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江在縣城東。《志》云:源出富川縣界石龍山,東南流經城東,合臨水。弘治中,建浮橋于上,以榷商旅之稅。又東流合于橘江,至廣東封川縣合于西江。宋初,潘美破賀州,聲言順流取廣州,南漢使其將潘崇徹屯賀江以備之,即此。臨水,在縣東南一里。源出桂嶺,亦謂之桂嶺江,南流至此合于賀江,臨賀之名以此。又橘江,在縣東五里,源出橘山,南流合于賀江。《志》云:縣東南八里有龍門灘,賀江合群流經此,水深百尋,湍流涌激,擬于河津之龍門,亦謂之龍溪。沸水泉縣西二十里。泉涌如沸,灌溉之利甚博。又縣南十五里有七分水井,其泉平地涌出,四時不涸,灌田亦甚廣。
芳林鎮在縣東北。宋初,潘美等伐南漢,兵至芳林,進圍賀州,是也。今縣有芳林鋪及芳林渡。南鄉鎮,在縣南百余里。宋潘美圍賀州,南漢將伍彥桑趨援,潘美潛以奇兵伏南鄉岸,彥桑至,伏兵起,遂擒斬之。南鄉即今信都鄉,今有巡司戍守。
石牛營縣西南百里。萬歷八年,筑土城于此,置兵戍守。《志》云:縣西南有黃峒寨,叛犭巢穴也。嘉靖末作亂,撫臣張岳討平之。或曰:黃峒即修仁縣之黃峒山。
里松峒在縣東北。其地有錫礦七處,萬歷初以稅使開采,聚徒基禍,尋復封閉。附峒豪強私擅其利,時有攘奪之釁。今置里松土巡司。又沙田土巡司,在縣北。大寧峒,在縣東。其地有南鄉六沖連接湖廣、廣東,地遙山峻,易生戎心,防閑不易。今有大寧土巡司。
荔浦縣府西七十五里。北至桂林府陽朔縣百二十里。漢縣,屬蒼梧郡。三國吳屬始安郡。晉以后因之。隋屬桂州。唐武德四年,置荔州治焉。貞觀十三年,州廢,縣仍屬桂州。宋因之。明弘治四年,改今屬。城周不及二里,編戶五里。崇仁廢縣在縣西南。唐武德四年,置屬荔州,州廢,改屬桂州,尋廢。又永寧廢縣,在縣西北五十里,本陽朔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永豐縣,屬桂州。長慶三年,改曰豐水。五代梁時,湖南奏改永寧縣,仍屬桂州。宋因之。熙寧四年,廢為鎮。元初復故。元初省入荔浦縣。《通志》縣南四十里有荔州故城,西二十里有澄河縣故城,未知所據。
龍頸山縣北一里。又城西一里曰望高嶺。《志》云:縣東南五里有鵝翎山,巖壑相承,虛明變幻。山下有鵝翎巖,宋時嘗改為鵝英山。又圣山,在縣南一里,上有巖,云合則雨。
鏌铘山縣北四十里。險峻如刃,昔人置關其上,土人謂之界牌峽。或以為即漢之荔平關。日鬃嶺,在縣東四十里,亦曰雞冠嶺。其相對者曰銅鼓嶺,亦曰火焰山,或曰即古之方山,高數千仞。《方輿紀》:方山對九嶷,高下相類。又有天門巖,在縣東南,一名太極巖,其中又有拱辰、廣寒諸巖,云壑深邃,游歷難盡。
荔江在縣南。《志》云:桂林府永福縣南境有荔山,荔江出焉,東南流,經修仁縣界,至縣境,又東入平樂府境,合于漓江。《輿地記》:荔溪多桂,不生雜木。又山月江,在縣北二十里鐘山下。《志》云:源出縣東北之南源,西南流入于荔江,一名沙月江。又丹竹江,出縣東峰門寨,過縣南九里獨秀山,入于荔江。鏌铘關在鏌铘山上。又華蓋營,在縣東,控扼山險,為犭獞出沒之所。《經略志》:縣南接府江,西通修仁,西北連永福之黃磊,北達陽朔之金寶頂,皆稱阻隘,而東面尤險。華蓋營鎮壓諸巢,最為重地。至若葫蘆、夾板、富林、五墩等處,皆群賊淵藪,而龍肚、銅鼓之沖要,橫木、界牌之險僻多岐,羅門、長峒之萬轉羊腸,南源、江帶之陰陽反覆,舊恃龍頭堡以扼其吭,修復不可不早也。
上中峒寨縣東二十里。萬歷四年筑城置戍。又下峒寨,在縣東北三十里,有城,萬歷十年筑。又峰門寨,在縣東四十里,有城,萬歷四年筑。南源寨,在縣東北三十里,有城,萬歷十年筑。《志》云:二寨為縣境要隘,皆置土巡司于此。白面堡,在縣東。又縣東南有乃乃堡。
修仁縣府西南八十五里。南至象州百五十里,西至柳州府洛容縣百五十里。漢荔浦縣地。吳析置建陵縣,屬蒼梧郡。晉因之。劉宋末改屬始建國。齊曰建陵左縣,仍屬始安郡。梁置建陵郡治焉。隋廢郡,縣屬桂州。唐初因之。貞觀初置晏州于此,十二年州廢,縣仍屬桂州。長慶三年,改曰修仁縣。宋仍屬桂州。熙寧四年,省入荔浦縣。元豐初復置。元因之。明初屬桂林府,弘治四年始改今屬。城不及一里,編戶二里。修仁故城縣西南四十里。《志》云:洪武初,縣治南隘口。永樂初,為賊所陷。景泰初,遷羈寨山。天順中,復陷于賊。成化十五年,遷今治。舊為土城,成化十九年易以磚石。《郡志》故城在桂林府西南三百四十里,是也。
武龍廢縣在縣西北。唐貞觀初,置武龍縣,屬晏州,州廢,縣亦省入建陵縣。羅仁山縣東一里。石崖險峻,稍南水繞其下,寇至,邑人以竹木架渡,可容四五百人。又松明山,在縣北一里,山多松,人采之以代炬,因名。又橫水山,在縣西一里。越王山,在縣西十里。又西五里為駝山,又西五里為修仁山,縣因以名。黃峒山,在縣南二十里,山深險,賊巢也。又南十里為龍岡山。又有大峒山,在縣南百里,山嶺層疊,犭獞出沒。《志》云:縣南十里有榕山,其相近者為潭川山。
崇仁山縣北五十里。高數百丈,云興即雨,因名。亦曰崇仁巖。又蘇山,在縣北十里,亦高聳。德峰山,在縣西三十里,高出眾山,可以望遠。又縣西南一里有象鼻巖,下臨水際。
荔江在縣北。《志》云:源出廢理定縣界,流入境,有木穩、東坡、朝陽諸水悉流入焉,又東入荔浦縣界。駝水,在縣西,源出駝山,流經縣南。又縣南三里有白石水,亦自縣西流合焉。下流俱注于荔江。
南隘關在縣西南。亦曰南隘口,即舊縣治也。縣西又有西隘關。今皆廢。《志》云:縣境舊有麗壁市巡司,為戍守要害。石墻隘,在縣西南,向為犭獞門戶。萬歷中,置官兵戍守于此,為石墻營。又太平堡,在縣西南百里,亦戍守要地也。又莫廖堡,在縣西百里。《里道記》:木廖西三十里,即柳州府洛容縣之高天堡。《經略志》:縣南境仁化、歸化諸犭,皆頑梗;而歸仁、吉祥、駱駝、小黃、安平諸里,其犭獞善惡相錯;尤悍戾者,則金村、大峒、板木、毛村諸犭;至雞籠、橫祥等村,皆良犭也。
昭平縣府南二百二十里。南至梧州府百六十里,東北至賀縣二百五十里。漢臨賀縣地。蕭梁置龍平縣,兼置靜州及梁壽諸郡于此。隋初,州郡俱廢,縣屬桂州。唐武德四年,復置靜州治焉。貞觀八年,改為富州。天寶初曰開江郡,乾元初復曰富州。宋開寶五年,州廢,縣屬昭州。熙寧八年,改屬梧州。元豐八年復故。宣和六年,改縣曰昭平。淳熙六年,仍曰龍平縣。元因之。明洪武十八年,廢入平樂縣。萬歷四年,復置今縣。城周一里有奇,編戶三里。
龍平舊城今縣治。《志》云:梁析臨賀縣太平嶺置縣,為南靜郡治。《隋志》:梁置靜州及梁壽、靜慰二郡于此。隋平陳,并廢。杜佑曰:靜州,陳所置也。劉句曰:梁置靜州,兼置南靜郡,尋改郡為龍平縣。今以《隋志》為據。唐時州郡皆治此。宋州廢,而縣不改。明初,縣仍治太平嶺,在府江西岸,有城,旋廢。成化中,置昭平堡,尋陷于寇。正德三年,遷堡城于府江東岸,置守備司。萬歷四年,置縣。六年,于西岸舊址建城為治。八年,城圮,旋復補筑,即今城也。
豪靜廢縣在縣南百里。梁置縣,兼置開江、武城二郡。陳改置逍遙郡。隋郡廢,縣屬桂州。唐武德四年,屬靜州,尋屬梧州。貞觀十二年,廢入蒼梧縣。博勞廢縣,在縣西南。梁置。隋屬桂州,大業初廢。唐武德四年,復置,屬靜州。又歸化廢縣,在縣西北。又安樂廢縣,在縣西。隋平陳,置歸化及安樂縣。大業初,俱省入龍平。唐初,復置,俱屬靜州。九年,與博勞縣同廢。
馬江廢縣在縣東南。梁置開江縣,屬開江郡。隋初,郡廢,縣屬桂州。大業初,并廢縣。唐初復置開江縣,屬靜州,尋屬梧州。武德九年,還屬靜州。長慶三年,改曰馬江縣,屬富州。宋開寶四年廢。又思勤廢縣,在縣東北。唐乾元初置,屬富州。宋開寶四年,亦廢入龍平。
棋盤山縣南三里。以山頂方平而名。《志》云:縣南二里有靖尉山,亦秀聳。唐開元中,恭城尉葉靖有道術,嘗游此,因名。五峰山,在縣北五里,以五峰并峙也。又縣北十五里曰雷霹山,五十里曰銀盤山。又金田腦山,在縣西八里。又縣西二十里曰銅鼓山,峰巒巖壑,次第相望。
北陀山縣東八十里。山高嶺峻,登陟艱阻。山后有天池,一名峽口塘,石山對峙,潭水清徹,其源常涌不竭。舊為犭獞出沒處。萬歷中筑城于天池之前,設兵防戍。《里道記》:北陀山有小路自峽口至大江口,計里一百五十,為灘六十有五。萬歷三十七年,郡守陳啟孫開鑿,遂為坦道。又葉山在縣東四十里,木皮山在縣東二十里,皆高峻。天門山,在縣東百四十里,有天門嶺,接賀縣界,上有石門插天。《志》云:縣西四十五里有富玉山,亦高廣,《圖經》所云“東列天門,西環富玉”者也。
獨山縣北百二十里。亦曰獨山巖。巍然特立,周圍皆峭壁不可躋。其南一穴,深三十步,廣二十六步,高千尋,可通山巔,寇起,居民緣梯而上,寇不敢犯。五指山,在縣東百八十里,中深廣,入僅一線,僅容一人,扼之則萬夫莫過。萬歷三年,昭平賊黎福莊等作亂,撫臣吳文華遣兵襲擒之,搗五指、白冒諸巖,賊黨悉降。又珊瑚嶺,在縣東二百六十里,接廣東開建縣界。
漓江在縣城東。自平樂縣南流,經此入梧州府界,沿江山箐深險,舊為盜賊出沒之藪。《志》云:縣西北十里有龍門峽,府江經其中,左有玉臼泉,亦流注于府江。
思勤江縣東北百里。《志》云:源出富川縣界丹霞洞,流經白藁澗,至思勤廢縣與韋峒濁水江合,又西南入于府江。濁水江,亦在縣東北。《志》云:源出富川之龍巖,至思勤廢縣合思勤江。又有富郡江,源出賀縣界,流經馬江廢縣,入府江。
歸化江縣西北八十里。源出永安州界仙回洞,流經廢歸化縣,因名。東南流入于漓江。又明源水,出縣西金田腦山,至縣東北練漓堡入漓江。又上灘,在縣南,源出縣西南之鹽洞,至縣南百五十里黃京山入于漓江。
韋峒營縣東北九十里。萬歷七年筑城置戍。又北陀寨,在北陀山東南,舊為賊巢,萬歷二十八年收復,筑城戍守,城后即峽口塘。《郡志》云:北陀城,在縣東南百三十里。九沖營,在縣東。其地倚山為險,犭獞常屯聚于此。萬歷中,設營戍守。
雷霹堡在縣北雷霹山旁。又藤灣堡,在縣東北。皆濱江控險,怪石狂瀾,叛犭依阻其地。萬歷中,鏟平之,置堡守御。《志》云:雷霹堡又北二十里,即平樂縣界之甑灘堡。石仁堡,在縣南。其相近為東西兩營。《志》云:縣有上永、藤灣、明源、江口等村,諸犭獞環縣四列,而東營、西營、石仁等堡為戍守要地。
龍門驛縣南百二十里。《里道記》:縣南門外有昭平驛,自驛而南四十里,地名福登,又四十里為上仰,又三十里至龍門驛,又三十里為沙沖,又三十里為{勒}竹公館,接蒼梧縣界。又明源洞,在縣西,亦犭獞窺伺處。
永安州府西南百六十里。南至梧州府二百七十里,西南至潯州府四百里,西至象州百六十六里。古百越地。漢屬蒼梧郡。隋屬始安郡。唐初,屬荔州。武德五年,析置南恭州。貞觀八年,改為蒙州。天寶初曰蒙山郡。乾元初復故。宋初因之。熙寧五年,省入昭州。元屬平樂府。明成化十三年,置永安州,屬桂林府。弘治四年,改今屬編戶三里。今因之。州屏蔽昭、梧,控扼蠻左,界潯、漓二江之中,為形援要地。
立山廢縣今州治。漢荔浦縣地。隋置隋化縣,屬桂州。唐武德五年,改為立山縣,南恭州治焉,尋為蒙州治。宋州廢,縣屬昭州。元因之。明洪武十八年,省入平樂縣。成化中,改為州治。《城邑考》:立山縣舊無城,成化十三年置州,始營土城。萬歷二年,增筑。有門三,門外各有關,城周二里有奇。
純義廢縣州南四十七里。唐武德五年,置屬荔州,尋屬南恭州。貞觀六年,改屬燕州,十年還屬蒙州。永貞初,改曰正義縣。宋熙寧五年,省入立山縣。又東區廢縣,在州東北。唐武德五年,分立山縣置,屬荔州,尋屬南恭州。貞觀中,屬燕州,十年還屬蒙州。宋熙寧五年省。又嶺政廢縣,在州北,唐武德五年置,貞觀十二年省。《郡志》云:縣西北三十里有常安廢縣,唐初置,尋廢。今正史不載,似誤。
蒙山州東五十里。下有蒙水,其居人亦多蒙姓,唐因以名。《州志》云:州東五里有石鼓山,頂有大石如鼓。讖云:石鼓鳴,盜賊興。州人每以為驗。蓮花山,在州西五里。諸山聯絡,狀若蓮花。又天馬山,在州南二十里。又南三十里為古眉山,舊設古眉巡司于山東麓,今廢。
茶山州西四十里。綿亙深遠,林箐叢郁。又力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巖谷尤深險,舊為叛犭依阻處。群峰山,在州北四十里。群峰環聚,巖隈深阻,群峰巡司舊置于此。《志》云:州北三十里,有通天嶺,險嵯峨,勢若插天。
銀江在州東。源出州東北之平峒,過三昧巢,又南會于西江。西江,在州西。源出茶山,過六洞,東南會于銀江,下流入于漓江。《志》云:州北有金麻江,源出榕洞。又有金斗水,出州北七十里之金斗崖,流合古東、古爽諸川,又流合縣北群川,東入荔江。
激江在州南。源出古眉山,南流入藤縣,合于藤江。仙回營州東南七十里。其地有仙回洞,東南去昭平縣百二十里,亦曰仙回山。本屬平樂縣,弘治十一年,督臣鄧廷瓚請以仙回洞田給昭平堡耕種是也。萬歷四年,筑城置堡于此。今有仙回巡司。又古眉營,在州南古眉山下,州境要害也,舊置巡司于此。萬歷七年,議置土巡司戍守。群峰營,在州北群峰山下。《志》云:洪武中,群峰巡司置于峽口堡北,后遷于杜莫寨,萬歷中,遷于州東北之貓兒堡。
古西巖口隘在州東北,接荔浦、昭平二縣界。舊為犭賊出沒處。隆慶三年,荔浦三峒賊攻荔浦縣,既而府江西岸仙回諸賊圍永安州,掠山灣諸處。撫臣殷正茂議討之,未果,彪灘、龍頭磯諸賊益肆。六年,官兵分道進討三峒,兵克古西巖口、木魚、青靛諸巢,西岸水兵克太平、古冒、馬尾、彪灘、仙回諸巢,東岸兵克黃峒、古懾水、河沖諸巢,賊大敗,追及南源雞籠山,復破之。高天巢賊猶乘險拒敵,我兵攻克之;東岸賊遁匿苦竹蒲巖,用火攻盡殲之。萬歷初,乃議城昭平,分上中峒、下峒、東岸、西岸、龍頭磯、仙回、永安、高天、古帶諸界,皆設堡戍守。三年,陽朔碎江賊廖金濫等復叛,南源殘孽又陰助之襲古西巖口,據峰門山灣。撫臣郭應聘發兵討之,復峰門,破山灣巢,南源賊酋周公樓等請降,乃屯兵山灣,據守永安厄塞;又遣兵破榕峒諸巢,上中峒獞酋皆降。
杜莫寨州北七十里,犭獞出沒處也。萬歷二年,筑城置戍。《里道記》:州北四十里曰潘村,又北三十里即杜莫寨,又東北二十里即荔浦縣也。自州而西南百四十里為藤縣之五屯所。佛巢堡,在州東。又東南六十里至昭平縣,又三昧巢在州東北五十里,堡西北四十里即荔浦縣。《志》云:州巒嶂稠疊,犭獞充斥,嘉靖以后,漸次掃除,惟古造六峒與修仁山澤相連,至為險阻。堡,六峒之口,則守御為易。至九屯,接斷藤峽,素稱頑悍。雖己鼠伏,然附近乃門堡、平峒諸處,嶺峻山長,通府江,達三峒,皆稱要害。至五屯所,為州唇齒;杜莫寨,為州咽喉,尤不可忽也。
附見:
平樂守御千戶所在府治東,洪武十三年建。又富川守御千戶所,在富川縣治東,洪武二十三年建。賀縣守御千戶所,在賀縣南,洪武二十九年建。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