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埠在南海縣西南。又有戙洲、岡埠、石門等埠,又番禺縣有波羅、石岡、獵德、烏涌、車陂等埠,向皆設(shè)水兵巡守江路。又南海把截所五:曰西廟,曰第二橋,曰戙舡澳,曰石門,曰長橋。番禺把截所五:曰雙橋,曰流水,曰相對(duì)岡,曰官渡頭,曰波羅廟。
五羊驛在府城南。又府西北八十里有官窯驛。又西北四十里為三水縣之西南驛。又胥江驛,在府西北。又番禺縣北茅田村有湖驛。烏石驛,在府東百里。又東六十里為增城縣之增江驛。
順德縣府西南八十里。東南至香山縣百里。本南海縣南境東涌、馬寧、西琳三都濱海地。景泰三年,始析其地置縣,治大良堡。天順九年,始筑磚城。編戶百六十五里。
五山縣東北二里。有五峰:一曰拱北,二曰華蓋,三曰安東,四曰登俊,五曰迎暉,環(huán)列如星。又神步山,在縣東二里。縣北二里又有云梯山。西二里有金榜山,以山形橫峙也。縣南四里又有鐘鼓山,下有巖,為近郊之勝。
龍穴山縣西北四十里。山高秀,東有獨(dú)岡。縣北五十三里又有西淋山,有三峰特起。又縣東北三十里有都寧山,中有黃嫗洞,相傳五代時(shí)有黃嫗者避地于此。其南又有桃岡,俗呼桃村。皆幽勝。
龍江縣西北四十里,即西江水也。流入縣界,經(jīng)龍穴山陽,謂之龍江。又東入南海縣境,會(huì)于北江。龍水,出縣西南三十里龍頭山,南流入于南海。
碧鑒海縣西南一里。自粵江分流至此,曲折環(huán)合,其色澄碧,因名。又三漕海,在縣北三十二里。又北八里曰庚流海,縣西二十里曰錦里海,八十里曰洪海,皆小川也。《志》云:縣北四十二里有疊石海,東接新會(huì);西南七十里曰石頭海,西通香山,皆自北而南注于南海。
都寧寨縣南百里。其北有獅嶺。《志》云:宋祥興帝赴海時(shí),有蘇由義者奪港得出,得趙氏,后更名旦,集眾千余人圖恢復(fù),都于由義所居之西山。逾月,旦卒,由義葬之于山北。土人呼其地曰都寧,言趙王所都,冀安寧也。明洪武三年,置都寧巡司于此。馬岡巡司,在縣南三十里,本馬岡村,有小灣堡,洪武三年置巡司。又南有馬寧巡司,本馬寧寨,亦洪武三年改置。《志》云:縣西有江村巡司,縣南百余里又有紫泥堡巡司,俱洪武三年所置。
鶴沖堡在縣南。明正統(tǒng)十四年,賊黃蕭養(yǎng)據(jù)此作亂,官軍討平之。又古樓堡,在縣西南八里。黃涌頭營,亦在縣南,四面環(huán)海,設(shè)兵戍守,所轄有仰船岡、三瀝沙等哨,接新會(huì)縣界。
伏波橋縣南二里。《志》云:橋西南五里有鄉(xiāng)名石桶,南越相呂嘉故鄉(xiāng)也。嘉聞漢兵分道南下,于其地筑石甕、金斗二城,及兵敗,遂遁于此。伏波將軍路博德遣兵窮追,編橋渡兵,橋因以伏波名。石桶,即石甕之訛也。
東莞縣府東南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惠州府博羅縣百七十里。本番禺縣地。晉咸和六年,析置寶安縣,又分南海郡置東官郡治焉。宋、齊以后因之。隋平陳,郡廢,縣屬廣州。大業(yè)初,仍屬南海郡。唐復(fù)屬廣州。至德三載,改寶安縣曰東莞。五代因之。宋開寶五年,省入增城縣,六年復(fù)置。今城周十四里,編戶一百八十三里。
寶安廢縣縣南二百五十里。本東官鹽場。三國吳甘露二年,置司鹽都尉于此。晉改置縣,并立東官郡,亦曰東官城。隋郡廢,而縣如故。唐至德二載,移縣于到浦,即今縣治也。明洪武三年,改筑新城。其廢縣亦曰城子岡,地平曠,千戶所置于此。
安懷廢縣在縣東南。亦晉咸和中置,屬東官郡。宋因之。《齊志》東官郡治安懷,即此。梁、陳間縣廢。道家山在縣治西。城址環(huán)其西南麓。又金牛山,在縣西五里,山勢(shì),下瞰海水,一名海月巖。飛鵝山,在縣西南十里,屬靖康場。流水環(huán)繞,狀若飛鵝。又十里曰大嶺山,奇突聳峭,下視群山,如蟻垤然。其陽有瀑布泉,灌田二十余里。又石鼓山,在縣西南二十里,上有石如鼓。《南越志》:土有亂則鼓鳴。昔盧循來寇,時(shí)隱然有聲。
黃嶺山縣南三十五里。俗名嶺,縣治朝山也。《唐十道志》嶺南名山之一,曰黃嶺。其山峰巒秀拔,狀如卓筆,逶迤而西,作展旗狀。下有簾泉。又縣南四十五里有彭峒山,上有水簾。神山,在縣東三十里。其陽為鼓鎮(zhèn)峽,下有龍?zhí)叮待埥?jīng)也,舊有浮橋。又石涌山,在縣東五十里,水中石如涌出,因名。居民多種香木于上。又東十里為寶山,昔嘗置場煎銀于此,名石甕場,久廢。山巔有潭,懸流下注,居民引以灌田。
虎頭山縣西南五十五里大海中,有大虎、小虎二山,俗號(hào)虎頭門。《志》云:即秀山也。宋景炎二年,元將劉深攻帝于淺灣,張世杰戰(zhàn)不利,奉帝退保秀山。明初,廖永忠下東莞,次虎頭關(guān)。今外國來入貢及出使外國者,皆取道于此。武山,在縣南五十余里大海中。山勢(shì)突起,有武勇狀。每潮汐消長,高低可辨。宋余靖嘗候潮于此。曹幕山縣西北八十里。其南有石門崦峒,高廣橫列如城府,林陰蓊蔚,大者合抱,農(nóng)隙采山如織,百材于此取辦。《志》云:山廣袤數(shù)百里,介于東莞、新會(huì)、高要、新興之間。
銅嶺在縣東二十里榴花村。宋末,邑人熊飛結(jié)集義勇,與元將姚文虎力戰(zhàn),斬之,遂與新會(huì)令曾逢龍復(fù)廣州,是也。又太平嶺,在縣東南,形若豎旗,從山麓而上,連頓九阜,至山頂則平曠,一名九頓嶺。道出大鵬所。蓮花峰,在縣東北六里。九峰峻竦,狀如蓮花,一名三角山。其上有池。
三門海縣西南六十里。海中有三洲,潮自東南來,至此分為三道,既而復(fù)合,因曰三門。舊《志》:縣境海道之備,有南頭、屯門、雞棲、佛堂門、十字門、冷水角、老萬山、伶仃洋等澳,皆有哨兵戍守。又縣西南有烏豬海洋。《吳惠日記》:正統(tǒng)六年,奉詔使占城,發(fā)東莞,次日過烏豬洋,又次日過七州洋,見銅鼓山,次至獨(dú)豬洋,見大周山,次至交趾洋,有巨洲橫截海中,怪石廉利,為舟楫患。次日至占城外羅陽校杯墅口,明日入其國門。舊《志》:占城西去廣州二千五百里。海行殆難以里道記也。
東江在縣北。自博羅縣流入境,又西入增城縣界,至南海縣入于西江。舊有東江堤,宋元初筑以防沖嚙。紹興中,復(fù)修治。淳三年,復(fù)增修之。元至正二年,淫潦崩潰,尋復(fù)營輯。一名福隆堤。在縣東七十里。
龍?zhí)犊h東南四十五里。《志》云:深溪山,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有瀑水飛流,又十里而匯為龍?zhí)丁F渌鞅背觯用褚怨喔取S只㈩^潭,在縣東百里,接惠州府界,有山險(xiǎn)絕,形如虎頭,下有潭,潭旁僅有線道,山內(nèi)有田可井,常為寇盜所據(jù)。昔于山前置寨,今廢。《志》云:縣東北黃曹村有織女湖,湖旁有小山。又縣東南百里有雙女湖。福永鎮(zhèn)在縣西南。有福永巡司。舊為屯門固戍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三十一年遷于福永村,因改今名。又白沙巡司,在縣西南百十里白沙村,近三門海口。舊為白沙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京山巡司,在縣東北。舊為茶園寨,洪武三年置巡司,十九年遷于京山村,因改今名。又中堂巡司,在縣西麻涌村。舊為中堂寨,亦洪武三年改置。武山寨在縣南。又縣東有虎頭寨。《志》云:縣境有把截所三:曰南岡頭,曰沙潭,曰蘆荻角。又有企石營,亦在縣南。城西驛在縣城西,水驛也。縣東北又有黃家山水驛。又鐵岡水驛在縣東。新安縣府東南二百六十里。東北至東莞縣七十里。本東莞縣地。隆慶六年,析置新安縣,治城子岡。編戶二十里。
梧桐山縣東四十里。山勢(shì)峭拔,多產(chǎn)梧桐,因名。又杯渡山,在縣東南百二十里,下濱海,舊名屯門山。上有滴水巖及虎跎井。《紀(jì)事》云:東莞南頭城,古之屯門鎮(zhèn),乃中路也。一云南頭城東南海路二百里至屯門山,唐置屯門鎮(zhèn)兵,以防海寇。天寶二載,海賊吳令光作亂,南海郡守劉巨麟以屯門鎮(zhèn)兵討平之。宋亦置營壘于此。又梅蔚山,在縣南百里大海中。《行朝錄》:宋景炎二年正月,南狩幸此。今有石殿遺址。又西南八十里大海中有官富山,山之東有官富場。《行朝錄》:景炎二年四月,帝舟次于官富場。是也。舊《志》:官富山,在東莞縣西南二百八十里。
大奚山縣南三百余里大海中。環(huán)三十六嶼,周回三百余里,居民以漁鹽為生。《宋史》:慶元三年,提舉鹽茶徐安國以捕私鹽致亂,知廣州錢之望遣兵殲之,遂墟其地,后生息漸繁。明初,有萬姓者統(tǒng)其眾,今亦呼為老萬山。
佛堂門海縣南二百里。潮汐相通。《志》云:柯水,經(jīng)官富山西南入海,分為二門:佛堂門海在其左,急水門海在其右。凡潮自東南大洋西流,經(jīng)官富山而入急水門,番舶至此無漂泊之恐,故曰佛堂。自急水角經(jīng)官富場,又西南二百里曰合連海,水通東南大洋,連深澳、桑洲、零丁諸山,而匯合于此,故曰合連。
合蘭洲縣南百九十里。《志》云:縣南百余里有大步海,中有娟珠池,南漢時(shí)采珠于此。又南八十里為合蘭洲,在靖康場海中,與龍穴洲相比。相傳有龍出沒其間,又有泉出龍穴洲石罅間,番舶回者皆汲以過海。近《志》縣西北八十里為大步海,又西北八十里為合蘭洲,似誤。
官富鎮(zhèn)即官富場也。宋景炎二年,蒙古將塔出等以步兵追二王于嶺南,其別將唆都由泉州取道泛海,期會(huì)于廣之富場,謂此。今有官富巡司。《志》云:本官富寨,洪武三年改。缺口鎮(zhèn),在縣西南缺口村,近合連海口。洪武四年,置巡司于此。
三水縣府北百二十里。西北至清遠(yuǎn)縣百三十里,西南至肇慶府百三十里。本南海縣之北境、高要縣之東境地。嘉靖五年,析置。今縣治白塔岡,有磚城,編戶五十一里。
大潭山縣北三十里。石壁數(shù)仞,飛瀑如練,下注二潭,左曰龍湫,右曰天生塘,方廣二畝許,居民引水溉田。堯山,在縣南四十里,俗呼大堯山。《水經(jīng)注》:山盤紆數(shù)百里,有赭巖疊起,冠以青林。《郡國志》:山高四千丈,自番禺迄交趾,俱見之。今高約百仞,亦名凌山。盧嶺縣西北四十里,與四會(huì)縣接界。又金帽嶺,在縣東北一里,俗呼城隍嶺,有連珠峰,縣之鎮(zhèn)山也。又縣東五里曰象岡,一名云秀山。又二里曰石頂峰,上有古煙墩,為縣治之水口。白塔岡,在縣東南一里,岡下水中有浮沉石。又二里為昆都山,即古三水鎮(zhèn)也。宋置斥堠于此。廣州參謀劉頜擒海鹽盜綦毋謹(jǐn)和尚于三水鎮(zhèn),是也。鎮(zhèn)廢。《志》云:縣治東一里有魁岡,下有鹿峒水,出縣東六里鹿峒中,流經(jīng)魁岡,入于湞水。縣西一里又有七星岡,其西為青岡,濱大江。又西有橫石、將軍二嶺。北江縣西二里。亦曰湞水,亦曰洭水。自清遠(yuǎn)縣流入境,南流會(huì)于陶水,又南入南海縣界,合于西江。陶水,在縣南,源出堯山,西北流注于洭水。又有翁水,出縣東北利山湖,亦西南流注于洭水。三水合流,縣因以三水名。《志》云:縣南有金洲岡,水中突起,方圓約二百余丈,高五十余丈,一名金鐘,水繞其旁。又十里過雙竇,入南海縣界,俗呼新生水,三水之余派也。
蘆包水縣北四十里。《志》云:縣北三十五里有龍坡山,一名花山。又北五里,則蘆包水出焉。其水秋冬皆涸,夏始溢,北出一里,合于胥江,南出南海縣境,至官窯驛合于大江。胥江,亦即北江之異名矣。又北六里有鴨埠水,亦流合北江,舊多盜賊劫掠商船。《志》云:縣西南十里有西南,商旅之舟多泊于此。
三水鎮(zhèn)在縣西南一里隔江。青岡之旁,即三水口也。有三水巡司。又縣西有橫石巡司,與肇慶府高要縣接界。近《志》云:嘉靖三十年,高要縣古耶巡司移置此。胥江巡司,在縣北五十里。又西南巡司,在縣東南十二里,地名楊梅堡。舊有西南寨,洪武三年,改置巡司,并置驛于此。巖石營,在縣北六十五里。又縣北四十里有鴨埠水驛,又縣南有界牌石營。俱有官兵戍守。
增城縣府東百九十里。南至東莞縣百里,東至惠州府博羅縣百四十里。本秦番禺縣地。后漢析置增城縣,屬南海郡。梁改屬東官郡,尋為郡治。隋平陳,郡廢,縣屬廣州。唐因之。宋仍屬廣州。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一百八十三里。
增城舊縣縣東北五十里。漢置縣治此。唐時(shí)移置于縣東九岡村,后又移今治。元末,嘗筑土城。明永樂元年,始以磚石。成化五年,復(fù)增拓之。
羅浮山縣東百三十里,與博羅縣接界。回環(huán)高聳,為廣、惠二郡之望。詳見名山羅浮。猊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志》云:山產(chǎn)娑婆羅竹,圍三四尺,性堅(jiān)紉,土人取以為弓。
白水山縣西四十里。屹若巨屏,上有瀑泉百余丈,懸注如練。又峨眉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山秀而長,下為烏石岡,狀若覆鐘,色如墨,堪以眺遠(yuǎn)。岡下有烏石村。陳峒山,在縣北二百五十里。脈自庾嶺而來,勢(shì)如卓旗,山側(cè)有小阜突出,增江源于此。
望云嶺縣北百七十里。下有九淋水,雖天時(shí)晴霽,亦有云氣覆其上。又云母嶺,在縣西二十里,產(chǎn)云母石。景星巖,在縣北五十里。平野中孤石挺起,峰秀入云,連石相接,無異棟宇,中有樓閣寶蓋之狀。又浮碇岡,在縣城東五里。其石赤,與羅浮相望。舊《經(jīng)》云:浮山自海上浮來,合于羅山,此岡若浮山之碇。又東五里為百家山,上多竹,可容百家。
東江在縣南,與東莞縣分界。西流入番禺縣境。
增江在縣城東。源出陳峒山,東南流經(jīng)此,又南合于防水。《志》云:防水出縣南十五里流防山,流合增江。縣南三十五里有牛潭,增江支流入焉。其正流西南出,入于東江。
烏石鎮(zhèn)在縣南東洲村。舊為烏石寨,洪武初改置巡司。又茅田巡司,在縣西,洪武四年置。《志》云:縣北百里有蓮花寨,宋置。增江驛,在縣城東。又縣南有東洲驛,縣西六十里有烏石驛。
龍門縣府東北三百十里。本增城及博羅二縣地。舊置龍門巡司于此。弘治九年,徙司于黃沙坳,而置今縣于舊司治。有城,弘治十六年增筑。編戶十七里。
虎獅山縣西五十里。形若虎獅對(duì)峙,上有飛泉,下注蛟穴,流至縣東五里,為白沙水,引流可以溉田。又西十里為陳峒山,與增江縣接界。
天嶺山縣南八十里。高千仞,為一邑之望。一名指天嶺。又東澗山,在縣南百八十里,有層崖疊、潄石飛泉之勝。又南十里曰岑曙山,中有西云、會(huì)仙二洞,飛泉出焉。西林水在縣西。一名九淋水。源出縣西七十里鐵岡大山,流經(jīng)城西,諸溪澗水皆流合焉。東南流入增城縣界,經(jīng)望云嶺下,迤邐二百余里,流合于增江。路溪水,在縣東六十五里,源出縣東北鐵坑山,西南流會(huì)于西林水,可通舟楫。又鵝溪水,在縣南百余里,源出博羅縣界,居民引以溉田,亦流入于增江。
上龍門鎮(zhèn)在縣北。舊置長沙巡司,洪武四年改今名。
香山縣府南百五十里。東至東莞縣三百里。唐為東莞縣之香山鎮(zhèn)。宋因之。紹興三十二年,升為香山縣,仍割南海、番禺、新會(huì)三縣濱海地益之。舊有土垣,號(hào)曰鐵城。明洪武二十六年,始營磚城。弘治間,于城外筑子城。正德間修筑,周三里有奇。編戶三十六里。仁山在縣治北。有六阜環(huán)列,謂之七星峰。其北一阜曰壽山,東南曰豐山,西曰武山。洪武初筑城,平其三阜。又城北一里有插笏山,瀕于海,舊名獺窟山。大北山,在縣城東一里。蓮峰聳其前,金鼓角山峙其后。其與蓮峰對(duì)峙者為石岐山,在縣西北一里。又西二里水中有長洲山。
筆架山縣南一里。三峰屹立。又南二十里曰湖洲山,山下有湖,久之成洲,因名。俗呼為文筆山。北臺(tái)山,在縣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曰南臺(tái)山,兩山相對(duì)如臺(tái)。《志》云:北臺(tái)相近者有壽星塘山,塘廣數(shù)畝,在山之北。《野史》:宋端宗崩于舟中,葬壽星塘。今塘側(cè)有陵跡五處,蓋遺臣馬南寶所筑疑冢也。其地亦名墳頭岡。在山之西,又梅花水出焉,下流入海。宋端宗太后全氏崩葬于梅花坡上,亦即此水旁矣。又香爐山,在縣南六十里,有瀑布懸流。《志》云:縣以此山名也。
長江山縣東南三十里。眾水皆導(dǎo)源于此,因名。紫馬嶺在其東,相合山在其西。又東南十里曰三洲山,三山并立海中,一名大圜山。又東南二十里曰烏巖山,宋末土人多避亂于此。石門山,在縣西十里,中有洞,宋末嘗拒元兵于此。又黃楊山,在縣西南七十里。其陽有赤坎岡,宋亡,張世杰葬于此。浮盧山縣北七十里海中。相傳山嘗與波上下。《山海經(jīng)》南海有浮石之山,疑即此。又石甑山,在縣南百六十里,土人呼為南山。《志》云:縣南百里海中有金星門,兩峰相對(duì),蠻
評(píng)分:9.9分
評(píng)分:9.1分
評(píng)分:8.3分
評(píng)分:7.3分
評(píng)分:6.3分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píng)論均屬其個(gè)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xué)網(wǎng)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huì) 版權(quán)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wǎng)證(滬)字59號(hào) 滬ICP備14002215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