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府東至廣東德慶州百九十里,南至廣東高州府五百二十里,西至潯州府三百八十里,北至平樂府三百九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八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五千九十五里,至京師八千二百六十二里。
《禹貢》荊州徼外地。周為百粵地。秦屬桂林郡。漢初,屬南越趙陀封其族趙光為蒼梧王,即此。元鼎六年,置蒼梧郡。元封五年,兼置交刺史治廣信,領郡七。后漢因之。孫吳亦曰蒼梧郡交州移治番禺。孫皓時,又移龍編。晉以后因之。梁屬成州。隋平陳,蒼梧郡廢,改州曰封州。大業初,仍置蒼梧郡《隋志》:封州,治封川縣。大業初,遂以封川置蒼梧郡,而廢舊蒼梧郡為蒼梧縣屬焉。唐平蕭銑,改置梧州治蒼梧縣。天寶初,曰蒼梧郡。乾元初,復曰梧州。五代初,屬于湖南。漢乾三年,入于南漢。宋仍曰梧州亦曰蒼梧郡。元曰梧州路。明初,改為梧州府,領州一、縣九。今因之。
府地總百粵,山連五嶺,唇齒湖湘,噤喉桂廣。漢以交州治廣信,控南服之要。會明時,亦設重臣于此,固兩粵之襟帶。形勢所關,古今一轍矣。蘇氏曰:蒼梧為兩粵都會,北自漓江建瓴而下,西則及郁合為巨浸,綰轂三江之流而注之大壑。故論西則桂林為堂奧,而蒼梧為門戶;論東則南海為心腹,而蒼梧為咽喉,控上游而據要害,其指顧便也。《山堂雜論》曰:梧州居兩粵之中,自西而東者,至梧州則廣東之藩籬壞;自東而西者,至梧州則廣西之心腹傾。所謂地利者,非與?雖然,攻守之勢有內外之分焉。提兵壓敵,利在深入,則攻在梧州可也。蠻左窺伺,釁生于內,居中肆應,以時撲滅,則守在梧州可也。若欲以一隅之地動天下之權,臨戰合刃,惟敵是求,則兩廣之形勝不盡在梧州也。籌兩粵者,當知所折衷矣。
蒼梧縣附郭。漢置廣信縣,為蒼梧郡治。后漢及晉、宋、齊皆因之。隋郡廢,改縣曰蒼梧,屬封州,尋屬蒼梧郡。唐武德四年,置梧州治此,自是皆為州郡治。今編戶三十三里。廣信城在今府治東。漢置。自三國吳以來,皆因而不改。《城邑考》:府舊城,在大云山麓,東北跨山,西南兩面皆臨江。宋開寶六年,磚筑。皇四年,寇毀。至和二年,重筑。明洪武二十二年,因舊址增拓,三面環濠,北因山險。正統十年毀,十一年重修。天順八年及成化三年,皆繕治。四年,復增筑甕城門樓,稱為雄壯。正德初及萬歷五年以后,修葺不一。有門五,城周四里有奇。
猛陵廢縣府西北百里。漢縣,屬蒼梧郡。晉、宋以后因之。隋廢。蕭銑復置。唐初,屬藤州。貞觀八年,屬梧州,改曰孟陵。乾化四年,馬殷奏隸桂州,尋復舊。宋開寶四年,省入蒼梧。戎城廢縣,在府西南二十里大江南岸。晉置遂成縣,屬蒼梧郡。宋以后因之。隋開皇十一年,改曰戎成縣,屬藤州。唐永徽中,改屬梧州。光化四年,馬殷表隸桂州,尋復舊。宋仍屬梧州。熙寧四年,省為戎墟鎮。《志》云:府南二十里有戎墟渡,當大江南岸,上通長洲,故縣蓋置于此。
寧新廢縣在府東南。劉宋置寧新縣,屬蒼梧郡。蓋析廣信地置,后廢。齊又置。梁、陳因之。隋廢。《志》訛為新寧。或曰:縣蓋在廣東封川縣境內,今府南十五里即封川縣界。又《城冢記》:蒼梧西南有農城廢縣,晉置,屬蒼梧郡。劉宋初廢。《郡國志》云:其地有銅山、銅湖、銅丘,今堙。廢歌羅城,《志》云:在府西南六十里。隋開皇中,李賢所筑以屯兵處,久廢。
大云山在城東北隅。盤回高聳,其下為三臺山,郡之主山也。上有扶虎巖,亦名大蟲山,一名大靈山。《搜神記》謂扶南王范尋養虎之所。今其巖蟠結危聳,為一山之勝。火山,在城南隔江二里上。有光如火,其下水深無際,今亦名沖霄山。又石英山,在府城西桂江上,宋時產石英充貢。《志》云:府東南八里大江濱有蘇山,以宋蘇軾南遷時泊舟山下而名。立山府西十五里。東臨大江,山坂平衍,西極險厄,有徑通藤縣。山下有三公坡,成化初,督臣韓雍集大僚講武于此,因名。通星山,在府北六十里。山高聳,可以望遠。
大江在府城南。黔、郁二水相合東流,至此合于桂江,謂之三江口。三江同流,水勢浩衍,故曰大江。又桂江,在府城西。自平樂府昭平縣流經此,至城西南合大江。俱詳見前大川及川瀆異同。
思良江府北二十里,亦名思賢水。又有峽山水合焉,南流入于桂江。東安水,在府北四十里,東南流入廣東封川縣界,注于大江。又北有江簡水,亦南流入于大江。
系龍洲府東七里大江中,亦名七里洲。一峰卓立,林木深秀,江漲時洲獨不沒,亦名浮洲。水口有浮橋。長洲,在府西七里大江中,縱三十里,橫三里,民居甚繁。自此溯流而上,又有思恩、思化等洲,皆在江中,俱有居民、林木。
漓水關在城西南。《漢志》蒼梧郡有漓水關,即此。今堙。大云關,在府東二里。府西二里又有掃云關。又鎮南關,在府南火山上。府西南三十里又有耀武關。《志》云:府西二十里有下岸關,關北十里有揚威關。以上六關,俱成化六年督臣韓雍筑以控扼要沖。
長行鎮府東七里。舊有長行巡司,置于長行鄉。洪武二年,移置于此。又府境須羅鄉有羅粒寨巡司,洪武中置。又東安沙村有東安鄉巡司,正德六年置。澄海營,在府城西北,元初土軍所居,明洪武十二年廢。今閱武營,在府城西南隔江五里。
府門驛在府城西南德政門外。遞運所亦置于此。《志》云:所舊置于城北云山門外江濱。萬歷三年,改所為提舉司,移建遞運所于此。稍西為稅課司。又有龍江驛,在蒼梧縣治西北。武灶渡,在府西遞運所前桂江之側。又沖霄渡在稅課司前,潘田渡在城南五里,五兩渡在城東二十里。又府西二十里有平浪渡,六十里有龍江渡,八十里為古欖渡,百里曰觀音渡。皆大江津要也。
藤縣府西八十里。西南至容縣二百四十里,西至潯州府平南縣百四十里。漢猛陵縣地。晉為安沂縣地。義熙中,析置夫寧縣,屬永平郡。蕭齊徙郡治此。梁兼置石州。陳因之。隋平陳,郡廢,改州曰藤州,又改縣曰永平縣。大業初,復改州曰永平郡。唐武德四年,仍置藤州,治永平縣。貞觀中,改縣曰鐔津。天寶初,又改藤州曰感義郡。乾元初,復為藤州。五代時,屬于南漢。宋仍曰藤州。元因之。明洪武十一年,以州治鐔津縣省入,復改州為縣。今城周二里,編戶四十四里。
鐔津廢縣在縣治東北。晉置夫寧縣。隋曰永平。唐曰鐔津。《元志》藤州治鐔津,舊在大江東岸,宋徙治于西岸,是也。明初,縣廢。《城邑考》:舊城,在大江之南、繡江之西,元至順三年,因舊址修筑。明宣德間,復筑土城。天順四年,為寇所毀。五年,重修,以磚石。成化初,又為寇所陷。二年,增筑其東北隅,皆濱大江。隆慶、萬歷間,皆嘗修繕。崇禎九年,又復營葺云。
安沂廢縣縣南百二十里。《志》云:晉升平五年,分蒼梧郡立永平郡,治安沂縣。宋因之。齊移郡治夫寧,安沂屬焉。梁改縣曰安基,置建陵郡。隋平陳,郡廢,縣屬藤州。唐初因之。貞觀七年,改屬泰州。明年,為泰州治,又改州曰燕州。十八年,州廢,仍屬藤州。二十三年,縣廢,尋改置安昌縣。至德二載,改曰義昌縣。南漢因之。宋開寶三年,省入鐔津縣。明正統十二年,設義昌巡司。成化八年革。又感義廢縣,在縣西百二十里。隋開皇十九年,置淳民縣,屬藤州。《隋志》作淳人,避唐太宗諱也。唐武德七年,改曰感義縣,仍屬藤州。宋開寶三年,廢入鐔津縣。
寧風廢縣縣西百里。唐貞觀五年,置寧風縣,屬燕州。七年,徙州治此,更曰泰州。八年,又徙州治安基,改曰燕州,縣仍屬焉。十八年,州廢,縣屬藤州。宋開寶三年廢。長恭廢縣,在縣西七十里。唐貞觀二年,置長恭及泰川、池陽、龍陽四縣,屬燕州,尋移州治長恭。五年,復增置新樂、寧風、梁石、羅風四縣,又徙州治寧風,改池陽曰承恩,而省長恭入寧風。八年,省龍陽、承恩,后又省新樂、梁石、羅風等縣,皆在今縣境。又隋安廢縣,在縣南。又東南曰賀川廢縣。俱隋開皇十九年置,屬藤州。唐貞觀末,俱廢。
東山縣東一里繡江東岸。相傳唐李靖南征,嘗駐師于此。今山上有衛公祠。又南山,在縣南二里繡江南岸,山勢聳秀,頂平如砥。相接者曰石壁山,巖巒相倚,下瞰重淵,亦名赤壁,以石色皆赤也。又東南曰石人山,去縣三里,山勢峭拔,上有巨石,遠望如人。《志》云:縣西北五里隔江有谷山,高出眾山之上,一名西山。
龍驤山縣南七里。數峰聳列,下瞰清流。晉龍驤將軍陳隱鎮此郡,嘗駐兵其下,因名。又登嶼山,在縣西十五里。二山南北對峙,江中蒼翠相望。縣西九十里又有六爻山,山形六疊如卦爻然,山足為十二磯,絡繹相屬,與白馬堡對峙,為峽寇出沒處。靈山縣東南百余里。巖石險,路徑懸絕,林木陰翳,犭蠻巢窟也。又勾刀山,在縣西南竇家寨北,峻絕,猿猴所不能逾。萬歷初,石為梯磴,南通容縣,山雖險,而取徑甚捷。大燕巖,在縣西三十余里,雄偉秀麗,下瞰長江。《志》云:縣西南三十余里有羅幔嶺,高四五里,周回如列帳,其巔廣袤十里,有陂塘村落,田產沃饒。又潘洞、都榜、慕寮諸水發源處也。
白藤嶺縣西南百里。峻拔侵云,路通容縣,多產白藤,縣以此名。赤水峽,在縣東六十里。峽南有巖,相傳李白曾過此,謂之李白巖。峽與巖相對壁立,一水中流,林木蔚然,嵐氣朝夕不散。有赤水峽巡司。《志》云:赤水峽中有金環灘。又縣東南百余里有天堂嶺,高四五里,上有大池。
藤江在城東北。黔、郁二水合流,自平南縣東經此,有龍潭灣,甚深闊,亦謂之鐔津,舊縣以此名。江流入縣界,亦謂之鐔江也。挾蒙、繡諸川并流入蒼梧縣界,一名彌江,又名劍江。《邑志》:自縣至郡城,陸程八十里,水程百二十里。蓋江流屈曲也。蒙江,在縣西五十五里,即永安州激江下流也。經五屯所城東,亦名五屯江,又東南入于藤江。
繡江在縣東南。一名北流江。源出廣東高州,流入府境,經北流縣始通舟楫,由容縣經竇家寨,至縣城東入于藤江。《志》云:繡江流入縣境有石城灘,江中隱石,橫截如城也。又北流百里有中{告}灘,以石嶼屹立中流,江分兩派也。又北四十里為鴨兒灘,又北五里至城東為將軍灘,舟行經此,冬月水涸,最為艱阻。黃華江,在縣西南百二十里,源出廣東信宜縣,至縣境恩澤村入繡江。又縣南百二十里有義昌江,其源一出靈山,一出岑溪縣界,流入繡江。縣南百五十里有潘洞江,源出羅幔嶺;又南十余里有思羅江,源出容縣大容山。其下流皆入繡江。
慕寮江縣西十里。源出羅幔嶺,分二流,流二十里而復合,入于藤江。又都榜江,在縣西六十里,亦出羅幔嶺,至黃丹驛南岸入于郁江。黃甬江,在縣東五里。又白石江,在縣東十七里,源出靈山。皆北流入于郁江。
礻洲縣東十五里。又東三十里為托洲。皆在江中,縱橫各數里,有陂池、田舍,居民稠密。又登洲,在縣西二十里,中流一峰突峙,高數百尺。又西有思禮、黃它等洲,皆有居民勤樹畜,生產頗饒。蓬塘陂,在縣西四十里。又縣南三十里有大甬陂,縣北四十里有合水陂,縣西南義昌鄉有法沖陂。俱有灌溉之利。
馬鞍關縣南二里。平南、岑溪、容縣舟道所經也。山徑險隘,正統初設關于此,嘉靖末廢。安靖營,在縣城西。又三江營,在縣北藤江北岸,萬歷十二年置。《志》云:縣西二十里有登洲營,又縣東十里有黃甬江口營,二十里為白石江營,皆濱江設險處也。又青草營,在縣南十里,又南十里為牛灣營。
白石寨縣西五十里。有巡司。又縣東六十里有赤水鎮巡司,縣南百二十里有竇家寨巡司。《志》云:舊有周村巡司,在縣南五十里,正統中置,成化中廢,今為周村堡。又有驛面巡司,在縣西南六十里,廢置同上,即今驛面村。又思羅巡司,在縣南百三十里思羅村,洪武中置,旋廢。
大灣堡縣西三十里。又西十里為江堡,水道北達五屯所。又石腮堡,在縣西六十里,十二磯堡在縣西八十里,又十里為白馬堡,西出平南之水道也。又縣西北八十里有標欖堡,東北至平樂府昭平縣二百五十里,西南至五屯所二十里。苦竹堡,在縣南三十里。又縣西南百十里為嶺頭村堡,又南十里為三眼堡,南出容縣水道所經也。
藤江驛在縣治南。又黃丹驛在縣西六十里,雙競驛在縣南百二十里之甘村。《志》云:竇家寨下舊有金雞驛,與雙競驛相近。萬歷初廢。《輿程記》:自藤江驛歷蒙江口白石巡司而至黃丹驛,又西四十里至潯州府平南縣之烏江驛。
容縣府西南二百四十里。東北至藤縣二百四十里,東南至廣東信宜縣百八十里。漢合浦縣地。晉初,置蕩昌縣,屬合浦郡。宋、齊因之。或作宕昌,誤也。梁改曰陰石縣,并置陰石郡。隋平陳,廢郡,改縣曰奉化。開皇十九年,又改縣曰普寧,屬藤州。唐初,屬銅州,尋屬容州。元和中,州移治普寧縣。五代初,州屬湖南,尋屬南漢。宋仍曰容州。元為容州路,尋降為州。明洪武十年,以州治普寧縣省入,又改州為縣,屬梧州府。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十六里。
普寧廢縣今縣治。唐初,屬容州,州治北流縣。開元中,升州為都督府,嶺南五府之一也。天寶初,改曰普寧郡。乾元初,復故。元和中,移治普寧縣,都督府如故,亦為容管經略使治。乾寧四年,改經略使為寧遠軍節度。南漢亦曰寧遠軍。宋仍為普寧郡寧遠軍。元至元十三年,為容州安撫司。十六年,改容州路,尋復降為州,皆治普寧。致和元年,廣西普寧縣僧陳慶安作亂,即此。明初省。《城邑考》:今縣城,唐經略使韋丹筑,內為子城,周二里有奇;外城周十三里。宋咸淳初,寇毀。四年,重修。元至正十三年,寇焚門樓。明洪武二年,因故址修葺內城。二十二年,展筑城西,共周四里余。天順三年,復為賊毀。成化四年,修筑,以城廣難守,截去東隅。萬歷八年,復繕治,皆因內城展筑。其外城則遺跡僅存,惟舊濠如故。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