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廢縣在府東南。唐貞觀九年,置崖山縣,屬柳州,后改屬宜州。宋景三年,縣廢。富安廢監,在府南百六十五里,宋置此以采朱砂,后廢。《宋志》:宜州有羈縻監二:曰富仁,曰富安,其地蓋相近。《通志》:府北三里有鐵城,宋寶中筑。又有廢寶積監,在府西二百二十里。廢玉田場,在府西南百三十里。皆宋置。
宜山府城北一里。群山皆高大,此獨卑小,下臨龍江,宜于登眺,因名。唐以此名州。宋復以此名縣。又天門山,在城北二里,兩峰如筍,律參天,亦曰天門拜相山。其相近者又有盧山,與府治對峙。南山,在城南五里,巖洞軒敞如屋,洞中有石龍,鱗甲宛然,因名。龍隱洞山之左曰白云巖。又九龍山,在府西南六里,山有九龍洞,洞口有潭,深不可測,引流為陂,資以溉田?!吨尽吩疲壕琵埥?,在府西八里。會仙山府北二十里。有白龍洞,一名北山,盤曲數里,中多佳勝?!锻ㄖ尽罚荷皆诔潜币焕?。日山,在府東隔江九里,圓聳特立,拱峙郡城。又有月山,在府西二十里。
小曹山府東三十二里。下有潭,今筑為寨,名水寨。又馬蹄隘山,在府南二十里。其并峙者曰鰲山。香爐山,在府西六十里德勝鎮。其并峙者曰文筆山、屏風山。又有羊角山,在府西六十里河池所。皆以形似名?!吨尽吩疲焊魇謇镉杏^洞,以靈異稱。龍江在府城北。自貴州獨山州流經天河縣境,又東南流經城北,復折而東流,至柳州府柳城縣,又東南合于融江,即右江別源也。其兩岸石筍峭立,湍流迅急。洪武二十九年,拓郡城,北倚龍江為險,而東、西、南三面平曠。弘治二年,始環城為濠,引官陂水注之是也。余詳大川右江。
小江府東北六里。源出西北諸蠻峒,經天河縣界,合于龍江。又洛蒙江,在府南六十里,源出忻城縣山中,東北流經此,下流亦注于龍江。金水,在府北。《志》云:龍江自天河縣折而南,與金水諸川合流至城北。是也。
官陂府南六里。堰水分流東西灌溉,匯流城南,引入飲軍池。弘治初,郡守王溥嘗疏治之。飲軍池,在城南。宋景德間,宜州軍較陳進叛,曹利用討敗之,嘗飲軍于此,因名。又龍泉,在府南二里,泉涌出如勺而灌田甚博。又南一里為龍塘,即龍泉所潴也,復導流而南為官陂水?!吨尽吩疲焊弛樘凉喔戎?,以數十計云。
東關在府城東。成化三年,壘石為垣,以護民居。亦曰迎恩關。又西、南二廂亦各為關,皆設兵守之。其西關亦曰香山關。
大曹鎮府東五十里。有巡司。其旁為大曹驛?!吨尽吩疲焊畺|四十里為大曹渡,即龍江渡處也。又有宜陽驛,今革。懷遠鎮,在府西三十五里,有巡司。又德勝鎮,在府西六十里,有巡司,德勝驛亦置于此。《志》云:萬歷六年,置戎政行館于德勝鎮。是也。又東江鎮,在府西一百二十里,亦有巡司。
思立寨在府北。宋淳熙十一年,安化蠻蒙光漸等犯宜州思立寨,廣西將沙西堅討平之。《宋志》龍水縣有懷遠、思立二寨,是也。懷遠,即上廢古陽縣。安化,見柳州府融縣之廢撫水縣。
天河縣府北九十里。西北至貴州獨山州界二百里,東北至柳州府羅城縣百里。唐武德中,置天河縣,屬粵州,尋屬宜州。宋因之。大觀初,改隸融州。靖康初,復故。今城周二里,編戶十八里。
天河舊城在縣西。唐置縣治此?!吨尽吩疲核螘r,天河縣治在高寨山下。明洪武二年,遷治蘭石村。正統七年,治甘場村。是時,縣未有城。正德十二年,始營土垣。嘉靖十三年,遷于福祿村,尋改筑土城,后毀。萬歷九年,復營木城。明年,始以石,即今治也。
東璽廢縣在縣東。唐置,屬粵州,尋屬宜州。五代時,馬氏因之。南漢廢入天河縣。澄海廢城,在縣東南,宋置戍守處也。景德四年,澄海軍較陳進作亂,據宜州,既而轉攻天河寨,官軍敗之,即此城。尋廢。
甘場山在縣治東。形如幞頭,巖險可恃,縣治倚其麓。又東二里曰鳳頭山,山形昂聳,因名。榜山,在縣西三里,形如掛榜。又西里許曰穿山,以石竇相通也。又交椅山,在縣西五里,山形回環,因名。
高寨山縣西二十里。舊縣治在其下。其相近者曰北陵山,麓有水泉。又烏山,在縣西三十里,峰巒高峻,上有泉,民恃險筑寨其上。且福山,在縣東北二十里,山勢高聳,綿亙數里,縣之鎮山也。
龍江在縣西南。自貴州獨山州流入界,又東南流達于府城北。三潮水,在縣西十里,源出北陵山,注于龍江。其水一日三潮,潮至漲滿,潮退則其流一線,可以溉田。民受其利,謂之圣水。
東小江水在縣東。發源羅城縣界,流入境,注于龍江。又有東北小江水,亦自羅城縣流入境,二流分導,下流復合入于龍江。居民引以溉田,為利甚溥。思吾溪,在縣東南二里,下流亦入龍江。
德謹寨在縣北,宋置。又西有江堡,《宋志》:大觀三年,與縣俱屬融州。靖康初,復舊。元廢?!吨尽吩疲嚎h有歸仁、思農二鎮土巡司。江口渡,在縣南二十里,通道所經。縣北三十里又有清潭渡。
河池州府西二百十五里。西南至南丹州百四十里,西北至貴州獨山州二百里。唐羈縻智州地。宋初,置河池縣,隸宜州。大觀初,改置庭州。四年,州廢,仍屬宜州。元屬慶遠路。明初,屬慶遠府。弘治十七年,升縣為州編戶十八里,領縣二。今因之。
州密邇蠻左,山川環疊,為控扼之地《志》云:州境思恩、荔波二縣西北界與貴州爛土、黎平諸蠻相接,不通王化。懷德廢縣今州治。北宋置河池縣。大觀初,即縣置庭州,改縣曰懷德州,尋廢,縣復曰河池。元因之。明初,亦曰河池縣,后改為州?!冻且乜肌罚褐葜渭此螒训驴h,舊有土城。天順六年,遷于屏風山。成化十三年,還治庭州故址。嘉靖四年,以土壤卑洼,城易頹圮,復遷今治,北去舊治三里而近。隆慶四年,始營土城。萬歷十三年,復增拓之。城周不及二里,門三。
富力廢縣在州東北?!兑唤y志》:宋置河池縣,以富力縣并入?;蛟?,縣蓋湖南馬氏所置,南漢因之,宋廢。疑即智州所領羈縻縣矣。廢智州,在州西?!吨尽吩疲禾曝懹^中,開生蠻置。今《唐志》不載。《宋志》宜州所領有羈縻州十,智州其一也。州蓋宋初所置。或曰,州西南有三旺州,今為三旺里,蓋明初所廢。似未可據。屏風山州東北三里。嵯峨環繞,如屏之峙。天順中,嘗徙縣治此。又四一山,在州治北。州治南有吳山,環拱前后,為州之勝。又移嶺山,在州北五里,道路縈紆,山崖峻險。州東南三里又有馬鞍山。
智州山州西四十里。盤紆綿亙,凡百余里,智州舊置于山下。都銘山,在州東二十里,山高峻,舊名都猛。又州東三十五里有鬼巖隘山,以巖穴深杳而名。又太平山,在州東,下臨金城江。
金城江州東五十里。源出貴州界,下流入都泥江?!端沃尽芬酥菟I有羈縻金城州,蓋因江以名。古浪溪,在州東五里,一名乾溪。又州南一里有秀水州,西有貓溪水,居民多引為陂塘。其下流注于金城江。
懷德陂在州南。又州東南有羅家水陂,州東有將村陂,東北有官村陂。俱灌溉民田,多者至千余頃。又懸崖泉,在縣南,溉田十余里。
安遠寨在州西。宋大觀二年置,屬庭州。宣和五年,移寨于平安山,尋廢。今為安遠里。
謝村站州西南八十里。又六十里而達南丹州。金城渡,在州東五十里金城江上,渡旁舊置巡簡司?!吨尽吩疲褐萦型帘ゆ傃菜?。又都銘鎮巡司,今革。
思恩縣州東北七十里。東南至府城百五十里。本生蠻地。唐貞觀十二年,開置思恩縣,屬環州。宋熙寧八年,改隸賓州。大觀初,又改屬宜州,尋復故。元屬慶遠路。明初因之。弘治中,改今屬??h無城,編戶二十二里。
廢環州在縣西北。本蠻地。唐貞觀十二年,李弘節招撫降附,置環州,理正平縣,兼領福零、龍源、饒勉、思恩、武石、歌良、蒙都七縣。天寶初,曰正平郡。乾元初,復故,后仍沒于蠻。宋為羈縻環州,亦曰南環州,以別于陜西之環州也。慶歷四年,南環州蠻臣希范作亂,陷本州,破鎮寧州,詔廣西提刑田瑜討平之。元初,州廢。廢鎮寧州,在縣西,宋所置羈縻屬州也?!端沃尽罚何鯇幇四辏原h州之思恩縣屬宜州,又省鎮寧州之禮丹縣入焉??h亦宋所置。宋末,州廢。廢溪州在縣北。宋置帶溪寨。熙寧八年,移思恩縣治此。元豐六年,縣還舊治。大觀初,增置溪州于此。四年,州廢,仍曰帶溪寨。
寒山縣南五里。山高多風,土人謂之寒坂。紺山,在縣北二十里,以山色名。亦曰捍山,以捍蔽縣后也。巖嶂層疊,日光少見,土人謂之暗嶺。
三峰山縣東二十里。三峰并列,下有石巖洞,泉出其中,引流溉田。回頭嶺,在縣南三里,山勢回顧縣治。又龍巖,在縣南五十里,有洞深邃。環江縣南六里。源出縣西北蠻洞中,繞流經此,東北流合于龍江。唐環州以此名?!吨尽吩疲嚎h西有環江渡,即江流所經也。帶溪,在縣北四十里,源出荔波縣,東流經此,旋繞如帶,南流入于龍江。
普義寨在縣南?!端沃尽房h有普義、帶溪、鎮寧三寨,是也。元廢?!锻了局尽罚浩樟x相近有苑灘,正德中,南丹酋莫揚侵思恩地,于苑灘筑二堡,于普義、六傳、川山、三疃筑四堡。嘉靖初,始還屬思恩?!吨尽吩疲嚎h有安化鎮巡司、歸恩鎮土巡司。又普義、吉定、北蘭三巡司,今革。白面山寨,在縣治西。《志》云:縣治舊在清潭,宣德中,徙于白面山寨。天順中,又移今治。寨蓋邑民保聚處也,北去清潭不過百武。荔波縣州西北五十里。南至南丹州百八十里。本蠻地。宋置羈縻荔波州。元初因之,屬南丹安撫司。大德初廢。《一統志》云:宋置荔波州,明初,廢入思恩縣。洪武十七年,復置荔波縣,屬慶遠府。正統十二年,改隸南丹州。弘治十七年,改今屬??h舊無城,嘉靖四十年,創營之,尋圮。萬歷三十年,改筑,周不及二里。編戶十二里。
水巖山縣西十里。巖穴幽勝,水出其中,因名。又縣北五里有方林山。馬鞍山,在縣北;又有分水嶺,俱與貴州獨山州接境。萬歷三十年,界獨山,還所侵甲站等村地,以此為限云。勞村江縣東南百二十里?;蛟患唇鸪墙畡e名。帶溪,在縣東,流入思恩縣界。董界堡在縣南,近南丹州境。萬歷八年,南丹酋莫之厚謀侵縣地,毀董界官堡,督臣劉堯誨諭卻之。相近又有金竹隘堡及翁昂等村寨,俱南丹所侵地。萬歷三十年,復來歸。
附見:
慶遠衛在府治東北。洪武二十九年建。又河池守御千戶所,在德勝鎮西二里。明初,置于河池縣城內。永樂六年,徙于此,隸慶遠衛。有土城,宣德八年,易以石城。內有思恩倉,亦永樂中置。
南丹州府西二百四十里。東南至那地州百八十里,西至貴州豐寧長官司二百里,北至貴州獨山州二百七十里。
唐羈縻蠻洞地。宋元豐三年,置南丹州《志》云:宋開寶中,土酋莫洪內附。元豐中,置州管轄溪洞,以莫氏世其職。大觀初,改為觀州,尋復故《宋史》:大觀元年,廣西經略使王祖道欲急邊功,誣南丹酋莫公佞阻文蘭州不令納土,發兵取其地,殺公佞,改南丹為觀州。公佞弟公晟密圖報復。四年,廢觀州,仍以公晟知南丹州,歷世承襲。元為南丹州安撫司至元末,莫國麟納土,升州為安撫司。大德初,并入慶遠路時議者以南丹去慶遠為近,戶口少,請省之。因立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明初,復為南丹州。洪武二十八年,州廢,改設南丹衛。正統十年,復置州洪武初,莫金內附,后復叛,遣都督楊文討平之,因廢州置衛。后衛治屢徙,州地既虛,夷民屢叛,乃復置州,以授金子莫祿,世守職貢,屬慶遠府編戶十九里,秋米七百二十石有奇,貢錫。州今省。
州蠻峒錯雜,控據咽喉,稱為形要《西粵風土記》:南丹視田州、泗城差小,而兵力悍勁。東蘭、那地兵亦精勇。
廢觀州在州東。本南丹州之高峰寨也。宋大觀初,改南丹為觀州。四年,南丹復故,移置觀州于高峰寨。紹興四年,復廢州為寨,即此。廢永州,在州境。《一統志》:明初,省永、鸞、福、延四州入南丹州,建置未詳。
中平廢縣在縣北。宋所置羈縻縣也。大觀初,置靖南寨于此,屬庭州。四年,移寨于廢孚州。政和七年,寨還治中平縣。宣和三年,仍置于廢孚州,以其地廢入南丹州。孟英山州西五十里。產銀。永樂十五年,遣內臣開礦,歲不過九十余金,旋變錫,遂罷?!吨尽吩疲褐菸饔虚L春、三寶諸山,州南有金雞等山,皆高峻。
都泥江在州南。自貴州定番州界流入境,又東歷那地州,入忻城縣界。詳見大川右江?!吨尽吩疲褐輺|南有紅盆江,西有青云溪,下流俱入于都泥江。
羅侯關《圖經》云:在州西。又西有下城關。又甲界關,在縣東南三十里。《志》云:縣東北二十里有蓮花寨,又東有金雞寨、巴峨寨。又有蒙寨,在州東南四十里。
木門寨在州東。《宋志》州有存留、木門、馬臺、平洞、黃泥、中村等堡寨,今皆廢。君峒,《輿程記》:在州南六十里。又東南六十里為中坑錫場,又六十里而至那地州。東蘭州府西南四百二十里。東北至那地州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思恩府二百四十里,西南至田州界百三十里,西至泗城州界二百里。
唐羈縻蠻洞地。宋崇寧五年,置蘭州《土夷考》:宋時,韋君朝者居文蘭洞為土夷長,傳子宴鬧。崇寧五年,內附,置蘭州,以宴鬧知州事,世其職。元曰東蘭州。明初因之洪武十二年,土酋韋富撓歸附,世襲知州,修職貢,屬慶遠府編戶十二里,秋米一千一十三石有奇,貢馬。州今省。
州群山森立,地僻而險。
廢文州在州東。本羈縻蠻洞。宋崇寧五年,納土,置文州。大觀初,改置綏南寨。紹興四年,寨廢,仍置文州?!兑唤y志》,洪武十二年省安習、忠、文三州入東蘭州,建置皆未詳。廢隆州在州南。宋政和四年,置隆州,治興隆縣。宣和三年,州縣皆廢,改置威遠寨,隸邕州。又東南有廢兌州,亦宋政和四年置,治萬松縣。宣和三年,州縣俱廢,改置靖邊寨,亦屬邕州。元初,二寨俱廢。
五篆山在州西南。又州北有青云山,州西有勝山,州南有雙鳳等山,為州之勝。福山,在州東北。其東有三佛山,又東北曰伐山。皆高勝。
隘洞江在州東北。流入南丹州界,合都泥江。又州西有九曲水,流經州南,合于隘洞江。《輿程志》:自州東南渡清水江,越狗遁關,出思恩府之道也。
雷山關在州東南。其地有雷山,因名。
那地州府西南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東蘭州二百四十里,南至思恩府百七十里,西至泗城州界三百里。
唐羈縻蠻洞地。宋崇寧五年,置地、那二州《志》云:宋熙寧初,土酋羅世念等歸附。崇寧五年,諸蠻納土,因置地州及那州。元因之。明洪武元年,省那州入地州,改為那地州時地州酋羅黃貌帥先歸附,詔省那入地,以羅氏世管州事屬慶遠府編戶二里,秋米四百一十石,貢錫、馬。州今省。
州界蠻犭之中,山川盤紆,有險可恃。廢那州在州南。宋崇寧五年,蠻酋納土置。元亦曰那州。明初廢。廢孚州,在州東。本地州之建隆縣。宋大觀初,析置孚州,其倚郭縣曰歸仁。四年,州縣俱廢,移置靖南寨于此。政和七年,復置孚州及歸仁縣,以靖南寨還舊治。宣和三年,州縣仍廢,置寨如故。紹興四年,寨廢。
虎山在州南,以山形蹲踞也。又有馬山,在州北。馬山之西曰感現山。俱高聳。又有屏山,在州西,以卓立如屏而名。紅山,在州東南。又東曰翠屏山?!吨尽吩疲褐荼庇心綍詭X,州東北有懷峽嶺,俱峻險。
都泥江在州北。自南丹州流入界,又東入忻城縣境?!吨尽吩疲嚎h東有龍泉江,州西有巴羅江,俱匯于都泥江。
盤利關《圖經》云:在州東北。又州東有龍泉寨,州西北有思廉寨。水龍坑,在州西南六十里?!遁洺逃洝罚核埧由铰冯U仄,沿溪越嶺,三日而至東蘭州。
忻城縣府南百四十里。東南至柳州府賓州百六十里,西南至那地州百里。本蠻地。唐貞觀中,開置芝州,治忻城縣。天寶初,曰忻城郡。乾元初,復曰芝州。宋為羈縻地。慶歷三年,廢芝州,以忻城縣隸宜州。元屬慶遠路。明初,屬慶遠府?!锻烈目肌罚涸冒讼赏颓?,授土官莫保。洪武初,罷屯官,籍屯田兵為民,莫氏遂徙居忻城界。正統以后,犭獞屢亂,知縣蘇寬不事事。獞老韋公泰等舉莫保玄孫敬誠為土官,寬請于監司,奏授世襲知縣。一縣二令,權不相統,流官徒擁虛名印,蹴居府城。弘治中,革流官,獨任土官莫氏世居其職。編戶一里,秋米二百一十九石??h今省。
廢紆州在縣西。唐所置羈縻州也,領東區等六縣,隸桂州都督府。其南又有羈縻廢歸思州,亦唐置。宋初因之。慶歷三年,以二州地并入忻城縣。廢思順州,在縣東,亦唐所置羈縻州也,領羅遵等五縣。宋初因之。又有廢歸化州,宋所置羈縻州也。慶歷四年,以二州地并入柳州府馬平縣,后析入縣境。蓋縣與馬平接界也。
疊石山縣北六十里。巖石重疊,因名。又龍塘山,在縣北六里。張帽山,在縣東北,山高聳,與疊石山相映帶。
烏泥江縣西六里,即都泥江也。自那地州流入境,經縣北,下流入賓州遷江縣界。龍塘江,在縣北,源出龍塘山,東南流入烏泥江?!吨尽吩疲嚎h舊設三寨巡司,旋革。永順長官司府西南六十里。本宜山縣古陽、述昆等鄉。弘治間,增置是司,以鄧文茂等世其職,割宜山西南百二十四村畀之,秋米三百五十九石。
永定長官司府東南八十里。本宜山縣歸善、洛三等鄉。弘治中,增置是司,以韋槐等世其職,割宜山東南一百八十四村畀之,秋米三百三十五石?!锻烈目肌罚阂松侥暇撑c思恩府接界。正統六年,老人黃祖記與思恩土官崇瑛合謀割地歸思恩,土人韋萬秀不服,遂倡亂。成化二十二年,覃召管等復作亂。弘治間,遣官撫之,叛者愿以黃祖記所謀割地別立長官司。撫臣鄧廷瓚奏,從其請,遂置二司,設正副長官各一。自是遂為羈縻之地。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