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府東北至肇慶府七百七十里,南至海岸百五十里,西至廉州府二百六十里,北至廣西梧州府五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里,至江南江寧府五千四百八十里,至京師八千六百四十七里。
古百越地。秦為南海郡地。漢初屬越國,武帝時屬合浦郡。后漢因之,建安末,析置高涼郡治高涼縣。三國吳又置高興郡治廣化縣,今與故高涼縣俱見肇慶府陽江縣。晉初因之,后以高興并入高涼郡。宋、齊仍舊。梁大通中,兼置高州。隋平陳,廢郡,大業(yè)初復改高州為高涼郡。唐武德六年,復置高州初治高涼縣。貞觀二十三年,移州治良德縣。天寶初曰高涼郡,乾元初復故《新唐書》:大歷十一年,州移治電白縣。五代時,屬于南漢。宋仍為高州亦曰高涼郡,景德初并入竇州,三年復故。元曰高州路仍治電白縣。大德八年,徙治茂名。明洪武初,改為高州府,領州一、縣五。今因之。
府據(jù)二廣之間,為交衢之地。西北一帶,山箐盤互,犭獞伺隙其間,一旦竊發(fā),則東西俱病矣。至東南皆距大海,雖有沙帶限門之阻,而水深潮平,倏忽易達,御倭營堡,不容少疏也。《志》云:郡控山濱海,溪峒中聯(lián),為水陸襟要,允矣。
茂名縣附郭。漢合浦郡地。晉南渡后,置茂名縣,屬高興郡,后廢。梁復置,屬高涼郡。隋屬高州。唐初因之。貞觀元年改屬潘州,八年為潘州治。五代梁開平初,劉隱奏改為越裳縣。唐同光二年,南漢復改縣曰茂名,仍為潘州治。宋開寶五年,廢潘州,以縣隸高州。景德元年,高州廢,縣屬竇州,尋為竇州治。三年,還屬高州。元因之,尋為府治。今編戶四十六里。
廢潘州今府治。唐武德四年置南宕州,治南昌縣,在今廣西博白縣境。貞觀初,移治定川縣,在今郁林州境。八年,更名潘州,尋移治茂名縣。十七年,并入高州。永徽初,復置潘州。天寶初曰南潘郡,乾元初復故。南漢因之。宋開寶五年,州廢,縣屬高州。元改為府治。《城邑考》:今府城,唐潘州城故址也。洪武十四年,因故址增拓,三十一年,以磚石。成化元年寇毀,三年重修,明年復增筑。嘉靖四年以后,屢經修治。有門五,城周不及四里。
南巴廢縣府東百里。梁置縣,為南巴郡治。隋平陳,郡廢,縣屬高州,大業(yè)初廢。唐武德五年,復置,屬高州。永徽初,改屬潘州。宋省入茂名縣。潘水廢縣,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唐武德五年置潘水縣,屬南宕州,尋屬潘州。貞觀二十三年,析置毛山縣,尋省潘水縣入焉。開元二年,又改毛山曰潘水。南漢曰潘川縣,仍屬潘州。宋省入茂名縣。
潘山府東一里。亦名東山。峰巒高聳,環(huán)抱郡治,郡之主山也。山之麓為潘仙坡,相傳晉永嘉中,道士潘茂名者,得仙于此。城西又有觀山,為茂名上升處,一名升真山,亦名仙山巔,有升真觀,因名。筆架山,在縣東南十里,有三峰并聳。又東南十里有射牛山,峻聳圓秀,上有二潭,俗呼石牛山。
高涼山府東北九十里。舊屬電白縣,后改今屬。《志》云:山本名高梁,群峰并聳,盛暑如秋,故改梁為涼。漢建安十六年,衡毅、錢博拒步騭于高要峽,毅死,博與其屬亡于高涼,蓋即此山云。或云漢高涼縣蓋置于山下。又大帽山,在府東北五十里,層崖高聳,形圓如帽,犭人散居其中,亦曰犭山。又東北三十里曰白水山,上有飛泉直瀉,中有白石鮮明。云爐山,在府西三十里。山高聳,多云霧,如煙起爐中。弘治十一年,御史萬祥言:高州山峒賊巢,有云爐、大桂、平地、石羊、冬瓜、捌嶺凡六處云。又銅魚山,在府東六十里,山形似魚。又東二十里曰靈湫山,下有龍湫。舊皆屬電白縣。《志》云:府東百里有浮山,山嶺高聳,其水西南流入?yún)谴h界。
南宮嶺府南一里。山形圓秀,下臨鑒江。又南二里有茂嶺,亦曰茂嶺岡,以草木滋茂而名。其下為南洲。相傳岡本臨大湖,唐天寶中,一夕雷雨,湖中涌出一洲,土人目為小瀛洲。又仙井嶺,在府西北一里,旁有仙井。《志》云:府西南三十五里有蠶山,俗名王商嶺。又府東南百七十里有胡鼻岡。
海府南百五十里。《海防考》:府境所轄海澳,若蓮頭港、汾州山、兩家灘、廣州灣,皆南面之險也。
鑒江在府城東北。源出電白縣鑒山下,其水澄澈,繞流而西,環(huán)帶郡治,迤西南支分雙渚,合流至化州會羅水,又南經吳川縣入海。《志》云:府東北一里有上宮灣,出崖石中;又有下宮灣,在城西觀山下。又有新河水,在府東南一里,源出云爐山,一名東河,合大河,經此皆流會于鑒江。
潭峨江在府城西。源出信宜縣西思賢嶺下,流經府城西南,有高源水亦自信宜縣流經府城西,會為一水,并流入于鑒江。特亮江,在府西百里,自信宜縣流入界。又浮來水,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其下流俱注于海。平山鎮(zhèn)府東南四十里。本屬電白縣,有巡司,洪武中置。成化以后,改今屬。又赤水巡司,在府東北。《志》云:府東百十里有故那黎寨,宋置于電白縣下博鄉(xiāng),元曰那黎巡司。洪武二十七年,以那黎地僻,遷于今治。東門營,在府城東。《志》云:府西北有雙威寨,繡江源出于此,即今廣西北流縣之雙威鎮(zhèn)矣。又有茅峒,在府東南十里,四山環(huán)合,中有隙地可以藏兵,當山缺處一徑迤邐,通神電以西諸路。成化二年,賊鄧公長據(jù)此,知府孔鏞招降之。
古潘驛在府治西。又那夏驛,在府東九十里。《輿程記》:自古潘驛西八十里,為化州石城縣之息安驛,又西九十里為廉州府石康縣之白石驛,此為西達廉州之道。自驛而南九十里為化州陵水驛,又百里為石城縣之新和驛,又南百里為雷州府遂溪縣之桐油驛,此為南達雷州之道。又自那夏驛東百里,為電白縣之立石驛,又六十里為肇慶府陽江縣之太平驛,此為東北達肇慶府之道。端黎山寨,在府北。《志》云:茂名縣境犭山,凡四十有四。電白縣府東四十五里。東至肇慶府陽江縣二百二十里。漢合浦郡高涼縣地。梁置電白郡,治電白縣。隋平陳,郡廢,縣屬高州。唐因之。大歷十一年,自良德縣移高州治此。宋因之。景德初,州廢,縣屬竇州,尋復為州治。元大德中,移高州治茂名,縣屬焉。明景泰初,流賊云擾,縣無寧宇。成化四年,移入神電衛(wèi)城。今城周六里有奇,編戶十二里。
高州城今縣治。唐、宋時州郡皆治此。《郡志》:電白縣舊有土城,即故高州城也。元大德中,因故址為縣城,以磚石,周三里有奇。明正統(tǒng)中,為犭寇所毀,尋復修筑。成化中廢為舊電白堡,而移縣于神電衛(wèi)治東,西北去舊城百八十里。《城邑考》:衛(wèi)城,洪武二十七年筑,初為土城,永樂七年改以磚。成化四年增修,浚濠環(huán)之。
良德廢縣在舊縣西北三十七里。陳置務德縣,屬高涼郡,后改曰良德。隋屬瀧州。唐初改屬高州,貞觀中為高州治,州徙,縣仍屬焉。宋開寶五年,省入電白縣。海昌廢縣,在舊縣北,梁置,并置海昌郡治焉。隋省。
保定廢縣在舊縣東二百二十五里。本高涼縣地。梁置連江縣,為連江郡治。隋平陳,郡廢,縣屬高州。唐初改曰保安縣,仍屬高州。開元五年改曰保寧,至德二載又改曰保定。宋初省。
寶山舊縣治北一里。秀麗特立,形如圓珠。宋紹興間,創(chuàng)登高亭,植松于上,為郡登臨之勝。山之麓有送龍岡,其南為獅子坡,縣治憑焉。又有鑒山,在縣北三里,舊有銀坑,下有溪,澄澈如鏡,即鑒江之源也。《志》云:今縣北二里有莊垌嶺,高峻巖,為縣主山。縣北十里曰龍?zhí)渡剑铰从惺瘞r,泉出三竇中,涌流為龍?zhí)丁S挚h南十里曰蓮頭山,高秀如芙蓉,縣之案山也。
要龍山縣東六十里。與雙甑山相連,皆高聳。又帽澇山,在縣東北三十里,山有云如帽,即雨至,因名。丫角嶺,在今縣北五十里,雙峰并峙,山色蒼翠。又湖山嶺,在縣西北七十里,山勢聳拔,為諸山宗。登其巔,瞰大海如池沼。上有龍?zhí)叮瑴Y深莫測。
海縣南五十里,又東南與陽江縣接境。《志》云:縣南三十里有咸水湖,四面水皆淡,而此湖獨咸,說者以為地竅通海也。
鑒水在縣西南。源出鑒山下,合群川流入茂名縣境而為鑒江。《志》云:縣東北三十里有射合水,出帽澇山,流入茂名縣境。舊縣南三里又有蒲牌河,東流七十里為大河,復西南流入茂名縣界,合于東河,并注于鑒江。
五藍河縣東三十里。源出山澗中,南流入海。有官渡。蓮頭港,在縣南四十里,源出縣西北十五里之奇壁山西,名沙尾港,南流經蓮頭山,山水流合焉,因名蓮頭港。又南有大分洲,水流經此入海。
立石關在縣西北立石驛西。《志》云:神電衛(wèi)西有立石驛,萬歷中改掘岡驛,有立石巡司,尋革。又龍門營,在縣西四十里,嘉靖十八年置。又獅子堡,在縣西七十里,嘉靖五年設,與舊縣城并為控御犭賊之要路。相近有三橋堡,《志》云:即茂名縣之那夏驛,弘治十年設。皆有兵戍守。北額寨,在縣西,宋置。又望夫山寨,在縣境,犭寨也。《志》云:縣境有二十一犭山。
信宜縣府北八十五里。東至羅定州百六十里,西北至廣西容縣百八十里,北至廣西岑溪縣百五十里。漢蒼梧郡端溪縣地。梁為梁德縣地。隋為懷德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信義縣,為南扶州治,貞觀六年為竇州治。宋太平興國初,改縣曰信宜,仍為竇州治。熙寧四年,州廢,縣屬高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編戶十五里。
廢竇州即今縣。唐武德四年,置南扶州,治信義縣,尋以獠叛,寄治瀧州。貞觀元年,州廢,以縣屬瀧州。二年,復置南扶州。五年,復廢入瀧州。六年,改置竇州。天寶初曰懷德郡,乾元初復曰竇州。《唐志》:州界有羅竇洞,因名。南漢亦曰竇州。宋廢。《城邑考》:縣舊有土垣,正統(tǒng)五年犭亂,始筑磚城。
懷德廢縣縣東北七十里。蕭梁置梁德郡,治梁德縣。隋平陳,郡廢,縣屬瀧州。開皇十八年,改曰懷德縣。唐初屬南扶州,尋屬竇州。南漢因之。宋開寶五年,省入信義縣。潭峨廢縣,在縣西南二十里。唐初置,屬南扶州,尋屬竇州。宋開寶中廢。又特亮廢縣,在縣西北百二十里,亦唐初置,屬南扶州,后屬竇州。宋廢。龍山縣東二十里。山勢峻險,南有石孔,約深五丈許,謂之風窖;北有石孔,其深不測,謂之雨窖,相傳有龍潛焉。又古樓山,在縣東七十里,山勢險峻,上有三峰,高低相疊,其狀如樓。大間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形勢高大,間于茂名、信宜二縣界,因名。又縣北三十里有趙山,形勢險峻,元時有犭人趙姓者依山而居,因名。《志》云:縣治東北有營屯山,縣之鎮(zhèn)山也。又有鳳凰山,在縣西南二里,俗呼鳳凰渚。
云岫山縣西南三十里。山高險,中有一峰聳拔,人莫能至,云常蓋其上。雷公嶺,在縣東北百里。山空洞雷鳴,則澗谷響應。又有歐嶺,在縣西北百里,山高廣,其中一峰特聳,元時有歐姓者居此。《志》云:縣南一里有羅竇洞,唐以此名州。貞觀五年,高州總管馮盎入朝,羅竇諸洞獠反,敕盎率部落討平之。又顯慶三年,播羅哀獠酋長多扶桑等率眾內附,即此地也。蓋生獠所居后,日就傾圮,無復故險。明嘉靖中,好事者目之曰小瀛洲。竇江在縣城南。《志》云:竇江源出龍山西,流合東西二川云。東川源出雷公嶺,西南流經城南,合西川入竇江,灘峻水急,多峭石,冬淺夏深,民常以竹轉運。西川源出歐嶺,繞流經廢潭峨縣,亦曰潭峨江,至城南與東川合流。其水亦冬淺夏深,無石,民亦以竹轉運,合流后,始通舟楫。又西南經云岫山,轉而南流,經府治西北入于鑒江。麗水江在縣北八十里。出縣北百里白馬山,下流入東川。又特亮江,在縣西百里,源出縣西七十里之宋山,東南流入茂名縣界。《志》云:縣西百里有高原嶺,接化州界,高原水出焉,下流入于西川。中道鎮(zhèn)縣東北五十里,東川所經也。有巡司,洪武中置。《志》云:司本置于懷德鄉(xiāng)后黃潦寨左,與縣北函口隘并為要害。是也。嶺底堡,在縣東四十里,向設官軍,防懷鄉(xiāng)、圣峒、六定、嶺底等犭。又中堂堡,在縣東九十里,亦設官兵,防坡頭、竹云、中堂等犭。浦頭山寨,在縣北,犭寨也。《志》云:縣北境犭山,接廣西岑溪縣、郁林州界,凡四十有一。又縣境有鹽田等犭山十五,十三峒等犭山十二。其坡峽山等五十八犭山,稱為險惡云。
化州府西南九十里。西南至雷州府三百六十里,西至廉州府百八十里,西北至廣西陸川縣二百三十里。
秦象郡地。漢屬合浦郡。后漢因之。三國吳屬高涼郡。晉以后因之。梁置羅州及石龍郡于此《陳書》馮仆為陽春郡守,轉石龍?zhí)兀创恕!端逯尽妨毫_州及高興郡并治石龍縣,恐誤。隋平陳,郡廢。大業(yè)初,州廢,仍屬高涼郡。唐武德五年,復置羅州,六年,改置南石州。貞觀九年,又改為辯州。天寶初曰陵水郡,乾元初復曰辯州。天初,嘗改為勛州時朱全忠以辯、汴聲相近也,旋復故。宋太平興國五年,改曰化州亦曰陵水郡。元曰化州路。明洪武初,改為府。八年,降為州,以州治石龍縣省入。九年,又降為縣。十四年,復為州編戶三十七里,屬高州府,領縣二。今因之。
州接壤粵西,控扼犭峒,而大海南環(huán),窺伺易及,亦噤要之所矣。石龍廢縣今州治。漢高涼縣地。梁置石龍縣,為石龍郡治。隋廢郡,縣屬羅州。大業(yè)初,州廢,縣屬高涼郡。唐初仍為羅州治,旋為南石州治。貞觀中為辯州治,自是州郡皆治此。明初省。《城邑考》:州城,宋紹興三十一年創(chuàng)筑,以磚石,北際江,三面環(huán)以池。元末毀。明正統(tǒng)十三年,廣西犭賊犯境,奏筑磚城并浚濠塹。成化四年增修,十年改舊城而小之。舊城四門,周四里有奇。今城二門,周三里有奇。陵羅廢縣州北百二十里。唐初置,屬羅州,后屬辯州。宋白曰:縣在陵、羅二水間,因名。宋開寶五年廢。慈廉廢縣,在州西。又南有羅肥廢縣。俱唐武德五年置,屬羅州,明年屬南石州,貞觀初省入石龍縣。舊《志》州北有羅辯廢縣,州西北又有龍化廢縣。今見廣西北流縣及陸川縣境。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