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見:
南寧衛在府治西,洪武二年建。又馴象衛,在橫州治東,洪武二十一年建。
歸德州府西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思恩府二百五十里,西北至田州三百里,東至隆安縣六十里。
唐羈縻蠻地。宋熙寧中,置歸德州,隸邕州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明初,屬田州府洪武二年,黃隍城歸附,授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為田州所侵鑠,請隸南寧府。從之,仍以黃氏世其職。弘治十八年,改今屬編戶一里,秋米一百十石。州今省。
歸峰山州治西。山勢有趨歸之狀,因名。大江在州西南。自奉議州流入境,又東入隆安縣境?!吨尽吩疲褐葜挝髂嫌腥鳂?,即大江所經也。
潤山堡《圖經》云:在州東。又州西有丹良堡。
果化州府西南三百二十里。西北至田州三百五十里,東北至歸德州百里。
唐羈縻蠻峒地。宋為羈縻果化州,仍隸邕州。元屬田州路。明初,屬田州府洪武二年,土官趙榮歸附,授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弘治中,為田州所侵鑠,改隸南寧府,仍以趙氏世其職。弘治十八年,改今屬編戶一里,秋米一百四十石。州今省。忠州府西南四百余里。西至思明府百余里。
唐羈縻蠻地。宋置忠州,屬邕州遷隆寨。元屬思明路。明初,屬思明府《土司考》:忠州土官黃姓,其先江州之族。明初,黃威慶率子中謹歸附,授威慶江州,中謹忠州,各世襲。隆慶中,知州黃賢相與思明土官黃承祖爭四都地,賢相擅命侵據,官兵討擒之,因改州屬南寧府,仍以賢相子有翰世其職。隆慶三年,改屬南寧編戶一里,秋米二百一十石,貢馬。今仍屬思明。
下雷州府西五百八十里。西北至鎮安府百三十里,南抵太平府安平州界百二十里,西抵交趾界二百里。
唐羈縻蠻地。宋置下雷州。元因之。明初為下雷峒時州印失,因廢為峒,屬鎮安府。嘉靖四十三年,改屬南寧府《土夷考》:下雷峒長許永通,明初歸附,調征有功,世襲峒長。嘉靖十四年,復得舊印,仍號下雷峒,后改今屬。萬歷中,以地逼安南,升下雷州,授許應為土官,流官吏目佐之。萬歷十八年,升為下雷州編戶一里,秋米百石。今省。
◇太平府西南至交趾界二百四十五里,南至江州界六十五里,西至龍州百八十里,北至向武州界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五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六千九百八十里,至京師一萬四百二十五里。古南粵地。漢屬交趾郡地名麗江。晉、宋以來,為夷獠所據。唐為羈縻蠻地《志》云:即西原蠻地也,隸安南都護府。其后,或臣或叛。宋平嶺南,于左、右二江溪洞立五寨,此為太平寨與古萬、遷隆、永平、橫山四寨為五也。五寨各領州縣溪洞,屬邕州。元初,仍為太平寨,后改置太平路,控制左江州縣溪洞。明洪武二年,改為太平府《土夷考》:元至正間,太平路為上思酋黃英衍所據,遷路治于馱盧村。洪武元年,歸附,因改路為府,設流官知府統之,復遷府治于麗江。編戶三里,秋米二千石有奇,領州四、縣一,又羈縻州十四、縣二。今仍曰太平府。府內環溪峒,外達交趾,山川圍繞,為西南之藩翰。
崇善縣附郭。宋置羈縻崇善縣,隸古萬寨。元隸太平路。明洪武初因之,土酋趙氏世襲。宣德間,改流官。嘉靖十九年,遷入郭內。編戶十六里。
太平城今府城。一名壺城,以麗江自西北來經城南復折而東北屈曲如壺也。元末,徙治馱盧,在今城東北三十里。洪武初,復還舊治。六年,創筑府城,以磚。永樂六年,易以石。正德十四年,復修筑。隆慶六年,水泛城淹,旋復修治。萬歷三年,復營繕。舊有門五,正德末塞西南一門,今為門四。東、西、南三面皆據河為險。城周不及四里。
崇善廢城府西北五十里。古名崇山。宋置崇善縣,隸古萬寨。元隸太平路。明洪武初,土官趙福賢歸附,子暹襲。宣德間,暹叛,攻破左州,占據村峒四十余所,帥臣顧興祖討誅之,始改流官。嘉靖初,徙入郭內。今故址猶存。
將軍山在府城東。山勢聳立,如武士然。或謂之衣甲山,今名文奎山。又金柜山,在府城東隔江,山形如柜,其中虛明,可容百人。筆架山,在城東一里。其北曰{勞}山、筋竹山,上多產竹,故名。又城東三里曰蛾眉山,屹立云表。其并峙者曰白云山,方巖連亙,如玉屏然。有七洞相連,而白云最勝。其相近者又有尖峰,峰尖而秀,如卓筆然。燈架山府北四里。高聳尖秀,望之巍然。又鰲頭山,在府東北四里,屹立江心,形如砥主。其西即峨眉山也。每春夏,波濤沖激,有聲如雷,俗名雞籠山?!吨尽吩疲撼潜比镉惺T,其石突立江上,中通如門。又有感谷,在城西北一里,上有進寶石,下瞰江流,狀如石闕。
青連山府北十里。山勢綿亙三百余里,峰巒紛列,青翠相連。其陽青山巖,高闊深邃,奇勝不一。巖中之土可以煎硝,郡人取之。又北四十里曰盤環嶺,純土可耕,望見太平、安平二州,一名望州嶺。
崇官山舊縣北二里??h因以名。或云即古崇山,舜放兜處,傳訛也。《一統志》舊縣南二里有環嶺,蓋即盤環嶺矣。
府前江在府城南,即麗江也。亦曰左江。發源交趾界廣源州,合七源州之水,歷憑祥州、思明州、龍州、下凍州,會崇善縣水,經府城西,環繞城南而東北出,歷左州、思同州、陀陵縣、羅陽縣諸境,又南入南寧府界,至合江鎮,與右江俱入于郁江。舊縣江在府西北。一名崇善江。合思城州、太平州諸水,流經故縣北,又東南入于麗江?!吨尽吩疲号f縣東又有崇善水,出崇官山,與崇善江合流。
龍馬泉在府治南。水色清碧,南流入麗江。又有廣濟泉,在青連山北?!吨尽吩疲喝诟倍?,皆有溉田之利。
壺關府北三里。府城三面臨江,惟北通陸,江流屈曲,形如壺口。正德三年,置關于此,用石筑,東西跨河,為城北之保障。關外一里有隴口嶺,與關城為唇齒。又有保障關,在府東北四十里。威震關,《志》云:舊在衣甲山下,一名伏波關,相傳馬伏波征交趾時所筑。又舊有南關,近交趾界。今皆廢。
府前渡在城南。一名南門渡。自府境達思明府思陵州、上思州、忠州、江州之路,皆出于此。又有歸龍渡,一名中渡,在府城東。又城西有上郭渡,城東南有下郭渡。皆麗江津口也。左江驛,在府城東南,與下郭渡相近。
附見:
守御太平后千戶所在府治東。洪武五年建,隸南寧衛。
左州府東北百里。東至永康州百里,南至江州八十里,東北至萬承州五十里。
舊蠻峒地古名左陽。唐置羈縻左州,隸邕州都督府。宋仍曰左州,隸古萬寨。元改今屬。明初,亦為羈縻州《土夷考》:洪武初,土官黃勝爵歸附,世襲知州。天順中,以爭襲相仇殺。成化中,始改流官。弘治、正德中,余黨屢作亂,皆討平之。成化十三年,改同正州,仍屬太平府編戶四里,秋米二百三十石有奇。今因之。左州舊城在州東十五里,地名龍村。正德十三年,遷于古欖村,即今治也。有土城,周四里。金山州西北二里。有通幽巖,奇峰錯峙,怪石環列。稍北有流霞峰,最高,登之則八表在目。又有雙清、獨秀諸峰,聯絡環向,亦州之勝概也。又銀甕山,在州西五里,臨江,上有洞。又州西南有華父山,泉石甚勝?!吨尽吩疲褐菽祥T外有天登山,兩山峙立,言其高可登天,故名。云巖山州東南二十里。巖有二層,平廣如一,一名云洲山,亦名落城巖。又傳感山,在州東南八里之布亮村,奇峰對峙,一水中流,水隔處架槎以渡,巖洞泉石,類皆幽勝。柏嶺,在州南三里,一名北山巖,中虛敞,可容百人。麗江在州南。自府東流入境,又東入思同州界。州治南又有橋龍江,源出陀陵縣之三清山,西南流合諸山溪水,經龍、光二村,環州治而南入麗江。
龍泉州東二里。高山連絡,一石卓峙,泉涌其下,四時不竭,匯而為池,北流合于橋龍江。州民引流灌溉,凡數百頃。
馱樸驛在州東沿江村?!吨尽吩疲褐輺|境有龍頭隘,舊設以防陀陵盜賊出沒;南有懷拔隘,舊防江州、新寧流盜攻劫。今皆廢。
養利州府北百五十里。西至思城州界二十里,東至全茗州界三十里,北至龍英州六十里。
舊蠻峒地古名歷陽。唐置羈縻養利州,屬邕州都督府今《唐志》不載。宋屬太平寨。元隸太平路。明初,亦為羈縻州《土夷考》:洪武初,土官趙日泰歸附,世襲知州。宣德三年,其裔趙文安侵掠鄰境,服辜,因改流官。宣德七年,改同正州,仍屬太平府編戶二里,秋米一百四十八石有奇。今仍曰養利州。
養山州西北三里。綿亙甚遠,蒼翠蓊蔚,州蓋以此山及利水名。又西四里有金馬山,玲瓏聳峙,為州之勝。武陽山,在州東三里,有武安洞,武陽水出焉?!吨尽吩疲褐葜文嫌泄裴陨?,州治西又有小印山。兩山相望,僅隔一里。
通利江在州北。自龍英州流入界,又西南入崇善縣界合崇善江。利水,在州西一里。《志》云:源出思城州,東流入境,合于通利江。
武陽水在州南。源出武安洞,洞中水滴成溪,亦曰洞溪,西南流至州南,有瀑布泉流合焉,下流亦匯于通利江。溉田甚廣。
永康州府東北二百里。西至左州百里,南至思同州六十五里,東北至南寧府隆安縣百里。
舊蠻峒地古名康山。宋置永康縣,屬遷隆寨。元隸太平路。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官楊榮賢歸附。成化八年,其裔楊雄杰糾合峒賊劫掠宣化縣,總兵趙輔討誅之,因改流官。萬歷二十八年,升縣為州,仍屬太平府編戶一里,秋米四十石有奇。今仍曰永康州。
凈瓶山州東二里。平地突起一峰,如瓶立。又州西北有鳳凰山,西有白虎山。
馱排江在州西。山溪諸水匯而為江,南流至羅陽縣境,下流入于麗江。綠甕江,在州西南。源出州北綠涳山,西南流合思同、羅陽諸水入于麗江。上石西州府西南三百三十里,東至思明府百五十里,西至交界百三十里。古蠻峒地。唐置羈縻石西州,屬邕州都督府。宋初因之。嘉間,改為上石西州,屬永平寨。元屬思明路。明初,并入思明府。永樂二年,復置《土夷考》:上石西州土官趙姓,明初歸附。既而更趙、何、黃三姓皆絕,始改流官。成化中,知州殷輿為土人毒死,厥后蒞職者多寄孥于太平,承使令之乏而已,其州地則為思明土酋黃氏所據。嘉靖中,州雖屬官,而蒞職者曠廢如故。萬歷十九年,知州孫繼先復新州治,赫然更始,既而復為蓁莽。論者謂以土官轄流官,事體非便,乃改今屬。萬歷二十八年,改屬太平府編戶一里,秋米三十石。州今省。
古望山在州北。山勢嵯峨,可以望遠。又白馬洞,在州南三十里,中甚宏敞。
明江在州東。自思明府界西北流經此,又西北入龍州境,注于麗江。
太平州府西北八十里,東至左州九十里,東北至養利州百二十里。
舊蠻峒地古名瓠陽,即西原農峒地也。唐為羈縻波州地,屬邕州都督府。宋為太平州《宋志》不載?;蛟患次鬓r州,隸太平寨。元隸太平路。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官李以忠歸附,世襲知州,設流官吏目佐之,后屬太平府編戶四里,秋米二百三十九石,貢馬。今仍曰太平州。
龍蟠山州西二里。以山勢盤繞而名。又州東有坡高山,綿延昂聳。板棧山,在州南里許。州北又有巖傍山?!吨尽吩疲褐葜我运纳江h繞,稱為形勝。
邏水在州西。自南寧府下雷州發源,東南流入境,環繞州治。又有隴水,自安平州發源,東南流入境。又教水,自思城州發源,南流入境。俱合于邏水,三水同流,經崇善縣入于麗江。
思城州府西北百里。西南至太平州三十五里,北至南寧府下雷州界七十里,西至安平州五十里。
本西原農洞地。唐置思城州,隸邕州都督府。宋分置上思城、下思城二州,隸太平寨。元屬太平路。至正中,并為一州。明初因之《土夷考》:洪武初,土酋趙雄杰歸附,世襲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屬太平府編戶二里,秋米一百八十六石有奇,貢馬。今省。
龍級山在州治西南。山蟠旋高峻,層級而上。又州治南有隴馬山,高聳如馬。弄限山,在州北,峻險難越?!吨尽吩疲褐菥秤钟嗅卑?、普眉諸山,皆雄勝。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