨。又有薄喇寨,去交趾者蘭州僅五里。雞街寨,在縣西北,道出府城,此為要口。新平縣在府西北三百三十里。本峨部地。元初,為峨千戶地。至元中,設平甸縣,屬峨州,后改平甸鄉,仍隸峨縣。明為丁苴白改夷所據。萬歷十九年,夷酋普應春叛,討平之,置新平縣。有土城,編戶二里。
鎮元山縣南三十里。又南二十里曰金營山。南峒山,在縣南二百里,南峒巡司置于此山。有七十二峒,名勝不一。又倚山在縣西百里,崇巖峻石,若樓閣憑虛。平甸河在縣東十里,眾流所匯。又東五十里有大羅河,水勢洶涌。洪本泉,在縣治西,流灌郊郭,為利甚溥。又西里許,有瑞木井,源出木下,味甘冽。新化州府西北五百三十里。南至元江府界二百里,西至者樂甸長官司界三百四十里,北至楚雄府南安州界四百三十里。
古南蠻地,蠻名馬龍、他郎二甸,阿諸部蠻居之。元初內附,立為二千戶所,屬寧州萬戶府。至元十三年,以馬龍等甸管民官并于他郎甸,為馬龍部千戶所,屬元江萬戶。二十五年,屬元江路。明初,改為馬龍他郎甸長官司,直隸云南布政司。弘治中,改為新化州。萬歷十九年,改屬臨安府。州今為開化府。
州江山險要,控扼群蠻。
新化城明州城,舊為長官司治。本無城垣,明嘉靖五年,建土城,周五里。
迤而山在州治東。山勢來自昆陽,連屬不絕。又迤阻山在州治西,與迤而山對峙。徹崇山在州治北五十里,林木蓊郁,巖石峻險,延長一百五十里。路險人跡罕至,下有溫泉。又龍閣山在州北百里,五峰聳峙,有泉下注于摩沙勒江。
馬龍山州西百里。舊名馬籠。蠻酋結寨其上,因名馬籠部。又北有陀崆山,陀崆山之北又有法龍山,皆蠻酋結寨處也。
摩沙勒江在州東南八十里,即馬龍江之異名也。自楚雄府Ф嘉縣流經此。又東南經元江府境,為禮社江之上源。《元史》謂之鹿滄江,秋潦有瘴。《志》云:馬龍諸山,在江之右。迤阻諸山,在江之左。群山夾江,其隘如峽云。元至元中,平緬叛,結寨于馬龍他郎甸之摩沙勒。明初洪武二十一年,平緬土酋思倫發入寇,亦結寨于摩沙勒。沐英遣將擊卻之。既而復寇楚雄之定邊縣,英晝夜兼行凡十五日,抵賊營,悉平其黨。今有摩沙勒巡司。
阿怒甸在州東北,其相近有喇烏得箐,俱近新平縣界,為兩境之要地。
納樓茶甸長官司府西南一百八十里。蒙詔時為茶甸地。元置茶甸千戶,隸阿寧萬戶。至元中分為二千戶,后又改今名,屬臨安宣慰司。明初改為長官司,土官普姓。臨安九司,司獨在江內云。
通曲山司西南八里山下。有泉兩派,一流入祿豐縣,一流入司東北五十里之仙人洞,亦謂之石洞。又松子山在司南一里,山多產松子而名。羚羊洞,在司北,中產礦煉銀。其高聳處,有羚羊飛石層積,人不可到。又司東二十里有風洞,司東南六十里有魚洞。《志》云:司舊有礦場三:曰中場,曰鵝黃,曰摩柯,今皆封閉。祿蓮渡司南四十里。又司東南百里有乍甸渡,又司東百五十里有呵土渡,所謂納樓三渡也。
倘甸在司東,道通蒙自,為邊境要地。明天啟二年,增設倘甸守備于此。
教化三部長官司府東南三百五十里。唐時強現蠻居此,為強現、牙車等三部酋地。華語訛為教化。元為強現三部,隸臨安宣慰司,后屬強現四部。明初,改為長官司,屬臨安府,土司張氏。司今省。
波些山司西四十里,孤峰秀削,冠群山之上。魯部河司西南三十里。源出禮社江,經司境流入蒙自縣之梨花江。牛羊箐在司南。有酋長守其地。《志》云:繇敦化三部而南,地名枯木箐,亦有酋長戍守。又南為斗嘴三關,險固可守,自三關而南,即抵牛羊,與交趾接壤處也。
王弄山長官司府東南二百五十里。元為王弄大小二部。明初改置長官司,土官阿氏。萬歷中,沙氏世襲。
木底河箐在司境。《志》云:司境又有梭羅洞、鎖貍城洞、黑打洞、弄弄山箐,俱設險處也。
虧容甸長官司在府西南百四十里,舊為鐵容甸部。元至元中內附,隸元江路,司治虧弓村。其地上濕下熱,多炎瘴,常以安置罪人。明初,改置長官司,隸臨安府,土司阿氏。虧容江司西五里。源自元江府流入境,至司東,經車人寨,出寧遠州。一云:即禮社江之上流也。檳榔渡,在司西北五里。又有茶渡,在司北四十里。溪處甸長官司在府西南一百五十里。舊為七溪之溪處甸部,其酋名賀,華訛為和泥。初本一部,后分為三,溪處甸其一也。元置軍民副萬戶,隸云南行省,后屬元江路。明初改長官司,隸臨安府,土司趙氏。《志》云:司治左作村,部夷有夷、倭泥二種。
溪處山在司治西。奇峭延長。民居山上,中有溪澗。
思陀甸長官司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舊為官桂思陀部,管落恐、溪處二部,后分為三部。元置和泥路,隸云南行省,后屬元江路。明初,改為思陀甸長官司,隸臨安府,土司遮氏,后為李氏。司今省。
思陀山在司治東。山頂平曠,有思陀寨遺址。
左能寨長官司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本思陀甸寨。明初置長官司,隸臨安府,土官吳氏。樂育甸在司東。《滇紀》:自石屏州界壩罕渡江而南,至樂育。是也。崇府寨,即司治。《志》云:高山連亙,崖谷之險,倍于他司。
落恐甸長官司府西南二百里。舊名伴溪落恐部,屬思陀甸。元置落恐軍民萬戶,隸云南行省,后屬元江路。明初,改長官司,隸臨安府。
大寨在司西南。《滇紀》:繇石屏州壩罕甸出猛甸,遂抵落恐大寨。又西近元江府境,自大寨而東北,地名乃龍,出納樓等司境。
安南長官司府東南百九十里,本阿蠻所居。舊名裒古,亦曰部弱踵甸。阿裔孫舍資居此,因名拾資部。元初,置拾資千戶。至元十三年,以舍資地近交趾,為安南道防送軍千戶,隸臨安路。明初,改為長官司。正德六年,省入蒙自縣。天啟二年復設,后又并入王弄長官司。
附見:
臨安衛在府治東。洪武十五年建。又守御通海前前千戶所,守御通海右右千戶所,俱在通海縣治東,洪武十五年建,隸臨安衛。
◇江府東南至廣西府彌勒州二百五十里,南至臨安府寧州一百五十里,西北至云南府晉寧州百里,北至云南府宜良縣百十五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三百里,至京師一萬七百四十五里。
《禹貢》梁州南徼地。漢為益州郡之俞元縣。蜀漢屬建寧郡,晉因之。宋改屬晉寧郡,齊因之。梁屬南寧州。大寶初,沒于爨蠻。隋屬昆州。唐為南寧、昆二州地《元史?志》:唐州地。天寶末,復沒于蠻,號羅伽甸。初麼些蠻居此,后為蠻所奪。上元中,南詔取其地,改置河陽郡。大理時,析蠻為三部:曰強宗,曰休制,曰步雄部。后居羅伽甸者號羅伽部。元取其地,置羅伽萬戶府。至元三年,改為中路。十六年,升為江路。明洪武十五年,改為江府,領州二、縣三。今仍曰江府。
府北倚會城,南接臨安,襟水負山,稱為饒沃。介壤甸之中,厚藩翰之勢,亦雄郡矣哉。
河陽縣附郭。漢俞元縣地。晉、宋以后因之。梁末,廢南詔置河陽郡于此。元初,置羅伽千戶所。至元中,改河陽州,尋降為縣。今因之,編戶六里。
河陽城即郡城也。《志》云:府城舊建于繡球山。明弘治中遷于金蓮山。正德中,遷溥山麓。嘉靖中,復遷金蓮山南。隆慶四年,與縣同遷于舞鳳山。環城為濠,引東西泉水會入濠中,復達于撫仙湖。今城周四里有奇,門四。
西古城在縣治西。元時筑,遺址猶存。城西十里別有西街,城居民稠密。正德六年,以寇警,守臣唐臣諭眾民以其屋地所占及第戶之高下分筑為城,周匝三里,為五門,與郡城相犄角。舞鳳山今府治后。勢自羅藏山之中支逶迤而來,如鳳首覽輝而下。左右兩山并峙,如展翼然。明隆慶四年,郡守徐可久遷治于山麓。舊《志》云:在府西北七里。又回龍山在府治東南,一名象鼻嶺。石骨低回,蜿蜒如入湖狀。其脊分垅旋轉,北望羅藏城郭,左顧若龍蟠然。又治西北有山,曰龍爬山。金蓮山,在府治東五里,一名龜山。高圓平正,眾山環拱。日光照耀,有若金蓮。又溥山亦在治東五里,上有諸葛營,為武侯駐兵之所。《一統志》:府治北有于扎山,一名無詐山,今名烏。其麓有泉,流為于扎溪,南入撫仙湖。又云龍山,《滇紀》云:在府東十里,一名訂盟山,相傳諸葛武侯誓蠻于此。羅藏山府北十里。《后漢志》俞元縣有裝山,出銅,后誤為藏。又蠻語虎柵為羅藏。昔有虎自碧雞渡滇池為民害,土人造柵取之,因名也。山高五千尺,上寬平,有龍湫,時興云霧。元梁王結寨其上,亦名梁王山。明初梁王瓦爾密聞曲靖破,走入羅藏山是也。南有泉,流為羅藏溪,入撫仙湖。北有泉,流為錦溪。西有泉,流為彌勒石溪。俱經陽宗縣,入于明湖山之東。又有菜花坪,以野菜蔓生而名,相傳梁王宴游處。闕摩山,在府北三里,多巖穴泉竇,其水流為北波沼。又府西有盤龍岡,石巖下雙湫夾出,曰西{山}。一云即西浦龍泉也。舊傳水自地中接昆明池,雙涌于西山之麓。流不百步,南折入于湖。今增建閘堰,蓄泄以時。涌拔山府西南三十里,孤高突秀,有玉筍之形。一名玉筍山,屹立于撫仙湖上。又八仙巖在府西十五里,壤接荍甸,寇盜竊發,往往經此。昔有亭鄣戍卒,今廢。撫仙湖城南十里。一名羅伽湖,一名清魚戲月湖。周三百余里,北納諸溪流,南受星云湖。涵泓清徹,一碧萬頃。中多石,尾閭東會于盤江。龍泉溪,在府西十五里亂石中,流入于撫仙湖。鐵池河府東二十里。源自曲靖府陸涼州,流經宜良縣,至鐵池鋪入山峽數十里,會撫仙尾閭。又東入路南州,謂之鐵赤河。河外竹山五叢,林木深密,伏戎之莽,扼河可守,蓋天塹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