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縣州西南九十里。西南至廣東廉州府二百里。漢合浦郡合浦縣地。梁置南昌縣。陳因之。隋平陳,屬越州。大業中,屬合浦郡。唐武德四年,改置博白縣,兼置南州治焉。六年,改為白州。天寶初,曰南昌郡。乾元初,復為白州。南漢因之。宋仍曰白州,亦曰南昌郡。政和初,州廢,縣屬郁林州。三年,復舊。紹興中,仍廢入郁林州。元因之。今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三十二里。
建寧廢縣縣東五十里。唐武德四年置,并置郎平、周羅、淳良等縣,皆屬南州。貞觀十二年,省郎平、淳良二縣,而建寧如故。宋開寶五年,廢入博白縣。《通志》縣北十五里有廢郎平縣,東南百里有廢淳良縣。今其地名安仁鄉。又周羅廢縣,在縣東南百里,宋開寶中,與建寧縣俱廢。《城邑考》:今縣城,唐初筑。宋淳熙六年,寇毀。十一年修,故土城也。元至正十三年,磚砌。明洪武五年,寇毀。六年,增修。天順六年,又為寇所陷。成化二年,修筑,并鑿濠環之。正德初,又復營繕。萬歷四年,展筑西南隅,即今城也。南昌廢縣縣東南四十五里。《志》云:隋舊縣也,唐初更置,屬潘州。貞觀中,改屬白州。宋開寶五年廢。又大都廢縣,在縣南,唐初置,屬廉州。貞觀六年,改屬白州。十二年,省入博白縣。龍池廢縣,在縣西南。漢合浦縣地。唐貞觀中,置山州,領龍池、盆山二縣。天寶初,曰龍池郡。乾元初,復故。建中間,州縣俱廢。
衛公山縣東十里。崔嵬聳立,為邑之鎮。唐初,李靖南征,嘗駐兵于此,因名。其相接者曰洞房山,廣七十里,洞中高廣玲瓏,麗若雕房。又凝霧山,在縣東二十里,山勢屹立,云霧嘗集其上。雙角山,在縣西十五里,兩峰角立。又西十五里曰綠羅山,下有綠珠洞。
飛云山縣西六十里。山勢崇峻,常有云氣。又縣西南六十里有宴石山,山皆盤石,壁立峭絕,北臨大江,流泉激,崖宇虛曠,有二石峙于山巔。《寰宇記》以為南越王宴處。九岐山,在縣西七十里,回巒復嶂,分為九峰,四時蔥翠。又西二十里有南象山,高百余丈,廣百里,舊嘗產象,因名。
蟠龍山縣南八十里。蜿蜒蒼翠,形似蟠龍。又大荒山,在縣南百五十里,上有池,產魚如人形。又南三十里曰射光山,峰標插空,日影先見。八將山,在縣東百三十里,有八峰攢立。其相接者有鳳飛山,亦高聳。
綠秀嶺縣南五十里。嵯峨盤亙,林木青蔥,廣三百余里。大蟲巖,在縣南百余里,臨大江,常有虎伏其下。又將軍洞,在縣南三十里,一名飛鼠巖,石門三重,中如堂室,有泉溫涼易流。唐初,將軍龐孝泰刺南州,嘗游此,因名。《志》云:縣東北二里有將軍嶺,以宋狄青討儂智高嘗駐兵于此也。綠珠江縣西七里。源出綠羅山,下流合于南流江。《新唐書》白州西南百里有北戍灘,咸通中,安南都護高駢募人平其險石,以通舟楫,即南流江通廉州之道也。《嶺表錄異》云:白州之水出自雙角山,東北流合容州江,是為綠珠江。恐誤。又飲馬江,在縣南一里。相傳馬援南征,飲馬于此。下流亦入南流江。綠淇江,在縣東南十里,源出洞房山。又小白江出縣南十里之云流山,陸馬江出縣東南橋浮山,鴉山江出縣南十五里之凌青山。皆流匯于南流江。
頓谷江縣西南四十里。源出飛云山,又縣西二十里有浪馬江南流會焉,并入于南流江。又南立江,在縣北三十里,源出綠澄洞,下流亦入南流江。浪醴江,在縣西六十里,流入潯州府貴縣界,入于郁江。
龍母陂縣東十里。又縣南百里有江口陂,百五十里有雙魚陂。《志》云:縣境遠近之陂凡十余處,此三陂其差大者。
海門鎮縣東南百五十里。舊為入安南之道。唐咸通三年,南詔復寇安南,敕都護蔡襲退屯海門。時襲已為賊所圍,詔不得達。四年,安南為南詔所陷,置行交州于海門鎮,尋復置安南都護于此。六年,高駢治兵海門鎮,進復安南。又石晉天福二年,交州亂,南漢劉Ζ圖乘機取其地,屯兵于海門是也。南關,在城南。又有東、西兩關,皆在城外。
沙河寨縣西七十里。有巡司。又周羅巡司,在縣南八十里,以廢周羅縣為名。
北流縣州東四十五里,東北至容縣六十里,東南至廣東信宜縣百七十五里,北至潯州府平南縣百七十里。漢合浦縣地。蕭齊永明六年,置北流郡。梁、陳間,廢為北流縣,屬合浦郡。隋屬越州。大業中,仍屬合浦郡。唐武德四年,置銅州治此。貞觀初,改為容州。開元中,升為都督府,并置經略軍于城內。天寶初,曰普寧郡。乾元初,復為州。元和中,徙州治普寧縣屬焉。宋因之。元仍屬容州。明洪武十年,改今屬。城周不及二里,編戶二十里。
陵城廢縣在縣東南。唐武德四年,置屬銅州,尋屬容州。南漢因之。宋開寶五年,省入北流縣。又豪石廢縣,在縣東,亦唐武德四年置,屬銅州。貞觀十一年廢。《城邑考》:今縣,舊有土城,景泰初,因故址修筑。天順四年,寇毀。成化二年,增修。七年,展城浚濠。嘉靖四十二年,復增筑之。
峨石廢縣縣東南百十里。唐總章初,析白州之溫水縣置,尋為禺州治。《唐志》:武德四年,置南宕州,治南昌縣。貞觀六年,移治定川。八年,改為潘州。總章元年,改為東峨州,移治峨石縣。二年,改為禺州。天寶初,曰溫水郡。乾元初,復曰禺州,皆治峨石縣。歐陽修曰:東峨州,乾封二年,將軍王杲奏析白辯、竇容四州置。總章二年,改曰禺州。南漢因之。宋開寶五年,禺州廢,以所領峨石、扶萊、羅辯、陵城等縣皆并入北流縣。南昌,見博白縣。定川,見上郁林州。
羅辯廢縣縣東南百里。《志》云:本羅辯洞地。梁置陸川縣,屬合浦郡。隋大業初,廢入北流縣。唐武德四年,改置羅辯縣,屬羅州,尋屬辯州。乾封中,改屬禺州。南漢因之。宋開寶五年,省入北流縣。扶萊廢縣,在縣南百里。唐武德五年,析信義縣置扶萊縣,屬竇州,以扶萊水為名。貞觀中省。乾封中,復置,屬禺州。南漢因之。宋初,與州俱廢。
勾漏山縣東北十五里。巖穴幽勝。詳見前名山勾漏。金龜山縣東二里。與會靈臺山隔江相對,臺上有瀑布、巖洞。又梧臺山,在縣城南,其并峙者曰賀山。又有公界山,高廣相埒,為縣南鎮。又天門山,在縣西,與穿鏡山并峙,縣之西鎮也。銅石山,在縣東十五里,峰巒秀麗,山頂寬平,舊產水銀、朱砂。又縣東五里為筆架山,有三峰聳峙。
綠藍山縣西北三十里。容山之東支也,容江之源出焉。扶萊山,在縣南百里,陵水出焉。又縣東南有峨石山,羅水出焉。二水俱流入廣東化州界。《志》云:縣東南二百五十里有雙威山,下臨思賀江。通津巖在縣之南壩鄉。石山疊峙,有二門南北相對,高敞如闕,水流環繞,石室虛明,為縣之勝。《志》云:縣西南有歇馬嶺,相傳伏波南征曾駐于此。
綠藍水在縣北。出綠藍山下,分二流:一入容縣境為容江,一入博白縣境合南流江。今縣東二十里有落桑橋,蓋跨綠藍水上。繡江,在縣東南,出廣東茂名縣,西北流入境,又北入容縣界。
馬門灘《志》云: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即綠藍水所經也。漢馬援南征,以江流迅急,鑿去其石,余二巨石雙立為門,其中流水如奔馬,因名。又北戍灘,《志》云:亦在縣西南馬門灘下。唐高駢為安南都護,平蠻北歸,見其湍險,屬防遏使楊林疏浚之,人以為便。胡氏曰:馬門江,在博白縣西南百里,下北戍灘,出馬門江,渡海抵安南界。咸通四年,南詔陷安南,都護蔡襲幕僚樊綽攜印渡江,即此處也。黃江陂在縣南。《志》云:縣境有坑塘、大陂、都莫等陂,俱有灌溉之利。
天門關在縣西十里。顛崖邃谷,兩石峰相對,狀如關門,中間闊三十步。馬援討林邑,路由此。交趾往來,皆道此關。其南尤多瘴癘,去者罕得生還,俗號鬼門關。諺云:鬼門關,十人去,九不還。《輿地紀勝》謂之桂門關。元廉訪司月魯改名魁星關。洪武初,仍曰桂門關。宣德初,改曰天門關。舊《志》:鬼門關,在縣南三十里。
雙威鎮縣南百里,有巡司。又有游魚寨,在縣南山中,鄉人避兵處。成化二年,賊鄧辛酉據此,掠廣東信宜縣境,官軍討平之。又寶圭驛,在縣治東。化龍橋,在縣東南,兩溪水合流其下,舊為行旅津要。宋開慶初,石為橋,構亭其上。永樂十一年毀。十四年,修治,改曰登龍橋。陸川縣州南七十里。東南至廣東石城縣百四十里,東北至北流縣百十里。漢合浦縣地。蕭齊置陸川郡。梁、陳間,廢為陸川縣。隋并廢縣入北流。唐武德四年,復置陸川縣,屬南宕州,尋屬禺州。唐末,改屬容州。南漢因之。宋仍屬容州。明洪武四年,改今屬。城周不及二里,編戶十五里。
溫水廢縣今縣治。劉句曰:唐武德四年,析南昌縣地置溫水縣,屬南宕州,尋屬禺州。大歷中,改屬順州。宋開寶五年,州廢,縣省入陸川。《九域志》陸川舊治在今縣東五十里。宋開寶九年,移治公平鎮。淳化五年,又移治舊溫水縣,是也。《通志》溫水廢縣在今縣南六十里,似誤。《城邑考》:縣舊無城,永樂中,始筑土城。景泰三年、正統十四年,皆增修。成化十一年,以磚石。弘治十八年,又修城浚濠。正德七年,寇毀。十五年,重修。嘉靖四十二年、隆慶四年、萬歷二年,屢經修治云。
龍化廢縣縣東南五十里。《唐志》:武德五年,置龍化縣,屬羅州,尋屬辯州,以西有龍化水,因名也。大歷八年,容管經略使王析禺、羅、辯、白四州置順州,治龍化縣,亦曰順義郡。南漢因之。宋開寶五年,州廢,省縣入陸川。《通志》龍化廢縣在縣北四十里,誤。又南河廢縣,在縣東南百二十里。《唐志》:本石龍縣地,武德五年,析置南河縣,屬羅州。大歷八年,改屬順州。宋初,與州俱廢。《通志》南河廢縣在今縣西六十里,亦誤。石龍,見廣東化州。龍豪廢縣,在縣西南,唐武德四年置,屬南州,尋屬白州。大歷八年,改屬順州。宋初廢。
后陽山縣北一里。層巒疊嶂,起伏不一,為縣所倚。又縣南一里有三臺山。分水山,在縣北五里,其水分二派:一合縣東南妙洞水流入廣東石城縣界,一經郁林州合南流江入廣東廉州界。《志》云:縣東八里為東山,中有妙洞。又有金坑山,在縣東南十里,山下有溪,沙黃如金,瀑水注之,即妙洞水矣。又文龍山,在縣東北十五里,下有水流繞縣前。
白羊山縣東北二十里。山色潔白,四面懸絕,上有飛泉,下有勾芒木,土人練其皮為布。鳳凰山,在縣西十里,中多桐竹,上有石盤泉。其相近者曰石鼓山,一名鳴石山,《志》云即《山海經》所稱長石之山也。又雙流山,在縣西南二十里,相傳唐龍豪縣治此。縣西北二十里又有石湖山,一名石抱山,上有淵潭,旁為石巖。或云:山多竹木,蔥翠如袍,一名石袍山。
文黎山縣南五十里。產黃白藤,山下水流瀠洄,凡九十九渡。又謝仙山,在縣東五十里,上有潭,流泉下注,土人謂之昆侖水,西南流,經廣東石康縣界入海。
回龍江縣北十五里。《志》云:縣北有喬林、高嶺二水,合流為回龍江,其下流合南流江。龍化江,在縣南四十里。又有平南水,在縣南二十五里,流合龍化江,下流入廣東石城縣境,合九洲江。
老鴉陂縣東三里。又暗螺陂在縣南三十里,沙料陂在縣北三十里。皆灌溉民田數十頃。
溫水寨縣南五十里。有巡司。蓋以廢縣為名。永寧驛,在縣南七十里。《輿程記》:自永寧而東南,繇回龍、流甬、麻坡、墟洞、尾流、茶六等河,七十里達廣東石城縣之三合驛。興業縣州西北六十里。西北至潯州府貴縣百二十五里,西南至廣東靈山縣二百二十里。唐初為石南縣地,屬貴州。麟德二年,析置興業縣,屬郁林州。宋因之。今城周不及二里,編戶七里。
石南廢縣縣東北五十里。《隋志》:陳置石南縣,為石南郡治。隋平陳,郡廢,縣屬尹州。大業中,屬郁林郡。唐初,屬南尹州,尋屬貴州。麟德二年,置郁林州治焉。建中二年,州移治郁林,以石南省入興業。《城邑考》:今縣城,洪武三年筑。宣德五年,增筑。正統十年、天順三年,皆修葺。正德二年,始以磚石。嘉靖中,又嘗修葺。郁林廢縣縣西北六十里。《志》云:在潯州府貴縣東南五十里。漢布山縣地。梁置郁林縣,為郁林郡治,兼置定州治焉。隋平陳,郡廢,改州為尹州。大業中,仍為郁林郡治。唐初,縣屬南尹州,尋屬貴州,后置郁林州,縣改屬焉。建中間,州移治郁林縣,后又徙治興業。南漢因之。宋初,改郁平曰郁林,以郁林縣省入興業。今詳見貴縣。
興德廢縣縣西北二十里。《志》云:蕭銑析石南縣置,尋廢。唐武德四年,析郁平縣復置,屬南尹州,尋屬貴州,后改屬郁林州。宋初,省入興業縣。又潭栗廢縣,在縣東三十里,唐置,屬郁林州,亦宋初廢。
萬石山縣西四里。峰巒錯落,如累石然。其下有石井澗,繞流結曲。北斗山,在縣北十里,七峰卓立,如北斗然。又縣東十里有東斗山,與北斗山對峙。《志》云:東斗山相接者又有東山,山上有泉從石壁飛下,凡百余仞,望之如翔鸞舞鶴。
鐵城山縣南十里。石壁四周險固若城,中平衍,容數百家,上多石竇,泉流不竭。有四門,惟東門可通人行,南門山半有土基,相傳為古敵樓,西、北二門多石艱阻,其石皆鐵色。《圖經》云:郁林州舊設于此。山北一里有古州巖,廣數丈,中有潭,四時不涸。又綠陰山,亦在縣南十里,有大木如榕,蔽數十畝,一名甑山,鳴水江繞其下。又三臺山,在縣南二十里,有三峰連屬。葵山,在縣北十五里,山半有巖,巖有龍井。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