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山縣東三里。有二石山相連,上小下大,如昌字,舊產磬石及紫竹,可為樂器,縣以此山名。又桂堂山,在縣北三里,宋元兵亂,民倚為險,亦名寨山。北崖有谷,產菌、桂?!兑刂尽罚嚎h東十里有五將軍山,五峰竦立,如甲胄之士。周山,在縣北十五里,一名白石嶺,亦曰寶山,為北達郴州之道。又北五十里曰九峰山,下有巡司。
泠君山縣東北三十五里。泠,亦作靈。高數十仞,周回數百里,山巔有池,廣十里,深五尺。其西有龍山,亦幽勝。監豪山,在縣西六十里。舊《志》:山廣圓五百里,接曲江縣界,崖嶺峻阻,其上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謂之瀧中,以瀧水所經也。瀧水懸湍回注,崩浪震山,有新瀧、腰瀧、垂瀧之名,曰三瀧水,皆周府君昕所鑿,甚險峻。亦名韓瀧,以唐韓愈嘗過此也。元邑人張思智任本縣尹,始鑿新瀧東西路。嘉靖二十年,署邑推官鄭文錫復鑿之。今為坦道。《圖經》云:縣西北九十里又有蔚嶺,聯絡三瀧,高入云漢,有徑通郴、桂。上有泉甘冽,俗名六祖泉。泐溪巖縣西北三里。巖有石室,深三丈,廣五丈余?!兜罆芬詾槠呤5刂?。其北五里泐溪水出焉,南流入武水。武水在縣西。自湖廣宜章縣流入境,又東南流入監豪山中,謂之三瀧水,亦曰新瀧?!秷D說》:武水環繞縣西,飛湍急,有星瀧、垂瀧、崩瀧、腰瀧、金瀧、白茫瀧,謂之六瀧,又東南下祁門灘,峻急如瞿塘,經縣南入曲江縣界。《志》云:縣西百四十里有白石溪水,源出西北衡口嶺,東南流二百里入武水。
泠溪水縣東北三十里?!端涀ⅰ罚恒鏊畺|出泠君山,山,群峰之孤秀也。晉太元十八年,崩千丈,于是懸澗瀑掛,傾流注壑,頹波所入,灌于瀧水。今泠溪南流四十里,入于武水,是也。縈溪水,在縣南三十里,源出乳源縣北境,東流四十里入于武水。又滄湖,在縣東南七里,周圍三十五里,東通瀧水。
高勝鎮縣東三十里。有巡司,今廢。又縣北六十里有九峰巡司,其地四山壁立,稱為險隘。縣西北百二十里有羅家渡巡司,在長漣山峽中,有塘口、楊氈二隘,稱天險,惟臨封梅花峒犭宜防。縣西北百六十里又有黃圃巡司,在山谷間,接近楚省,有白石隘、擔鹽凹隘及更鼓坪隘為防守處。俱洪武中置。
黃土嶺隘在縣東三十里,路通仁化縣。又縣東北三十里有龍山口隘,北三十里有銅鑼坪隘,西北百里有象牙山隘,百五十里有塘口隘,路出宜章縣界??h南五十里又有九牛嶺隘,又縣東南五十里有企岡嶺隘,俱通乳源縣。向皆設兵戍守?!吨尽吩疲嚎h境象牙山、老虎洞等處,舊為賊巢,正德中討平之。又縣東南有梳妝臺,接曲江縣界。又有獅子寨,防九陽獞寇。皆縣之巨防也。
仁化縣府東北八十里,東北至江西南安府二百四十里,東至南雄府百八十里,北至湖廣桂陽縣界百五十里。本曲江縣地。唐垂拱四年,析置仁化縣,屬廣州。天寶中,改屬始興郡。南漢仍屬韶州。宋開寶五年省入樂昌縣,咸平三年復置。今城周一里有奇,編戶五里。
仁化舊城縣北百三十里。《志》云:尉陀自王南越,筑城于此。唐垂拱中,置縣于仁化鄉之走馬坪,在古城南二十里。宋咸平中,改置縣于光澤鄉,即今治也。成化四年,始筑土城,尋復增修,以磚石。
廉石山縣北二十里。縣之主山也。相傳黃巢過此,投槍竿于石罅中,至今不朽。又駱駝山,在縣東一里,下臨深潭,環繞縣治。涼傘山,在縣南十五里,山形圓聳?!吨尽吩疲嚎h南十里有書堂巖,壁立千仞,巖竇隱見,無路可攀。又南五里即涼傘山也。山南七里曰錦石巖,石壁斑斕,望之如錦,分上、中、下三巖,宛若堂殿。其徑灣環,直上千余級,夾道杉松,高凌霄漢,幽勝并于武夷。巖前有錦江,分流為錦石溪。青云峰縣北五十里。高聳凌云,一水縈回,四山環拱。又北十里曰康溪嶺,康溪水出焉,西流五十里合于滇水。吳竹嶺,在縣西北三十里,吳溪水出焉,下流亦入滇水。又七里徑,在縣西七十里,徑長七里,通樂昌縣。
會湞水在縣治南。源出廉石山,流經錦石巖,為錦江水,又西南流會于湞水。扶溪水,在縣東北百里?!吨尽吩疲涸闯瞿习仓樽由剑涀鬄{嶺,東南流百八十里,合湞水。今縣東北五十里有紫嶺,扶溪經其下。一云縣東三十里有潼陽溪,即扶溪下流也。經縣南六十里有潼夾石,二石并峙,潼水經其中,又西南合于湞水。
恩溪縣北百里?!吨尽吩疲涸闯龊V郴州界,入縣境,注于湞水。又有合溪,在縣北五十里,源出康溪東平嶺,北流與湞水合。扶溪鎮在縣東北五十里紫嶺下。有巡司,接江西南安府界,洪武七年設。又恩村巡司,在縣北八十里,地名城口,接湖廣郴州界。高岡堡,在縣東北十里。又平安營,在縣東北五十里。盤石營,在縣東五十里。其相近者又有厚塘營,縣北七十里又有水西營?!吨尽吩疲嚎h東南五十里有繁華堡。
風門凹隘在縣東北。又赤石徑隘在縣西四十里,七里徑隘在縣西六十里,長江隘在縣北七十里,城口隘在縣北百三十里?!吨尽吩疲嚎h境又有界牌、洞口、百步、水頭等營,皆有官兵戍守。
乳源縣府西百里。東南至英德縣百五十里,西北至連州陽山縣二百里。本曲江、樂昌二縣地。宋乾道二年,析置今縣。今城周一里有奇,編戶四里。
乳源故城縣東十里,地名虞塘。宋乾道二年,以韶州諸縣水道不通,因置縣于依化鄉花村頭津口。明年,筑土城,其后屢為賊毀。明洪武初,遷于洲頭津,修筑土城,即今治也。天順六年,改以石,浚濠環之。成化十七年以后,屢經修筑。
雙峰山縣西二里。有兩峰對峙。又縣治北一里有鐘乳嶺,一名豐岡嶺,形如臥象,縣之主山也。山腰有巖穴,穴中有水南流,產鐘乳充貢。成化初,督臣韓雍奏革。文秀山,在縣南五里,有三峰尖聳。
云門山縣東北十里。盤礴高峻,常興云霧。又風門山,在縣西十五里,兩山夾立,中通一路,風從中出。又縣西百三十里有石城山,高三十余丈,峙立如城,盤回如龍,一名石龍山。
臘嶺縣西七里。高四百余仞,周三十里,脈接風門山。郴州騎田嶺,為五嶺之一,此其支也。夏天寒如臘月,因名。一名支嶺。關春嶺,在縣西二百二十里,路通宜章,即古入京之道。
洲頭水在縣城南。源出雙峰山,東北流入曲江縣境,注于湞水。又小溪水,在縣西,源出臘嶺,南流經文秀山,復北流至縣前,入洲頭水。又紫瀧水,出縣東三十里三峰石,亦流合洲頭水。
武陽鎮縣西二百七十里。有巡司,司前有武陽渡。風門關,在縣西風門山下。又有小梅關,在縣西三十里?!吨尽吩疲嚎h北百八十里有白花營,東十五里有天德寨。
分水凹隘縣南百二十里。又高車嶺隘,在縣西北百七十里。舊《志》:縣北有平頭隘,又有黃金峒隘,皆路出宜章。又西北有月坪、杉木角隘,路通陽山縣?!秷D說》:縣境有高車、坪址、青石、深莊等十四隘。中間若黃公嶺、沿沙隘,與跳石、高車俱犭民錯雜。其西山、牛婆洞,與湖廣宜章及陽山縣接壤,舊皆賊巢也。
翁源縣府東南九十里。東南至惠州府河源縣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江西龍南縣三百里,北至南雄府始興縣百三十里。漢桂陽郡湞陽縣地。梁置翁源縣,尋又置清遠郡治焉。隋平陳,郡廢,縣屬廣州。唐武德五年,置洭州治此。貞觀初,州廢,縣屬韶州。宋因之。元大德五年,改屬英德州。明初仍屬韶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二里。
翁源故城《志》云:縣治至明初凡六徙。一在今縣東北六十里安陽里之羅江,一在今縣北五十里之下窖,一在曲江縣南百里之巡司,一在今縣西北四十里岑水之東,一在今縣東南四十里之細草岡。洪武初,建縣于長安鄉,即今治也?!冻且乜肌罚嚎h城,元末嘗筑土城。天順六年,改筑磚城。成化三年以后,屢經修繕。
建福廢縣縣東五十里。宋宣和三年,析曲江、翁源二縣地,置建??h,屬韶州。建炎初省。
寶山縣北二十五里。山產銅礬,高千仞,周百余里,巔有巨石,下有池環繞,左右東巖出泉,深不可測,岑水蓋源于此。又北三十里為九曲嶺,盤旋凡九,旁有耽石泉,高山絕頂,巨石倚空,飛泉瀉落,為絕勝處。唐時有僧耽玩不舍,泉因以名。
靈池山縣東百二十里。亦曰翁山。壁立千仞,巔有石池,池中有泉八,曰涌泉、溫泉、香泉、甘泉、震泉、龍泉、乳泉、玉泉,乃翁溪之源,所云八泉匯而為池者也。相傳有老人隱此,故山溪俱以翁名。又東十里曰利山,一名甲子山。又東五十里曰鐵山,山出鐵,接惠州府河源縣界?!吨尽吩疲嚎h東南八十里又有紙山,產竹可造紙。
狗耳嶺縣西北九十里。兩峰并立,狀若狗耳,曹溪水出焉,即南華山之支嶺也,與曲江縣接界。又梅巖,在縣西十三里,深邃紆曲,容數百人。《志》云:宋天圣間,邑人梅鼎臣者讀書于此,因名。白石巖,在縣東南七十里,石室高敞,可容千人,秉炬窮入,深逾數里,有泉下滴,味極香冽。
羊徑縣北七十五里。兩崖對峙,岑水中流,石徑二十余里,險峭曲折,不亞羊腸。舊《志》:嶺南每深山窮谷,中通一路,即謂之徑??h境萬山環合,兩壁屹峙,以徑名者甚眾,羊徑其最著者??h東三十里又有猿騰徑,亦深險。又東十里曰書堂石,在羅江瀧水中,高九十丈,周圍五里。唐邑人邵謁讀書于此,因名。羅江瀧水,即翁溪水也。嶺南水石相激處,多謂之瀧。
翁溪在縣東。源出靈池山,西南流二百四十里至英德縣,合于湞水,所謂瀧頭水也。岑水,在縣北。源出羊徑,一名銅水,可浸鐵為銅。水極腥惡,兩旁石色皆赭,不生魚鱉禾稼之屬,與曲江縣膽礬水同源而異流,入英德縣界,會于清溪水。
桂丫山鎮縣東百二十里。有巡司,洪武初設。又縣東百四十里有黃峒巡司,舊為賊巢,弘治十四年設,后改入興寧縣,萬歷中革。三華鎮,在縣北三十里三華山下。有城,嘉靖中筑,控制諸隘,為保障。又有大功橋,路通曲江。又麻砂寨,在縣東南五十里。又東南有李坑、黃茅二隘,通惠州府河源、和平二縣界。南北嶺隘縣東百八十里。又縣東百二十里有冬桃嶺隘,百五十里有銀場徑隘。又有桂丫山、冬瓜嶺、佛子凹等隘,皆在縣東百二十里。相近又有甲子、道姑巖等隘,俱與惠州府河源縣、南雄府始興縣、江西龍南縣接界。梅花隘,在縣東南百二十里,亦接河源縣境。又縣東北百九十里有畫眉隘,亦接龍南縣境。又九曲隘,在縣北三十里,路出曲江及英德縣?!吨尽吩疲嚎h東李村有人頭徑、花瓶徑,路通惠州府長寧縣。又縣北九十里有開場里鐵場,其地有天子嶺,亦險峻。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