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涎澤在丘雄山下,即南盤江也。自府東南合瀟湘諸水,至是匯而為澤。州境十八泉與南澗諸水皆注之。《志》云:南澗在州西北,東南注于中涎澤。
木容關州西十里。又州北二十里有石嘴關,又天生關在州南九十里,皆自昔設險處。
蕎甸在州西南。其地與江、云南二府相接,山川回曲,道路環通,奸宄竄聚于此。明萬歷三年,撫臣鄒應龍征蕎甸等蠻,平之,立營戍守。于是云南、曲靖、江、臨安、廣西、廣南六郡乃安。尋復叛。四十一年,攻宜良,官兵拒卻之。四十八年,又四出剽掠,撫臣沈儆招降之。設法古甸、龍峒等營戍守其地。尋又奏設蕎甸守備治之。天啟二年,改為游擊,蓋防御要地。
馬龍州府西北七十里。西北至尋甸州一百二十里,西南至云南府嵩明州一百四十里。
漢益州郡地。蜀漢為建寧郡地,又分置興古郡治于此《志》云:興古郡治律高縣,即今州也。晉因之。宋、齊時亦為興古郡地宋興古郡治漏臥縣,齊治西中縣,而律高并屬于興古郡。梁末廢。唐初,為南寧州,后為麻州地。天寶末,沒于蠻,為撒匡部,尋為納垢部《元志》:州本名撒匡,蠻剌居之。后有盤瓠裔納垢逐舊蠻而有其地。元初,置納垢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為馬龍州,明因之編戶四里。今仍舊。
州東倚曲靖,西屏云南,形援相接,實為要地。
律高廢縣在州東。漢益州郡屬縣也。蜀漢為興古郡治。晉因之。宋、齊仍屬興古郡。梁末廢。今州城,本元馬龍州治也。明永樂二年,建馬龍千戶所,城周二里有奇。萬歷四十一年,創建州城,亦周二里余,有門三。通泉廢縣在州西南四十里。《元志》云:與嵩盟州楊林縣接壤,本盤瓠后納垢之孫易陬者居此。元初置易籠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置通泉縣,屬馬龍州。明永樂初廢。
西安廢縣在州東。晉渡江后,析律高縣地置,屬興古郡。宋因之。齊曰西中,為郡治。梁末廢。廢麻州,在州北。唐貞觀二十二年,分郎州置麻州。永徽三年,郎州白水蠻反,寇麻州。郎州都督趙孝祖討平之,即此。又廢耶城在州東南,相近者又有尚贊城,皆昔蠻酋所筑。伯刻山在州南六十里。其相連者曰多羅山,峰巒峻峭,怪石巖,為州之望。
木容箐山在州東南六十里。下有木容溪,流注于府之南境,為瀟湘江。楊磨山,在州西七十五里,一名關索嶺,上有夷關。中和山近《志》云:在州西南四十五里。其山發自宜良,宛蜒起伏,至此結為二峰,前后突兀,左右有層巒環列,曲澗回繞。又有仙人洞、五龍潭諸勝。上下平田可千頃,云南前衛屯兵數百家居焉。磨盤山在州西北。明天啟五年,烏撒土酋安效良再叛,犯馬龍州,官軍敗之,又追敗之于磨盤山。賊自尋甸遁去。又羅犴候山,在州西北境。唐永徽二年,白水蠻寇邊,郎州道行軍總管趙孝祖伐之,敗之于羅犴川候山,即此。
東河在州治東。治西又有西河,東流合于東河。入尋甸界。靈泉,在州西南三里,水色清碧,引流灌溉,居民賴之。
分水嶺關在州西南二十里。又州東三十五里有三岔口關。易龍堡,在州西南九十里,亦曰易龍驛。《滇程記》:南寧驛四十里而達馬龍驛,自驛達易龍堡,經魯婆伽嶺巡司下板橋、古城堡、小關索嶺,凡七十里。又七十里而達于云南府之楊林驛。《名勝志》:易龍驛亦曰木密關,與尋甸府接界,為往來走集之沖。羅平州府東南二百七十里。東北至貴州安順府三百七十里,南至廣西府二百十里,西至江府路南州一百二十里。
漢郡地。蜀漢以后,為興古郡地。唐沒于蠻,為塔敝納夷甸,尋為羅雄部相傳盤瓠后裔有羅雄者居此。其孫普恐因以名部。元初屬普摩千戶所。至元十三年,改置羅雄州,屬曲靖路《志》云:州城在喜舊溪東。元至元中,割夜郎苴部置。明初因之。萬歷十四年,更名曰羅平編戶三里,舊土官至是改流,屬曲靖府。今仍舊。
州聯接溪洞,密爾蠻獠,為曲靖東南之屏障。羅雄城今州治。元置州于此。明萬歷中,改曰羅平。明年筑城,周二里有奇。引河為濠,高深可恃。束龍石城,在州南。萬歷十二年,土酋者繼榮作亂,修束龍石城,遣部兵四出攻劫師宗、維摩等州,官軍討平之。漏臥廢縣在州南。漢縣,屬郡。故漏臥國也。武帝開西南夷,置漏臥縣,仍授其酋長。河平二年,鉤町王禹與夜郎王興、漏臥侯俞舉兵相攻,漏臥蓋介夜郎、鉤町二邑間。后漢仍為漏臥縣,蜀漢屬興古郡,晉因之,宋為興古郡治。齊仍屬興古郡,梁末廢。
五臺山在州南五里。又南十五里曰鐘山,又南十里曰樓閣山。白蠟山,在州西南十三里,又有羅莊山在州東南六十里,皆材木之藪也。
祿布山在州北八十里。《志》云:山高二百余丈,盤旋百里。林木蔥,峭石巖。州西北八十里又有八部山,與祿布相近,岡巒八面聳列,蠻因呼為八部云。
盤江在州東南九十里。自廣西府師宗州流入界,下流入貴州永寧州境。《志》云:州西南二里有大渡河。又有矣則江,在州東南五十里,俱流入于盤江。喜舊溪,在州西,源出州西南龍甸村,環流州境,下流入于盤江。又有太乙湖,在州北一里。附見:曲靖衛在府治西。洪武二十年建。
附平夷衛在沾益州南一百二十里。《志》云:衛本故越州地。明洪武十四年,王師南征,越州降下,既而其酋復叛。詔傅友德討之。道過平夷,友德以山勢峭險,密邇越州,乃遷山民于早上村,設千戶所,駐兵立柵于山上。二十三年,建為平夷衛,屬云南都司,為貴州西入之沖要。弘治七年改筑衛城,周二里有奇,有門三。天啟二年,為沾益土婦設科及叛目李賢等焚毀。明年修復。《志》云:舊城在衛東厄勒鋪,弘治以前衛皆治此。
巒岡山在衛東八里。山高聳,雄視萬山。又楊威嶺,在衛西五里。又西五里曰定南嶺。明初,西平侯嘗提兵駐此,今壁壘故址猶存。清溪洞,在衛西三里,洞內石筍林立,外則溪流環繞,又有桂花洞,在衛北十里。
十里河在衛西南二里。會清溪河入羅平州界,注于盤江。豫順關在衛北二里。又有宣威關,在衛北十五里,皆設險處也。古城寨,舊在衛西定南嶺,明建文初因險筑城,后以山風高烈,徙于桂花洞。平夷驛在衛城外。《滇程記》:自貴州普安州亦資孔驛七十里而達平夷,自此西望,山平川豁,因以為名。自平夷四十里而達白水驛,有茶花箐,舊多盜。
附趙州衛在沾益州東南六十里。《志》云:舊越州在今府南石堡山西,元置。洪武二十一年,越州酋長阿資叛,東屯普安,倚崖壁為固。傅友德擊破之。阿資還越州,友德復敗之。沐英以阿資恃其地險故叛,請置越州、馬龍二衛,扼其沖要,分兵追捕。阿資窮蹙,乃降。二十四年,沐英以阿資叛服不常,請徙越州衛于陸涼。既而阿資復叛。事平,遂廢越州置越州衛于此,隸都司。
楊梅山衛東十五里。多楊梅樹,因名。又有瀟湘山,在衛南三十里。
下橋大河在衛西五十里。曲靖府境之水及龍潭河水合流而下,匯為大河,南注于南盤江。
附陸涼衛在陸涼州西南二十五里。明洪武三十一年,建有城。周六里,門四,隸云南都司。
南澗在衛城西北之芳華鄉。《志》云:衛城南北俱有橋,北橋跨于南澗水上。
附烏撒衛后千戶所在沾益州治西北,隸貴州烏撒衛。《志》云:永樂二年建。馬龍守御千戶所,在馬龍州治北。明初置馬龍衛,后廢。永樂二年,復置千戶所于此。又定雄千戶所在羅平州治南。萬歷十四年,平者繼榮余黨之亂,移調曲靖中左所,為定雄所附州守御是也。
◇尋甸州府西北百四十里。東至沾益州界九十二里,南至馬龍州百二十里,西至武定府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四川故東川軍民府界一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八十里,至京師一萬五百二十里。
《禹貢》梁州徼外地。漢初,為滇國地。后犭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