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見:
韶州守御千戶所在府治東南,即元萬戶府舊址也。明初為韶州衛,洪武初改為所,屬清遠衛。◇南雄府東至江西信豐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江西龍南縣界三百里,西南至韶州府二百九十里,西北至湖廣郴州三百五十里,北至江西南安府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九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三千三百里,至京師六千七百四十五里。
《禹貢》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屬南海郡。漢兼屬桂陽郡。后漢因之。三國吳屬始興郡。宋屬廣興郡。齊復屬始興郡。梁屬安遠郡。隋屬廣州。唐屬韶州。五代初,南漢置雄州。宋開寶四年,曰南雄州以河北有雄州也。宣和二年,又賜郡名曰保昌。元曰南雄路。明初改為南雄府,領縣二。今因之。
府當庾嶺要口,為南北噤喉。秦王翦降百越,謫戍五萬人守五嶺。漢武平南越,遣楊仆出豫章,下湞水,即此地矣。南漢置雄州為北面重鎮。宋末,叛將呂師夔以元軍度嶺,敗宋軍于南雄,遂取韶州。舊《記》云:州以雄名者,蓋控帶群蠻,襟會百越,嶺南氣息,仰此一州也。保昌縣附郭。晉始興縣地,屬始興郡。隋屬廣州。唐屬韶州,光宅初,始置湞昌縣,仍屬韶州。南漢置雄州治此。宋以仁宗嫌名,改為保昌。今編戶四十四里。
湞昌廢縣在府治東。唐縣治此。宋曰保昌。《城邑考》:郡有古城,僅環府治。宋皇四年,始開拓之。元至正十七年,因故址重修。明洪武初,增繕土郭,名曰斗城。尋以舊城淺隘,于東門外增筑土墉,名曰顧城。成化四年,以磚石。七年,又于城北筑土城,沿河俱設木柵。十四年,斗城為西河所決,復營治之。弘治十一年,流賊穴入土城,明年復修筑。正德三年,并以磚石,九年城始就。其南面濱江,仍周以木柵,謂之新城。三城共有門七,周六里有奇。
大庾廢縣在府北。本始興縣地。《志》云三國吳嘗置斜階縣,屬始興郡,似誤。一云蕭齊置正階縣,梁并入始興也。《隋志》:梁置安遠郡,屬東衡州。隋平陳,改郡置大庾縣,屬廣州。開皇十六年,廢大庾入始興縣。《新唐書》始興縣東北有安遠鎮兵,開元中置,蓋在大庾嶺上。
大庾嶺府北六十里。一名東嶠,以在五嶺最東也。漢初為南越之北塞。武帝討南越時,有將軍庾姓者筑城于此,因名大庾嶺。由豫章趣嶺南,此為噤喉之道。唐開元四年,詔張九齡開新道于此,自是益為坦途。大庾而東南四十里,又有小庾嶺,間道所經也。詳見江西重險大庾。
州案山府南二里。狀如馬背,一名金馬山。又三峰山,在府西十里,三峰并峙。巾山,在府北三十里,郡治主山也。端正如巾凌,江水繞其南。巾山之東為威鳳岡,高聳軒舉,形如翥鳳。
天峰山府東北八十里。山形陡峻,高插霄漢,有泉出焉。兵亂時,鄉民多避難于此。其東十余里曰洪山,高數仞,周圍五十里。《志》云:府東北百二十里有油山,高數十仞,其勢突兀,旁有一小穴出油,人取以為利。又東三十里曰馮大山,形勢高聳,山頂寬平,可容千人。青嶂山,在府東南四十里,翠阜屹立,松檜陰翳,瀑布潺,稱為奇勝。
楊歷巖府西北二十里。山巔方廣百余丈,前后皆奇峰怪石,飛泉瀉空。相傳漢樓船將軍楊仆曾經此,因名。又仙女巖,在府東北百里,一名闞象山,松檜蔚翳,泉石潺,如仙女之秀麗,因名。
湞水在府城西。一名保水。源出大庾嶺,東南流,復折而西南至城西,與凌水合,又繞城而南出,入始興縣界,縈回城邑如腰帶然。詳見大川北江。
凌江水在城西北。源出府西北百余里百丈山,南流,繞巾山西麓而南出,至城西合于湞水。宋天禧中,保昌令凌皓鑿渠堰水灌田,因名。又昌水,在府北三十里,源出江西信豐縣界,西流入境,合于湞水。《志》云:縣舊名湞昌水,湞水、昌水合流也。又有長圃水,在府東北四十里,亦出大庾嶺,流合湞水,一名長浦水。鰱水,在府西北四十里,源出凌江,流合湞水。又修仁水,在府南三十里,亦流合于湞水。
五云瀧府西北四十里。群峰險峻,泉水潺,飛流曲折,高下成潭,深不可測。相近又有九牛瀧水,自山巔飛注深潭,響應遠近。葉陂,在府北,明初守臣葉景龍開以灌田,因名。
梅關在大庾嶺上。兩崖壁立,道出其中,最為高險。或以為即秦之橫浦關也。舊《志》:府東北四十里有秦關。《南康記》:大庾嶺橫浦有秦時關,后為懷化驛。蓋橫浦關,秦所置也。唐、宋以來,謂之梅關。明成化中,好事者更為嶺南第一關。今亦詳見江西重險大庾嶺。鹽關,在府城南。明天順二年撫臣葉盛奏置,以榷鹽稅。成化以后,屢經修葺。《志》云:府南有太平橋,跨湞江上,橋之南即鹽關也。
小梅關在府東北四十里小梅嶺上。山徑荒僻,有路通三洲、五渡、龍南、信豐等處,賊每由此窺竊往來。舊有土城,恃為限蔽。嘉靖三十四年,賊從此突入,尋復由此逸去。三十六年,改砌磚城,東西二十余丈,與新城相為形援。萬歷以后,屢經修筑。又中站遞運所,在梅嶺東,去府城七十里,與江西南安府接界。嘉靖三十六年,盜賊出沒于此,劫掠商賈,因與南安府共筑城垣,設兵戍守。其城阻溪負嶺,周不及一里。
平田鎮府東南百里。有巡司,洪武二年置。又百順巡司,在府北百里,洪武十年置。《志》云:府北又有紅梅巡司,洪武十六年置于梅關下,后遷火徑村,與中站相近。平田凹隘,在府北。又有紅梅、新茶園二隘,極險峻。府東有南畝、楊婆嶺等隘,西有百順側、舊百步等隘。《志》云:舊百步隘山,最深僻。又有舊茶園隘,則南雄通道也。楊婆嶺隘,臨九渡水,為兵沖之地。府東南又有冬瓜隘。其地有犁壁山,近龍南賊巢。又東有上瀧頭隘,亦賊境要口也。縣境又有不勞石及白石岡等隘,向俱設兵哨守。
葉田口在縣東南。《志》云:平田司相近有葉田等六口子。又有林溪、石閑、塘源等三口子及紅地村口子,與百順司相近。北坑村及趙坑口子,與紅梅司相近。又修仁堡,在府南。又有古塘、塘角、界灘等堡。俱江防巡哨處也。凌江驛在府城南。《志》云:宋置寄梅驛,取江淹庾嶺折梅逢驛使之語。明改曰凌江驛。又黃塘驛,在府南。宋置沙水驛,在沙水鎮。明改置今驛。《輿程記》:自紅梅關六十里至凌江驛,下水九十里至黃塘驛,又百里至韶州府境之平浦驛。
始興縣府西南百十里。西南至韶州府曲江縣百十里。漢豫章郡南野縣地。三國吳置始興縣,屬始興郡。晉、宋因之。梁末置安遠郡,兼置東衡州。隋平陳,郡廢,改置廣州總管府于此。開皇末,廣州移治南海,縣仍屬焉。唐屬韶州。南漢因之。宋開寶五年,改屬南雄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編戶七里。
始興故城在縣東北。三國吳置縣治此。晉以后因之。梁承圣中,置東衡州,授歐陽為刺史。時衡州治含洭,故以此為東衡州也。陳大建初,廣州刺史歐陽紇叛,攻衡州,即此。隋改置廣州,尋移治南海,并移縣于今治。《城邑考》:縣舊無城,明天順中始筑土垣。成化十一年,以磚石。十八年以后,相繼增修。
丹鳳山縣北五里。其峰如戟,為縣主山。相傳梁天監中,有鳳集此。又九鳳山,在縣西二十里,一名天柱峰,奇峭秀拔,高插霄漢。相傳梁天監中,有九鳳來集。機山,在縣南十里,一名玲瓏巖。平地石峰屹立,有二石室高大如屋,竅戶相通。《志》云:山有下三巖、上三巖,皆絕勝。謝公山縣南三十里。峰巒聳拔,獨高諸阜。昔有謝姓者隱此,因名。又白牛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其勢昂聳,與謝公山對峙。又桂山,在縣北百里,林谷深邃,桂樹森立,張九齡故宅在焉。塔嶺,在縣西十里,巍然聳峙,上有浮圖。湞水縣西十里。自保昌縣流入境,又西南流入韶州府界,亦謂之始興江,縣境群川悉匯入焉。躍溪水,在縣東四十里,源出江西龍南縣界,流入境。又有杜安水,在縣東北三十八里,源出江西信豐縣,流入境。俱西流會于湞水。
斜階水縣南百三十里。源出曲江縣東南界丹桂嶺,北流至縣西,與湞水合。又肥水,在縣西南十五里,源出曲江縣云溪嶺,東北流會于斜階水。清化水,在縣南百二十里,源出翁源縣界,東北流至縣東,合于朔水。《志》云:朔水出江西龍南縣界,流經縣東四十余里,又南合清化水,月朔則漲,至晦則減,因名。亦西注于湞水。
墨江水縣西十五里。《志》云:源出翁源縣界,水色如墨。又有官石村水,亦出翁源縣界。下流皆入于湞水。又涼水,在縣東南三十里,自江西信豐縣界竹嶺分流,經白牛山下,合清化水。舊《志》云涼水流合斜階水,恐誤。
黃塘鎮在縣東北五十里。有巡司,洪武二年設。《志》云舊置于東北四十里瓔珞鋪,尋移于黃田鋪,即今司也。又清化徑巡司,在縣南百里,洪武十五年置。黃田隘,在縣東北。《志》云:縣東南有河溪、桂山丫二隘,縣東有花腰石、沙田二隘,西南有揚子坑隘,西北有上臺隘。又有涼口隘,當河溪、桂山丫、花腰三隘之會。豬子峽隘,當沙田一路之沖,而河溪為東南險要,沙溪為東北險要,揚子坑為西南要會,防御最切。又有界灘、斜潭、江口、水口諸哨堡,則江防所系也。
附見:南雄守御千戶所在府治西。洪武初建,隸清遠衛。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