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制邕管之上游,為兩江之障蔽嘉靖中,林富言:州為兩江障蔽,賓州有警,兩江必不能晏然也。南服有警,批亢搗虛,州其折沖之所矣宋皇中,狄青討儂智高于邕州,勒兵賓州,亦其證也。
領方廢縣今州治。《志》云:舊縣在今州南三十里。漢置縣,屬郁林郡,郡都尉治焉。后漢亦屬郁林郡。三國吳改曰臨浦。晉太康初,復曰領方縣,仍屬郁林郡。宋、齊因之。梁為領方郡治。隋初,郡廢,縣屬尹州,尋屬郁林郡。唐屬南方州,尋為賓州治。宋開寶五年,以瑯邪縣省入領方。明年,移州及領方縣于瑯邪舊治,即今城也。《唐志》瑯邪縣,唐武德四年,析領方縣置,屬賓州。《城邑考》:州城,宋開寶中筑,后廢。明洪武初,復修筑。成化中,增修。正德八年,復修城浚濠。嘉靖十五年、萬歷十二年,皆嘗營繕。城周不及七里,門四。
保城廢縣在州東南。本領方縣地。梁析置安城縣,并置安城郡。隋平陳,郡廢,縣屬尹州。大業中,屬郁林郡。唐初,亦曰安城縣,屬南尹州。貞觀五年,析屬賓州。至德二載,改曰保城縣。宋開寶五年廢。思干廢縣,在州西。唐武德四年置,屬南方州。貞觀五年,改屬賓州。十二年,省入領方縣。
領方山城東一里。舊郡縣皆以此名。又圓珠嶺,在城南門外,大江環流,如珠圓抱。又南里許為銅鼓嶺,人行嶺上,逢逢有聲,如銅鼓然。頂山,在州南五里。州南十五里又有南山,連峰聳峙,為州前案。其相近者曰武淥山。
馬鞍山州西十五里。以形似名。其相連者有白村巖,相傳巖中有道,潛通南寧府武緣縣界。又葛仙嶺,亦在州西十五里,有洞深邃,容數百人。又有淥蒙嶺,在州西北十五里,盤踞蜿蜒,與淥壽嶺相接,四圍如屏,中有田數十畝。金雞山,在州西二十里。又州西南二十里有甘村巖,巖中幽深,下有潭水。
石壁山州東北二十里。其并峙者曰白羊山,旁有廖平巖,清勝奇絕,四圍堅密如城郭。又雙山,在州東二十八里,以兩山相對而名。銅泉山,在州東北十七里,下有泉,嘗出銅。《志》云:州北十五里有羅鳳嶺,蜿蜒橫亙,為州后屏。
古漏山州西四十里。有泉如滴漏,四時不竭。宋咸平中,州守王舉鑿崖燒石,開關路以通行旅,往來稱便。又燈臺山,在州西南八十里,高聳為諸山望,南接南寧武緣界,西接上林大明山,迤邐二百余里。鎮龍山,在州東南八十里,高出東南諸山,亙百余里,與平樂府之永安縣、潯州府之貴縣接界。
賓水在州南。其上源即都泥江也。自慶遠府忻城縣界東南流,經遷江縣北,又東南流,歷州南,復東北入來賓縣界。詳見大川右江。
李依江州東三十里。源出縣北,合諸流入賓水。融縣商船道出于此。又武陵江,在州東南三十里,源出武淥山。又有浮江,亦自州南流入焉。俱匯于李依江。寶水,在州西南三十里,即賓水支流也,亦東會李依江。
古漏水在州西。出古漏山下,注流成川,合于賓水。白鶴泉,在州南三十里,源出南山,至城東南,通鷹寨泉,合李依江。
陷塘州東二十里。相傳嶺陷成塘,周五六里許。又東二十里有梁鴉塘。俱灌溉所資也。《志》云:州東十里有清潭渠。州境陂塘,其得名者凡十余處,俱有灌溉之利。
古漏關州南四十五里。以古漏山名,宋置。又安城鎮,在州東六十里,有巡司。清水驛,在州北八十里。又北八十里為來賓驛,接來賓縣界。《志》云州有在城驛,又有李依驛,今革。
遷江縣州西北百里,西北至慶遠府忻城縣七十里。本蠻地。唐大歷中,置羈縻思岡州,屬邕州都督府。宋天禧中,改為遷江縣,屬賓州。嘉定三年,始筑縣城。元毀。明洪武二十五年,始復營筑。萬歷十三年,增修,周不及四里。編戶二里。
寶積山縣東二里。疊石崔巍,不通道路。山巔稍平,可居,鄉人常依以避寇。亦作堡積山。又縣北一里有鐘山,下有巖。又北二里曰鐘子山,以石峰突兀如鐘也。印山,在縣西二里,有泉石之勝。又西一里曰煙合山,層巒疊嶂,巖壑深蔚,煙云常聚其上。又縣北五里有泊艦山,下有巖,容數百人,石筍奇甚,舟行者必駐觀而后去,因名。
永昌山縣西七里。石巖奇秀。又瓦山,在縣西十里,山峰險峻。《志》云:山下有古縣治。又縣西十五里有古黨山。《志》云:唐開古黨洞,置黨州,即此。誤。雙髻山,在縣南十里,兩峰并峙。又南十里有鷓鴣山。《郡志》謂之白鶴山,下有洞,亦名白龍洞。
大江縣東北二里。即都泥江也。自慶遠府忻城縣流入界,又東南入賓州境。舊《志》:都泥江,亦名渾水江,自宜州落木渡東流,合賀水達柳江。詳大川右江。
龍江縣南三里。源出鷓鴣山之白龍洞,下流入大江。又賀水,在縣西二里,源出上林縣界,石磧險,溪流屈曲,繞縣西而東,亦會于都泥江。武節水,在縣西十里,流匯于都泥江。又武繩水,在縣南十七里,流合賀水,入都泥江。《志》云:縣西八十里有潮泉,泉水涌出,一日三潮,流至羅月鎮入都泥江。
石零堡縣東南三十里。往來者經此,每罹寇患。正德七年,設堡于此,筑城置戍。《志》云:縣有清水鎮巡司,舊有羅目、李廣二鎮巡司,今革。
上林縣州西八十五里。西至思恩府一百五十里。漢領方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上林縣,并置南方州治焉。貞觀八年,改為澄州;天寶初,曰賀水郡;乾元初,復為澄州,皆治上林縣。宋開寶五年,州廢,縣屬邕州,尋改今屬。縣舊無城,洪武三十一年,立屯田千戶所,始筑土垣。景泰三年,陷于賊。天順初,改筑土城。成化八年,以磚。弘治以后,屢經修筑。城周一里有奇,編戶八里。
無虞廢縣在縣南四十里。唐武德四年,析領方縣置,屬南方州。貞觀八年,屬澄州。宋開寶五年,省入上林。又止戈廢縣,在縣東南,亦唐武德四年置,屬南方州。貞觀五年,改屬賓州,尋復來屬。宋開寶中廢。賀水廢縣,在縣東北。《新唐書》:武德四年,析馬平縣地置,屬柳州。八年,改屬南方州,尋屬澄州。宋初,與州俱廢。
扶嵐山縣北五里。八山分矗,若扶搖云霄之上,一名八角山。又羅勾山,在縣西六里,山勢盤屈如勾。大明山,在縣西十里,接思恩府及武緣縣境。蜿蜒疊聳,中有五峰,直插霄漢;上有潭,深不可測,潭中時吐異光,遠燭數里,因名。又縣東七里有爭光嶺,俗稱嶺有夜光,與大明山交映也。又石光山,在縣北十里,以山石潔白而名。
鏌铘山縣南十里。相傳昔人嘗得寶劍于此。有鏌铘關。縣南二十里又有雞籠山,中有洞,宏闊可容百人。又石蓬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平地突起,中有巖洞,容數百人;下有小江,穿石縫中,其水清碧多魚。《志》云:縣東四十里又有云陵山,最高秀。羅洪山,在縣東五十里,巖洞幽勝。其相近者又有獅山,對峙者曰螺山,皆平地突起,旁有獅螺江。《志》云:魚峰嶺,亦在縣東五十里,高峻可四望。高眼山縣南四十里。山最高,林木深郁。又古淥山,在縣西南五十里,喬林蔥蔚,下有古淥水。周安巖,在縣東北二百里。又智城洞,在縣東二十里,矗立千仞。又羅漢洞,在縣北二十里,一名白云洞,有茂林清溪之勝。
澄江縣西二里。出大明山下,流入馬波江。唐澄州以此名。馬波江,在縣北四里,源出縣西之茶山,流入遷江縣境,合于大江。《志》云:縣北有黃龍、里仁、化龍諸江,又有周江,皆流合馬波江。又淡竹水,在縣南八里,亦出大明山,會馬波江。
周利江在縣西南。又縣南有單竹江。俱東流注合水。《志》云:縣南三里有龍馬江,亦出大明山,縣南又有章光江流合焉。又樊廟江,在縣南三十里,出古淥山。俱流至縣東三十里而為合水,又東匯于大江。寶水,在縣西南十五里,有陂堰,可溉田。
鏌铘關在縣南鏌铘山上,宋置。三畔鎮,在縣北三十里,有巡司。《志》云:上無虞鄉有琴水橋,萬歷中置巡司于此。又思龍驛,在縣東百二十里。舊有思龍、三門灘二鎮巡司,今革。
周安堡在縣西南。八寨之一也。八寨者,曰思吉,曰周安,曰古卯,曰古蓬,曰古缽,曰都者,曰羅墨,曰剝丁;后又益以龍哈、布咳為十寨。其地東達柳州三都、皂嶺、北四諸洞,西連東蘭等州及夷江諸峒,南連思恩及賓州上林銅盤、淥毛諸峒,北連慶遠忻城東歐、八仙諸洞,周環五百里。故遷江八屯及上林二里民地,賊據日久,寨各千余人,扼險要,且鷙悍難制。成化初,參將馬義等討之,不克。正德中,益熾。嘉靖初,王守仁定思恩,密圖八寨,潛師分道搗之,破石門,賊始覺,驚潰。守仁議以八寨諸賊實柳慶諸賊根柢,四山環合,同據一險,各巢賊皆倚八寨為逋逃藪;今幸平蕩,宜據其要害,建置衛所,以為控御;其周安堡正當八寨之中,宜創筑一城,移南丹衛守之。未及行,而守仁病歸。既而撫臣林富議云:八寨為柳、慶、思恩各賊淵藪,而周安堡委當思恩八寨之中,四方賊巢道路所會,宜就筑新成,委官駐札。亦不果。不數年,猖獗如故。隆慶四年,撫臣殷正茂征古田八寨,賊震恐請服,因設長官司戍守其地。萬歷二年,龍哈獞樊尚糾黨為亂,撫臣郭應聘密令三寨土司襲破之。其后,諸酋益恣,占上林七里、武緣五圖橫行四出。七年,督臣劉堯誨等議征之,分官兵為四部:一由三里,一由忻城,一由夷江,一由上林,進破賊巢,賊皆披靡。又以北五諸聚落習與賊通,移師破之。因議曰:八寨,原系遷江縣永安鄉地,洪武間設千戶所。后寨賊強盛,所不能制。弘治六年,以其地撥附思恩。正德間,又改屬歸順州。未幾,復叛。今宜分設三鎮,以周安、古卯為一鎮,思吉、古缽、羅墨為一鎮,古蓬、都者、剝丁為一鎮,各置土巡司戍守,以思恩參將轄之而隸于賓州,建參將署于三里,龍哈、布咳各筑左右堡,募兵置戍,遷南丹衛八所與參將同城而居。自是八寨帖服。《土夷考》:三里,謂上林之循業、撫安、古城等里,向被寨賊占據,改為龍哈、布咳二寨。萬歷三年,撫臣郭應聘改設思恩參將駐守于此,因筑三里城,又筑龍哈、布咳二大堡,設兵戍守。
附見:
柳州衛在府治東北。洪武四年建。又守御融縣左千戶所,在縣治東,洪武二年建。守御來賓中前千戶所,在來賓縣治東,洪武三十年建。守御象州中右千戶所,在州治東,亦洪武中建。又武宣守御千戶所,在武宣縣治東北,宣德六年建。守御賓州后千戶所,在州治東,洪武三年建。以上五所,俱隸柳州衛。南丹衛在上林縣西北百里,南至周安堡五十余里。本慶遠之南丹州。洪武二十八年,改州為衛。正統七年,徙衛于賓州治東,尋復立南丹州于故地,而衛治不改。嘉靖三年,王守仁平八寨,議移南丹衛于八寨。八年,撫臣林富言:南丹衛舊設于賓州,既不足以遙制八寨,遷之八寨,又不得以還護賓州。獨上林之三里,守仁議設鳳化縣者,可遷衛于此。其地平曠博衍,多良田茂林,南連八寨,西達思恩,形勢險要,可耕可守。但設縣,則割賓州之地以益思恩,是顧彼失此也;遷衛,則守賓州之險以制八寨、以援思恩,是一舉兩得也。亦不果。萬歷八年,督臣劉堯誨議曰:南丹八千戶所,舊在南丹土州,洪武二十八年建,后徙于柳城屯種。永樂二年,徙于上林縣東二里,筑城以衛之。正統七年,改附賓州。嘉靖七年,王守仁議移南丹衛于周安堡,既而林富議移于三里,俱不果。今仍議移于三里,與思恩參將同城駐守。從之,即今衛也。
遷江縣屯田千戶所舊在縣治東。洪武二十五年建,直隸都司。嘉靖三年,王守仁議曰:遷江八所,皆土官世職,舊有狼兵數千分置八寨。今雖衰耗,尚有四千余眾。若留四所屯田于外,調四所合南丹一衛之眾以守,足為柳、慶間一巨鎮。既而撫臣林富言:八寨原系遷江八所土官所轄地方,合如守仁議,量遷四所官兵并召募精銳,協力防守。七年,遷置所于縣東南境,接潯州府界,西達八寨,壓屯堡七十二,編戶五里。
◇慶遠府東至柳州府二百三十里,東南至柳州府賓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利州界七百里,西北至貴州獨山州界二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寧府四千六百三十里,至京師七千九百里。古百粵地。秦屬象郡。漢為郁林郡地。晉以后,沒于蠻。唐武德中,置粵州。乾封中,改為宜州。天寶初,曰龍水郡。乾元初,復為宜州。唐末,為馬氏所據。五代漢乾三年,入于南漢。宋仍為宜州亦曰龍水郡。宣和初,升為慶遠軍節度。咸淳初,又升為慶遠府以度宗潛邸也。元曰慶遠路。大德初,改為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明洪武三年,復為慶遠府《通志》:洪武二年,安撫司吳天護歸款,以慶遠為南丹軍民安撫司,授天護為同知。三年,以廣西省臣言,改置今府,領州一、縣四,又羈縻州三、縣一,長官司二。今仍曰慶遠府。
府江山峻險,土壤遐僻,控扼蠻荒,為西陲之襟要。
宜山縣附郭。唐置龍水縣,為宜州治。宋宣和初,改縣曰宜山。今編戶三十七里。
龍水廢縣在府治東南。唐武德中,平蠻洞,置縣于此,尋為州治。《城邑考》:郡舊有土城,唐天寶初筑,后廢。明洪武二十九年,因舊址改拓。成化三年,增修。弘治初,復修城浚濠。正德七年,又增筑外垣。嘉靖、萬歷間,又復營繕。有門六,城周六里有奇。
洛曹廢縣府東八十里。唐置洛封縣,屬柳州。元和十二年,改曰洛曹。宋淳化五年,改屬宜州。嘉七年,省入龍水縣。述昆廢縣,在縣西南。唐置羈縻述昆州,領夷蒙等五縣,隸桂州都督府。宋因之,尋為述昆縣。熙寧八年,廢縣為鎮。相近有古陽廢縣。《宋志》羈縻懷遠軍,領古陽一縣。熙寧八年,廢縣為懷遠寨,即此。今為永順長官司地。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