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府東至廣西府維摩州界二百五十里,南至安南國界三百三十里,西至元江府二百八十里,北至江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師一萬九百九十里。
《禹貢》梁州徼外地。古句町國句,一作鉤。顏師古曰:讀句挺。漢武開西南夷,置句町縣,屬郡《漢紀》:始元五年,益州夷叛,鉤町侯母波擊反者有功,立為句町王。河平二年,與夜郎、漏臥相攻。太守陳立斬夜郎王興,句町、漏臥震恐受命。莽始建國初,遣使南出俞徼外,歷益州,改句町王為侯。句町不服,因起兵為邊患。莽天鳳三年,遣兵擊句町,不克。后漢仍屬郡。蜀漢屬興古郡。晉因之,梁末廢。唐為羈縻州地屬黔州都督府。天寶末,沒于南詔,置通海郡都督府。宋時大理改為通海節度,尋改秀山郡,又改為通海郡。其后蠻酋互相侵奪或屬鄯闡,或屬阿。元憲宗六年內附,置阿部萬戶。至元八年,改為南路。十三年,改為臨安路治通海縣北五里,以通海為附郭縣。明洪武十六年,改為臨安江府移治建水州。《通考》:臨安諸夷居于西南境外者曰泥蠻,巢居林處。其在旁郡者曰烏爨、梅雞、犭、些袁等,皆兇悍,潛匿山谷以剽略為事云。領州五、縣五、長官司九。今仍曰臨安府,領州四、縣五。府南鄰交趾,北拱會城,為滇南之上閫,作邊陲之保障。西南竊發、籌邊者所當先加之意也唐天寶初,越都督竹靈倩通安南,因開步頭。九載遣鮮于仲通伐南詔,大軍分道出南溪會同,而命安南軍自步頭路入,是也。
建水州附郭。唐時烏麼蠻地,古稱步頭,亦曰巴甸。元和間,蒙氏筑城,名惠歷刂。漢語曰建水。段氏時,為些麼蠻所據。元初內附,置建水千戶所,屬阿萬戶。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屬臨安路。今因之,編戶八里。
曲江城在府治北。臨曲江有二城:一筑于漢,一筑于蒙氏。元為建水州治,改筑土城。明初洪武二十年,易以磚石。成化十六年,復修城浚濠。今城周六里有奇,有門四。段氏古城,在府城南五里瀘江鄉,今為無垢寺址。又城西二里蓮花池亦有段氏古城遺跡。賁古城在府東南。漢縣,屬益州郡,后漢因之。蜀漢屬興古郡,晉因之。東晉時廢。又勝休城在府南,漢縣,亦屬益州郡。蜀漢屬興古郡,晉成帝時,改屬梁水郡。宋改。齊因之。梁末廢。寶山城西南二里。相傳山產石寶,夜有火光。又里許為樂榮山,相傳山泥有香,作餅炙之,可食。又象山在府南五里,以山形如象而名。
石巖山在府東十五里。或謂之蒙山。山巖有洞,異龍湖、瀘江諸水流入此洞,復流出,入阿迷州界。《志》云:山峭壁千仞,其受水洞合五河之水,匯為一泓。折而入,西阻華蓋,連岡疊嶂,綿亙數百里,為郡城右臂。又《滇紀》去蒙山五里,有巖洞,亦謂之顏洞,以遷客顏閎所開而名。洞有三:曰云津洞,今名水云洞,門可容數百人。曲徑縈紆,眾水伏流其中,東會于盤江。游者架橋列炬而入。巖洞后曰南明洞,上有兩竅,陽光射入,中多奇勝。曰萬象洞,巖絕險,躋石蹬數十級,隱隱聞風雷聲。亦曰鉤町三洞。
火焰山府西北十里。土有硫黃氣,履之灼足,著枯葉即焦。人臥其上可去濕疾。又黑沖山在府西北四十里,云樹深黑,經年不霽。多瘴癘,人不敢往。又有石門,在府西北百里箐口。鑿石為門,以通車馬。下臨曲江,險可守。
判丈山府南五十里。高千余仞。中有三峰聳峙。段思平外舅爨判者常居其上,因名。后以北拱學宮,改曰判文山。明嘉靖中,又易為煥文山。連云山,在府南二十里,山高聳,時有云氣旋繞,因名。又有晴山,在府北二十里。一名北嶺。山勢嵯峨,林木蔥,與判丈對峙,為一郡主山。瀘江在府南。源自石屏州異龍湖,東流徑州境,入阿迷州。南為樂蒙河,入于盤江。曲江在府東北九十里。源出江府新興州,繇峨縣石屏州會諸水流入境,又東入于盤江。夏秋水溢,洚洞可畏。禮社江在府西。源出大理府趙州之定西嶺,流經楚雄府定邊縣,合陽江之水為定邊河。東南流經鎮南州,為馬龍河。又東南經Ф嘉縣而入新化州界,謂之摩沙勒江。又歷元江府,東南入府西南境,經納樓茶甸,為祿豐江,歷虧容甸,為虧容江。過蒙自縣,為梨花江。又東南流入交趾界,合于清水江。
建水在府城南。廣五畝,今堙塞過半。《元志》建水城每秋夏之間,溪水漲溢如海。蠻謂海為惠,為大歷刂。故以惠歷刂名城,蓋即此水也。白龍潭,在府西北二里,灌溉甚溥,亦曰白龍泉。有橋跨其上。又東北有甘泉,甚清冽,汲之不竭。又蓮花池在府西二十里,廣二里,清徹如鑒,民引以溉田。
曲江驛在府東北八十里,下臨曲江,為往來津要。曲江巡司亦置于此。《志》云:府北九十里有曲江橋,府通判駐焉。大關府西北三十里,道出江川縣,為往來襟要。
納更山寨在府東南百里。有土巡司。明嘉靖十二年,議討安南。安南酋莫登庸聞之,遣人行覘,至納更山,為土舍所擒是也。
石屏州府西七十里。北至江府新興州界百二十里,西南至元江府界百十里。古南蠻地,蠻曰舊欣猶漢言林麓也。唐烏麼蠻所居,筑城名末束。宋時,阿蠻奪而據之,名石坪邑《志》云:蠻辟地得石坪,方五里,聚為居邑,因名平坪。元至元七年,改邑為州屬臨安路。明洪武十五年,改曰石屏州編戶八里。今因之。
州環水為險,襟帶南藩。石屏城今州治,故石坪邑。向無城垣,明嘉靖三十年,始筑土城,尋圯。萬歷二十四年,因舊城重筑,周三里有奇,門四。乾陽山州北五里。高五百丈,上有石洞,林木郁蔥。萊玉山,在州東十五里,產石似玉。又州南二十五里,有鐘秀山,產紫石,可為硯。山高三百余丈,綿亙百余里。其西北又有寶山,產石如圓珠。今州東有寶秀驛,兼置寶秀巡司于州治西三十里,蓋皆以山名。
曲江在州東。自河西縣流入府境,又東入州界。落矣河,在州西八十里,闊三丈,源出元江府境,南流入虧容甸。今有落矣河橋。又五塘溝在州南,有五溫泉注其中,資以灌溉。
異龍湖州治東。有九曲,周百五十里,中有三島。其小島曰孟繼龍,有蛇蟲,不可居。昔時蠻酋每竄罪人于此。中島曰小末束。蠻居其上,筑城曰小末束城。今名挖斷山。其大島曰和龍。立城其上,漢名水城。元至順初,云南諸王禿堅等作亂,攻略郡縣,石屏鎮將朱寶以和龍島有壘塹可保,引眾據守。賊帥戰艦來攻,寶拒卻之。三島四面皆巨浸,東流至府境,為瀘江。
阿迷州在府東南百二十里。東至廣西府彌勒州一百七十里,北至寧州一百三十里。古南蠻地。元初,立阿寧萬戶府。至元初,隸南路總管府。大德中,隸臨安路。明洪武十五年,改立阿迷州編戶十二里,屬臨安府土知州普姓。《志》云:阿寧古蠻名,今訛為阿迷。今因之。州巖巒深險,控扼群蠻。
阿迷城今州治。舊無城。明正統中,始筑土城。嘉靖四年復展筑。萬歷四十五年,始易磚石。周五里有奇,門四。又阿迷守御城,在州東百二十里,地名虛卜桶,舊為犭賊所據。萬歷二年,撫臣鄒應龍蕩平之,復置戍守于此。
楊廣城《志》云:州有楊廣城,凡三所。一在州東南二里通安橋。宋皇初,儂智高奔竄,狄青使其將楊文廣追之,屯兵于此。一在州之市平鋪,一在石頭寨。
鳥兗山州東十五里。一名東山,東山口巡司蓋置于此。山之西為祿豐山,又西為蓬和山。三山相連,環抱州治。
買吾山在州東南。明萬歷初,撫臣鄒應龍擊逋賊于此。忽震雷,殺賊數人,因易名曰雷公山。有南洞,亦曰通靈洞。鄒應龍記云:阿迷州南有巖穴數處,舊為逋藪。即買吾諸山也。傍甸洞,在州東南百四十里,有聲如風雷。又府西南二十五里,集甸境有傳聲洞云。交崗在州南。其地東西綿亙,與交趾分界。明天啟二年,水西安邦彥作亂,沾益土酋亦應之,烏撒安效良復叛。引兵入沾益,抵交崗,犯安南長官司。A1古哨上官沙源擊走之。A1,讀隴。《志》云:交崗舊屬安南長官司,后為州界。交人亦置戍守于此。相近者又有地名南外,亦交趾分界處。
盤江州北二十里。府境之水自江府新興州經建水州界流至此,俱匯為一江,浩蕩奔軼,乃十八寨蠻人出沒之限隔也。州與廣西府彌勒州亦以此分界,又為南盤江之別源。
樂蒙河在州東。其上源即瀘江也。自建水州流入境,回折而東,入于盤江。火井,在州東北三十里。其水溢出于田,常有煙氣,投以竹木則火燃,夜則有光。
合江口寨在州東。宋皇初,儂智高敗遁,謀入大理。狄青遣將楊文廣追之,至阿迷州合江口,不及而返是也。或曰:合江口即三江口,盤江與眾水合流處。
多萸鋪在州南。《滇程記》:自教化三部而北,有舍苴河菁口。又北為教化河,外近州界有瑣羅城。又北至歪頭山,又北次多萸鋪,乃至州治。渡小盤江至彭堡,接彌勒州界,為北走會城之通道。又《滇紀》云:州有阿迷、矣馬、羅臺三驛。
蛇花口在州北,為州境之險。又州境有佴革A1山,勢險惡,蠻酋往往恃以為固。寧州府東北百八十里。北至江府一百五十里,南至阿迷州百三十里。
漢益州郡地。蜀漢為興古郡地。梁為南寧州地。唐初,析置西寧州。貞觀八年,改黎州。天寶末,沒于蠻,地名浪曠蠻語謂旱龍也,步雄部些麼徒蠻據之。尋屬爨部,又屬寧部。元初,置寧部萬戶,后改寧海府。至元十三年,改寧州屬臨安路。明亦曰寧州編戶七里,土知州普氏,嘉靖中改祿氏,屬臨安府。今因之。
州北接江,南翼郡城,為肘腋要地。
梁水城今州治東。晉成帝分興古郡置梁水郡,治梁水縣。宋、齊因之,梁末廢。《唐志》:貞觀中,改西寧州為黎州,領梨水、絳二縣是也。后為蠻所據。元始置寧州于此,今州城,明嘉靖十三年筑,周四里有奇,門三。
西沙城在州東,寧部蠻世居此。其裔孫西沙筑此城,因名西沙籠。元初,其酋普提內附,置西沙萬戶。至元十三年,立為西沙縣。二十六年,以縣隸寧州。至治二年省。《通志》:西沙籠在州之老寨后大菁內。酋語城為籠。西沙縣故址則在州南二里仁善坊內。武侯城,在州東二里,相傳武侯南征時筑。今謂之寧州古城。又寧海府故址在州西五十里大雄寺傍,今亦名舊州。
萬松山州東九里。山麓盤回,峰頂峭立,上有松林,四時蒼翠。又登樓山在州東南二十里,高可千丈,袤八十里,登之則遠近之景舉在目中。巔有池,方百步。又天平山在州西南。《志》云:自登樓山至天平山六十余里,渡江道通納樓茶甸。
木角甸山在州東百三十里。地名備樂村,產蘆甘石。舊封閉。明嘉靖中開局鑄錢,取以入銅,自是復啟。又東為陽暮山。夕陽倒景,金紫萬狀。中有龍洞,分上中下凡三,幽奇瑰異,不可窮究。碧玉峰,在州北五十里,巖石磷磷,下瞰江府之撫仙湖。波光涵浸,如碧玉然。一名石鐘巖,以有石如懸鐘也。《志》云:州北有竹子山,道出云南府宜良縣。
婆兮江州東六十里。源自江府撫仙湖,流經州境,匯于婆兮甸,下流入盤江。浣江,在州西南三里,水從州北晴龍潭流下。夾岸林樹陰森,為行客餞別之所。經州南,又東南會于婆兮江。《志》云:州南有瓜水。浣江之水自北至,思永之水自西至,轉而東南下矣沖之水,與之俱會于茶部沖。形如瓜字,故名。思永河在城南四里,即海眼泉。水甚清澈,熱如沸湯。海口有池曰湯池。高河泉在州西南四里團山頂,外窿中洼,周二百余步。澇不涸,雨不溢。又州東北十里有巔巖泉。兩岸相對,下有溪澗。一泉自山巔下垂,如瀑布然。又通井,在州治南。水甚潔,雖旱不涸。
甸苴關在州西北四十里。《滇紀》:寧州有甸苴關,舊置巡司于此。
通海縣府東北百五十里,東北至江府江川縣百二十里。舊阿蠻居此。一名阿亦,又名尼部。蒙氏于此置通海郡,段氏時為秀山郡。元初立通海千戶,隸鄯闡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通海縣,隸寧海府。二十七年,隸臨安路,后又改隸寧州。明屬臨地府。今因之。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二里。
句町廢縣縣東北五里。相傳漢句町縣蓋治此。后漢因之。蜀漢以后,俱屬興古郡。梁大寶初,始沒于蠻。唐初,為柯州地,蒙氏置通海郡于此。其后段氏改置秀山郡,蒙古置臨安路,皆治焉。明初,移臨安府于建水州,因改置今縣,而置守御通海前前千戶、右右千戶二所于此。《滇志》:通海二所,洪武十五年與臨安衛同置,創筑土城。二十四年,易以磚石。又有舊土城在縣東五里,相傳大理段智興時筑,此以御諸蠻。今廢,址尚存。
秀山在縣南六十里,又名青山。列翠如屏,下瞰長河,即海子也。舊有啟祥宮,大理段智祥時所建。山半又有判府泉,亦因爨判而名。王奎云:逾滇以南,深淵絕壑,通海為最勝。環通海數十里,峻壑遙峰,秀山為最勝。秀山之奇,曰浮屠者三,涌金為勝云。諸葛山,在縣東南三里,相傳武侯南征屯兵于此,因名。通海湖縣北三里。源自河西縣來,注于此。周八十里,似環而缺。一名杞麓湖,俗名海子。新生泉,在縣東十里,可溉田百畝。
寧海關在縣境。《志》云:縣有寧海關。又青口鋪在縣東南三十里,通海驛在縣東。
河西縣府西北百八十里。東至江府江川縣百九十里,北至江府新興州百三十里。唐武德中,于姚州南置西宗州。貞觀中,改曰宗州,河西縣隸焉。天寶后沒于蠻,地名休臘,本屬步雄部,后阿爨蠻易渠奪而居之。元初內附,屬阿萬戶。至元十三年,始為河西州,隸臨安路。二十六年改為縣,明因之,編戶四里。
古城在縣東北一里,相傳唐宗州故城也,今廢。
琉璃山在縣治北。元時土酋建城寨于其上,凡三層。其西為普應山。又有佛光山,在縣西十里。螺髻山,在縣西五里,山峰尖峙,因名。又碌溪山在縣東北,山多石,近溪四圍皆水,通海湖之源出于此。曲江在縣東。自峨縣流經此,又東入石屏州界。祿卑江,在縣西五十里,一名沾夷江。源自新興州流經縣境,東入于曲江。碌碌河在縣西北。源自新興州江川口,合諸流成河,經縣境而入于曲江。東湖,在縣東南二十里,延四百步,袤三百步。其北有西湖,延百步,植堤蓄水,資以溉田。又縣北有三龍泉,縣西南十里有九龍泉,延百步。皆有灌溉之利。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