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昌廢縣在縣西。唐武德四年置,因晉、宋舊名,改蕩為宕也。本屬容州,建中三年,改屬禺州。唐末廢。又西北有新安廢縣,亦武德四年置,屬銅州,尋屬容州。貞觀十一年省。渭龍廢縣,在縣西南。唐武德四年,析普寧縣置。南漢仍屬容州。宋開寶五年廢。
欣道廢縣縣東北八十里。隋開皇十五年,置安人縣,屬藤州。十八年,改曰寧人縣。唐初因之。貞觀二十三年,改曰欣道縣,屬容州。宋開寶五年廢。
大容山縣西北二十五里。高五百余丈,周圍千余里,以其迥闊無所不容,因名。藤、容、北流、興業諸縣,郁林、高、潯諸州,分據其麓,皆以此山為望。南流江出焉。凌云山,《志》云:在縣北十里,以山勢凌云而名,上多斑竹。又奇嶺山,在縣西南五里。
都嶠山縣南二十里。山有八峰,曰兜子、馬鞍、八疊、云蓋、香爐、仙人、中峰、丹灶,而八疊尤奇秀高聳,石徑紆回,上復軒敞。又有南、北兩洞,皆高廣百余丈,《道書》以為第二十洞天。天塘山,在縣西南百里,上有塘水,旱潦不增減,因名。《通志》:山周二百余里,南接信宜,多竹木,有石竅出泉,流至山下為池。其西南有龍分山,天塘水出其下,流分九支,因名。
石梯山縣南百五十里。路出高州,磴道險狹,如梯上下。三紐嶺,在縣南百里,が峋峭險。
容江在縣南。源出北流縣境之綠藍山,流入境,又東合于繡江。繡江,在縣西三里,自北流縣流入境,與容江合流而東入藤縣界。又渭龍江,在縣西南七里,源出天塘,分流為九,至此復合為一,下流入于容江。《志》云:縣北有思登江,又有波羅等江,俱流入容江。
李家陂縣北半里,思登江匯流處也。溉田甚廣。又縣西二里有蓮塘陂,又西二里有石村陂,縣東有水源陂,皆有灌溉之利。粉壁寨縣西南四十里。有巡司。又大洞巡司,在縣東五十里大橫村。又三洲營,在縣東江中三洲上。自良驛,在縣東北七十里,路出藤縣。舊又有繡江驛,今革。
岑溪縣府西南二百九十里。東至廣東羅定州百九十里,南至廣東信宜縣百五十里,西至容縣九十里。漢猛陵縣地。隋永業縣地。唐武德五年,置龍城縣,為南義州治。貞觀元年,州廢,縣屬建州。二年,復置義州。五年,復廢州,以縣屬南建州。六年,復置義州,仍治龍城縣。天寶初,改為連城郡。至德二載,改龍城縣曰岑溪。乾元初,復改縣曰義州。五代時,屬于南漢。宋太平興國初,改曰南儀州。熙寧四年,州廢,縣隸藤州。元因之。明初,改今屬。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七里有奇。
龍城廢縣《志》云:在縣東二十里。唐初置縣于此,后改曰岑溪。宋初,遷縣于今治。舊有土城,明洪武三年修筑。成化十年,易以磚。正德十五年,筑夾城,于外以石。萬歷二十四年,以城垣湫隘,復議展筑。永業廢縣縣東四十里。梁置永業郡,尋改為縣。陳省。隋開皇十六年,復置永業縣,屬藤州。唐初,改置龍城縣及安義等縣,屬南義州。至德中,改安義曰永業。南漢因之。宋省入岑溪縣,今為永業鄉。又連城廢縣,在縣東北五十里。唐武德五年,析瓏州之正義縣置,屬南義州,尋屬義州。宋省。今為連城鄉。又有義成廢縣,在縣東南,亦武德五年置,乾元中廢。
高城山在縣南。蟠結高遠,土人以為石城,嶺有巨石,如人立狀。《一統志》:縣有高城嶺,又有馬頭、太富、登高三嶺。都盤山,在縣南二十里,一名羅山。又泠水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其相接者曰佛子山,兩山拱峙,勢如張翼,為縣之衛。
烏峽山縣東北十里。壁立萬仞,險峻可憑。又丁郎山,在縣東十里,以漢孝子丁密而名,下有孝感泉,或訛為丁蘭山,亦高勝。又要峨山,在縣東百里,崢嶸蒼秀,一名秀峰。石瀧,在縣北十五里,大石連江,不通舟楫。
皇華江在縣城南。有二源,一出縣北中西鄉,一出連城鄉,合流經縣北十里皇華山下,因名。南流經縣東,折而西至容縣境,入于繡江。《志》云:潘洞江,在縣西二十里,源出連城鄉之鳳凰巢,經縣南,亦西入容縣界合于繡江。
仲塘陂縣東二里。又東八里有大塘陂,又東七里為赤水陂,皆灌溉所資。又斷河陂,亦在縣東三十里,溉田五十頃。
烏峽鎮縣西一里。舊置于烏峽山下,后移于此,改為上里河巡司。
大峒鎮縣西北五十里。又西十余里為北科鎮。《經略志》:岑溪縣西北有下七山,介蒼梧、藤縣間,有平田、黎峒、白板、孔密等三十七巢,東南為六十三山,有孔亮、陀田、桑園、古欖、魚修、白碟等百余巢,與粵東羅旁相聯絡,巖嶺高險,林巒環匝,數百里無日色,賊犭據險為亂。弘治中,四征不克。嘉靖初,七山賊叛,征之無功。三十二年,撫臣應發兵潛襲七山,賊被創,自是稍戢。而六十三山賊甚熾。時粵東羅旁賊方煽亂江上,岑溪、容縣諸賊俱為羽翼。萬歷初,督臣凌云翼平羅旁,岑溪、容縣賊俱乞降,乃于岑溪縣西北數十里大峒鎮設參將,筑城駐守。鎮西為北科鎮,募兵耕屯其地。又設連城、北科、七山、六云諸鎮,分兵列戍,聯絡岑溪西境,后漸怠玩。二十三年,賊復熾,會粵東亡命浪賊數百潛入七山,誘結諸犭為亂。二十四年,浪賊屠乾廂村,犭人應之,侵掠諸村,邑民震恐,因發官兵討之,賊懼顧自歸。會北科賊復叛,與七山、孔亮山賊合勢甚張,督臣陳大科等調兩粵兵合進,前鋒從小徑登孔亮山,賊敗走。賊初恃六十三山奇險,王師必不能至,至是膽喪,望風逃潰,追至魚修、白碟,復大敗之。賊潛遁車灘,我兵乘之,賊溺死無算。于是窮搜諸穴,岑溪遂平。《藤縣志》:北科、七山二鎮,萬歷三十一年改屬藤縣。
懷集縣府東北百五十里,東北至廣東開建縣百里,北至平樂府賀縣二百七十里。本漢南海郡四會縣地。晉元熙中,置懷遠縣,屬新會郡。宋改置懷集縣。沈約《志》:本四會縣之銀屯鄉,元嘉十三年,分為縣,屬綏建郡。齊、梁因之。隋平陳,屬封州。大業初,屬南海郡。唐武德五年,置威州治焉。貞觀初,州廢,屬南綏州。十三年,改屬廣州。南漢因之。宋仍屬廣州。元至元十五年,改屬賀州。明洪武十年,改今屬。城周二里有奇,編戶四里。
懷遠廢縣縣東二十里。《志》云:晉末所置縣也,宋改置今縣。今其地名古城營。《城邑考》:今縣城,洪武三十年,筑土城。成化四年,易以磚石。弘治七年,潦水崩頹,尋復修筑。隆慶五年,復為潦水所毀。萬歷九年,修葺,即今城也。
洊水廢縣在縣西北六十五里。漢封陽縣,屬蒼梧郡。隋分置洊安縣,屬熙平郡。唐武德五年,置齊州,又析置宣樂、宋昌二縣。貞觀初,省州,復以二縣并入,屬綏州。十三年,改屬廣州。至德二載,改曰洊水。宋開寶五年,廢入懷集縣。《名勝志》:今縣西西水里斤水渡頭上里許,即洊水城舊址。永固廢縣舊《志》云:在縣北。唐置,屬廣州。開元十二年,省入懷集縣。《名勝志》:今縣東南務本里有永固峒,城垣基址猶存,疑即故縣。又興平廢縣,在縣境。唐武德五年,置威州,兼置興平、霍清、威成三縣屬焉。貞觀初,州廢,以三縣省入懷集。
天馬山縣南五里。《唐志》縣有驃山,即此。《志》云:縣城西有寧峒山,諸峰疊出,竹木交生。忠黨山,在縣西六十里。又西十里為花石山,峰巒錯立,石多五彩。
齊岳山縣西百十里。峭拔出于眾山之上,上有龍潭,久旱不涸。又白崖山,在縣西南百五十里,山險峻,多白石。筆架山,在縣南百二十里,三峰亭亭,竦插天外。又云頭山,在縣南百四十里,兩山相并,其上多云。《志》云:縣東百里有戴帽山,以云擁山尖也。其相近者曰梅子山,中多梅林。登云嶺縣北八十里。嶺頭云霧常凝結不散,行者經此,若登云然。《志》云:縣東南有上愛嶺,接廣東四會縣界。四門巖縣西五十里。石山突起數百丈,下有石室,外為四門,巖中奇勝不一,一名花石洞。巖之東為游仙巖,巖之西為沖天、道士諸巖,又西數里曰三潮巖,中有泉,應潮輒涌,因名。朝巖,在縣西八十里,巖口幽窄,中甚明敞。其西南三里曰燕巖,石峰峭拔,洞口高敞,中容數百人,燕巢其間,因名。
懷溪水在城西南。亦名南溪水。源出齊岳山,南流而東折合桃花水,經廣東四會縣界,下流入海。又佛燈水,在縣北七里。《志》云:縣境有馬寧、花兜、西廂、宿泊、下朗、佛燈、甘洞、桃花、多羅、瀛古諸水,俱流合懷溪水,入四會縣界。
官陂縣西六里。縣西三十里又有大徑等陂。《志》云:縣境之以陂名者凡數十處,俱有灌溉之利。
慈樂寨縣西六十里官陂山口,有巡司。又縣東二十里有武鄉巡司,《會典》作武城鄉。
郁林州府西南三百三十五里。東南至廣東化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潯州府二百二十里。
古百越地。秦為桂林郡地。漢屬郁林郡及合浦郡地漢元鼎六年,更桂林為郁林郡,治布山縣。今見潯州府附郭桂平縣。后漢、晉、宋、齊因之。梁置定州,又改為南定州。隋平陳,改為尹州。大業初,改為郁州《通典》作郁林州。下仿此,尋復曰郁林郡治郁林縣。唐初,屬貴州。麟德二年,析置郁州劉句曰:貞觀中置郁林州,治石南縣。乾封初,更為郁林州。天寶初,曰郁林郡。乾元初,復為州建中二年,移治郁林縣。五代時,屬于南漢治興業縣。宋仍曰郁林州亦曰郁林郡。《志》云:開寶中,州治興業。至道二年,徙治南流。元因之。明洪武五年,以州治南流縣省入編戶四十三里,領縣四。今因之。州襟帶潯、梧,控扼蠻、越,山川環亙,嶺表奧區。南流廢縣今州治。杜佑曰:本漢日南郡地。宋分置南流郡。齊因之,治方度縣。梁改為定川郡。隋平陳,廢郡,改縣曰定川,屬越州。大業初,屬合浦郡。隋末,廢入北流縣。唐武德四年,析置南流縣,屬容州,尋屬義州。五年,改智州。貞觀十一年,改曰牢州,徙治南流,尋廢。乾封三年,將軍王杲平蠻獠,復置牢州,仍治南流縣。天寶初,改為定川郡。乾元初,復曰牢州。南漢因之。宋開寶四年,州廢,縣屬郁林州,尋為州治。《城邑考》:州子城,宋至道二年筑,周二里有奇。淳熙六年,陸川寇反,郡守黃齡筑外城守御,為寇所毀。七年,郡守施埤重修子城,又繕水城。元至正三年,復修子城。明洪武十九年,又創筑新城。二十九年,浚濠為固。天順四年,增修。七年、八年,連被寇陷。成化二年,重修。嘉靖四十一年,又復繕治。萬歷十四年,大水,城多壞,尋復修治。有門四,城周三里有奇。定川廢縣在州西。隋定川縣地也。唐武德四年,析北流縣復置定川縣,初屬容州,尋屬牢州。南漢因之。其西有宕川廢縣,唐貞觀十一年,分南流縣置,屬牢州。南漢因之。宋開寶中,俱省入南流縣。《通志》:今州西南三十里有定川下渡,相傳即故定川縣治。又州北二十里有定川上渡,亦以故定川縣而名。
容山廢縣州西北八十里。唐永淳初,置安仁縣,屬黨州。二年,析置平琴州治焉,兼領懷義、福陽、古符三縣。垂拱三年,州廢。神龍三年,復置。天寶初,曰平琴郡。至德二載,改安仁曰容山縣。乾元初,復改郡為州。建中二年,州廢,縣皆屬黨州。南漢因之。宋開寶中,容山、懷義等縣俱省入南流。
善勞廢縣州北七十里。《唐志》:古西甌地,漢屬郁林郡,唐初郁林州地也。永淳元年,開古黨洞,因置黨州,領善勞、撫安、善文、寧仁等四縣。天寶初,曰寧仁郡。乾元初,復為黨州。南漢因之。宋州廢,縣皆并入南流縣。劉句曰:黨州西至平琴州二十二里。又撫安廢縣,在善勞縣東。唐至德二載,改曰撫康。
信石山州東南一里。一名牢石坡。《舊唐書》:牢石高四十丈,周二十里,牢州以此名。又石柱坡,在州東南三里,柱高三丈,相傳馬伏波所立。其地亦名馬援營。《通志》云:營在州南二十里。又荔枝山,在州東南二十里,嵯峨峻拔,為州屏障。綠鴉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厥土青黃,冶者取土煉鐵鑄為鍋。又寒山,在州北二十里。舊山多橘,采者常遇大寒,不得歸。下有潭水,色如靛。《志》云:州西四十里有西山,形如鼓角樓臺。
豸塘嶺州北一里。山形如豸,為州后鎮。又州東有東門嶺。兩道嶺,在州南十里,山峰尖麗,博、陸兩縣于此分道。又南十里為五岡嶺,有五峰并列。又南三十里為尖岡嶺,孤峰插天,為南境之望。又南十里曰五巖嶺,泉石甚勝。
張道巖州東二十五里。有石門,通人行。《志》云:州東南二十里為水月巖,巖中虛明爽豁,澗壑絕勝,右接天馬、鈞天諸洞,幽異不一。又白石洞,在州東三十里,周七十里,《道書》以為第二十一洞天。
南流江在州城南。源出容縣大容山,經縣東而西南流,十余里中有八疊縈洄,合羅望江至廣東廉州入海。舊南流縣以此名。羅望江,在州西,一名西望江,亦出容山,繞流經州北,復西南流十余里,下流會南流江。
鴉橋江州西四十里。源出綠鴉山,亦名綠鴉水。又定川江,在州西南二十里,源出興業縣之葵山,綠鴉水流入焉,共注于南流江。橋麗江,在州南三十里,源出白石洞。又有沙田江,在州南四十里,源出州東南六岑山。俱流匯于南流江。
官陂州北五里。又北十余里有銀水陂,其相近者曰三山陂、綠表陂。又州北二十五里曰錦陂,五十里曰河阜陂,尤廣衍。都毫陂,在州西三十里。其相近又有林陂、鴉橋陂。又赤陂,在州南四十里。皆潴流溉田,多者至二三百頃。
西關州西一里。《志》云:州南一里有安遠橋,跨南流江上,元延中建,明永樂八年重建,萬歷二年增修,津梁要沖處也。今名瑞龍橋。又通濟橋,在州東二十里。本名妙林橋,元至正中建。明弘治十三年重建,一名太平橋。沖要次于安遠。又西望橋,在州西五里,本名大興橋,與通濟橋同時創建,亦津途所必經也。西甌驛,在州城南。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