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山縣北百五十里大海中。有七峰相連,一名七洲洋。山林木茂密,下出淡泉,航海者必取汲于此。山之東又有七星泉,雖旱不涸。焚ズ嶺,在縣北百三十里,枕海濱。相傳漢樓船將軍楊仆初渡海至此,即焚其樓船以示士卒必死處。恐誤。《志》云:縣東北五十里東昆港水之北有眉丘,丘狹而長,若埭然,延亙六七里,中藏一丘,隆然深秀。
文昌江縣南一里。一名南橋水。《志》云:江源有二:一出縣境之邁南山,一出龍塘,至縣南一里合流,又東南達清瀾港入海。清瀾港,在縣東南三十里。源出縣東下場溪西,二處合流至此,與海潮相會而成港。又鋪前港,在縣西百五十里,商帆海舶,多集于此。
鋪前鎮縣西北百五十里鋪前港之東。有巡司。又青藍頭巡司,在縣東一百里抱陵港。俱洪武中置。白延架營,在縣西南,防斬腳峒黎等賊。《志》云:縣境村峒凡三十有五處。又縣有鋪前、木欄、抱虎、七星港澳,皆與瓊山連洋,大海賊船易入,撥軍守。
賓宰驛縣西北六十里。又縣南四十里有長岐驛。《會典》有文昌驛。三驛皆革。
會同縣府東南二百九十里,東南至樂會縣六十里。本樂會縣地,屬瓊州。元至元三十年,析置會同縣。《城邑考》:縣舊無城,周為欄閘。嘉靖三十年,始石為垣,周二里有奇。編戶七里。
小祿山縣西二十里。下有澗水,分二派灌田。又西十里曰西崖嶺,峰高千仞,頂有巨石,下有石龕。多異嶺,在縣東南二十里,以巖石多異而名。又縣東北三十里有文囂嶺,亦高峻。天塘溪縣北二十五里。源出文昌縣界天塘嶺,流入境,下流達樂會縣,合萬泉江。又縣南有大塘水,源出黎母山,分流經縣南,潴為巨塘,資以溉田。
調囂鎮縣東南十五里。有巡司,洪武中置。永豐驛,《輿程記》云:在縣北。自文昌縣之長岐驛,五十五里而至永豐驛,又四十里至溫泉驛,又四十五里為萬州界之多陳驛。
樂會縣府東南三百五里。西南至萬州八十里。唐顯慶五年置縣,屬瓊州。宋大觀三年,改屬萬安軍,尋復舊。縣無城,今編戶十二里。陰陽山縣東北一里。山形奇偶相生,因名。又縣東二里有雷樸山,小山特起,在萬泉河南,曾有雷擊其山石,因名。又香爐山,在縣南二里,突起一小峰,諸峰羅列交拱。金牛山,在縣東南十五里,峻聳插空,俯視諸山皆如培,海航望此以為表識。又白石山,在縣西四十里,山脈綿亙,聳立高峰,頂有巨石。
風門嶺縣西南七十里。嶺路高峻,瀑布懸流,為諸黎出入咽喉之所。又三山神嶺,在縣東南十里。嶺上有泉曰金牛井,四時不涸。龍見石,在縣西北十五里,狀如龍首山脊,半里許皆黑石,がテ疊出,若龍鱗然,黎盆水繞其前。
萬泉河縣西北二十五里。亦曰萬泉江。源出五指山,入定安縣界為思河水,又東南流至縣西,分二支繞縣治后,經雷樸山下而復合。中有印山屹立,若浮印然,周遭有沙護之,亦名應山,與雷樸山對峙,出博敖港入大海。《志》云:萬泉河納會同諸縣眾水之流,因名。又昔人嘗飲馬于此,亦名飲馬河。
溫泉河縣南十里。《志》云:河自西黎山縱橫峒發源,流經縣西界,達縣西南溫湯鋪,轉流至東北博敖港入海。
豬母營在縣西南。防守加略、中心等村生熟黎。又有沙牛壩營,防葵根、水口等村黎。皆撥民兵戍守。《志》云:縣境村峒凡五十有三處。
儋州府西南三百七十里,東南傍海至崖州五百八十里,北至海岸五十里。
古百越地。漢置儋耳郡《茂陵書》:郡去長安七千三百三十五里,始元中省入珠崖郡。后漢屬合浦郡《志》云:時為珠崖縣地。晉、宋以后,皆為荒徼。蕭梁置崖州及珠崖郡。隋初為崖州,大業初復為珠崖郡《隋志》州、郡皆治義倫縣,即今州治也。《元和志》《舊唐書》皆云,隋置儋耳郡于此。蓋蕭銑時改置。唐武德五年,置儋州。天寶初,曰昌化郡。乾元初,復曰儋州。南漢因之。宋仍為儋州。熙寧六年,改曰昌化軍。紹興六年,軍廢,屬瓊州。十四年,復置軍,尋改曰南寧。元因之。明洪武初,復曰儋州。正統五年,以州治宜倫縣省入編戶四十六里,領縣一。今因之。
州外濱瀛海,內扼黎貍,翼帶瓊崖,互為唇齒。
宜倫廢縣今州治。梁置義倫縣,為珠崖郡治。隋因之。唐為儋州治。宋太平興國初,避諱,改曰宜倫,仍為州治。熙寧中為昌化軍治,紹興中又為南寧軍治。元因之。明廢。《城邑考》:舊州城,在州西北三十里,地名南灘浦。相傳漢樓船將軍楊仆所筑,亦謂之儋耳城。梁置義倫縣,亦治此。隋末遷于高坡,即今治也。洪武六年,始筑石城,緣城為濠,后常修治。有門四,城周二里有奇。
富羅廢縣在州西南。本漢儋耳縣地。隋置毗善縣,屬崖州。唐武德五年,改曰富羅縣,屬儋州。南漢廢。洛場廢縣,在州東南。《志》云:唐乾元中置在黎峒中,屬儋州,后移置州城下。宋省入宜倫縣。《志》云:州南有涔陽廢縣,唐天寶初置,尋廢為涔陽鎮。今考新、舊《唐書》,皆不載。
松林山州北二十里。《隋志》謂之藤山,一名松林嶺。圓頂下垂,中有石巖,縣之主山也。又州東北六十里有輔龍山,俗名抱社嶺。黎毗山,在州西北四十里,近黎母山,俗呼為那細嶺。又州西四十里有德義山,俗呼黎曉山,頂有巨石若巖。
馬蝗山州東三十里。以形似名。俗傳漢將曾屯兵于此,蓋其地嘗為戰場也。龍門嶺,在州西北三十里。海岸夾起石峰,兩趾奔海,其狀若門,可以泊舟嶺上。又有石穴,中虛通海,風出其中,名曰風門,內容數十人。
海州西四十余里。一名瓊海。中有獅子石,舟楫所經也。《志》云:石在海中,東去州五十里。
淪水州北一里。源出黎母山,流合群川,繞城北,西流十里為大江,至新英浦與新昌渡水合,會海潮成港,復南經羊浦入海。《志》云:淪水沿流有四名:一曰黎水,以出黎母山也;一曰昌江,以州舊為昌化軍也;西近海濱曰新英浦;流至海口曰羊浦港。
白馬井州西南三十里。相傳唐咸通中,辛、傅、李、趙四將奉命滅黎兵,至此渴甚,有白馬嘶鳴,以足跑沙,清泉涌出,因名。一名滔沿井。《郡國志》:井源與淪水通,有人以竹置井口,于淪水中得之。俚人呼竹為滔沿,故名。
鎮南鎮州西南三十里。有巡司。又州西南八十里有安海巡司。山口寨,在州境。成化五年,七方峒黎符那南叛,官軍討之,憑險阻不下,既而破其上下多邦山口寨,追擒之于落賀洲,并平其黨姜花等峒。《志》云:州境村峒凡二百有九處。
歸善驛州東四十里。又鎮南巡司西有田頭驛,安海巡司西有大村驛。《輿程記》:州城外有古儋驛,又由歸善驛而東六十里為臨高縣之珠崖驛,大村驛而南三十里為天負驛,又四十里為昌化縣之昌江驛,此州境達瓊崖之道也。
昌化縣州南二百九十里。南至崖州感恩縣七十里。漢為至來縣,屬儋耳郡,后廢。隋置昌化縣,屬崖州。唐屬儋州。宋因之,熙寧六年省入宜倫縣。元豐三年復置,屬昌化軍,尋屬南寧軍。明屬儋州。縣無城,編戶九里。
吉安廢縣在縣北。隋置吉安縣,屬崖州。唐初廢。貞觀元年,析昌化縣復置,屬儋州。乾元后省。峻靈山縣北十里。本名朝明山,一名神山嶺。山有落膊岡,其旁石如冠帽,俚人呼為山膊。南漢封其神為鎮海廣德王。宋元豐五年,改封為峻靈王,山因以名。海航往來,恒泊舟汲泉于此。九峰山,在縣東百六十里。山有九峰,盤旋百余里。又馬嶺,在縣南三十里,山勢起伏至海濱,與城相對,聳起三峰,形若天馬。
昌江縣南十里。源出五指山,西北流匯群川水,至縣東南侯村,分南北二流:南江西流,經赤坎村而南出,會海潮成港,一名南崖江,又名三家港;北江北流繞縣南,又西流至泥浦,與潮相會而成港,一名北港,并入于海。峨娘溪,在縣東,出九峰山下,西南流注于昌江。
德霞寨在縣東南。地勢平衍,黎賊巢于此。嘉靖十九年,斥奪其地,擬建城邑,既而中止。二十八年,黎復叛,議者復請建城寨于此,據其膏腴,仍由德霞沿溪水以達縣治。《志》云:縣境村峒凡三十三處。大南驛,《輿程記》云:在縣南。自縣之昌江驛,四十里而至大南驛,又七十里至感恩縣之縣門驛。萬州府東南四百七十里,西南至崖州三百六十里,東至海岸三十里。
漢朱崖郡地。隋崖州地。唐初因之。龍朔二年,析置萬安州。天寶初曰萬安郡,至德二載改為萬全郡,乾元初復曰萬安州。南漢因之。宋仍曰萬安州亦曰萬安軍。熙寧七年,改萬安軍。紹興六年,軍廢,屬瓊州,十三年復置軍。元因之。明洪武初,改為萬州。正統五年,以州治萬安縣省入編戶三十里,領縣一。今因之。
州控臨大海,雄峙東隅,瓊崖之指臂也。萬安廢縣今州治。唐初為崖州文昌縣地。貞觀五年,析置萬安縣,屬瓊州,十三年改屬崖州。龍朔中,為萬安州治。開元九年,州徙治陵水,縣屬焉。至德二載,改縣曰萬全。貞元初,復為州治,尋復曰萬安縣。宋亦為萬安軍治。紹興中,軍廢,改縣曰萬寧,尋復置軍,縣亦仍舊。元仍曰萬安縣。明廢。《城邑考》:州城,宋紹定間筑,以磚瓦,廣袤不過半里,歷久傾圮。元時,土酋鄭寬攝州事,因舊址砌。明洪武七年,始展拓舊城。成化七年修筑,環城為池。初有門四,后塞北門。今為門三,城周二里有奇。
富云廢縣在州西南。又南有博遼廢縣。俱唐貞觀五年析文昌縣置,屬瓊州,尋屬崖州。龍朔中,屬萬安州。唐末廢。
赤隴山州東南三十里。土色赤,有岡隴相連,一名東龍山。又獨洲山,在州東南五十里海中,風帆半日可達,峰勢插天,周圍五十里,有田數畝,鳥多鸚鵡,獸多猩猩。六連山,在州北六十里。山脈接黎母山,六峰突起峻拔,連續起伏三十里,《志》以為州之主山也。中多鹿,一名鹿市山。弘治十七年,官軍討鷓鴣啼、龍吟洞諸叛黎,賊多匿于壇口村六連山麓,官軍遇伏敗績。
湳陵山州西南二十里。南有大溪,流繞岡阜。又劍門嶺,在州西南十里,勢如劍鋒,卓然對峙。又東山嶺,在州東七里,嶺之陽有巨石聳立。又有華封、維石二巖,流泉清冽,為州之勝。《志》云:州東北百里濱海又有金牛嶺。
金仙水州北二里。源出黎母山,至城北潴為潭,繞流經東山嶺,轉北入小海港達于海。俗呼仙河溪。又大溪水,在州南十里,源亦發黎母山,繞流經此,下流入海。又南陵水在州西南二里,都封水在州西南三十里,其下流俱匯大溪入海。嘉靖二十年,官兵御叛黎,敗績于多崩江,或曰即都封之訛也。
小海港州東北二十里。港口有二小石山,南北對峙如門,海舶往來,取道于此。
蓮塘鎮州東三十里。有巡司。莆苧營,在州西北,防鷓鴣啼等村峒黎,最為襟要。又南頭營,在州西。其相近有黃坎、改體、抱打、羅透表、羅眉、無俗等村黎為患,特設官兵戍守。《志》云,州北有沙牛壩營,防迤北龍吟、青山與樂會縣縱橫峒、葵根、水口等村諸黎,今亦見樂會縣。又馭北營,在州西南,防州境與陵水縣合界午嶺、海灣、路口諸黎。又有鎮南營,在州東南,其相近有南港、蓮塘、蓮岐、大塘、新潭諸港澳,俱海寇出沒處,設兵守。《宋志》州境有買扶諸峒黎,舊嘗梗化,端平初效順。今州境村峒凡九十有三。
岐峒在州西北。岐人所居。岐人又在生黎之外,亦有生熟二種,居五指山中,歷代不賓,黎人懼之。《隋志》所謂盿也。永樂三年,嘗設土官統之,尋革。弘治中始為寇。正德七年,官軍討之,不克。嘉靖以來,常為寇暴。黃佐曰:黎外有岐,黎所懼者,岐也。生岐疆界,由瓊抵崖不過三百余里,自儋達萬不過二日余程。候彼三、八月饑荒,分兵四面,開示信義,彼必聽從,乘此開路,可立衙門,岐既從而黎伏矣。
多陳驛州東五十里。《輿程記》:州城北有萬全驛,又東北四十里為多陳驛,又北四十五里接會同縣界之溫泉驛。
陵水縣州南六十里,西至崖州二百九十里。《志》云:隋大業六年,置縣,屬珠崖郡。今《隋志》不載,蓋唐初所置也。本屬振州,龍朔中改屬萬安州。宋初因之。熙寧七年,省入萬安縣,為陵水鎮。元豐三年,復置縣。紹興六年,改隸瓊州,十三年復來屬。元因之。縣無城,今編戶九里。
獨秀山縣西南一里。一峰突起,亦名文筆山。又小五指山,在縣西南百里生黎峒中,與崖州接界,脈接黎母山,挺立數峰,黎人環居其下,有溫郎、嶺腳二洞,外險而內坦。嘉靖二十八年,科臣鄭廷鵠言:溫郎、嶺腳,實萬州、陵水之沖,大軍攻黎,賊必合二峒以擾我陵水,當分奇兵出此,使二峒賊自救不暇,然后大兵直搗賊巢穴,黨渙勢分,可以得志。是也。博吉山,在縣東二十里,下有博吉水。又聲山,在縣東八十里,山中虛谷與人聲相應,因名。又加枕山,在縣西境。弘治十三年,黎亭峒黎陳那洋等作亂,官軍討之,至加枕山,進至大播山,賊平。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