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清廢縣在州西南境。梁置玉山縣,屬寧海郡。隋初屬黃州,尋屬玉州,大業初廢入海安縣。唐上元二年,復置玉山縣,屬陸州,天寶初改為華清縣。宋廢。
文筆山州南二里。山巒峭拔,一名鎮安峰。又南三里有三山嶺,三峰特立,多產孔雀,一名孔雀山。橫山,在州東南三十里,山形延袤,橫拱州治,一名雞鳴山。又西南百六十里曰招遠山,本名灘凌山,山高聳。正統五年,御史朱鑒陟此山,招叛民黃金廣,建旗于上,因改今名。
安京山州西北八十里。峰巒峭拔,岡脈綿遠,形似惠州羅浮山,或謂之西羅浮。《隋志》安京縣有羅浮山,即此。又十萬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重巒疊嶂,延袤起伏,高大甲于眾山。又銅魚山,在州西北六十里,相傳山下有深陂,鑄銅魚以為水竇,因名。州北三十里又有石浪山,群峰疊石,如擁浪然。烏雷山,在州西南大海中,入安南之要道也。唐烏雷縣以此名。
分茅嶺州西南三百六十里,與交趾分界。山嶺生茅,南北異向。相傳漢馬援平交趾,立銅柱其下,以表漢界。唐安南都護馬總亦建二銅柱,著唐德,自明為伏波之裔。明宣德二年,沒于交趾。嘉靖二十一年,莫登庸降,仍歸版籍。舊《志》:馬援立銅柱在交州古森洞,即此嶺云。望海嶺,在州北十五里,登此可以望海。州北十里又有雙角嶺,以西峰并峙而名。
海在州南二百余里。自此涉海,揚帆一日至西南岸,即交州潮陽鎮。永樂五年,尚書黃福議:交趾萬寧縣接云屯海口,并連廣東欽州地方,最為險要,宜以欽州所添軍立衛。是也。《圖經》:云屯海鎮,在交趾新安府云屯縣之云屯山,在大海中,番賈舟舶多萃于此,永樂中置市舶提舉司。其山摩空直聳,兩相對峙,一水中通。自海門黎母山發船西行,水程九百里至海寶山,自海寶北行,水程三百里取雞唱門入云屯鎮,就此鎮轉入新發府或往安邦州,皆便近。又州西南有六水口,曰譚家水口、黃標水口、藏涌水口、西陽水口、大灣水口、大亭水口,并為入海之路,向皆置卒戍守。
欽江在州治東。源出靈山縣洪牙山,流經城東南,下流入海。又漁洪江,在州西二十里,出西北安京山之陽。州西三十里又有鳳凰江,流會魚洪江。又平銀江在州東二十里,源出靈山縣界,東流經平銀渡。又州東南百余里有防城江。俱注欽江以入海。
龍門江州南六十里。《志》云:安京山之陰有涌淪江,南經州南四十里,亦曰羅浮水。又南曰龍門江,兩山對峙,形勢若門。又西經涌淪周墩而達交趾永安州界,為欽州之要害。嘉靖二十八年,安南賊范子儀等駕船突至龍門港口,因議設兵戍守,尋廢。淡水灣,在州南百三十里。《志》云:灣在龍門之前,旁有巨石,淡水出焉。舟楫往來,恒取汲于此。正德八年,安南入寇,官軍敗之于此。又五湖,在州城外。《一統志》:舊有東、西、南、北、中五湖。天板關在州西。又西有漁洪關,州東又有茶陵關。《志》云:州西南有那蘇隘,其東南曰稔均隘,又東有那隆隘,隘外即交趾境,奸民通番者率由此。今廢。如昔寨州西百六十里。連左右兩江溪洞,接交趾界。寨據大山之巔,勢甚險阻。宋置峒長管轄時羅、貼浪等七峒。天禧間,歲調兵守之。元因其制。至正十二年,兩江峒賊黃圣許寇欽州及靈山、安遠二縣,于是時羅、帖浪七峒人民亡散殆盡。興兵討之,賊竄入深峒。明洪武中,置巡司于如昔寨。宣德二年,土酋黃金廣等以澌凜、羅浮、古森、葛源等四峒十九村叛附安南,安南遂侵如昔、貼浪二都,因置金勒千戶所,移治那蘇隘。嘉靖十五年,安南復侵如昔、貼浪二都。十九年,莫登庸降,歸澌凜、金勒、古森、丫葛四峒地,于是始復故境。《志》云:貼浪峒,在貼浪都思牙村。相近為澌凜峒,在澌凜村。又西為古森峒。其時羅峒在時羅都,如昔峒在如昔都思勒村,相近者為博是峒,在丫葛村,鑒山峒在羅浮村。所謂七峒也。管界巡司,在州西百八十里,本名時休峒。永樂中,改置巡司。嘉靖中,沒于交趾,尋復來歸。又州南十里有沿海巡司,州西三十里有長墩巡司,俱洪武中置。
千金鎮胡氏曰:在州西南。唐長慶三年,黃峒蠻破欽州千金鎮,刺史楊嶼奔石南寨。黃峒,見廣西新寧州之西原廢州。又如洪鎮,亦在州西南。宋至道元年,交趾黎桓寇欽州如洪鎮。如洪,或曰即魚洪之訛也。明永樂七年,交趾賊船劫掠欽州魚洪村,官軍追至交趾萬寧縣海上,遇賊舟,盡擒之。鹿井寨,在州西南,宋置,控象鼻沙、大水口入海通交州水路。又有三村寨,在州東南,亦宋置,控寶蛤灣至海口水路,東南轉海至雷州遞角場。又思稟管,亦在州境。宋嘉四年,交趾李日尊寇欽州思稟管,即此。防城營州南二百里。又南五十里有思勒營,相近者曰羅浮營,俱嘉靖三十年設。陸眼營,在州西北二百五十里,防廣西界那農等山賊。又那迫營,在州西北百五十里。黃觀營,在州西百二十里。那羅營,在州西百十里。團圍營,在州西百三十里。又有總捕營,在州西二百里,與廣西接界,春夏廉州衛軍戍守,秋冬南寧衛軍戍守。
天涯驛在州東。永樂十四年,張輔奏:自天涯驛經貓尾港至涌淪、佛淘,從萬寧縣抵交趾,多由水道,陸行止二百九十一里,比丘溫故路近七驛,宜設水馬驛傳,以便往來。從之,乃設防城、佛淘二水驛,寧越、涌淪二遞運所及佛淘巡司,而改天涯水驛為水馬驛。宣德三年復舊。
靈山縣州北二百十里。北至廣西橫州百四十里,西北至廣西永淳縣百三十里。漢合浦縣地。隋開皇十八年,置南賓縣,屬欽州。唐初因之。貞觀十年,改為靈山縣,仍屬欽州。宋徙州治此。元徙州治安遠,縣屬焉。明正統五年,始筑城。天順三年,為賊所陷。成化八年重修。嘉靖八年以后,不時修筑。城周五里有奇,編戶三十里。
南賓廢縣縣西八十里。隋置南賓縣治此。唐改為靈山縣。《宋志》欽州,天圣元年徙治南賓縣,蓋尚取故縣為名也。治平三年,又徙今治。
內亭廢縣縣西九十里。劉宋末置宋廣縣,屬合浦郡。齊因之。梁置宋廣郡。隋平陳,郡廢,縣屬欽州。開皇十七年改曰新化縣,十八年又改曰內亭。唐武德五年,置南亭州于此。貞觀二年,州廢,縣仍屬欽州。宋開寶五年廢。遵化廢縣,在縣南三十里。隋開皇二十年置縣,屬欽州。唐初屬南亭州,貞觀二年改屬欽州。宋開寶五年廢。西靈山縣西一里。一名石六峰山。其峰有六,雄壯奇特,下有三巖,曰龜巖、月巖、錢巖,宋陶弼名曰三海巖。弼《敘》云,治平三年春,移靈山縣治于石六峰下,是也。《一統志》:唐貞觀中,移靈山縣治此。誤。又西有穿鏡巖,與三海巖相接,翠屏聳立,峰半一竅相通,宛若城門,其中天日光然,有如穿鏡,因名。羅陽山縣東二十五里。山高極大,陟其巔,往返盡二日之力。山峙縣東,日出先照,因名。又洪牙山,在縣東北三十里,一名洪崖,山與廣西橫州接界,下為洪崖江。又龍牙山,在縣北十五里,山中有潭,常有龍起。羊角山,在縣西北。成化八年,靈山縣羊角山賊攻劫廣西永淳縣,即此。
博嶺山縣西南三十里。廣大高聳。又有狼濟山,在縣西八十里,山有石室、石門,門外有石橋。《志》云:山有石壁,壁外有石人夾峙,謂之狼濟石。又林冶山,在縣西南百三十里,舊有金坑。洪江在縣東北洪崖山下。西南流出縣西,其別源出羅陽山,流至縣西,合為一,中有四灘,曰羊儉、滑石、雞冠、大冠,下流入州界,即欽江上源也。舊州江,源出縣西七十里流峒山,又南流四十里,有南岸江流合焉,下流注于欽江。又大江,在縣南百六十里,出縣東南高侖嶺,西南流至平銀渡,直抵大港口入海。西鄉鎮縣西北百四十里。有巡司,洪武八年置。又林墟巡司,在縣西南百四十里,洪武四年建,永樂七年海賊阮瑤等寇劫欽州長墩巡司及林墟巡司,官軍追敗之。洪崖堡,在縣北三十里,又石隆堡在縣東北七十里,又八角營在縣西北百二十里,向皆有官兵戍守。太平驛,在縣治西。永樂十四年,于靈山縣置龍門、安遷二馬驛,安和、格木二遞運所,尋廢。
附見:
廉州衛在府治東。洪武三年立守御百戶所,十四年改千戶所,二十八年改置衛。《志》云:衛東北有達官營,成化八年設。
永安守御千戶所在府東南百五十里。洪武二十八年設。《一統志》云在府東六十里。又欽州守御千戶所,在州城內。洪武四年,立百戶所二,二十八年并為千戶所。守鎮靈山千戶所,在縣治東。正統六年,調南海衛后千戶所官軍防守。已上三所,俱隸廉州衛。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