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溪縣東十里。源出縣東北籠床山,至縣東,有石灘,水聲響急,其下旋洄為潭,深不可測,俗名龍潭,南流經海安所城東入于海。俗號石灘為靈山鎮海灘。又古源水,在縣東南十里。《志》云:源出潭田村,南流入海。廉賓水,在縣西北四十里。又西北十里為馬鞍山水源出焉,南流合頓吞水,又南至老沙港入海。又邁勝溪,在縣東四十里,溪水澄澈,下流亦注于海。
東場鎮在縣西南濱海。有巡司。《志》云:洪武初置于邁谷村,二十七年遷于東場。又寧海巡司,在縣東南。《志》云:洪武初,司置于縣東,二十七年,遷于黎浦口。呇磊驛,在海安所城中。其南有呇磊浦。宋雷州將王用降元言:州無糧,聞瓊州欲供糧,而海道灘水峻急,止有呇磊浦可通舟楫,宜急守之。即此。又縣北五十里有英利驛。
附見:雷州衛在府治東。洪武五年建。海康守御千戶所,在縣西百七十里,有城戍守。樂民守御千戶所,在遂溪縣西南百九十里。又海安守御千戶所,在徐聞縣西南二十里。錦囊守御千戶所,在徐聞縣東百里。俱洪武二十七年建,皆隸雷州衛。◇廉州府東至高州府二百六十里,南至海岸八十里,西至廣西上思州界五百三十里,北至廣西橫州三百里,西北至廣西南寧府三百五十里,東北至廣西博白縣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二百六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五千六百二十里,至京師九千六十五里。
古百越地。秦為象郡。漢初屬南越國,武帝平南越,屬合浦郡郡治徐聞縣。后漢因之始治合浦縣。三國吳黃武七年,改曰珠官郡,尋復故。晉亦曰合浦郡。宋置越州《志》:泰始七年,置州,并領合浦、臨漳等郡。齊因之《志》:越州治臨漳郡,而合浦郡還治徐聞。梁為越州治《通志》:梁省臨漳郡入合浦郡,還治合浦,仍移越州治焉。隋平陳,廢郡存州。大業初,改為祿州,尋又改為合州,三年復曰合浦郡。唐武德四年,仍置越州亦曰南越州。貞觀八年,改為廉州以郡有大廉洞而名。天寶初曰合浦郡,乾元初復曰廉州。南漢因之。宋仍為廉州亦曰合浦郡。太平興國八年,改曰太平軍。咸平元年復故。元曰廉州路。明洪武初改為廉州府,尋降為州,屬雷州府。十四年,復為府,領州一、縣二。今因之。
府南濱大海,西距交趾,固兩粵之藩籬,控蠻獠之襟要。珠官之富,鹽池之饒,雄于南服。
合浦縣附郭。漢縣,屬合浦郡。后漢及晉、宋皆為郡治。梁兼為越州治。自隋、唐以后,州郡皆治此。明初省,洪武十四年復置。編戶三十六里。
廉州故城在府東北七十五里蓬萊鄉。唐時州治此。《志》云:今治東十里有青牛城,古越州城也。《宋志》:越州,泰始七年立,領臨漳郡,舊屬廉州。《南齊志》:越州治臨漳郡,本合浦北界,蠻獠叢居,略無編戶。宋泰始中,西江督護陳伯紹獵其地,有青牛之祥。七年,啟立為越州,增置百梁、龍蘇、永寧、安昌、南流六郡,又割交廣之臨漳、合浦、宋壽三郡屬焉。元徽二年,始立州鎮,穿山為城門,以威服貍獠。梁廢臨漳郡,以越州治合浦郡。隋廢郡,仍為越州治。大業三年,改州為郡,仍治合浦縣。唐武德四年,又為越州治,五年南越州刺史寧道明據州叛,即此。其治俱在蓬萊鄉。宋開寶五年,移廉州治于長沙場。太平興國八年,廢州,改置太平軍于海門鎮,其地在今治西南三十五里。咸平初,復置廉州于廉江東岸,即今治也。《城邑考》:府城,宋元中創筑土城,紹圣四年重修。明洪武三年增筑,謂之舊城。二十八年,于城東增拓土城。宣德中之以磚,謂之新城。成化元年為賊所陷,明年修復,益拓舊址。正德中,增修。嘉靖二年,復營治。十七年,大雨,西城壞,旋修復之。十九年、二十年、三十四年,皆嘗繕治。隆慶以后,屢經修筑,環城為濠。有門三,城周五里有奇。石康廢縣府東北三十里。本合浦縣地。南漢咸亨初,置常樂州,領博電、零綠、鹽場三縣。宋開寶五年,州縣俱廢,改置石康縣。《一統志》石康縣治南有常樂廢州治,是也。本屬廉州。元因之。明洪武初改屬雷州府,十四年還屬廉州府。成化八年,為廣西犭賊所殘破,并入合浦縣。舊有編戶十里。《廣志》云:鹽場廢縣,亦在府東南。
漳平廢縣在府東。《宋志》臨漳郡無縣。《齊志》為郡治。梁、陳間,郡縣俱廢。漳,亦作鄣,又作瘴,以臨界內瘴江為名。瘴江,即合浦江也。又合浦故縣,舊《志》云:在今縣西南。漢初縣置于此,后移而東。三國吳孫皓末,交趾太守楊稷據交趾,遣將毛炅等攻合浦,戰于古城,大敗吳兵,即此城云。龍蘇廢縣,在府東南。宋置龍蘇郡,治龍蘇縣。齊、梁因之。隋平陳,郡廢,縣屬越州。唐初廢。又大廉廢縣,在府南六十里,梁置縣,屬龍蘇郡。隋廢郡,改屬越州。大業初,廢入龍蘇縣。唐武德五年,復置,屬越州,尋屬廉州。宋開寶五年廢。
封山廢縣府西南百五十里。漢合浦縣地。南齊置封山郡,治安金縣。蕭梁兼置封山縣,蕭正表封封山侯是也。隋郡廢,以封山縣屬越州。唐武德五年,于縣置姜州。貞觀十二年,州廢,以縣屬廉州。南漢因之。宋開寶五年省。又廉昌廢縣,在縣西南百二十里,梁置,屬封山郡。隋大業初,省入封山縣。蔡龍廢縣府西北百十五里。唐初置。《新唐書》:縣有蔡龍洞,因名也。初屬姜州,貞觀中屬廉州。南漢因之。宋開寶五年廢。又高城廢縣,亦在府西,唐武德五年置,屬姜州。貞觀十二年,省入蔡龍縣。東羅廢縣,在府南。唐初置,屬姜州,貞觀中改屬廉州,天寶以后縣廢。又珠池廢縣,亦在府南,唐貞觀六年置,屬越州,十二年廢。又東南有安昌廢縣,唐武德五年置,屬越州,貞觀十二年省入合浦縣。
大廉山府東百里。上有大廉峒,唐以此名州。又東五十里曰畫山,峰巒秀麗如畫。又十里為百良山,山高大,多巨木良材。登高山,在廢石康縣治東,舊為士民登眺處。又東二十里曰白石山,又十里曰三山,有三峰峭立,與白石山相接。《志》云:府東北百四十里有姜山,以繞山居民皆姜姓也。北峨山府西北百里。峰勢嵯峨。又西北四十里有糠頭山,一名軍頭山,相傳秦尉陀嘗駐軍于此,偶乏糧,以糠頭散給,因名。俗呼狼頭山。黃稻山,在府北九十里。又北六十里曰五黃山,俗呼五黃嶺,山深杳。相近有母雞山,弘治十一年,御史萬祥言,廉州山峒賊巢有母雞山、木頭洞二處,是也。
龍門嶺府東八里。下為龍門村,有龍門水,分二支:曰源頭,曰龍門,環城北入于廉江。又冠頭嶺,在府南八十里,形勢穹窿,山石皆黑如冠,亦曰冠山。自此涉海,北風順利,一二日可抵交之海東府。蔡龍洞,在府東百余里。唐以此名縣。《通志》洞在合浦縣東一里,似誤。
珠母海府東南八十里巨海中。中有七珠池:曰青鶯,曰楊梅,曰烏泥,曰白沙,曰平江,曰斷望,曰海渚。后為五池,其東為斷望、對達二池,無珠;西為平江、楊梅、青鶯三池,有大蚌,剖而有珠。今止以三池名所謂合浦珠也。南漢劉于合浦置媚川都,令人入海采珠,溺死者甚眾。宋開寶五年,詔廢之。明嘉靖二十二年詔采珠,二十四年復采,尋以碎小不堪用而止。海中有圍洲,周回百里,昔有野馬渡此,亦名馬渡。
廉江府北三十里。一名合浦江,亦名南流江,又名晏江。源出廣西容縣大容山,南流入府界,地名州江口,分為五江:曰州江,曰王屋屯江,曰白沙塘江,曰大橋江,曰新村江,環流至府城西南入海。又府北二十里有石灣江,府北十里有猛水江,皆廉江支流也。
武利江府北六十里。其源一出府北小雙山,一出靈山縣界張蒙山,一出府東北謝成嶺,匯于武利埠,南流合新村江入海。又府東北五十里有思鄉水,源出廢石康縣北境之思峒山,西流接武利江,還入縣界,合于晏江。以其去而復還,因名。晏水,在府東北二十里。源出廢石康縣界,西會于廉江。亦謂之晏江。
鐘灣水府南七里。其灣接江通海,相傳宋政和間靈覺寺鐘與龍斗于此,因名。《通志》云鐘灣在府北七里,似誤。又府東二里有南津水,源出薛屋嶺,西流繞城入于州江。府東五里又有劉公涌水,亦流會于州江。明月溪,在府北八十里,又北九十里有綠云溪。又有張沐溪在府東北九十里。其下流皆注于州江。
雁湖府西北七十里。嘗有雁集此,因名。或云在府治北二里,環繞芳洲,為郡之勝。又銅船湖,在廢石康縣治東登高山下,俗傳馬援嘗鑄銅船于此。
東關在府東北。明初置,久廢。嘉靖十五年重修,改曰條風關。又高仰鎮,在府西南十里,有巡司,洪武初置。又珠場巡司在府東南六十里,永平巡司在府西北四百里,皆洪武初置。山口營,在府東南百四十里。又新寮堡,在府東五十里,防新寮隘。向皆有官兵戍守。
環珠驛在府治東。又府東永安所城內有白石驛,府西又有烏家驛。《輿程記》:自驛東北九十里為廢石康縣之白石驛,又東九十里為化州石城縣之息安驛,自環珠驛而西七十里為烏家驛,又西七十里至欽州太平驛,入交趾之道也。海門公館,在府東八十里,嘉靖六年設。又那思公館,在府東二百里,正德中設。又有海北鹽課提舉司,舊在雷州府城內,洪武初遷于石康縣西,成化中遷于府城內,領白沙等十五鹽課司。
欽州府西百四十里。南至海岸二百五十里,北至廣西南寧府三百五十里,西至安南界三百六十里。
秦象郡地。漢屬合浦郡。晉因之。劉宋置宋壽郡。齊因之。梁兼置安州。隋平陳,郡廢。開皇十八年,改州為欽州治欽江縣,大業初曰寧越郡。唐武德四年,復改置欽州兼置總管府,七年改為都督府。貞觀初,府廢。天寶初曰寧越郡,乾元初復曰欽州。南漢因之。宋仍曰欽州亦曰寧越郡,徙治靈山縣。元曰欽州路治安遠縣。明洪武二年,改為欽州府。八年,降為州,隸廉州府,以州治安遠縣省入編戶十里,領縣一。今因之。
州控臨大海,制馭安南,為藩籬要防,折沖重地。永樂中兩征交趾,皆自廣西之憑祥、云南之蒙自,而未嘗以奇兵出欽州,傾其內險,故賊得以偷息海上。則欽州者,滅交趾之要途也。嘉靖中,州臣林希元曾建議而不果用詳見廣西安南總論。有事交趾者,安可后欽州而不講歟?安遠廢縣今州治。漢合浦縣地。蕭梁置安京縣,為安京郡治。隋平陳,廢郡,縣屬安州,尋屬欽州,大業初屬寧越郡。唐仍屬欽州,至德二載改曰保京縣。宋開寶五年,改名安京,景德中改曰安遠縣。元移欽州治焉。明初省。《城邑考》:宋時州治靈山縣。《志》云:天圣初,徙治南賓寨。《別錄》云:州舊治靈山縣思林都,今名舊州墟。后又遷于濱海白沙之東,即今治所白沙,蓋安遠縣地矣。明洪武十八年,始筑州城,景泰七年增筑。成化六年,又復營治,并遍植{力}竹于城外。嘉靖十三年增修。三十三年,大水,壞西北城,未幾修復。隆慶以后,亦嘗修治。環城為濠,有門三,城周三里有奇。欽江廢縣州東北百三十里。劉宋時宋壽郡治也。齊、梁因之。隋廢郡為宋壽縣,開皇十八年改曰欽江縣,為欽州治。唐因之。宋開寶五年,省入靈山縣。《一統志》:今州東三十里有欽州故城,即隋、唐時州治。恐誤。烏雷廢縣州西南百七十里。梁置安平縣,又置黃州及寧海郡治焉。隋平陳,郡廢,改州曰玉州,治海安縣,即安平縣也。大業初,州廢,縣屬寧越郡。唐武德四年,復置玉州,領安海、海平二縣。貞觀二年,州廢,縣屬欽州。上元二年,改置陸州,治烏雷縣,以州界陸水為名。天寶初曰玉山郡,乾元初復為陸州。宋開寶中,州縣俱廢。海安廢縣,在烏雷縣西,隋縣也。唐曰安海,為玉州治。貞觀中屬欽州,上元后屬陸州,至德二載改曰寧海縣。宋初廢。其南又有海平縣,本梁置,屬寧海郡。隋屬玉州,大業初廢入海安縣。唐武德四年復置,仍屬玉州。貞觀二年,廢入安海縣。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