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州府東南二百余里。
本蠻洞地。唐置羈縻祿州,屬安南都護府。宋屬邕州永平寨。元屬思明路。明洪武初,省入思明府。二十一年,復置,尋沒于交趾。永樂二年,開復。宣德二年,復沒于安南州南三里有棟包山。
西平州府西南二百里。
本蠻峒地。唐置羈縻西平州,屬安南都護府。宋屬永平寨。元屬思明路。明初省。永樂二年,復置。宣德二年,沒于安南。
◇田州東南至南寧府歸德州三百里,南至奉議州界一百里,西至泗城州界百十里,北至慶遠府東蘭州界二百五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三百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五百二十里,至京師一萬一千三百三十里。
古百粵地。漢屬交趾郡。晉、宋以后,皆沒于蠻。唐開元初,置田州。天寶初,曰橫山郡。乾元初,復故,后為羈縻蠻洞地。宋亦置田州,隸邕州橫山寨。元改為田州路。明初,曰田州府《土夷考》:洪武元年,土官岑伯賢歸附,世襲知府。弘治三年,恩城州土官岑欽、泗城州土官岑應攻寇田州,自是田州與鄰境互相仇殺。正德中,酋岑猛恃其強狡,凌粇鄰境。嘉靖初,驕慢益甚,督臣姚鏌遣兵攻之,猛走死。疏請改置流官,從之。未幾,田州復亂,乃命王守仁總制軍務。七年,諸蠻聽命,守仁疏言:治田州非岑氏不可,請降府為州,分設土巡司以殺其勢,而添設田寧府,統以流官知府,俾總其權。從之。未幾,以都御史林富言,罷府治,惟分置十九土巡司。嘉靖五年,改為流官。七年,降府為州,復添設田寧府治焉。明年,廢府,仍為田州,直隸布政司編戶十里,秋米四千八百六十五石,貢銀爐并馬。舊領四州一縣,領縣一。今省。
州山川平曠,控帶百粵,翼蔽南荒《風土記》:田州臨大江,地勢平衍,沃野方數百里,兵力悍勇。
田州舊城州東四十里。唐置州,治都救縣,兼領惠隹、武龍、橫山、如賴四縣。大歷以后,為羈縻州縣。宋諸縣皆廢,而田州如故。元末,移于今治。今故址猶存。
廢來安路在州西。元置來安路軍民總管府于此。明初,岑伯顏以田州、來安二路來降。洪武七年,來安酋岑即廣叛命,旋討平之,尋以來安省入田州府。又唐興廢州,亦在州西境,元置,屬來安路。延六年,來安總管岑世興叛,據唐興州,即此。明初廢。
婪鳳廢州在州境。宋所置羈縻州也。元廢。今為婪鳳巡司。
橫山州東南十里。以山勢蜿蜒橫列而名。又岜野山,在州東三十里。《志》云:州西十里有怕武山。古缽山,在州境。萬歷二十一年,土目黃關據周安鎮作亂,官兵討之,賊敗遁古缽山,官兵追及之于石崖藤蘿間,斬之。周安鎮,見前上林縣。
左江州東南三十里。自泗城州流入界,又東入奉議州境。詳見大川左江。萬洞溪,在州西二十里,水深闊,居民常漁于此,下流入于左江。又州西五十里有那壩泉,四時不竭,引流溉田。
工堯隘在州東南。亦曰工堯村,州之險塞也。嘉靖初,官兵討岑猛,猛以勁兵屯工堯隘,別將沈希儀擊之,去工堯五里而營,夜分三百人緣山而右走間道,三百人緣江而左繞出工堯山背,黎明接戰,間道兵登山樹我旗幟,賊驚潰,遂入田州。武峒,在州東。萬歷二十一年,州目黃關作亂,掩州之武峒,大掠而去,即此。一名武籠峒。
凌時鎮在州境。嘉靖七年,王守仁撫定田州土目盧蘇等,因分州地置十八巡司,以盧蘇為巖馬甲巡司,余曰凌時,曰大田子,曰萬岡甲,曰陽院,曰思郎,曰累彩,曰洎河,曰武隆,曰拱甲,曰床甲,曰婪鳳,曰下隆,曰寨桑,曰思幼,曰侯周,曰縣甲,曰篆甲,俱以土酋世襲。《會典》:有怕牙土巡司,又有平馬土官驛,慕化、馱淮、橫山各驛,俱革。上林縣州東南三百八十里,西至向武州界六十里。宋置羈縻上林縣,隸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明洪武二年,土官黃嵩歸附,授世襲知縣,以流官吏目佐之,編戶一里。今省。
附見:
恩城州在田州北二百五十里。舊為蠻峒地。唐置恩城州,隸邕州都督府。宋因之。元屬田州路。明初,屬田州府《土夷考》:明初,岑氏世襲知州。弘治中,知州岑欽與田州相攻,官軍討之,欽服罪。弘治末,思恩岑作亂,攻田州,欽孫桂佩黨于,官兵討,并誅桂佩。印失,今無襲。舊有編戶六里。弘治末廢。
上隆州在田州北八十里。
舊為蠻峒地。宋置上隆州,隸橫山寨《宋志》不載。元屬田州路。明屬田州府《土夷考》:洪武初,以上林知縣岑永通管州事。成化間,移置潯州府武靖州,州遂廢。舊有編戶四里。成化三年,州廢。◇泗城州東至東蘭州界三百里,南至果州界百八十里,西至上林長官司界一百二十里,北至貴州永寧州界百六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一百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六百里,至京師一萬一千四十五里。
漢交趾郡地。唐羈縻蠻地。宋置泗城州,隸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明初,移州治古洞,仍曰泗城州《土夷考》:洪武初,土官岑善忠歸附,世襲知州。宣德七年,岑豹襲職,桀驁亡狀,子應及接,世濟其惡,迫逐程縣流官知縣,攻殺上林安隆長官司,殘破田州。嘉靖初,為田州所戕殺,自是衰息。編戶二里,秋米一千六百四十一石,貢馬,隸廣西布政司,領縣一。
州山川明秀,境壤深僻,與慶遠羈縻諸州互相雄長《風土記》:泗城方千余里,兵倍田州,散居巖洞,石城險絕,芭蕉關尤峻而固。
泗城舊城在州西南。宋、元時,州皆治此。今治即古勘洞也。或曰:宋置勘州于此,元州廢,改為古勘洞。明初,移州治焉。
凌云山州治北。極高峻。又治東有迎暉山,治西有餞山,東西并峙,為州之勝。
左江州東八十里。其上源即南北盤江也。自貴州慕役長官司合流入州境,又東南入田州界。詳見大川左江。澄碧水,在州東北三里。又州南百五十里有龍淵水。
羅博關在州界。有巡司戍守。又州界有芭蕉關。古那村,在州西北,與利州接界。宣德七年,總兵柳溥以泗城與利州爭地,議將古那易利州之利甲莊,不果。《志》云,有木沙、板馱、上林、博賽、泗城、往甸、歸樂七土官驛。舊又有羅博驛,今革。
程縣州東北三百二十里。東至南丹州界二百里。舊名程丑莊。洪武初,土酋歸附。二十一年,升置程縣,隸泗城州,尋以縣距州遠而距宜山稍近,因改屬慶遠府。宣德初,改任流官,還隸泗城州。正統間,為泗城岑豹所竊據,凡七十余年。嘉靖初,始征縣印,貯于公帑。其地已為蓁莽,南丹、那地諸州俱圖吞據,治兵相攻。舊有編戶一里。
回顧山縣東五十里。又縣西百里有藩籬山。
布柳水在縣西。流入那地州境,合于都泥江。
◇利州東至泗城州界八十里,南至田州府界二百五十里,西至隆安長官司界百五十里,北至貴州永寧州界六百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五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六百里,至京師一萬一千四十五里。
漢交趾郡地。隋、唐以來,為溪峒地號阪麗莊。宋置利州,屬邕州橫山寨。元仍置利州。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官岑姓者歸附,授世襲知州,流官吏目佐之。正統間,利州知州岑顏為泗城酋岑豹所攻,奪其地二十五里。顏訴于上,屢敕鎮官開諭豹,終不悛,攻殺顏及子得,奪去州印,遂以流官州判管州事。嘉靖二年,泗城土酋岑接為田州岑猛所攻殺,督府始遣官按問,州印核顏,宗枝無可據者。印貯賓州庫中,而以地方兵民歸并泗城州。舊有編戶二里,秋米一百石,貢馬,直隸布政司。今省。
白麗山州治北。又州西二里有巴牙山。
阪麗水州北二里。又蒙泓水,在州東百三十里。阪作水,在州南八十里。三水皆小溪,亂石嵯岈,難通舟楫。◇奉議州東至田州界十里,南至鎮安府界百二十里,西至田州界十五里,北至田州界一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四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五百十里,至京師一萬九百五十五里。
漢交趾郡地。隋、唐以來,為溪洞地。宋置奉議州《志》云:初屬靜江軍節度使,后屬廣西經略安撫司。元因之《一統志》:元屬廣西兩江道宣慰司。明洪武五年,省入來安府。七年,復置。二十八年,改為奉議衛,尋罷衛,復置州《土夷考》:洪武初,奉議州為土酋所竊據。七年,向武土官黃志威招撫有功,兼轄州事,世襲。弘治中,殄世。今以判官掌州事。編戶二里,秋米二百八十六石,貢馬,直隸布政司。今仍舊。
奉議舊城州東十五里。宋置州治此。元大德中,始筑此城。明洪武初,遷州治于柴林村,即今治。舊城遺址尚存。
唏沙山州南十里。州東南十六里又有石門山。左江在州城北。自田州流入境,又東入南寧府歸德州界。今州城北門外有州門渡,州東二里有通濟橋,即左江經流處也。《一統志》作右江,而謂交趾所出之麗江為左江,誤。詳見大川左江。蓮花關《圖經》云:在州北,與田州接境處也。
◇
向武州東至田州上林縣界五十里,南至太平府鎮遠州界七十里,西至鎮安府界百二十里,北至田州界百二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四百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師一萬九百四十五里。
漢交趾郡地。隋、唐以來,為溪洞地。宋置向武州,隸橫山寨《宋志》不載。元隸田州路。明初,亦曰向武州。洪武二十八年,改置向武軍民千戶所。三十二年,復曰向武州《土夷考》:洪武二年,土官黃志威歸附,世襲知州。七年,以志威兼轄奉議州及富勞縣,皆世襲。弘治中,奉議改流官,而向武、富勞羈縻如故。編戶七里,秋米八百六十八石,貢馬,改隸布政司,領縣一。今省。
向武舊城州西北五里。元筑。延中,遷州治于岜棒村,即今治也。舊城故址尚存。武林廢縣,在州東北十里,元置。明永樂初,省入富勞縣。又向武千戶所,在今州城內,洪武中置。正統中,徙潯州府貴縣。馬鞍山州東三里。又州南有武城山。
枯榕江在州城南。其上流即馱命江也。自鎮安府流入州境,又東至田州上林縣界合于左江。又泓氵江,在州東南。自太平府境流入州界,有多罕泉江流合焉,復流合枯榕江,注于左江。
富勞縣州北三十里。元置,隸向武州。明初,為蠻獠所據,縣廢。二十五年,復置富勞縣,仍隸向武州,以知州黃志威兼轄,仍命世襲。編戶二里,秋米二百一十四石。
坡州山縣北三里。山勢如虎,一名虎山。又塘濱山,在縣西五里,山勢縈紆聳秀,下有塘濱泉。
◇都康州東至太平府龍英州界二十里,南至龍英州界五里,西至鎮安府界十里,北至向武州界五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四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五百五十里,至京師一萬九百九十五里。漢交趾郡地。隋、唐皆為蠻地。宋置都康州,隸橫山寨《宋志》不載。元屬田州路。明初,州廢。建文元年,復置都康州《土夷考》:洪武初,蠻獠作亂,酋長馮原保出奔,詔撫還。其子進福以安集民夷,后置州以授。進福子斌世襲知州,設流官吏目佐之。編戶二里,秋米二百三十石,貢馬,直隸布政司。今省。
州崇山峻嶺,環列左右,控御諸蠻,亦稱險固。
唏顯山在州治北。州治東又有岜望山。
岜爐江州西四里。下流入龍英州界,合于通利江。札空陂,在州西,其地有爐泉水,涌流不竭,筑為陂。又州治南有黎塘。俱為灌溉之利。
◇江州東至南寧府忠州界百二十里,南至思明府界百里,西至龍州界九十里,北至太平府界十五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一百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里,至京師一萬四百四十五里。
漢交趾郡地。隋、唐時,皆為蠻地地名江陽。宋置江州,隸古萬寨。元屬思明路。明初,屬思明府《土夷考》:洪武元年,土官黃威慶歸附,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編戶二里,秋米二百二十石,貢馬。洪武二十五年,改隸布政司,領縣一。今仍曰江州。
州山川環帶,土田曠遠,于諸部中稱為饒沃。
波漢山在州治后。山勢起伏如波瀾,因名。
綠眉水在州治南。下流入麗江。又有歸安水,自上思州流經州境,下流亦入麗江。
羅白縣州東北百里。本蠻地。宋置羅白縣,屬遷隆寨。元屬江州。明洪武初,土官梁敬賓歸附,授世襲知縣,仍屬江州。編戶一里,秋米一十五石。縣今省。
羅高山在縣治東。
隴冬水在縣南。下流入于麗江。◇思陵州東至南寧府忠州界四百二十里,南至交趾界三百九十里,西至思明府界七十里,北至思明府界一百二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一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六千四百八十里,至京師九千九百二十七里。漢交趾郡地,后為溪峒雜夷所據。唐置羈縻思陵州,屬安南都護府。宋屬永平寨。元屬思明路。明洪武初,省入思明府。二十一年,復置州授土酋韋氏世襲。編戶二里,秋米二十五石,貢馬,直隸布政司。今省。
州逼近交趾,山川回繞,亦為要地。
峙壁山州東六里。又東四里有紀牟山。又東陵山,在州東四十里。州南二十里又有角硬山。
淰削水在州治南。流入思明府,入于明江。角硬水,亦在州南,源出角硬山,北流二十里合于淰削水。
辨強隘在州西南。道出安南,為戍守處。
◇龍州東至太平府百八十里,南至思明府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太平府上下凍州四十里,北至太平府安平州二百余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三百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一百五十里,至京師一萬五百六十里。
漢交趾郡地,后為溪洞地。唐置龍州,屬安南都護府。宋改隸邕州太平寨。元大德中,升州為萬戶府。明初,復為龍州《土夷考》:洪武初,土官趙帖堅歸附,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編戶五里,秋米四百五十五石,貢馬,隸太平府。洪武九年,直隸布政司。今省。
州控制交趾,藩屏中原。《土司論》曰:永樂中,問罪安南,由龍州度憑祥,用扼交人之吭,最后,安南納款,叩關請命。則二州固中國之藩籬,亦入交之門戶哉。龍州舊城州東北百里。元初筑。大德間,遷于龍江,即今治也。其故址尚存。叫抱山州城南。城西又有馬傾山。秀嶺,在州西二十里。其山高聳,為州境諸山之冠。龍江在州城南,即麗江也。源出交趾,經州境入太平府界。今州東四十里有馱河渡,即龍江津濟處。羅回洞在州西。元泰定中,安南廣源賊閉覆寇龍州羅回洞。又嘉靖中,討交趾,分道出兵,以羅回峒為左哨,是也。龍游驛,在城西。《輿程記》:自龍州驛正南渡廣源州江,入白藤大小兩江,為龍州入交趾之道。《志》云:州有龍游、鐙勒、叫壘、龍步四土官驛。
◇憑祥州東至龍州界六十里,東南至思明府百里,西至交趾界七十里,北至龍州界五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二千零四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六千四百七十里,至京師九千六百三十里。
唐羈縻蠻地。宋為憑祥峒,屬永平寨。元屬思明路。明初因之。洪武十八年,置憑祥鎮。永樂二年,升為縣,屬思明府。成化十八年,又升為州《土夷考》:洪武初,憑祥峒長李內附。十八年,授憑祥鎮巡司。永樂初,改為縣,子應清世襲。成化中,以縣當交趾要沖,升為州,授李廣寧世襲,流官吏目佐之。編戶二里,秋米一百六十五石,貢馬,直隸布政司。今省。
州控馭安南,為出入沖要。《志》云,州境有一關三隘,稱西南門戶,是也。
坡干山在州治北。有六尖峰。麗江在州西北。亦曰左江。自交趾廣源州流入界,又東北入龍州界,謂之龍江。鎮南關州南三十里,即界首關也。嘉靖十六年,兵部尚書毛伯溫督師討交趾,莫登庸受降于關內。《輿程記》:自兩廣、云南三省,軺車往來必由龍州龍游驛,陸路四十里至憑祥,出界首關而南,皆土山,緣坡嶺行二百四十里至卜鄰站,山溝皆深峻,又百里過濮上站始平,又二百十里渡富良江抵安南城,此入交趾之正道也。
絹隘《圖經》云:在州西。其南又有坡口隘。又鎮南關旁有南關隘。所謂州有一關三隘也。◇上林長官司東至泗城州界百里,南至云南廣南府富州界百五十里,西至安隆長官司界百五十里,北至泗城州界一百五十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二千三百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四百里,至京師一萬八百四十五里。漢交趾郡地,后為蠻地。宋為上林峒,屬泗城州。元因之。明永樂七年,建上林長官司《土夷考》:永樂中,置長官司,以泗城土酋岑善忠第三子子成世襲長官。天順八年,為泗城酋岑豹所戕殺,擅據其地。嘉靖初,泗城衰亂,而子成之裔皆絕,因以流官吏目掌司事。管十六甲,秋米四百石,直隸布政司。今省。
潺岜山司東十里。司南二十里又有晚架山。又累峰嶺,在司南二里,嶺有數峰,因名。又司北三里有倉冒嶺。
馱娘江在司治西。流入田州界合于左江。
◇安隆長官司東至泗城州界四十里,南至上林長官司界二百里,西至云南廣南府界三百里,北至貴州貴陽府界六百里。自司治至布政司二千五百三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八千一百二十里,至京師一萬一千五百六十里。
漢交趾郡地。唐、宋時,皆為蠻峒地。元置安隆寨,屬泗城州。明永樂元年,置安隆長官司《土夷考》:永樂初,置長官司,以泗城土官岑善忠次子子德世襲長官。弘治四年,為泗城酋岑接所戕殺,自是數為泗城所侵擾。嘉靖初,亂始息。編戶一里,秋米一百四十一石有奇,直隸布政司。今省。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