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見:
廣南衛在府治東南。又有云南左右中前后五衛,俱在府城內。洪武十五年所建也。
楊林堡守御千戶所在廢楊林縣東五里。洪武三十五年,建有所城,周二里,屬云南都司。又安寧州宜良、易門二縣,俱置守御所于城內。◇曲靖府東至貴州普安州三百四十里,南至廣西府二百七十里,西北至尋甸州二百四十里,北至四川故烏撒軍民府三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百九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六千八百六十里,至京師一萬三百五里。
《禹貢》梁州南境。漢為益州郡地。蜀漢改置建寧郡治味縣。晉置寧州,宋、齊因之。梁改置南寧州,后為爨氏所據大寶初,湘東王徵、南寧州刺史徐文盛赴荊州,屬東夏尚阻,未遑遠略,土民爨瓚遂竊據其地。《一統志》云:后分東、西二爨,而曲靖為西爨地。隋開皇中,亦置南寧州,又為恭州、協州地先是,蠻酋爨玩請降,其后復叛。開皇十七年,命史萬歲南討,疆理其地。唐武德四年,復立南寧州,改恭州為曲州,分協州置靖州,俱屬戎州都督府。貞觀八年,改為郎州《新唐書》:武德初,開南中,置南寧州。四年,置總管府。五年,僑治益州。八年,復治味縣,更名郎州。貞觀初,罷都督。開元五年,復曰南寧州。天寶九載,沒于蠻。大歷初,南詔置石城郡,段氏因之。后為磨彌部所據。元初,取其地置磨彌部萬戶府。至元八年,改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總管府。二十五年,升宣撫司。明洪武十五年,改為曲靖軍民府,領州四、縣二。今亦曰曲靖府,領州五、縣一。
府東連貴竹,南通交廣,北屆川蜀,西上滇藩,為四達之沖。而其系于云南也,猶人之有頭目然。曲靖一破,而云南之全壤必不支矣。漢兵臨滇國,自而來。武侯入南中,使降督李恢案道向建寧。恢大破群蠻,南至盤江,東至。隋初梁睿言:南寧州,漢世之地。其處去益路止一千,朱提比境即與戎州接界,幸因平蜀士眾,即略定南寧。自瀘戎以北,軍糧須給。過此即于蠻夷征稅,以供兵馬。唐初,亦開東西二爨地。天寶十載,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將兵討南詔,分道出戎州,進次曲靖,大敗,其地遂悉沒于蠻。蒙古將兀良合臺自鄯闡而東平夷蠻,而后略定諸裔,引兵從交廣而北。明初,命諸將收云南,分軍一自烏撒而南,一自普安而西,皆以曲靖為之噤喉。曲靖既克,而云南大理次第舉矣。曲靖所系顧不重哉?
南寧縣附郭。漢味縣地。唐初,置南寧州于此,有石城,后沒于蠻,因置石城郡。段氏時,有烏蠻莫彌部據此。元初,置千戶所,屬莫彌部萬戶。至元十三年,升為南寧州。二十二年,改為縣。今因之,編戶三里。。
南寧城在府西平川中,地名三岔,舊名共范川。《志》云:唐武德初,南寧州治共范川,時段綸為益州刺史,遣使俞大施至南寧州,治共范川,諷喻諸部納款是也。尋徙石城。咸亨三年,南寧州爨歸王殺東爨首領蓋聘父子,仍治共范川,后因之。今城明初洪武二十年改筑,周六里有奇,有門四。石城,在府北二十里。《志》云:本漢柯郡地。唐貞觀初,以蠻酋爨歸為南寧州都督,居石城。石晉天福二年,時南詔為楊干貞所篡竊,其故臣段思平借兵東方諸爨,起兵石城,即此。又同樂廢縣,在府境。《唐志》:郎州治味縣,兼領同樂、升麻、同起、新豐、隴堤、泉麻六縣是也。
廢味縣在府西。漢置,屬益州郡。蜀漢時為建寧郡治,晉因之。建興二年,沒于李雄。咸康四年,復為晉有。宋仍為建寧郡。齊屬左建平郡,蕭梁末廢。《華陽國志》:建興三年,丞相亮南征,改益州郡曰建寧,治味縣。晉時遂為寧州治。又蜀漢置降督。《水經注》建寧郡故降都督屯,蜀漢建興三年,分益州郡置。胡氏曰:《蜀志》:降督治平夷,蓋僑治。馬忠為督,復治建寧味縣。南中去蜀遠,置督以總攝之。晉泰始中因之,分立寧州也。
廢恭州在府東北,隋置。古朱提地也。蜀漢建興中,分犍為郡界置朱提郡,晉因之。建興二年,沒于李雄。咸康五年,復屬晉宋,仍為朱提郡,齊改為南朱提郡。蕭梁末廢。隋改置恭州。唐武德八年,改為曲州。天寶末,沒于蠻,遷置于戎州西境。今見四川敘州府。廢協州,亦在府東北,古夜郎地也。《志》云:晉永嘉五年,寧州刺史王遜分柯、朱提、建寧郡立夜郎郡,治漢柯郡之夜郎縣,宋、齊因之,梁末廢。隋改置協州,唐初因之。武德八年,又析置靖州。天寶末,俱徙治戎州境內。
廢越州在府南十五里。唐武德中,置悅州治此。領甘泉等六縣,后為爨蠻所據,號普麼部。元初置千戶所,隸末迷萬戶府。至元十二年,改越州,隸曲靖路。洪武末,廢州,改置越州衛,今號其地為南城村。龍和城在府西南。《志》云:唐置南寧州,其東西爨蠻分烏、白二種,自曲靖二州西南昆川、曲軛、晉寧、喻獻、安寧距龍和,通謂之西爨。白蠻自彌鹿、升麻二川南至步頭,謂之東爨黑蠻。貞觀中,以西爨歸王為南寧州都督,襲殺東爨首領蓋聘。天寶中,南詔閣羅鳳以兵脅西爨,廢南寧州,徙其部屬。自曲靖至龍和皆殘于兵,于是東爨復振,徙居西爨故地,與南詔為婚姻。即今曲靖地也。丹川城在府境。晉咸康六年,漢李壽遣兵攻丹川,拔之,建寧太守孟彥等戰死。蓋是時戍守重地也。
勝峰山在府城西。嶙峋聳拔,高出群峰。《志》云:山脈來自金馬,為群山長。舊名妙高山。明初,潁川候、西平侯與元平章達里麻戰,勝之,因改今名。又負金山,在府南十五里。真峰山,在府西南二十里。山巒秀麗,下有彌陀巖,山后又有普賢洞。又蓮華山,在府東南二十里,與真峰山對峙。
石堡山在府東南二十余里。一名分秦山。相傳諸葛武侯南征時,與諸酋會盟處。下有溫泉,闊二丈許,其沸如湯。或曰:即東山河之源也。又青龍山,在府東二十里。山色蒼翠,俗名朗目山。又有觀音洞,在府南二十里,寬平可容數百人。
湯池山在府東南。明洪武十五年,王師南征越州未下,沐英駐兵于此,諭降其眾。又紫溪山,亦在府東南。《志》云:初越州酋阿資降,既而復叛,據龍窩為巢穴。洪武二十六年,沐春討之。進至紫溪山,敗其黨,直抵龍窩擒之,是也。又有龍華山,在府北二十里。
白石江府北八里。源自馬龍州界,流經此,東南合于瀟湘江。明洪武十四年,沐英征云南,故元將達里麻擁兵屯曲靖,英倍道而進,未至白石江,忽大霧四塞。沖霧前行,及江而止,霧霽則兩軍相望矣。敵大驚,亟涌兵陳水上。英別遣一軍,溯流前渡,出其陳后。鳴鼓角,樹旗幟,為疑兵山谷間。敵軍亂,我師遂濟。使猛而善泅者斫其軍,師畢濟,整列,而鼓炮聲震天。英縱鐵騎搗其中堅,生擒達里麻,俘斬無算,遂入曲靖。今有白石江橋跨其上。瀟湘江在城南。源出馬龍州木容菁山,流經此。秋水時至,有若洞庭瀟湘之勢,因名。其下流入于東山河。東山河在府東南,亦謂之南盤江,即瀟湘、白石所匯流也。《志》云:河旁有洲可百余頃,平坦肥沃,旱澇無虞,南流入陸涼州境。
東海子在城東五里,廣輪五十里。夏秋之交,雨水汪洋,稱為巨浸。又東二十余里有黑龍潭,旁有石洞。其上怪石巖,林木茂密。潭水泓深,資以灌溉。又龍泉在府西南十里,泉分兩派,灌溉甚多。
白水關府東八十里。府境舊有白水蠻。唐永徽三年,郎州白水蠻反,踲麻州,即此。胡氏曰:白水蠻與青蛉、弄棟接。似誤。今設白水驛,有巡司戍守。《輿程記》:自烏撒達沾益而南,謂之西路。自普安達平夷而西,謂之東路。合于白水驛,謂之十字路云。
寧越堡在府南。洪武二十四年,越州酋長阿資再叛,何福討平之。因扼其險要,置寧越堡于此。既而阿資又叛,福與西平侯木春討斬之。松林驛,在府東北九十里,與沾益州接界。《輿程記》:自沾益驛西南六十里,至炎方驛,又六十里而至松林驛,此烏撒南出之路也。又南寧驛,在府治西北十五里。
亦佐縣府東二百五十里。東北至貴州普安州百里,本漢柯郡之宛溫縣地。蜀漢以后,屬興古郡。晉永和中,桓溫改曰宛暖。宋、齊因之。梁末廢。唐為盤州地,后沒于蠻,號夜苴部,訛曰亦佐。元至元間,并入羅雄州,尋復置今縣。明初屬羅雄州。永樂初,改今屬,縣丞龍氏世襲。今編戶二里。縣今省。
宛溫廢縣在縣東北。《滇紀》:在縣北二百里。今沾益州亦故宛溫地也。又亦佐舊治,在縣東十里,遺址尚存。
矣層山在縣治西。山有清泉,居人皆汲飲之。蠻語水曰矣。又治東有旱感山,歲旱禱之,即雨。亦曰旱改山。塊繹江縣南十五里。源發白水驛,南流達于羅平州境。又有小黃河,在縣治旁。四時色黃,因名。
沾益州府東北二百十三里。東南至貴州普安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四川烏撒府界九十五里。
漢郡地。蜀漢時,屬興古郡。東晉成帝分置西平郡于此《華陽國志》:王遜為寧州刺史時,爨量叛,據興古之盤南。后刺史尹奉討平之,分盤南之盤江、來如、南零三縣,立西平郡。沈約《宋志》:永嘉五年,王遜郡治西平縣。唐貞觀中,為盤州地屬戎州都督府。天寶末,沒于蠻,后為摩彌部所據。元初,屬彌摩萬戶府。至元十三年,改置沾益州。今因之土官安氏世襲,編戶十四里。
州險阻四塞,介滇、黔之口,北通烏撒,東控普安。轂綰之口,州實當之矣。沾益城今州治。元置沾益州于此。《志》云:州城本貴州烏撒衛后所城也。明洪武十六年,筑土城。永樂初,以磚石。天啟二年,貴州水西酋安邦彥叛,沾益土婦設科、叛目李賢等應之,陷州城,分兵四掠。官軍討平之。四年,修筑城,周三里有奇,門四。
交水廢縣州南百三十里。其先磨彌部酋蒙提居此,名易陬籠。后為大理國高護軍所奪。至元十三年,立為交水縣,屬沾益州。明永樂初廢。今為交水村。天啟三年,州陷于賊。四年,收復,筑交水城,為控御之處。又州南六十里有炎方城,又西南六十里有松林城,亦天啟四年筑。與州城互相犄角,為曲靖捍蔽。炎方、松林二驛設于此。
羅山廢縣在州東南百二十里平夷鄉,本磨彌部東境,名落蒙山。元置縣,屬沾益州。明永樂初廢。又石梁廢縣,在州東北五十里石梁山,本磨彌部,又名立勒部。元立為縣,屬沾益州,亦永樂初廢。盤江廢縣在州南。《華陽國志》初爨量保盤南,刺史王遜討之,不克,遜卒。刺史尹奉募外夷刺殺量,而盤南平。乃割興古盤南之盤江、南如、南零三縣,立西平郡。今州東有西平郡故址云。
同并城在州北。漢郡屬縣也。始元元年,益州之廉頭、姑繒,之談指、同并二十四邑三萬余人皆反。其地大約在益州東北,西南。后漢仍曰同并縣。晉咸寧五年省。隆和初,復置,屬建寧郡。宋、齊因之。梁末廢。
石龍山州東七里。西麓有石蜿蜒如龍。《志》云:土官營柵,據山為險。又炎方山在州南六十里,山下即炎方驛。伯蒙山在州東南二百里,高出諸山之上。
推涌山州東南二百余里,延袤二百余里。峰巒堆突,如涌出然。又東山在州南二百里,山喬聳而色蒼翠,亦名曲靖東山。
盤江在州北百二十里。或曰即可度河也。自四川烏撒府流經貴州畢節衛,南入州境。又東南流經貴州安南衛境。《志》云:州據南北二盤江之間,其南盤江蓋即府境之東山河,流經州西南境而入陸涼州界。今詳見川瀆異同。交河州南百七十里。《志》云:南盤江與葛溪之水合流于此,故名。又十里為交水壩,其地為平蠻鄉,與塊步水合。交水稅課使置于此。明天啟二年,官兵討沾益叛賊,自交水進,為賊所敗。又有車翁江,在州西北二十里,下流合于北盤江。阿幢橋州南百八十里。跨交水上,有巡司。《滇程記》:橋有大道達曲靖府,號三叉路,其西有鐵溝,守以盧荒夷。盧荒夷者,即玀玀之訛也。又南三十里為太平橋,長八十尺,闊二十尺,亦交河水所經。
壘水鋪在州南二百里。明天啟初,水西安邦彥作亂,畢節、平夷及烏撒以南炎方、松林皆為所陷。又圍普安、安南、云南,官軍赴救,賊伏兵于壘水鋪,官軍盡殪。于是交水、曲靖、武定、尋甸、嵩明之間為之騷動。三岔口,在州南,距交水二十里,為往來要地。《志》云:州南百里有松韶鋪巡司。倘塘站州北百二十里。為烏撒往來要道。明天啟二年,沾益土婦設科等作亂,焚劫沾益、倘塘、炎方、松林、交水及曲靖白水驛,凡六站,官軍討之。明年復收諸站,蜀道始通。陸涼州府南一百二十里。東南至羅平州百四十里,南至廣西府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江府二百六十里。
漢郡縣地。蜀漢屬興古郡,晉后因之。唐武德七年,置平夷縣,屬西平州。貞觀八年,屬盤州。天寶末,沒于蠻。南詔號為落溫部,大理因之。元初,置落溫千戶所,屬落蒙萬戶。至元十三年,改置陸涼州。明因之編戶八里。今仍舊。州山川環結,為險固之地。
平夷城唐復置平夷縣,屬盤州,后沒于南詔。元置陸涼州,治于此。明萬歷三十八年,始筑土城,周二里有奇,門三。河納廢縣州南八十里,地名蔡村。蒙氏時,置陸郎縣于此,后并于落溫部。元初置百戶所。至元中,改河納縣,屬陸涼州。明永樂初,省入州。芳華廢縣,在州西四十里,昔落溫部之地,蠻名忻歪,又名部封,以近部封山也。元初置千戶所。至元中改芳華縣,屬陸涼州,永樂初,廢入州。
附唐廢縣在州東南。唐為盤州治兼領平夷、盤水縣。后并沒于蠻。又西昌城在州西南,當中延澤之尾,水繞城郭,南中之固城也。又有木柵羲城,在中延澤中洲上。其南又有騎思籠城,皆大理時蠻酋所筑。
丘雄山在州東七里,上有方池,水無盈縮,分釃山椒,凡十八道,謂之十八泉。木容山,在州西北二十里,峰巒林木,蒼翠可愛。又有滿戍山,在州北二十里,高出群山,林木郁茂。
部封山州西四十里。山高聳,多花木,芳華縣之名本此。其相近有石門,平疇沃壤,石筍森密,周匝十余里。大者高數仞,參差不齊,望之如井,東西行者穿其中,故名石門。又東出數百步,有離石,狀類西岳三峰云。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