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云嶺縣南十里。一名靈山。山峻拔,云常覆其上。雙女嶼,在縣東百里大海中,去岸半日,周圍數十里,兩石對峙如人,上有淡水,海舶多就汲焉。
大河水縣東二里。源出五指山,繞流經此,有古博渡,南流至縣南十五里與海潮會,曰水口港,遠近群川悉由此入海。陵冉水,在縣東北十五里,一名陵柵水。又傳吉水,在縣東二十里,亦出五指山,繞石山間,東南流合眾水,俱至水口港入海。又有都籠水,在縣西南二十里,東入大河水。
牛嶺鎮縣北二十里。有巡司。《通志》:司在萬州、陵水間,為海灣平陽之地,多盜賊為腹心患。司南有地名南峒,議建鎮南營于此,增設官兵,并遷牛嶺司佐之;司北有地名楊梅,議建馭北營于此,亦增設官兵,并遷蓮塘巡司佐之,庶官民商旅往來可以無患云。《海防志》:縣舊有苗山巡司。絡索營在縣西北。向設官兵,防桃油、信脈、山澗、打索、朝纏、凡遐等村黎。又有鴨塘營,防壽山、蘆嶺諸黎,最險要。又合水營,在縣西。其相近有白水、回峰、番、若那龍等村黎為患,特設官兵戍守。《志》云:縣境村峒凡三十處。又縣東南有水口、黎庵等港門,海寇易入,皆撥兵守。
烏石驛縣西四十里。又西即崖州之都許驛。《會典》縣又有順潮驛,與烏石俱革。
崖州府南一千四百一十里。南至海岸四十里,西北至儋州五百八十里,東北至萬州三百六十里。
漢珠崖郡地。后漢屬合浦郡。蕭梁亦屬珠崖郡。隋屬崖州,大業中置臨振郡杜佑、劉句皆云隋置。今《隋志》不載。唐武德五年,置振州。天寶初曰延德郡,又改為寧遠郡。乾元初復為振州。宋改為崖州亦曰珠崖郡。宋白曰,開寶六年,割舊崖州地屬瓊州,而改振州為崖州,是也。熙寧六年,改為朱崖軍。紹興六年,軍廢,屬瓊州。十三年復置,改曰吉陽軍。元因之。明復為崖州。正統五年,以州治寧遠縣省入編戶十五里,領縣一。今因之。州山林環繞,黎獠錯雜,屹峙海濱,最為艱遠,嶺表之絕徼,溟南之奧區也《嶺表錄異》云:自瓊至振多溪澗,澗中有石鱗次,水流其間,或相去二三尺,近似天設,可躡之而過。或有乘牛過者,牛皆促斂四蹄,跳躍而過,或失,則乘流而下云。寧遠廢縣今州治。隋置縣,屬崖州。唐為振州治。宋改為崖州治。紹興中,縣屬瓊州,尋為吉陽軍治。明省。《城邑考》:州舊無城,僅以木柵備寇。宋慶元四年,始筑土城。紹定六年,以磚瓦,周圍僅一里余。元元統初修葺。洪武九年增修,十七年因舊址展筑,明年以磚石,環城為濠。成化十二年,復修治,于濠塹周圍植刺竹。弘治二年以后,屢經修葺。今城周三里。
延德廢縣州西百五十里。隋置縣,屬崖州,以延德水為名。唐屬振州。南漢初,縣廢。宋崇寧五年,復置延德縣于朱崖軍黃流、白沙、側浪之間。大觀初,又增置延德軍,復置倚郭縣曰通遠。政和初,軍廢,省延德縣入感恩縣,又廢通遠縣為鎮,隸朱崖軍。六年,復置延德寨,又改通遠鎮為寨。元俱廢。《通志》延德廢縣,在今白沙鋪西南。又吉陽廢縣,在州西北百里。唐貞觀二年,析延德縣置,屬振州。南漢因之。宋屬崖州。熙寧六年,廢為藤橋鎮,隸瓊州。紹興六年,復置縣。元初廢。《志》云:州西百里有樂羅廢縣,漢置,今為樂羅村。
臨川廢縣州東南百三十里。劉句曰:隋所置縣也,屬崖州。或曰本臨振故縣,隋開皇十年,以臨振縣賜高涼洗夫人為湯沐邑,即此。后廢。唐曰臨川縣,屬振州。南漢廢入寧遠縣。宋為臨川鎮,鎮東北有故鹽場,亦宋置。又落屯廢縣,在縣東五十里。唐天寶后置,屬振州。南漢廢。
南山州南十里。壁立枕海,為州屏障。石邊一穴,出泉清泠,名萬仞泉。元王士熙嘗更名為鰲山。又南十里曰釣臺山,中有試劍峰。又有巖曰大洞天,巖前瞰大海,后環曲港,峭壁在南,小洞附北。巖之西北復有一巖曰小洞天,巖外臨海,有平石可坐而釣,謂之釣臺。《志》云:小洞天,在州西南十里海濱。澄島山,在縣西南十五里,孤峭枕海。又州東南十五里有石版山,傍有橫石平如砥,周圍數丈。
回風嶺州東北百二十里。以颶風不過此嶺而名。又大橫嶺,在州西十里,嶺高峻,下有路北入黎界。《志》云:州北十里有報福嶺,以土人遇旱禱雨于此而名。又州北三里為馬鞍山,五里為豺狼嶺,皆以形似名。落筆峒,在州東百里,石壁峭立,上有石門,中有二石,形如懸筆。其東復有石洞,外窄內寬,中有井,源與海通。海州西五十里。有龍棲灣,海水灣旋二里,昔有龍棲于此。又州南亦濱海。《海槎余錄》:海面七百里外有石塘,北之海水特高八九尺,其南波流甚急,海槎必遠避而行。舟入回中,罕得脫者。又有鬼哭灘,舟行至此,必以米飯擲之而后過。宋天禧二年,占城使言:國人詣廣州,或風漂船至石塘,即累歲不達。石塘,在崖州海面七百里。
大河水在州城北。源出五指山,東流轉西繞州南。宋知軍事毛奎塞為平地,導流經城北三里,分南北流以入于海。今名分流處為三汊河。又臨川水,在州東百三十里,源亦出黎母山,分兩派,前后夾流,南入海。廢臨川縣以此水名。木飲川,在州境。《酉陽雜俎》:朱崖有一島,居民甚眾,而地無井,海水特咸,取草木汁飲之,因名。又玳瑁欄,在州東南五十里海邊,有巨石數十丈如屋。宋時陳明甫者鑿石為欄,以養毒瑁云。
南溝在州城南。城北又有北溝。明正德十四年,知州事陳堯以州城環溪分流南北,溪外皆民田,乃鑿二溝于溪之上流,南溝延袤十五里,北溝延袤五里,溝成,旁通曲引,亢燥之地,皆成沃壤。藤橋鎮州東二百二十里。有巡司。又州西八十里樂羅村有抱歲巡司。又通遠巡司,《志》云:在州北黃流村郎鳳嶺下。合水營,在州東,與陵水縣接界。又牙力營,在州東北,昔時增置官軍,防羅活、千家、多澗等黎賊。嘉靖二十八年大征,遺黨無幾。今營廢。《志》云:州東南濱海有榆林、牙狼、不頭、利桐、玳瑁洲等港澳,俱海寇窺伺處,向設軍守。
羅活寨在州東北。其地膏腴,黎賊常據此,曰羅活峒。嘉靖二十八年,黎叛,議者謂當于羅活等處建立州縣,設耕屯,且由羅活歷斬開路以達安定,使道路四達以懾奸萌云。《志》云:州境村峒凡九十有二,其最強者曰羅活,曰抱宥,曰多澗,曰千家,而千家尤密邇官道,為諸黎門戶。成化末,嘗征服之。正德初復橫,尋討平之。于是州境少事。
義寧驛在州城西。又西北七十里有德化驛。又都許驛,在州東百八十里。《志》云:州東藤橋村有太平驛。又潮源驛,《名勝志》云:在州城外,自會城至此凡二千五百五十里,東去陵水縣陸路三百里。《輿程記》云:由感恩縣縣門驛,八十里至甘泉驛,又南八十里至義寧驛,東行六十里為德化驛,又東百里為潮源驛。似有誤。
感恩縣州西北三百二十里。北至儋州昌化縣七十里。漢置九龍縣,屬儋耳郡,后廢。隋始置感恩縣,屬崖州。唐屬儋州。宋初因之,熙寧六年省。元豐四年復置,屬昌化軍,尋屬南寧軍。元因之。明初屬儋州。正統五年改今屬,始筑土城。正德初改筑,十年工畢,周一里有奇。編戶九里。
廢鎮州縣東北七十里。宋大觀初,蔡京議開邊,知桂州王祖道言:黎人愿為王民,請于黎母山心立鎮州。又置倚郭縣曰鎮寧,賜軍額曰靜海,未幾廢。九龍廢縣,《通志》云:在縣東九龍山下。漢置,后廢。
感勞山縣北十里。山南有平坡,相傳大軍平黎曾至此,鄉人感其德而勞之,因名。山之陰,感恩水出焉,隋以水名縣。息風山,在縣東南十五里,中有巨穴,深不可測,每颶風作,黎人禱之則止。
小黎母山縣東百五十里。脈接黎母山,至此危峰特聳,崖石崎嶇,人跡罕至,群黎環居其下。元時討叛黎,嘗駐軍于此,今石刻猶存。又黎虞山,在縣東五十里,山高廣,黎人虞獵處也。抱透巖,在縣東北五十里。巖在山巔,口僅二尺許,內闊如巨室,黎人常藏谷帛于此。《志》云:縣東北七十里有虞山石鼓,在廢鎮州城之東河中,鼓圓六尺,聲如空甕,元軍討叛黎嘗至此。又魚鱗洲洞,在州北七十里,海濱特起一峰,上有石洞重疊,狀如魚鱗。
海縣西南四十里。有石排港,巨石排列海濱,灣環里許,可泊舟。祝穆曰:江浙之潮皆有定候,欽廉之潮,則朔望大潮謂之汛水,余日之潮謂之小水。瓊海之潮半月東流,半月西流,潮之大小系長短星,不系月之盈虧也。
南龍江縣東北五里。源出黎母山,流經此,感恩水流入焉。又繞流經縣治而西,會潮成港入海。兩岸皆巨石,深不可測。又延澄江,在縣東北四十里。源亦出黎母山,流經此,有透道嶺江繞其下,又西南流,會潮成港,一名白沙港。南湘江,在縣南三十里,源亦出黎母山,分而為二,繞流至縣南復合為一,經南港鋪西南流,會潮入海。
延德鎮縣東南八十里。有巡司,因廢延德縣而名。或云縣蓋置于此。又縣門堡,在縣南,舊有縣門驛,今革。《志》云:縣有南港、嶺頭、白沙、南北溝諸處,向皆設官兵,防諸黎賊。縣境村洞蓋四十有一也。又黎港,在縣西北。縣南又有抱駕港、白沙灣,皆濱海水深,寇船易入,置兵哨守云。
附見:
海南衛在府治西。洪武五年置。儋州守御千戶所,在儋州治西,洪武二十年置。又萬州守御千戶所,亦在萬州治西,洪武七年置。又崖州守御千戶所,在崖州治西,洪武二十七年置。俱隸海南衛。
清瀾守御千戶所在文昌縣東南三十里,西北去衛治一百九十里。洪武二十四年建,創筑磚城,周五里。又昌化守御千戶所,在昌化縣北十里,東北去衛治六百六十里。洪武二十四年建,始筑土城,三十年以磚石。永樂中,以倭寇屢侵,復增修。正統十年,又緣城鑿池。今城周三里有奇。南山守御千戶所,在陵水縣西南,去衛五百六十里。洪武二十七年置于南山港西,植木為柵。永樂十六年,以倭寇屢侵,沙土卑薄,木柵難固,乃改筑城于馬鞍山之北,以磚石。成化四年,復加修葺。環城有池,周不及二里。已上諸所,俱隸海南衛。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