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恩府東至柳州府賓州上林縣二百五十里,東南至南寧府二百三十里,西南至南寧府歸德州二百五十里,北至慶遠府那地州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五百里,至京師一萬一千三百里。
古百越地。漢郁林郡地。晉、宋以后,皆為蠻所據。唐置羈縻思恩州,屬邕州都督府。宋仍為思恩州,錄邕州遷隆鎮。元屬田州路。明初,屬田州府。永樂三年,改隸廣西布政司。正統五年,改為思恩府,尋升軍民府《土夷考》:洪武初,土酋岑永昌歸附,授世襲知州,時居民僅八百戶,子瑛強勇,有謀略。洪熙間,以武緣白山峒七百戶分屬思恩。宣德間,又以上林淥溪洞八百余戶益之。正統間,從安遠侯柳溥議,升為府,又益以宜山八仙諸峒六百六十戶,尋升為軍民府。弘治中,岑恃兵力,屢寇思城、果化、上林,又攻陷田州,放兵大掠。官兵討之,敗死,因改設流官,其土目叛服不常。嘉靖初,王守仁列其地為九土巡簡司,亂稍弭。其后,九司日熾,府不能制。萬歷七年,督臣吳文華請割南寧府之武緣縣屬思恩,自是遂成巨鎮。弘治中,改同正府編戶二十里,領縣一。今仍曰思恩府。
府土田廣衍,山溪環錯,控臨諸夷,為西土之外險《志》云:府舊治橋利,四面絕壁,署據確,觸之皆芒刺利令砑之石,如在矛戟中,瘴霧昏塞,薄午始開。今治四野平曠,軒豁秀麗,后山起伏蜿蜒,敷為平原,兩水繞山合流,而入巨浸。江水既通,商賈輻輳,益比于內地矣。
思恩舊城在今城西五里,地名橋利。其西北又有舊城,今名寨城,明初思恩州治也。正統七年,岑瑛以府治遐逖,遷于橋利。成化初,始筑城,有門四。嘉靖七年,督臣王守仁奏徙治于荒田,創筑磚城。十七年,大水,城壞,旋復修治。二十一年及萬歷十九年,俱重修。有門三,北面無門。城周三里有奇。
鳳化廢縣府北三十里。正德七年增置,屬思恩府,治以流官。嘉靖七年,王守仁議割武緣止、戈二里益新郡,又議割上林三里移鳳化縣治焉,為犬牙相錯之勢。明年,林富議以三里地遷置南丹衛,遂并鳳化縣裁之,于是府治益孤。三里,在府東百十里。其地在八寨間,平曠博衍,多良田茂林。南丹衛置于此。詳見前上林縣。
獨秀山在舊城東半里。一峰峭立,亦名印笏山。又舊治南有筆架山,五峰并聳。《志》云:舊府城內有仙女山,前有大潭,水光如鏡。其環繞舊治左右者,又有獅子、棲霞諸巖。將軍山,在舊府城西,山勢雄偉,狀如兜鍪。旁有兩峰,峭拔夾峙。
崇武山在舊城西北十里。高峻,為一方之巨鎮。又文筆山,在府西北五里,高插云中。安山,在府北十里,為郡后屏障,土人訛為暗山。又鷹山,在府西北七十五里,臨江屹立。又西有仙跡山,上有池,登其巔可見田疇。
大名山府東南五十里,即大明山也。形勢高廣,接上林、武緣二縣界,遠近群川多出于此。可瀘水亦出焉,下流入于郁江。余見前上林縣。雙馬山,在府西五十五里,二峰昂聳,如駿馬并馳,因名。
都陽山府西北二百余里。山高廣,有泉下注成溪,引流溉田。舊有都陽寨。弘治中,土酋岑作亂,都陽等寨石城十有八所,即此處也。靖遠峰,在府東北,近慶遠府宜山縣界。弘治中,官兵討岑,道出此,登此峰以望賊氛,事平,名曰靖遠。又黃嶺,在府北四十里,其高處有廢壘。
白云巖《志》云:在舊城東北十余里。林壑甚勝,泉自巖出,流成溪澗。又滴玉巖,在舊城西十余里,又西七十余里有通天巖,皆深廣。
清水江在府北。東南流,城中有通津水、橋利水,俱流合焉,下流會于大欖江?!吨尽吩疲捍髾旖?,一名劍江,出大明山,流入武緣縣,沿江立陂以溉田,蓋即可瀘水之別名矣。又府南有朱砂江、粟谷江、淥流江,皆分流并導,有灌溉之利。
洪水江府西北六十里。一名馱蒙江。源出府西北都陽諸山,經鷹山下,又東會于清水江。或以為即清水江之上源。惠泉,在府城西,流經城中而東出,引流灌田。白山鎮府北六十里。正德中,土目王受與田州土目盧蘇合謀煽亂。嘉靖初,督臣王守仁招撫之,尋分思恩地為九土巡司,管以頭目,而授王受白山巡司是也。今府西北六十里有興隆巡司。府北五十里有那馬巡司,隆慶中,移治布咳。府東北七十里有下旺巡司。府東八十里有古零巡司。府東北三百二十里有安定巡司。府西一百三十里有定羅巡司。府西北百五十里有舊城巡司,百六十里有都陽巡司。俱嘉靖六年置。
八仙堡在府東北,即元所置八仙屯也。亦曰八仙峒。本慶遠府宜山縣地。正統中,割屬思恩,置堡于此,仍以八仙為名?!吨尽吩疲罕|五里即靖遠峰。弘治中,討岑,以堡為駐兵之所。淥溪峒,在府東,本上林縣地。宣德中,改今屬。又白山峒,在府南,本武緣縣地。洪熙元年,改屬思恩是也?!吨尽吩?,有在城、荒回、蘇韋三驛,又有古陵驛,今革。武緣縣府南百五十里。東南至南寧府八十里,西至南寧府隆安縣百二十里,東至賓州百五十里。漢領方縣地。梁置武緣縣,屬嶺山郡。隋平陳,郡廢。大業初,以武緣縣并入嶺山縣。唐武德五年,仍置武緣縣,屬南晉州,尋屬邕州。宋因之。元屬南寧府。明初仍舊。萬歷七年,改今屬?!冻且乜肌罚嚎h城,洪武二十四年筑,周三里有奇。編戶十五里。
樂昌廢縣在縣東南。劉宋時,置樂昌郡,治樂昌縣。齊、梁因之。隋廢。唐為晉興縣地,屬邕州。宋初,置樂昌縣,仍屬邕州。景二年,省入武緣縣?!吨尽吩瓶h北有永寧廢縣,誤。
羅波城縣東四十里。正統中,土官岑瑛筑石城于此,中有羅波潭,因名。又東二十里有鏌石城,亦岑瑛所筑。今皆廢。鏌山縣東八十里,即大明山也。延袤甚遠,舊為邕、澄二州之望。又武臺山,在縣東二十里,山后有大章嶺,聳秀冠于一邑。又起鳳山,在縣東九里,平地特起,兩峰軒聳,秀麗如雙鳳之騰霄。獨秀山,在縣南五十里,平地突起一峰,高數十丈。其相近有高峰嶺,高二百余丈,長十五里,南接宣化縣界。
帽山縣西十五里。山形圓聳。又郎山,在縣西北六十里,山狀如人。又西北十里有崢山,上有泉,甚清冽。紫金嶺,在縣南二十里。又南五里有天井嶺,山頂有井。俗傳儂智高敗遁經此,人馬渴甚,穿石得泉。似誤。
南流江縣南二里。源出大明山麓,西流合西江水,南流經宣化縣界會于郁江。西江,在縣西門外,可瀘水支流也。源亦出大明山,其正流經縣西入隆安縣界,支流經城西南合南流江而注于郁江。
博澀寨縣東六十里。有巡司。又縣東五十里有鏌寨巡司,縣北百五十里有高井寨巡司,縣西北百里有西舍寨巡司,縣南四十里又有橫山寨巡司,俱為戍守處。
高峰堡縣南四十里。又縣東百十四里有馬頭堡,百二十里有彭嶺堡,百四十里有扶臺堡。又有暗山堡,在縣南三十里。俱撥兵戍守。
橫桐驛縣東六十里,馬驛也。又縣北四十里有朱砂馬驛,縣西百二十里又有白石馬驛?!吨尽吩疲嚎h南五十里有暗橋,與宣化縣接界。又縣北五十五里有朱砂渡,思恩府境朱砂江所經也。
附見:
武緣守御千戶所在縣治西。本南寧衛前所。洪武二十四年,撥武緣縣守御,仍隸南寧衛。萬歷九年,改屬思恩府。
◇鎮安府東至向武州界八十里,西至交趾廣源州界三百五十里,南至都康州界六十里,北至奉議州界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寧府七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師一萬一千四百九十四里。
古百粵地。漢屬交趾郡。唐為羈縻蠻地。宋于鎮安峒建右江鎮安軍民宣撫司。元改鎮安路。明洪武二年,以舊治僻遠,移建于廢凍州或曰:元上凍州嘗置于此,改鎮安府《土夷考》:洪武初,土酋岑天保歸附,世襲知府,流官守領佐之。三十五年,向武知州黃世鐵侵奪高寨等地,督撫遣兵平之,仍以其地屬鎮安,隸布政司編戶二里,秋米千二百五十石,貢馬。今仍舊。府高峰峻嶺,環帶左右,內撫溪峒《志》云:府壓溪峒二十有八,外控安南,亦形勝處也。
鎮安舊城在府西感馱巖下,即故鎮安峒也。宋時,宣撫司置于此。元泰定三年,鎮安總管岑修廣為其弟修仁所攻,來告,命湖廣行省辨治之,即此地。明初,移置于廢凍州,即今治也。岜筆山府城北。上有數峰相連。又云山,在府城東,峰巒聳拔,上接云霄。其北又有嶺曰雷高嶺。敢山,在府西十里,下有泉流,為布來水。感馱巖府西四百五十里。巖周二十余丈,內有石柱如盤,亦名盤石巖。側有鎮安峒,宋、元時鎮安舊治也。馱命江在府城南。府境之水皆流匯焉,東北歷奉議州界,入于大江。又布來水,在府城北,南流合馱命江。
黑洞水府南二百余里。水出洞中,長流不竭,引以灌溉。又蓮花塘,在府南,其水四時不涸。又那盎陂,在府東三里。皆潴水溉田,為利甚博。布桑泉,在府西百八十里,亦有灌溉之利。
上映洞在府東。元置上映州,屬鎮安路。明初,廢為上映洞。明崇禎十年,復為州,仍屬鎮安府。土官許朝卿管峒事,世守其職。
湖潤寨在府東南。明初,土酋岑元全歸附,授巡簡司,世襲傳至岑穩。隆慶三年,調征廣東,陣歿,其子復繼其職。◇歸順州東北至鎮安府百余里,東至都康州界四十里,南至太平府安平州界七十里,西至交趾界二百余里。宋羈縻蠻地。明初,為歸順峒,隸鎮安府。弘治九年,升為歸順州《土夷考》:永樂中,鎮安知府岑志綱分其第二子岑永福領歸順峒事,傳子瑛,屢率兵報效。弘治中,都御史鄧廷瓚奏:歸順峒舊為州治,洪武初裁革,今其峒主每效勞于官,乞設州治,授以土官知州。從之,仍增設流官吏目一員。后又以瑛子岑璋奏,改隸布政司。從之,仍隸鎮安府。嘉靖初,改隸布政司編戶一里,秋米一百五十石,貢馬。今仍曰歸順州。
歸順江在州北。流入鎮安府,合于馱命江。
祿峒在州西。又州西北有計峒,西南與祿峒接界。元皇慶二年,交趾犯鎮安、歸順二州,陷祿峒、計峒,焚養利州,尋引去。
◇思明府東至廣東欽州界三百里,南至思陵州界八十里,西至交趾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江州界四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寧府六千三百六十里,至京師九千五百二十七里。
古百越地。漢屬交趾郡。晉、宋以后,皆為蠻地。唐置羈縻思明州,隸邕州都督府。宋隸永平寨。元至元二十四年,改置思明路。明初,改為思明府《土夷考》:洪武初,思明總管黃忽都歸附,世襲知府,流官佐之。編戶三里,秋米六百三十七石,貢馬。舊領州七、縣一,領州一。今因之。
府密邇交趾,江山環帶,資為屏蔽。
回團山府治西南十里。以山勢盤旋而名。又府南百二十里有公母山,以山頂有兩峰相對也。摩天嶺,在府南十五里,道出思陵州;又府北十里有風門嶺,皆高峻。
明江在府治南。源出上思州之十萬山,西北流,繞府治而北流百八十里,入龍州之龍江。龍江,即麗江也。
太子泉在府治西?!吨尽吩疲涸偰贤跤懻汲牵瑤熯€思明,士卒飲明江水而病,禱于神,馬跑泉涌,味甘美,汲之不竭,因為井,亦名太子井。明初,建樓其上。
遷隆峒府東二百里,東至上思州五十里。亦曰遷隆寨。宋邕州五寨之一也,為控扼要地。元曰遷隆峒。明洪武初,峒長黃氏歸附。四年,置遷隆峒土巡司,以黃氏世其職。秋米四十石。況村在府西。成化中,思明庶孽黃紹治兵況村,殘思明州及下石西、上石西州,并據府治。弘治十八年,討平之。紹子文昌后肆惡,遷府治于況村,筑城拒命,復討擒之,思明始定?!吨尽吩疲河忻鹘A及永平寨巡司,今革。
下石西州府西百四十里。西至上石西州十五里,北至思明州界三十里。
本蠻峒地。唐置石西州。宋嘉間,分置下石西州,屬永平寨。元屬思明路。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二年,土官閉賢歸附,授世襲知州,流官佐之,屬思明府編戶一里,秋米二十五石,貢馬。今省。
白樂山在州治北。峰巒聳秀,林木蒼翠。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