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江縣北十五里。源出北境之扶勞山,經牛頭、上甕、邊田諸村,南入大江。又蕉花江,在縣北二十里,出蕉花村,自江口入大江。縣北三十五里又有田寨江,出吼江北原,經田寨、播營、丹竹諸村入大江。西波江,在縣北四十三里,源出白雉山,入甘邊江,會合水江而入大江。又四里江,亦在縣北,自大理馬平經白花、占利、龍塘諸寨入大江。又有斗江水,自縣北江源、大地諸村入大江。《志》云:縣北三里有軍聽潭,兩岸皆懸崖峭壁,其流亦入大江。
文村堡在縣北。宋置。其東有臨溪堡,又有融江寨,在縣東北。又東有潯江堡。《宋志》:崇寧四年,王江、古州蠻戶納土,因建懷遠軍,割融州之融江、文村、潯江、臨溪四堡寨隸焉,尋又屬平州。政和初,州廢,融江等寨還隸融州。又百樂寨,在縣西北,崇寧中置,兼置萬安寨,初屬平州,尋又置連靖、鎮安等寨,撥隸允州,后皆廢。《志》云:縣東有通天寨,亦宋政和中置,屬平州,宣和中廢。又縣有潯江鎮巡司,舊有宜良、丹陽、萬石三巡司,今革。
板江堡在縣西南。萬歷二年,設兵戍守,又議遷縣治于此。四年,堡為犭賊所陷。《經略志》:萬歷初,議討懷遠叛犭,以近縣近江諸巢為必剿之寇,黃土諸狪、白杲諸獞、青淇、大梅諸犭,宜安撫。于是召集諸軍,水陸并進,賊黨奔潰,官兵追搗太平、河里,連破七團諸巢,直抵靖州界。于是天鵝嶺之北,賊犭略盡,而杲黃、大地諸賊,猶聚郡鄧山,乃移兵夾擊,復大破之,又破其上犭龍七寨。寨為諸犭重地,長亙數里,崖壁峭絕,官兵奮勇克之。計前后破賊巢百四十有余,犭大窘,乃議以縣北之太平、河里、四港諸孽屬之三甲余民,猛團、七團諸孽屬之武洛良獞,桐木、合水、三門諸孽屬之白杲良獞,縣南郡鄧、坡頭、杲黃、大地諸孽屬之縣,邊田、板江諸孽屬之浪溪、寶江良獞,河潺、蕉花諸孽屬之背江良獞,縣境侵噬稍息。四年,犭復叛,陷坡頭堡,毀板江堡。六年,復攻長安鎮,官軍大敗之,自是犭患益少。
融縣府西北二百五十里。東至桂林府永寧州二百八十里,東北至懷遠縣九十里。漢潭中縣地。蕭齊析置齊熙縣,為齊熙郡治。梁兼置東寧州。隋平陳,郡廢。開皇十八年,改州為融州,又改縣曰義熙。大業初,州廢,縣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復置融州。六年,改義熙曰融水縣。天寶初,曰融水郡。乾元初,復為融州。宋因之,亦曰融水郡。大觀元年,升為帥府,黔南路治焉。三年,府罷,賜軍額曰清遠軍節度,尋又升為下都督府。元曰融州路。至元二十二年,降為州。明洪武初,以州治融水縣省入。十年,降州為縣。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七十里。融水廢縣今縣治西。蕭齊曰齊熙縣,隋曰義熙,唐曰融水,皆為州郡治。明初廢。《志》云:縣東臨融水,西近香山,南達真仙巖,北倚云際山。唐始筑州城。宋大觀初,復增拓之,創外城,周九里。元至正中,寇毀,復修筑內城。明初,又增拓城西一面,環之以濠。正統九年、嘉靖三十一年、四十四年,皆嘗修葺云。
武陽廢縣在縣西北。《志》云,蕭梁置黃水縣,并置黃水郡,在今縣西。又于西北置臨縣,屬黃水郡。隋平陳,郡廢,縣皆屬融州。大業初,俱省入義熙縣。唐初,復置臨、黃水二縣,仍屬融州。天寶初,改置武陽縣,臨、黃水俱省入焉,仍屬融州。宋初因之。熙寧七年,廢入融水縣。崇寧初,置武陽寨,即故縣也。或曰:武陽廢縣,即臨故址。安修廢縣,亦在縣西北,唐武德四年置。貞觀十二年,省入臨。
撫水廢縣縣西北三百里。唐垂拱中,置羈縻撫水州,領撫水、古勞、多蓬、京水四縣,屬黔州都督府,后仍沒于蠻。宋初,亦置撫水州及縣于此。祥符九年,州蠻為亂,寇宜、融等州,廣西轉運使俞獻可使宜州將普克明、融州將王文慶等討之。克明出樟嶺西,文慶出天河寨東,磴道危絕,蠻多伏弩以待,官軍擊破之,群蠻竄伏,尋出降。詔以撫水州為安化軍,縣為歸仁縣。《宋志》慶遠府有羈縻安化州,領縣四,即此。元廢。樂善廢州,在縣北。宋崇寧二年,置樂善寨。紹興中,為羈縻樂善州,后復廢。
獨秀山縣西一里。挺然秀發,上干云霄。又西里許為旗山,山巔卓起,坡勢衍逶,舊設香山驛于山下。《志》云:縣西南四里有老人巖,疊隆起,度高千仞。山腰削壁,忽開巖竇,軒豁明爽。山后有石徑,縈紆而上,俯眺川原,盡在幾榻。又縣西北四里有玉華巖,俗謂之龍吟虎嘯巖,以石形相似也。又縣西五里有彈子巖,中多石子,一名德巖。
靈巖山縣東南五里。仰視高遠,青白錯雜,靈壽溪貫串中出。巖中有白石巍然,亦名老君洞。宋咸平中,改為真仙巖,頒太宗御書百二十軸藏于巖內。《志》云:縣南五里為劉公巖,舊名西峰。宋紹定間,郡守劉繼祖洗辟,因名。又南二里即真仙巖矣。云際山縣北十里。甚高峻,上有二泉。又石門山,在縣西北十里,兩峰夾峙江岸,崖石峻削若門,土人謂之上石門。其在懷遠縣境者曰下石門。圣山,在縣北四十里長安鎮,高七八里,上有舜祠,因名。又縣東北四十里有四盤嶺,上下二十余里,嶺道縈紆。《志》云:縣北五十里有天堂嶺,有泉長流。
寶積山縣東五十里。產鐵及蘆甘石。采藍洞,在縣東北二十里。四山環列,洞中平地如砥。潭江縣城東。一名融江。自懷遠縣流入,與縣境諸水合流至柳城縣而為柳江。今有潯陽渡,在縣東南十五里,融水津渡處也,為往來要道。
背江縣西北十里。《志》云:背江之水,歷石門山,流經羅城縣界入柳江,蓋即融江支流也。又保江,在縣北二十里。浪溪江,在縣北六十里。縣境又有思回江、丹江諸水,俱流匯于潭江。
靈壽溪縣南五里。出縣西南之六村,東流入真仙巖。縣東七里有清潭,其深叵測,流合靈壽溪,下流俱注于融江。又玉華溪,亦曰玉華江,出玉華巖,下流亦注于融江。都博塘,在縣西南十五里,大數百畝。又縣北四十五里有山塘,受諸山溪之水,回環數曲,大如江河。《志》云:縣境陂塘凡數十處,而都博山塘為最大。
長安鎮縣北四十里。有巡司。《通志》鎮舊在融江東岸,今徙西岸。又縣西南五十里有鵝頸鎮巡司,縣東六十里有思管鎮巡司。《志》云,縣有清流鎮巡司、大約鎮土巡司,又有保江、西峒、理源三鎮巡司,今皆革。板江村,在縣西。成化中,懷遠賊侵融縣板江村據之,即此。
來賓縣府南七十里。南至賓州二百二十里。漢潭中縣地,后為獠所據。唐乾封元年,招致生獠,置來賓縣,并置嚴州治焉。天寶初,改為循德郡。乾元元年,復曰嚴州。宋初,州廢,縣屬象州。元因之。明初,改今屬。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九里。
歸化廢縣在縣南。晉義熙中,置縣,屬郁林郡。宋、齊因之。梁、陳間廢。唐乾元初,復置,屬嚴州。宋開寶七年,省入來賓縣。又循德廢縣,在縣東。唐初,置歸德縣,屬柳州,尋改曰循德縣。乾元初,改屬嚴州。宋初廢。《志》云:縣東南五十里有古郎城,以傍有古郎山而名,城周一里。疑即故循德縣治。
武化廢縣縣東南八十里。劉句曰:漢潭中縣地。隋為桂州建陵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武化縣,仍屬桂州,尋屬晏州。貞觀十二年,州廢,以縣屬象州,尋移州治此。大歷十一年,州移治陽壽,縣仍屬焉。宋初因之。熙寧七年,省入來賓。元初,復舊。紹興初廢。又東有長風廢縣。唐武德四年,析陽壽縣置,屬晏州,尋屬象州。大歷十一年,省入來賓。
龍鎮山縣北一里。縣之主山也。縣北四十里又有思玉山。石牙山,在縣南三十里,平地有石,峭拔如牙。又南五里有居松山。又南五里為穿山,山有穴,南北相通,相傳馬伏波獲白鹿于此。《志》云:縣南六十里又有金峰山,泉石甚勝。
白云洞縣北二十里。洞深邃,嘗有白云覆其上。白牛洞,在縣西南六十里。弘治中,盜賊出沒于此,臺臣萬祥言,賊在柳、慶間者,有白牛、上油、肆滴、二都、四五都諸巢,是也。
大江在縣南。都泥江下流也。其源自貴州定番州界,經慶遠府境,歷遷江縣北、賓州南,又東北入縣界,有雷江流合焉,又東南入于柳江。《元和志》嚴州有長水自流下來賓,即此水也。詳見大川右江及川瀆盤江。
定清江縣北五里。又雷江,在縣北三十里。俱南流入于大江。白馬溪,在縣西南二十余里,下流亦入大江。
界牌鎮在縣南境。有巡司。《志》云:司舊置于縣西。宣德七年,遷于南岡石牙村,接貴縣界。在城驛,在縣西二里。
象州府東南百三十里。南至潯州府三百六十里,西南至賓州二百八十里,北至平樂府修仁縣百五十里。
秦桂林郡地。漢屬郁林郡。后漢因之。三國吳屬桂林郡。晉以后因之。梁置象郡。隋平陳,郡廢,置象州開皇十二年置,治馬平縣。大業初,州廢,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復置象州治武德縣。貞觀十二年,移治武化。大歷十一年,又移陽壽。天寶初,改曰象郡。乾元初,復為象州。宋因之亦曰象郡。《宋志》:景定三年,州徙治來賓縣之蓬萊鎮。元曰象州路,尋降為州。明初,以州治陽壽縣省入編戶十里,領縣一。今仍舊。
州接壤潯、邕,控臨番峒,山溪錯雜,為肘腋要地。陽壽廢縣今州治。漢中縣地,屬郁林郡。后漢因之。晉廢,后復置,屬桂林郡。宋、齊因之。梁改置陽壽縣,又置詔陽郡治焉。隋郡廢,縣屬象州。大業中,屬始安郡。唐初,屬象州,尋為州治。宋、元因之。明初省。《城邑考》:州舊有土城,洪武中,以磚。成化十四年、嘉靖九年及萬歷十三年,皆嘗修治。城周三里有奇,門五。
桂林廢縣在州東南。漢縣,屬郁林郡。吳孫皓分置桂林郡,縣屬焉。《廣紀》:漢改秦之桂林郡為郁林,孫皓又分立桂林郡。時謂桂林縣為小桂。晉建興三年,陶侃為廣州,執交州叛將劉沈于小桂是也。陶弘景曰始興桂陽縣即是小桂,誤矣。大興初,又分置晉興郡,桂林縣屬焉。宋、齊因之。隋屬桂州,后屬始安郡。唐屬象州。乾封初,省入武仙縣。淮陽廢縣,在州西南。梁置,屬詔陽郡。隋開皇十八年,改曰陽寧縣,屬象州。大業初,廢入陽壽縣。
武德廢縣在州南。唐武德四年,析桂林縣地置為象州治,尋屬象州。天寶初,省入陽壽縣。又西寧廢縣,亦在州南。唐武德四年置,屬象州。貞觀十二年,省入武德縣。晉興廢縣,在州西。晉大興初,分郁林郡置晉興郡,領晉興等縣。宋、齊因之。隋郡縣俱廢。
象山在州治西。下有巖,深三里許,中有白石如象,州名本此。其相連者曰西山,山北為貓兒山,下臨大江。《風土記》貓兒山對鹿兒灘,是也。又鳳凰山,在州治東二里,與東岡山相連。又東三里有金雞嶺。《志》云:州城北有燕子巖,空洞可容千人,群燕巢棲于此,下有碧潭,亦名龍潭山。白面山州南七里。石壁屹立,橫截大江,中多白石,一名掛榜山。又南三里有鷺鶿巖,一名鷺鶿峽。居鹿山,在州東北四十里,上有鹿池。又雷山,在州東六十里,廣四十里,下有仙女池。州東北百里又有圣塘山,高峻不可登,上有塘水。
象臺山州西北三十里,平正如臺。石門嶺,在州東南十里。《志》云:州北七里又有二仙巖。象江在州城西,即柳江也。自府城東南流經州西北,自城西而南入武宣縣境,又南入潯州府界。詳見前大川右江。
七里江州東七里。有天堂嶺,江源出焉,流入象江。又溫湯泉,在州東三十里,水流成河,灌田甚廣,土人謂之熱水江。其下流謂之第四澗,從牛角洲流入象江。又州東四十里有濮泉,州城東北有東泉,俱有灌溉之利。
三里塘在州南。方廣三里,灌南鄉諸田。《志》云:州城東有大蓮塘,城北有第一、第二、第三等澗。又古鳳壩在州北,慈悲壩在州南。俱灌溉民田,為利甚博。
龍門寨州東八十里。有巡司。《志》云:寨東至永安州二百里,山溪險僻,為犭賊出沒之處。又州境有雞頸、尖山二鎮巡司,今革。象臺驛,在州城南。《志》云:州南三十里有象臺,平地突起,巍然一臺,四望平遠,相傳州舊治此,驛因以名。《輿程記》:自象臺驛沿江而北,江中有金灘、麻子灘,皆峭險,分道出洛容縣之江口驛凡七十里。
武宣縣州南百里,南至潯州府二百五十里。本桂林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武仙縣,屬象州。宋因之。明初,改為武宣。城周二里有奇,編戶八里。
武仙舊城縣東十余里。舊縣治此。宋景德四年,宜州軍較陳進作亂,轉攻象州。時曹利用安撫廣西,遣將敗賊于武仙,遂平之,即此。明洪武三年,筑土城。三十年,嘗增拓之。宣德八年,移于今治。成化中,始營磚城,即今城也。仙巖山縣南四十里。巖中可容數百人。又石羊山,在縣西六十里,峭壁上有石如羊,俯臨大江。又銅鼓山,在縣西十里,下有銅鼓灘。
羅淥山縣東南百五十里。其相近有老鼠諸寨,舊為犭賊出沒之藪。洪武二十年,廣西參政湯敬恭討叛犭,敗沒于此。大藤峽,在縣東南三十里,接潯州府界。詳見重險。潯江縣東南三十里。亦曰大藤峽水,即柳江與諸川匯流處也。中有四灘,曰弩灘、新藤灘、鎖筒灘,牛角灘,灘有巨石,水勢回旋,其聲如雷,又南入潯州府境。舊為犭賊淵藪云。大江,在縣西六十里,都泥江下流也。自賓州流入界,東合于潯江。仙山驛在縣南。自潯州府經大藤峽至縣,又北出象州之通道也。又縣東有東鄉巡司,舊為犭獞出沒處。成化二年,平大藤賊,設巡司于此。《會典》有縣郭、安永二巡司,又舊有周沖、閑得二巡司,今革。
賓州府南三百里。東北至象州二百八十里,西南至南寧府二百五十七里,西北至慶遠府二百二十里。秦桂林郡地。漢屬郁林郡。晉、宋、齊因之。梁置領方郡。隋平陳,郡廢,屬尹州。大業初,仍屬郁林郡。唐武德四年,屬南方州。貞觀五年,改置賓州。天寶初,曰安城郡。至德二載,改為嶺方郡。乾元初,復為賓州。宋開寶五年,州廢,屬邕州。明年,復置亦曰安城郡。元曰賓州路,尋降為州。明初,以州治領方縣省入編戶十五里,屬柳州府,領縣二。今因之。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