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府東至平樂府四百五十里,西南至南寧府五百七十里,西至慶遠(yuǎn)府二百三十里,北至貴州黎平府六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四百里,至江南江寧府四千五百六十五里,至京師七千七百三十二里。
古百越地。秦為桂林郡地。漢屬郁林郡。后漢因之。三國亦屬桂林郡。晉、宋以后因之。隋開皇十二年,置象州治馬平縣。祝穆曰:三國吳析桂林郡置馬平郡。梁大同中,兼置龍州,治龍江南岸。隋廢郡,徙州治江北,尋廢州,而以馬平郡置象州。與史志不合。大業(yè)初,州廢,仍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置昆州,尋曰南昆州。貞觀八年,改曰柳州以地當(dāng)柳宿而名。天寶初,曰龍城郡。乾元初,復(fù)曰柳州。光化三年,屬于湖南。五代漢乾三年,為南漢所取,仍曰柳州。宋因之亦曰龍城郡。《宋志》:州治馬平。咸淳初,徙治柳城縣之龍江北。元曰柳州路《元志》: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為柳州路。明初,曰柳州府,領(lǐng)州二、縣十。今因之。府襟帶楚、黔,控扼蠻洞,山川回環(huán),封壤遼遠(yuǎn)《志》云:柳州形勢,東北達(dá)昭、桂,西南接黔、邕,控扼番落,封疆不啻千里,眾流逶迤與會,邊于夜郎,為駱越要害,足以控制諸蠻云。馭之得其道,可以蕩黔江之氛翳,清嶺表之烽煙也。
馬平縣附郭。本漢潭中縣地,屬郁林郡。吳屬桂林郡。梁析置馬平縣,并置馬平郡。隋郡廢,為象州治。大業(yè)初,州廢,縣屬始安郡。唐為南昆州治,尋為柳州治。宋因之。咸淳初,州徙治柳城縣之龍江。元亦治柳城縣。明初,復(fù)徙治馬平。今編戶七里。
潭中廢縣在府西。漢縣。孫吳置桂林郡,治此。晉、宋因之。齊移郡治武熙縣,潭中屬焉。梁因之。隋廢入馬平縣。《城邑考》:府舊無城,宋元中創(chuàng)筑。咸淳初,州徙城廢。明洪武初,復(fù)為府治。四年,筑土城。十二年,易以磚石,外環(huán)以濠,一名壺城,以三江回合,繞城如壺也。萬歷十九年,復(fù)繕治。有門五,城周五里有奇。武熙廢縣在府東南。孫吳置武熙縣,屬郁林郡。晉因之。宋改屬桂林郡。齊為郡治。梁、陳仍舊。隋平陳,郡廢,尋廢縣入馬平。新平廢縣,在府南。唐武德四年,析馬平縣置,屬昆州。貞觀十二年省。又父安廢縣,亦在府南。唐武德四年置,屬昆州,尋改縣曰樂沙。貞觀七年,省入新平。
仙奕山府城西南。山高聳,多竹木,山半有穴,由穴而登,乃至其巔,穴中如屏、如室、如宇,奇勝不一。又有石枰可奕,因名。其南為石魚山,山小而高,形如立魚,山半有立魚巖,巖之東麓靈泉出焉。駕鶴山,在府城南,旁臨大江,聳立如鶴,古州治負(fù)此。柳宗元云:古州治薄水南山石間,今徙在水北直平四十里,南北東西皆水匯。是也。又屏山,在府南一里,以方正如屏而名。《志》云:江南岸一里有馬鞍山,五里有鳳凰山。
雷山府南三里。兩崖東西相向,雷水出焉,蓄于崖中,謂之雷塘,一名大龍?zhí)丁!锻ㄖ尽吩疲荷皆诟鲜铩6肷剑诔俏魅铮幻疃肷健R嘣基Z山,謂瀑布飛流如鵝也。又西二里曰四姥山,其山四面對峙,因名。又新洞山,在府西南十里,與鵝山相對,有穴可坐百人。
夾道雙山府北十里。東山曰桃竹,西山曰鵲兒。柳宗元《記》:柳州北有雙山,夾道嶄然,曰背石山,有支川東流入于潯水。龍壁山,在府東北十五里,有石壁峭立,下臨灘瀨,郡城之下關(guān)也。有關(guān)洞,西去城八里。龍壁南又有甑山,絕水壁立,下上如一。走馬嶺在城西。綿亙二十余里,有一峰突起,謂之金山。又將臺嶺,在府東北十里。府東十五里又有銅鼓嶺。柳江在城南。其源曰福祿江,自貴州西山陽洞長官司南流入境,經(jīng)懷遠(yuǎn)縣西,至融縣東為融水,又流經(jīng)柳城縣,始名柳江,歷府城西,折而東南,經(jīng)江口鎮(zhèn),合相思埭、永福、洛容之水,過象州,入潯州府境。宋景德四年,宜州澄海軍較陳進(jìn)作亂,擁判官盧成均為帥,號南平王,攻柳州,至柳江不能渡,守臣王昱遁去,遂陷柳城,官軍退保象州。江蓋郡城之襟要也。一名黔江,亦曰潯水。詳大川右江及川瀆盤江。
龍江在府城西北。源自貴州獨(dú)山州,流入慶遠(yuǎn)府天河縣界,東流經(jīng)宜山縣北,又東入柳城縣境,又南合于柳江。黃陂水,在府西三十里,流入柳江。又鵝水,在府西南四十里,源出鵝山,亦流入于柳江。
羅池在府城東。水可溉田。有羅池廟,即柳宗元祠也。又府城東有白蓮池,池有九竅,泉出其中。又長塘,在城西南駕鶴山下。俱有灌溉之利。新興鎮(zhèn)府南五十里。有巡司。《志》云:府南十里有三江堡,亦謂之三江口渡,柳江、洛清江與鵝水匯流處也。或曰:龍江、柳江、洛清江為三江。洛清江,見下洛容縣。穿山驛,在府南四十里,馬驛也,有穿山堡。又雷塘水驛,在府城東。《輿程記》驛在府東北七十里,又八十里為洛容縣之云騰驛,似誤。《志》云:縣舊有博羅鎮(zhèn)、歸化鎮(zhèn)二巡司,今革。
干蔓堡在府北。嘉靖二十四年,督臣張?jiān)榔启~窩諸賊寨,至柳城,移駐干蔓,閱士敘功處也。又府境有烏石、紅花、響水、古零等十余堡。
魚窩寨在府西南,賊巢也。《經(jīng)略志》:馬平五都諸賊,竊發(fā)不時(shí)。弘治中,魚峰賊周鑒復(fù)相煽亂,官兵討之,為所敗,賊勢益張。嘉靖間,賊首韋金田等占據(jù)水陸二路,村落悉被荼毒。二十四年,督臣張?jiān)赖葧髦秩冢⑦M(jìn)破雷巖、同銀、平田、洛滿、都博等巢,遂圍魚窩巢。魚窩石壁,削立拔地,高數(shù)千丈,從來用兵莫能勝。賊悉力堅(jiān)守,山四周傾仄,官軍進(jìn)攻不能置足,乃為久困計(jì),乘懈擊之,遂破魚窩巢。于是高桅、同銀、馬鞍諸巢亦盡下,馬平之寇遂息。洛容縣府東北百三十里。東北至永寧州永福縣二百二十里,東至平樂府修仁縣百五十里。漢潭中縣地。唐貞觀中,置洛容縣,屬柳州。宋因之。明時(shí)仍舊。城周不及二里,編戶五里。
洛容廢城今縣東北三十里。《志》云:縣本治白龍巖下。明天順末,毀于賊,邑民奔米峒居之,因即山麓為垣,距古田常安鎮(zhèn)僅隔一水。成化中,石為城。正德十六年,為古田賊所陷。嘉靖二年,稍修復(fù)之。隆慶初,平古田,古田賊多遁洛斗及附縣諸村,既而縣令邵廷臣議復(fù)縣治于白龍巖,不果。諸賊尋糾永寧遺孽,又與柳城上油洞諸巢相聯(lián)絡(luò)。萬歷二年,叛犭襲入縣,殺吏掠印而去。時(shí)官軍方破懷遠(yuǎn),議并除之,且分兵攻上油賊。于是連破托定、洛斗、金峒、古龍、黃塘諸巢,賊敗散,乃設(shè)兵分屯扼塞。三年,復(fù)移城于白龍巖,以舊縣為平樂鎮(zhèn),即故米峒地也。廢象縣在縣東南。隋置,屬象州,尋屬始安郡。唐初,屬桂州。貞觀中,改屬柳州。宋初因之。嘉四年,廢入洛容縣。
思微山在廢城北一里。頂有泉穴,四時(shí)不涸。又西北九里曰屏石山,峰巒高聳,下有石崖,泉水出焉。如來山,在廢城南二十五里,高聳峻拔。
會仙巖縣南五里。中有潭,水石清曠。又縣西五里有白象巖,舊縣東二十里有白龍巖。
洛清江縣南半里。其上源自永福縣境流入,亦謂之永福水,經(jīng)縣南謂之洛清江,又西南至郡城南之三江口,入于柳江。《志》云:柳江,在縣西百二十里。龍鼻江,在舊縣西十五里,出托定、洛斗諸鄉(xiāng),流合洛清江,入于柳江。江口鎮(zhèn)在縣東。有巡司。《志》云:洪武六年,設(shè)于縣西南十里洛容江口。萬歷三年,遷于此。又平樂鎮(zhèn),即廢縣也,亦有巡司。《志》云:洪武六年,置鎮(zhèn)于縣東十里豐軌鄉(xiāng)石榴江。萬歷十四年,遷于此。又縣有章路鎮(zhèn)巡司,今革。高天寨,在縣東。自寨而東,百二十里至平樂府修仁縣,舊為盜賊出沒處。橋鄧隘在縣北。萬歷二年,官軍平洛斗諸巢,賊敗散,乃設(shè)兵分屯扼塞:一守橋屯隘,一守都勒隘,一守平經(jīng)隘,于三板橋設(shè)堡一,屯兵戍守。又托定村,在縣東北。正德十五年,賊獞覃萬賢據(jù)古田作亂,陷洛容,據(jù)西鄉(xiāng)、托定、洛斗諸村,江道多梗。久之,患始平。
洛容驛在縣東。又江口驛,《通志》云:在縣西。《輿程記》:自江口驛而西南,百二十里為云騰驛,趨府城之道;自江口驛而東北,百二十里為大分驛,又百二十里為永福縣之橫塘驛,趨桂林府之道。
柳城縣府西北七十里。西南至慶遠(yuǎn)府百六十里,西北至羅城縣百二十里。漢潭中縣地。梁置龍城縣,屬始安郡。隋開皇中,屬貴州。唐武德四年,置龍州于此。貞觀七年,州廢,縣屬柳州。宋因之。景德三年,改曰柳城縣。咸淳初,徙州治此。元因之。明初,還治馬平,縣屬焉。城周不及二里,編戶十二里。
龍城廢縣在縣南。《志》云:梁大同三年,八龍見于江,乃即江南置龍城縣。隋開皇八年,徙治江北。唐因之。宋曰柳城。元移治于龍江東,即今縣也。縣舊無城,成化間筑,以磚石云。柳嶺廢縣,在縣西南。唐武德四年,置縣,屬龍州。貞觀七年,廢入龍城縣。
青鳳山縣西二里。高百余丈,上有一竅通明,一名穿山。又烏蠻山,在縣東南二里,高聳臨江,下有深潭,澄湛徹底,以山石純盧,故名。勒馬山,在縣北五里,其形曲轉(zhuǎn),如勒馬狀。《志》云:縣治舊在山下,一名文筆山。又銅磬山,在縣西十里,一名云蓋山,高大峻聳,云氣常覆其上。《志》云:縣西北有觀音巖,回環(huán)相通。又東有會仙巖。龍江在縣城西南。自慶遠(yuǎn)府宜山縣東流入境,又東南流,與融水合而為柳江。
融江在縣東。即柳江上流也。自懷遠(yuǎn)縣流入境,亦謂之融水,又南入馬平縣界,龍江流合焉。馬跑水,在縣西七十里,一名涌珠泉,有灌溉之利。
東泉鎮(zhèn)在縣南。有巡司,東泉驛亦置于此。又古寨鎮(zhèn),在縣北,有巡司。《志》云:司初置于融江西岸。成化二十二年,遷于馬頭驛東。東江驛,在縣西。又縣北有馬頭驛。《輿程記》:自東江驛而西,六十里為羅斯驛,又五十里為宜山縣境之大曹驛,又五十里即慶遠(yuǎn)府城也。《志》云:縣有磨石驛及洛奸、吉清、廖洞三巡司,今革。
上油峒在縣東北,賊巢也。萬歷二年,洛容叛犭與上油洞諸賊相連絡(luò),官軍討之,分遣別將楊照等攻上油,連破板橋、姚峒、青鳥、黃泥、常安、蒲巖諸巢,俘獲甚眾,賊遁匿里廂、下良諸巖。里廂、下良共一山,長數(shù)里許,中寬而曲,水石各半,官軍復(fù)攻破之。安勞堡,在縣西北。成化初置。正德以后,為叛犭所據(jù)。萬歷二年,平上油賊,復(fù)置堡設(shè)兵屯守,又于境村立堡,亦設(shè)兵守之,邑境遂安。
羅城縣府西北百九十里。東南至柳城縣百二十里,西南至慶遠(yuǎn)府天河縣百里。《一統(tǒng)志》云:本桂林之玖州洞地。宋開寶五年,置羅城縣,屬融州。熙寧七年,省入融水縣。崇寧初,為羅城堡。明洪武初,復(fù)置縣,仍屬融州。十年,州廢,改今屬。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五十里。
羅城舊城在縣西。《志》云,縣舊治西羅鄉(xiāng),洪武三年,遷治鳳凰山下,即今縣也。舊無城,成化十七年,始筑,以石。東黃山在縣東。中有淵秀巖。又城北二里曰鳳凰山,十里曰覆鐘山,有巖圓聳若覆鐘。冰山,在縣西北四十里。其上高寒,四時(shí)常冰。縣西北八十里又有葵山,又西十里曰石硯山,圣水發(fā)源于此,南流入于龍江。
武陽江縣北百里。有二源:一出縣東北之高懸里,一出縣北之平西里,皆流至武陽寨合為一,又西有沙拱江流合焉,下流入于融江。西江水,出縣西銀村,南流入于慶遠(yuǎn)之龍江。
武陽寨在縣北。宋置。《通志》:今縣西百里有武陽鎮(zhèn)巡司。又西九十里有通道鎮(zhèn)巡司。又莫離鎮(zhèn)巡司,在縣東五十里。
懷遠(yuǎn)縣府北三百十里。北至貴州永從縣二百里,東北至湖廣通道縣三百七十七里。本夜郎蠻地。宋初,置羈縻懷安軍。慶歷中廢。至和中,置王口寨。崇寧四年,又于寨置懷遠(yuǎn)軍,尋改平州,兼置懷遠(yuǎn)縣為附郭。政和初,州縣俱廢,復(fù)為王口寨。七年,復(fù)置平州。宣和二年,賜郡名曰懷遠(yuǎn)。紹興四年,州廢,又為王口寨。十四年,仍置懷遠(yuǎn)縣,隸融州。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縣廢,置三江鎮(zhèn)巡司。十四年,復(fù)置縣,改今屬。城周不及二里,編戶九里。
懷遠(yuǎn)舊城在縣北,即王口寨也。宋初,置懷安軍。景德四年,宜州澄海軍較陳進(jìn)作亂,據(jù)宜州,陷柳州,官軍退保象州。賊攻懷安軍,知軍任吉等擊走之,即此。崇寧中,置懷遠(yuǎn)軍,并置平州于此,后改廢不一。明初,吳良征蠻,降古州峒,析融縣金雞鄉(xiāng)為縣地,置縣治于江浦。其地形虰,犭峒環(huán)伺,屢為寇亂。嘉靖初,縣城為賊陷。隆慶初,營故城,犭賊復(fù)為變。萬歷初,討平之,議移縣治于板江堡。四年,犭復(fù)叛,堡毀,縣寄理于融縣。十七年,始營縣城于丹陽鎮(zhèn),即今城也。
廢允州在縣西北。宋置安口寨。崇寧中,置允州治焉,改寨為縣。政和中,州縣俱廢。又西有廢從州,宋置樂古寨。崇寧中,置格州治焉,又改寨為縣。五年,改格州為從州。政和中,州縣皆廢,復(fù)為樂古寨。《宋史》:崇寧四年,時(shí)蔡京以開邊蠱上,知桂州王祖道誘王江酋楊晟免等使納土,夸言向慕者百二十峒,又言王江山川形勢,據(jù)諸洞要會,宜開建城邑,置洞司主之。從之,于王口寨置懷遠(yuǎn)軍,尋分其地置允、格二州是也。
平山縣北五里。宋平州以此名,亦曰屏山。山東麓有治平洲,廣數(shù)百畝,可以耕種。又北五里曰大桂山。武牢山,在縣南十五里,高險(xiǎn)峭拔。又縣南有珠玉山,縣之案山也。《志》云:今縣治即故丹陽鎮(zhèn),有丹陽洲,蒼帽山當(dāng)其北,珠玉山在其南,掛榜山在其西,天馬山直其東,又東北為大耀山,又遠(yuǎn)為唐朝山,與湖廣通道縣接界。
九曲山在縣西北。高萬仞,怪石巖,中流一泓,碧練千尺。其南為石門山,大江左右,兩山夾峙,凡有四處,俱崖石峭豎如門,又南入融縣界。江岸皆有山夾峙,俱謂之石門云。《志》云:縣境有古尼山,峰巒環(huán)抱,風(fēng)氣凝聚。古州江在縣西北。自貴州西山陽洞長官司流入縣境,即福祿江也,亦謂之大江,湖廣靖州南境之多星江、芙蓉江諸水皆流匯焉。自石門山而南,繞縣西入融縣境,謂之融江。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gè)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xué)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quán)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