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水在州西南。流入太平州,合于邏水。《志》云:州南有流水,其下流入于麗江。安平州府西北百十里。東至思城州五十里,西南至龍州二百余里,西北至交趾界百四十里。本西原農峒地古名安山。唐波州置于此。宋皇初,改置安平州,隸太平寨。元隸太平路。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官李郭佑歸附,授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后屬太平府編戶五里,秋米一百九十石有奇,貢馬。今因之。
帽山在州治西北。以山形高聳而名。又西北有星山,亦高峻。顯山,在州東北,又州南有仰山,州北有秀貌山,皆險峻。
隴水在州東北。又有大水、小水并流而南合于隴水,入太平州界合于邏水。《圖經》:州東南有長洲、印洲,州南又有寶洲,隴水與諸川環流分注處也。古鐙隘《圖經》云:在州北。又州西北有兔零隘及兔零峒,又西有那營峒,皆與交趾接境,為戍守處。《志》云:州有煙邦、化隆二洞,亦與交趾接界。
萬承州府東北百五十里。西北至龍英州界三十里,南至思同州五十里,東北至南寧府隆安縣百四十里。
本西原農峒地古名萬陽。唐置萬承州,隸邕州都督府。宋因之,隸太平寨。元隸太平路。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許郭安歸附,授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后屬太平府編戶四里,秋米二百五十石有奇,貢馬。今省。
萬形廢州在州西北。唐所置羈縻州也,隸邕州都督府。宋并入萬承州。
馬鞍山在州治南。以形似名。又南有武安峒。連山,在州北。又州境有香壽山,亦高峻,為州之望。
綠降水在州西南。又州南有布黎水,合流而南經思同州界,入于麗江。思崖泉,在州西五里,有二源,灌田萬畝。又更塘,在州東北八十里,廣數頃,與隆安縣接界。《南寧志》:塘舊屬宣化縣,正德中,為州所侵據。是也。
全茗州府北百六十里。東至茗盈州五十里,西北至龍英州五十五里。
本西原蠻地古名連岡。宋置全茗州,隸邕州《宋志》不載。元隸太平路。明初因之《土夷考》:土酋李添慶歸附,授世襲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后屬太平府編戶一里,秋米一百二十石,貢馬。今省。
端坐山在州治南。以形似名。又州東有獅子山。
澗水在州南。自茗盈州流入境,又東南流入陀陵縣界,注于麗江。《志》云:州東有布顯水,源出茗盈州,流入界,引流溉田,兩州數爭其利。萬歷二年,立石分界,爭始息。
鎮遠州府東北二百八十里。東北至南寧府果化州界百三十里,北至向武州界四十里,南至結倫州五十里。
本西原農峒地舊名古隴。宋置鎮遠州,隸邕州《宋志》不載。元隸太平路。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趙勝昌歸附,世襲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后屬太平府編戶一里,秋米九十九石,貢馬。今省。
天馬山在州西北。又州東南有筆架山。俱高勝。
巖磨井在州治南。水泉清冽,州人皆仰給焉。
思同州府東二百里。東南至羅陽縣百里,北至永康州六十五里,西北至萬承州五十里。
本西原蠻地舊名永寧。唐置思同州,屬邕州都督府。宋隸太平寨。元隸太平路。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黃克嗣歸附,授世襲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后屬太平府編戶四里,秋米八十石有奇,貢馬。今省。
明山在州治東。巖穴相通。其在州治北者又有敦厚山。又馬鞍山在州東,金星山在州西,俱高峻。《志》云:州境有壽桃峰、頓笏峰,皆以形似名。麗江在州南。自左州流入境,又東入陀陵縣界。州西又有淥零水,流入麗江。
茗盈州府東北百六十里。西至全茗州五十里,東北至結安州七十里。
本西原峒地。宋置茗盈州,隸邕州《宋志》不載。元隸太平路。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李鐵釘歸附,世襲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后屬太平府編戶一里,秋米一百三石,貢馬。今省。
帽山在州北。州北又有獅山。皆以形似名。
澗水在州東。自結安州流入境,又西南流入全茗州界。又布顯水,在州北,亦西南流入全茗州,合于澗水。龍英州府北二百十里。東南至全茗州五十五里,南至養利州六十里,西至鎮安府上映洞界六十里,北至向武州界五十里。
唐羈縻蠻地舊名英山。宋為龍英洞,屬邕州。元置州,隸太平路。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官李世賢歸附,割上懷地益之,世襲知州,流官佐之,后屬太平府編戶二里,秋米三百七十五石,貢馬。今仍舊。
上懷廢州在州西南。元置。明初廢。
牛角山在州治東。以山巖相對形如牛角也。又巖山在州南,筆架山在州西北,俱高聳。
通利江在州治前。其源有三:一自州西北境流入,一自西南境流入,一自筆架山流入,俱至州治前合流,經養利州,歷崇善縣,入于麗江。
結安州府東北二百二十里。東北至都結州九十里,北至結倫州十五里,西南至茗盈州七十里。
本西原農峒地舊名營周。宋置結安峒,隸太平寨《宋志》不載。元升為州,隸太平路。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張仕榮歸附,世襲知州,流官吏目佐之。今仍屬太平府編戶一里,秋米七十八石,貢馬。城門山在州治東北。以壁立如門也。州北又有石人山,州南有石牛山,皆以形似名。
堰水在州西南。或曰即澗水也。自都結州流入境,土人堰水以溉田,因名。堰水南流,入茗盈州。結倫州府東北二百三十里。東至都結州八十里,南至結安州十五里,北至鎮遠州五十里。
本西原農峒地舊名那兜。宋為結安峒地。元置結倫州,隸太平路。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洞長馮萬杰歸附,世襲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后屬太平府編戶一里,秋米百二十石,貢馬。今省。
倚坐山在州治北。以形似名。又州治西有兜鍪山,其并峙者曰高寺山。
布卑水在州東。自都結州流入境,又西南入結安州界,合于堰水。
都結州府東北三百三十一里。西至結倫州八十里,西南至萬承州百八十里,東南至南寧府隆安縣七十里,北至田州上林縣界五十里。
本西原農峒地舊名渠望。宋為結安峒地。元置都結州,隸太平路。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農威烈歸附,世襲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后屬太平府編戶一里,秋米九十八石,貢馬。今省。
印山在州治南。山形方正如印。又青云山,在州北,以高聳入云而名。
布卑水在州治南。流入結倫州界。《志》云:澗水出州境山中,西南流入結安州,即堰水也。
上下凍州府西二百二十里。東至龍州四十里,西南至交趾界百里。
本西原農洞地舊名凍江。宋置凍州,隸太平寨。元分上凍、下凍二州,隸太平路;旋合為一州,隸龍州萬戶府。明初,仍曰上下凍州《土夷考》:洪武初,土官趙帖從歸附,世襲知州,流官吏目佐之,屬太平府編戶一里,秋米百有二石,貢馬。今省。
八峰山州西二里。八峰并聳。又州治北有青連山,自交趾廣源州發脈,西連州境。今詳見太平府。拱天嶺,在州南十里。山高峻而長,綿延百余里,東南接交趾界。峰頭皆北向,因名。
大源水在州北。源出八峰山,東北流入于麗江。
思明州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東至思明府百里,南至西平州百二十里,西至交趾界百里。
本羈縻蠻地。宋置思明州,屬太平寨。元屬思明路。明初,屬思明府《土夷考》:洪武初,土酋黃鈞壽歸附,授世襲知州,本思明府土酋同族也。成化中,思明府黃煽亂,謀奪州,四傳至黃泰,竊據州地。萬歷中,其裔黃恩隆復與思明府土官黃承祖爭地相仇,因改屬太平府。萬歷十一年,改屬太平府編戶一里,秋米六十一石,貢馬。今仍曰思明州。
逐象山在州東。回環甚遠,為州屏障。
明江在州東北。自思明府流入境,又東入龍州界。《志》云:州有太子泉,下流入于明江。
陀陵縣府東二百四十里。東至羅陽縣六十里,北至思同州五十里。本西原農峒地,舊名駱陀。宋置陀陵縣,隸古萬寨。元隸太平路。明洪武初,土官黃富歸附,世襲知縣,以流官典史佐之,仍屬太平府。編戶四里,秋米一百六十七石,貢馬縣今省。
淥空山在縣治東。山下有水,引以溉田。又那寰山,在縣南。縣北又有駱陀山。
麗江在縣南。自思同州流入境,又東入羅陽縣界。《志》云:澗水在縣西北,自全茗州流入境,而注于麗江。《志》云:縣舊有馱柴驛,萬歷中革。
羅陽縣府東三百里。東南至南寧府新寧州百里,西至陀陵縣六十里。本西原農峒地,地名福利。唐置羈縻羅陽縣。元和末,裴行立攻黃峒蠻,得其地。長慶初,邕州刺史李元宗復以其地歸蠻酋黃少度,遂沒于蠻。宋復置羅陽縣,屬遷龍寨。元隸太平路。明洪武初,土官黃宣歸附,世襲知縣,以流官典史佐之,仍屬太平府。編戶一里,秋米一百五十五石,貢馬。縣今省。
青山在縣治東。其在縣西北者又有白虎山。《志》云:縣西北有白面山。隆慶五年,土酋黃金彪作亂,官兵討之,彪奔隴悶村白面山箐中,既而食盡,乃就縛處也。
麗江在縣南。自陀陵縣流入界,又東入新寧州境。馱排江,在縣西。自永康州東南流入縣界,注于麗江。《志》云:縣有隴茗驛。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