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澤廢縣州西四十里。唐武德四年,置蒙澤縣,屬簡州。貞觀十二年省。又嶺山廢縣,在州西北百里。梁置縣,為嶺山郡治。隋平陳,郡廢,改曰嶺縣,屬簡州。開皇十八年,復曰嶺山縣。大業初,屬郁林郡。唐屬橫州。貞觀十八年,省入寧浦縣。
秀林山州西南十里。一名盛山,以林木秀郁而名。又古缽山,在州北七里,山形圓聳。其左曰九珠山,右曰九鳳山,以山勢聯絡飛舞而名。《志》云:古缽山,州之鎮山也。長寨山,在州東二十里,形如執笏,一名將軍山。又城東北二十里有羅蠶山,平地突起,其形如蠶。寶華山州南二十里。山勢高秀,背有雷公嶺,泉出如練。又南三十里曰洪崖山,山之東麓接廣東靈山縣界,置堡其上,為守御處。
烏滸山州東六十里。昔烏滸蠻所居之地,亦曰烏浦。后漢建興三年,郁林太守谷永招降烏浦人十余萬,開置七縣。熹平末,合浦、交趾烏浦蠻反。光和四年,刺史朱破之。蓋是時烏滸于諸種蠻為最盛也。杜佑曰:烏滸在南海之西南、安南府北,屬朗寧郡界。劉句曰:今貴州郁平縣,漢郁林郡廣郁縣地,古西甌駱越所居,谷永招降烏滸,即此地也。今山與貴縣界相近,亦謂之烏蠻山。《郡志》:山本名烏巖,南漢主名巖,因易為蠻,非是。山下有烏蠻灘。東山,在州東南八十里,高數千丈,盤紆百余里,多樟楠之材,武流水出焉。
震龍山州北百里。山頂有潭,分流為五溪。《志》云:橫、淳、賓、貴諸山之脈皆起于此。又天堂山,在州西南百里。其并峙者曰石榴山,山高聳,登其巔,見廣東欽州靈山縣境。崆峒巖,在州東三十里,石洞玲瓏,一名五星巖。又東十里有鳳凰巖,石壁臨江,巖室深廣。又登高嶺,在州城西北隅,上有敵臺,景泰二年建。
郁江在城南。自永淳縣東流至此,環抱州城,其形如月,謂之月江。又東入潯州府貴縣界。《志》曰:州西南五十里為橫槎江,中有灘,亦名橫槎灘,亦曰橫浦,相傳昔有浮槎至此。而名州曰橫州,以此也。經州東二十里為月林灣,又東四十里歷烏蠻灘,灘極險,延亙三十余里。又東二十里為鱷江,以旁有鱷魚穴也。皆郁江之異名矣。余見大川右江。清江州東十里。源出州北,經六麼山下,又南有從化水流合焉,注于郁江。又古江,在州東十六里,源出震龍山,經州北六十里之綠藍陂,下流至烏蠻驛入于郁江。武流江,在州東南二十里,源出廣東靈山縣界,北流經東山麓,又北合于郁江。又陳埠江,在州西南十里,源出欽州界,經靈山縣入州境。商人販竹木谷粟之利,多取道于此,達于郁江。《志》云:州東五十里有苦竹水,旁多苦竹。又州西五十里有泠水。下流俱注于郁江。
太平關州南隔江二里。成化四年建。《志》云:州西四十里有南鄉巡司,州東六十里又有古江口巡司,旁有烏蠻水驛,置于烏蠻灘上。又州門驛,在州治西。海棠橋遞運所,在州城西一里,洪武中建。
武思營在州東,近貴縣武思江口。馴象衛撥兵戍守。又六莊堡,在州東南五十里。州境又有洞口堡、楞佛堡。
永淳縣州西百三十里。北至賓州百四十里,南至廣東靈山縣界百三十里。漢郁林郡廣郁縣地。隋為寧浦縣地。唐武德中,置永定縣,為淳州治。天寶初,曰永定郡。乾元初,復為淳州。永貞初,改曰巒州。宋開寶五年,廢巒州,以永定縣屬橫州。熙寧四年,省入寧浦縣。元三年,復置,更曰永淳縣。元因之。明初,屬潯州府。洪武十年,屬南寧府。十四年,仍隸橫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七里。
廢巒州在縣北。《新唐書》:唐武德四年,置永定縣,并置淳州。劉句曰:淳州失起置年月,或以為開元中所置也。后又改曰巒州。咸通二年,安南陷邕州,經略使李弘源奔巒州,即此。五代時,南漢亦曰巒州。宋廢。《城邑考》:縣本治江北,元至正十二年,以峒賊亂,遷于三洲村。明洪武三十一年,復以寇亂,遷江南岸。天順八年,始筑土城。成化八年,復以寇亂,始以磚石,開濠環之。嘉靖三年及十四年,又復修筑。《邑志》古淳州在縣東百里,又云巒州在縣北六十里,皆誤。
武羅廢縣縣北八十里。唐置,屬淳州。宋開寶六年,廢入永定縣。又靈竹廢縣,在縣東七十里,亦唐置,屬淳州。宋初廢。今縣有武羅、靈竹二鄉。《邑志》:縣南七十里有南里廢縣,唐置,旋廢。今正史不載。
掛榜山縣治西北隅。城環其上,石壁臨江,亦名屏風山。下有珠巖,俯臨水涯。《志》云:城北二里有萬松山,一名印匣山,亦曰赤石嶺。又有佛子嶺,在縣東二里。
高尖山縣北二十里。高聳接天。又天堂山,在縣西三十里,峰巒峻拔。又司中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山深林茂,中多名材。縣北五十里又有滕塘山,山多林木。其相近者曰大人嶺,嶺高聳,上有古寨,鄉人避寇處也。
盤龍山縣東北七十里。山形蟠繞。又火煙山,在縣南三十里,峰巒高峻,煙霧蒙朧,狀如火煙。魚流山,在縣西六十里,濱江潦漲湍急,魚輒隨流而下。又龍隱巖,在縣西十五里,巖壑甚勝,一名聚仙巖。又朦朧窟,在縣東二十里,石窟中容數百人。
郁江在縣城西。自宣化縣東流入縣界,歷縣北,復繞城而西南,又折而東入橫州界。中有牛練灘。《志》云:灘在城南十七里。又有三洲,在縣西南十里水中,有三洲突起,舊縣嘗治此。水東江在城東一里。一名四嶺江。自橫州北境流入縣界。又東班江,在縣東北五里,源出橫州震龍山,其別源出賓州界,經縣西北二里,俱入于大江。秋風江,在縣西南三十里,一名馬卯江。《邑志》:江有二源:一出廣東靈山縣界,一出宣化縣界,俱流入大江。
莫大湖縣東二十里。又清湖,在縣東五十里。《志》云:縣北六十里有平旺潭,今筑壩運谷于此,為軍興之資。火煙溪,在縣東三十里,源出廣東靈山縣。又蓼江溪,在縣北五十里,源出橫州震龍山。下流皆入于郁江。
火煙驛縣南六十里,水驛也。舊名羅幃站。明初,改今名。又縣城南有縣門驛,亦作永淳驛。《志》云:縣東北六十里有修德鄉巡司,景泰間,遷于縣西。又縣北有武羅鄉巡司,縣南有南里鄉巡司,皆置于廢縣治云。淥境堡,在縣西十五里江濱。又西十里有石洲堡。《志》云:石洲西十五里曰伶俐堡,又西二十里曰天窩堡。二堡在宣化界內,而工食則取給于縣。蓋縣境上流之衛也。
新寧州府西二百里。西南至忠州二百里,西至江州界百八十里,西北至太平府羅陽縣百里。
古蠻峒地。唐貞觀十二年,清平公李弘節招撫降附,開置籠州。天寶初,曰扶南郡。乾元初,仍為籠州,尋復荒塞。明嘉靖中,洞民黃綱率眾歸款。隆慶六年,始置新寧州《志》云:州境舊為四洞,地介宣化縣及思明、江州、忠州間,后為思明及忠州所占據。嘉靖十八年,洞民黃綱請內屬,因改四峒為四都:曰武黎、曰華陽、曰沙水、曰吳從,設四都營屬南寧府,使黃綱等掌其地。隆慶中,思明、忠州爭取四都地,忠州黃賢相擅命據守,剽掠村落,官兵討擒賢相,尋建州,治沙水都定淥峒,以三都地屬之,屬南寧府。今因之。
武勒廢縣在州東。唐置籠州,治武勒縣。勒,或作勤。唐末,沒于蠻。今州城,隆慶六年筑。萬歷十三年,易以磚石。有門四,城周四里有奇。
武禮廢縣在州境。唐籠州,兼領武禮、龍羅、扶南、龍賴、武觀、武江六縣,后皆廢。宋置羈縻武黎縣,屬邕州。武黎,即武禮之誤也。元廢。今為武黎都。龍賴,或作龍額。華陽廢縣,在州西南。元置,屬思明路。至元二十九年,上思州土酋黃圣許作亂,結交趾為援,陷江州、忠州及華陽縣,尋敗走交趾。明初,縣廢。今為華陽都。西原廢州在州西南。又西接太平府境,皆古西原蠻地。唐上元初,桂州經略使邢濟奏破西原蠻二十萬眾,斬其帥黃乾曜等。大歷六年,西原蠻張侯、夏永等陷容州及郁林州,容管經略王翊討平之,因置羈縻西原州,屬安南都護府,尋復入于蠻。《新唐書》:西原蠻居廣、容之南、邕、桂之西,北接道州、武岡,西接南詔,依阻洞穴,綿地數千里,有寧氏相承為豪。又有黃氏居黃橙峒,其屬也。天寶初,黃氏強與韋氏、周氏、儂氏相唇齒,為寇害,據十余州,既又逐韋、周于海濱而奪其地。今州境諸土豪大抵皆黃氏之裔云。
印山州南一里。其上有玄天洞,石峰突起,寬敞可容百人。三峰山,在州北。三峰并峙,環列如屏,俗名筆架山,下有金雞巖。又北二十余里有朝冠山,澗水出焉,流入大江。
獅巖洞州西北十里。山半有洞,洞口寬數十丈,稍入則邃曲空曠,稱為奇勝。又犀牛洞,在州西十里,洞最空明,池水清澈。石人埠,在州東五十里,接宣化縣界。有石如人,卓立水濱。
大江在州城北。自奉議州流入境,又東入隆安縣界。《志》云:州西五里有鲇魚灣,大江經此,群峰壁立,一石下垂,狀若鲇魚。又有回瀾石,在州西一里,巨石突出橫江,江水為之西折。州西半里又有石龍洲,連亙千余丈,橫截江流,三面背水,中一白石,長數十丈,出地不過尺許。
麗江州南二里。《志》云:自太平府羅陽縣流入境,又東入宣化縣界,即府西南境之左江也。
凌山驛在州西。舊在宣化縣西五十里。萬歷三年,改屬州,移于州治南。十五年,復徙置于西門外。申峒在州南。宋嘉五年,交趾與申峒蠻寇邕州,廣西經制使余靖討平之。又黃峒,在州西,即西原蠻巢穴也。一名黃橙洞。唐大歷以后,黃峒蠻屢為亂。元和末,裴行立攻黃峒蠻,破之,既而復熾。長慶二年,邕州刺史李元宗懼罪奔黃峒,蓋遁入蠻中也。
上思州府西南三百里。西至思明府二百五十里,東南至廣東欽州界七十里,西南至交州偏村界一百里。
唐初羈縻蠻洞地,尋置上思州,屬邕州都督府。宋屬邕州遷隆寨。元屬思明路。明初因之《志》云:洪武元年,土官黃威慶率子中榮內附,以州授中榮。成化末,其孫瑛以罪死,族黨爭襲作亂。弘治中,改流官。正德中,余黨黃Α等復為亂。嘉靖初,討誅之。弘治十八年,改屬南寧府編戶二十里,秋米六十七石。今仍曰上思州。
上思州舊城在今州南隔江。峙武嶺之麓,有土城。弘治十八年,遷州治于江北,改筑州城,即今治也。嘉靖十五年、二十三年,復增拓之。三十五年,又復營治。有門四,城周四里有奇。獅山州北二里。蹲踞若獅。一名思山,州因以名。其并峙者曰文嶺山,亦曰三臺山,山陰五里有溫泉。望州山,在州北十里,官路所經,俯瞰州治。其相接者曰淥王山。又北二十里曰北梯嶺,路險若梯。
棟銅山在州東。有三百谷口。又朝拜山,在州南,一名六馬嶺,其形如拜。鳳凰山,在州西十里,北接王侯山,上有廨址,一名王侯寨。又蕾淋山,在鳳凰山西。嘉靖初,官兵討黃Α,屯營于此。州西十八里又有達追山,亦曰排湯嶺,四周石壁,泉流如瀑布,下注成溪。
東香山州北四十里。山最高險,下有弄懷巖,巖峻洞深,怪石層疊。其東曰美麗巖。又大吉山,在州東七十里,俯視群山,草木蔽芾。其相接者曰幞帳山。十萬山,在州西南八十里,群峰Лヴ,百溪分注,明江之源出焉。
四方嶺州西三十里。山勢陡拔,四面方正,上有天池,溉田甚遠。峙武嶺,在州東南。其東峰高百丈,上有土城,相傳馬伏波所立。山之麓為甘燕巖。其對峙者又有胡峙嶺、回車嶺,上皆有土城。又獨秀峰,在州東南五里。峰后三里有獅子潭。州西八里又有明麗峽,兩山相麗,明江水出其間。
明江州南一里。源出十萬山,東北流,至州西南五里匯為葫蘆潭。亦曰龍跳溪,一名板龍溪。江流兩分:一西流入思明府界,一東流經州南,又東至古萬寨與小江合。《志》云:州南有龍潭,一名汪水潭,亦明江所匯也。
小江在州東南。即源出峨利州之右江也。流經州境,入宣化縣界。又上漁江,在州西南,亦東流至古萬寨合于小江。漁,亦作愚。馱龍溪,源出州北龍嶺,南經獅山,繞流而南合于明江。又馱造溪,源出州東十里東曉山。州西又有馱槐等溪,源出鳳凰山。皆流注于明江。
馱桃溪縣北二十里。一名馱白溪。源出東香山。又有剝鄧溪,出州西三十五里弄樸山。淰況溪,出州東二十里蕾西山。下流皆入明江。那板溪,在州西南,與淥浪、淥郁等溪俱出十萬山,流匯于明江。
那馬堡在州東。又東南有那洞等堡。又耿槐堡,在州南。相近又有那嶺等堡。又南有那提堡,接交趾界。弄槐堡,在州西。又西有那麻、佛子等堡,接忠州界。西南有那奔堡,近思明府之遷隆洞,常為峒酋所侵軼。又州北有淥骨等堡。皆戍守處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