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臺鼓角山在縣治后。數峰連屬,中一峰高聳如樓臺,其余峰圓者如鼓,長者如角,因名。縣之主山也。又南曰印誥山,山形高而平正。又娥眉山,在縣治前,群峰連絡,中一峰正對縣門,若娥眉然,縣治蓋北向云。五馬山,在縣西三十里。五峰周遭連屬,其中土地蕃衍,居民殷實,溪水繞流其下。又西北十余里曰龍西山,奇峭壁立,約千余丈,中有圣水巖。
紫云臺山縣東南八十里。周圍二十里,高十里。其頂上平,有田塘水碓,居民四五百余戶,腴田數千畝,氣候多寒,夏月無暑,每日色嵐光互相掩映,則紫氣氤氳,亦謂之均山,以三峰連絡也。《聞見錄》:紫云臺山路巖,有險足恃,奸人易以竊據,戍守最切。銀瓶浪盞山,在縣西南三十里。四峰連屬,中一峰圓尖如瓶,余三峰圓小如盞,故名。又黃牛山,在縣西四十余里,山頂高峻而寬平。宋紹定間,有曾寡婦晏氏者,倚山為寨以拒賊,賊來攻,不能陷,鄉人多挈家相依。于是析寨為五,選少壯為義丁,互相犄角,賊屢來攻,皆敗去。
騰云嶂縣東南九十里。高約五百丈,周百里。其形如蓋。《志》云:縣西十里有五頂嶂,亦高聳。又西有仁壽峰,特起數百丈,云興則雨至。鐵嶺,在縣東三十里,置隘于此。道通將樂,為縣襟要,亦曰鐵場嶺。又滴水巖,在縣北五里,其上有泉,水下滴,亢旱不竭。西有洞,闊約數十丈,洞內孔竅相通,凡數十里。下有流泉,出為滾溪諸水,泉石奇勝,甲于一邑。又圣隱巖,在縣東八十里。懸崖峭壁,つ木連陰。又東南為黃楊巖,與永安縣接界,今詳見永安縣。
明溪在縣東。亦曰明江。其上源出縣西二十五里伍通凹,流至城西南黃溪頭而始大,環抱治南,繞如腰帶,曰腰帶水,一名黃溪水。又東北流,崖側有大小二阜,相對如明字,因曰明溪。經鐵嶺入將樂縣界,曰湖地溪。珩溪,在縣東南,上源接明溪,中有石,沿渚夾峙里許,水從中出,謂之門檻石。又有翰溪,出縣東北龍湖澗,引而南,與明溪并流入沙溪,東合眾流入沙縣界,亦謂之黃沙溪。縣東三十里曰雷霆溪,自翰溪分流,沿渚十里,亂石Лヴ,吼激如雷霆,亦流合于黃沙溪。又有布溪,亦在縣東南。《志》云:布溪接吉溪、沙溪之水,自縣東七十里巖前渡匯流而東,入沙縣界。吉溪,即永安之龍溪也。滾水縣東十里。出滴水巖,分流并注入于明溪。《志》云:縣東十里有黃窠水,出將樂縣界,下流與珩溪水會。石硤澗,在縣西南二里,流出山下,合于腰帶水。
夏陽鎮縣東八十里。亦曰夏陽墟。宋紹興間,置明溪寨巡司,屬清流縣,在今縣治西。元末陳友定筑城以障鄉里,周圍里許,謂之子城。明成化六年,改置縣,遂遷巡司于此,易今名。又有黃楊巡司,在縣東七十里,宋紹興中置,尋廢。《志》云:縣后市空蕪山巔有平章寨,陳友定立柵屯兵于此,因名。故址尚存。明溪驛,在縣西門外。宋元符中置驛,屬清流縣。明初因之,成化中屬今縣。《輿程記》:自驛西南六十里至清流縣之玉華驛,又四十里即九龍驛矣。一云明溪驛在縣西南十五里。伍通隘縣西二十五里,路出清流縣。縣西南五十里曰半隔隘,路達寧化。又有水口隘,在縣西北八十里,路通將樂縣。北百四十里曰下坊隘,路出邵武府建寧縣。長平墟隘,在縣東北四十里,路出邵武府之泰寧縣及將樂縣。又大嶺頭隘,在縣南二十里,路出永安縣,與縣東之鐵嶺隘,東南之紫云臺隘,并為戍守要地。《志》云:縣環境皆山,東鐵嶺,西伍通,南大嶺,北下坊,關隘之襟要也。而東南之紫云臺隘,東北之長平隘,西南之半隔隘,西北之水口隘,并為扃鑰之險。而紫云臺一隘,關系尤切,路通永安、沙縣及將樂、順昌諸處。《聞見錄》云:由紫云臺而東北,其所出之道,曰夏陽,曰鵝公,曰廖源山。自廖源至將樂不過八十里。又由鵝公山間道五十里,至招杉隘。又三十里,即順昌之源坑矣。
永定縣府東南三百里。北至上杭縣百十五里,西南至廣東大埔縣二百二十里。本永安縣地,僻居萬山中,往往恃險樂禍。正統、天順以來,草寇時發。成化十四年,渠魁鐘三嘯聚劫掠,事平,撫臣高明奏請立縣,治于溪南田心,名曰永定。編戶十九里。
臥龍山縣治西北。蜿蜒如龍,縣之主山也。又龍門山,在縣東,峰巒連屬。山之西麓,為貴人峰。峭峻端重,為邑之左鎮。又印匣山,在縣西,頂平坦若印匣然,鄉民嘗避兵于此。《志》以為縣之右鎮也。又掛榜山,在縣南,橫列如屏。銅鼓山,在縣東北六十里,接上杭縣界,拔地突起,高百仞,廣數里。民居其下,左右有二湖,皆廣袤數丈。其一雖旱不涸,名銅鼓湖。《名勝志》山在縣西南四里,似誤。
虎岡山縣北五十余里。兩山相合,林木陰翳,亦曰斧山,縈回數里。縣北八十里又有黎袍山,蓊郁蒼翠,遠望如畫。又縣東北七十里有蓮花山,峰巒聳峙,上有蓮花。滿山、紅山,在縣西南五十里,森聳雄麗,半入潮州府界。
余山嶂縣北八十余里。山勢峻突,綿亙百里。林木龍蔥,四時不改。上有石如馬,民謠云:石馬鳴,則有兵。成化十四年,草寇竊發,太監盧勝令軍士擊而碎之。嶂下有新村嶺,延袤十余里,又有三峰,縈紆起伏,南接臥龍山。松柏嶂,在縣南,《志》云:與廣東饒平縣接界。疊巍峨,林木蓊蔚,昔人多避寇于此。又桃坑嶂,亦在縣南,山高林茂,產鐵。鄉民常爐冶于其下。
分水嶺縣西北六十里。山勢崇峻,石徑險隘。水流南北兩分,一名豬槽凹,路出上杭縣。又緣嶺在縣東百里,嶺脊有圓墩,亦曰圓嶺,接漳州府南靖縣界。又三層嶺,在縣東南五十里,岑岡三折,最為險要,今有巡司。雪竹峰,在縣南,陡嶺插天,為邑之勝。相近為水珠峰,兩山相向,奇秀特出,瀑布懸流,俗謂之雙飛蝴蝶。又縣北有雙髻峰,兩峰并聳如雙髻。縣北八十里有涼傘峰,岡巒律,亭亭若蓋。
楊梅崠縣南四十余里。高峻磅礴,盤亙數十里,多產楊梅。又牙梳崠,在縣西南七十里,水分南北,亦入上杭縣界。伯公坳,在縣西南,徑路窄狹,道出潮州。又寒水凹,在縣西,路出上杭,石徑巖險,行者病之。成化十七年,縣令王環鑿石開道,行旅稱便。
大洲溪在縣南。源出龍巖縣界之大池,西南流入境,過縣治西,折而南,入廣東大埔縣界,為小靖溪。又有文溪,在縣東北六十里。縣東百余里又有武溪,流合文溪而入大洲溪。縣北又有金沙溪,出分水嶺,亦南合大洲溪。《志》云:縣北有磨石灘,灘石錯立,水勢澎湃。縣南有箭灘,以水勢如箭也。又有羅灘,以湍流回繞而名。縣西又有憔灘,驚湍沸浪,言舟師至此顏色為憔也。豐稔溪縣北九十里。源出龍巖縣界,流入境,與上杭縣黃潭溪合,又西南會跳魚溪。《志》云:跳魚溪出縣余山嶂,合豐稔溪,經縣西境,合永安之大溪。又有湯湖溪,出黎袍山,流合跳魚溪。涵水湖,在縣西,今名龍安寨。湖水澄澈,縈回環繞,中有土阜。又縣治西南有晏湖,周圍百余丈,山溪之水潴而為湖,有灌溉之利。
興化鎮縣西六十里。亦曰興化鄉,有巡司。洪武五年,置司于縣南之古鎮,尋徙虎崗山下,改為太平巡司。天順六年,以寇盜竊發,移置今所。又太平巡司,在縣東六十里,地名高坡。正統中,以山寇擾亂,徙興化司為太平司,后為寇毀。景泰末,徙置于此。又三層嶺巡司,在縣南三層嶺下,成化十四年置司。其地當閩廣之交,盜賊出沒,防御最切。
博皮嶺隘在縣東北。路通漳州龍巖縣,為戍守要地。《志》云:縣北有斧岡、青坑、溪口等隘。自是而東,為布坑、長流、湖雷、上寨等隘。又縣東有鐵坑、望天丘、南溪、撫溪、洋竹、粵杳等隘。又岐嶺隘,在縣東南。又東南為下洋、大溪、月流等隘,路出漳州平和縣。竹箭隘,在縣南,路出廣東大埔縣。又東為楊梅、新村、翁坑等隘,與三層嶺巡司相接,縣南境之要防也。又伯公凹隘,在縣西南,其東曰錦豐渡,為南出之津要。縣西又有斗古崗隘,西北為古樓崗、黃鑿頭等隘。《志》云:縣境之隘,凡二十有六,而岐嶺、博皮、竹箭尤為險要。
藝梓堡在縣東北。《志》云:唐置上杭場于縣東豐田里,南唐移于藝梓堡。是也。今詳見上杭縣。又縣有興濟、端利、嘉興、浮流、錦豐五場,俱宋置,為采鐵之所。
附見:
汀州衛在府治東,洪武四年建。武平守御千戶所,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洪武二十四年建,筑城浚濠,周二里有奇,置兵屯守。又上杭守御千戶所,在縣治北。天順六年,以溪南寇作亂,始調汀州衛后千戶所守御。成化二年,遂置所于此。俱屬汀州衛。◇邵武府東南至延平府二百五十里,南至汀州府五百五十里,西至江西建昌府三百六十里,北至江西廣信府四百十里,東北至建寧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七十里,至江南江寧府二千四百五十里,至京師四千八百三十里。《禹貢》揚州地。周閩越地。秦屬閩中郡,漢屬會稽郡。三國吳屬建安郡,晉以后因之。隋屬撫州。大業初,屬臨川郡。唐屬建州。五代時,王閩因之。宋太平興國四年,置邵武軍。元曰邵武路。明為邵武府,領縣四。今因之。
府山川蜿蜒,田土平曠,居列郡之上游,作全閩之西戶。自江右而入閩中者,下杉關,出樵川,勢如建瓴矣。明初取閩中,亦道出于此,豈非攻守要地歟?
邵武縣附郭。漢冶縣地。后漢末,為建安縣地。三國吳始于此置昭武鎮。永安三年,升昭武縣,屬建安郡。晉太康初,改曰邵武,避司馬昭諱也。宋、齊、梁因之。隋平陳,郡縣俱廢。開皇十二年,復置邵武縣,屬撫州。唐武德七年,改屬建州。五代晉天福初,王閩又改為昭武。開運二年,屬于南唐,尋復曰邵武。宋為邵武軍治。今編戶百七十一里。
烏坂城府治東三里。蕭子開《建安記》:越王筑六城以拒漢,烏坂其一也。亦曰故縣城。北倚山麓,南濱大溪。《志》云:今府城宋置軍時所筑,本土城,周十里有奇,后廢。元大德二年,因故址壘以陶甓,惟西南隅縮舊城一里。至正二十四年,復修筑,以磚石。明洪武初,修城浚濠。五年以后,相繼營葺。永樂十四年大水,圮城之半,尋復修筑。今城周七里有奇。
登高山在城西。一名熙春山。有三峰,舊謂之靈泉三峰。嵯峨聳峙,下瞰城。成化十二年,郡守馮孜上言,府城東北臨大溪,西南穿小溪,東則三水合流而去,惟西南密邇熙春小山。宋時城郭東南北三面俱臨溪,西則跨熙春,遇水泛漲,人得趨避。元人建城,不跨熙春,城濠南北與大溪接,遇水泛漲,溪入于濠,濠灌于城。永樂中,嘗被其害。況熙春去城密邇,脫有賊寇憑據之,則城內虛實皆見,宜因宋城舊址為便,不果。山南有西塔山,一名金鰲峰,即三峰之一也。樵嵐山,在城西北十里,一名金蓮峰,樵溪之水出焉。宋石正言、孫諤居此,亦名三諫山,俗謂之鐘家岐。《名勝志》:城北有萬峰山,以山據諸峰之會而名。其相屬者曰蒼山,舊名米倉山,曰石鼓山。相接者為蓮花峰。又縣東北有泉山,山麓谷口僅容單騎,循澗而入,深邃平曠,有田數頃,澗水曲折,山勢環抱,謂之蒙谷,為近郊之勝。
雞鳴山府東二十里。宋開寶初,盧絳叛入閩,人不知避。夜半,忽山頂雞鳴,人皆起而賊適至,遂得免害,因以名山。又三臺山,在府東六十里,當邵武、建陽二縣界,自武夷盤礴而來,上有三級如臺,因名,亦名楊源山。府東百里又有龍山,山大而高,抵建陽書坊界。其東十里又有龍須山,山周三十里,接建陽、順昌二縣界。白水山,在府東百二十里。山勢高聳,上有瀑布懸流,凡數十丈,狀如匹練。相對者曰九臺山,亦有瀑布泉。
七臺山府東南百五十里,跨汀、延、邵三郡界。高二十余里,上有七臺。又有洞,曰百花洞,泉石皆奇勝。又寶山,在府東百六十里,舊產鐵礦。相接者曰東山,高亦百余丈。紗籠山,在城東數里,群峰攢抱,中一峰獨高而直。又云巖山,在府東四十里,高出群岫,俯瞰長川,上有巖,吞吐云氣。又東四十里曰天池山,山高大而頂寬平,有池方廣數畝,冬夏不涸。
道峰山府東南八十五里。亦曰道人峰,當邵武、將樂、泰寧三縣界。危峰峭拔,矗入霄漢。《寰宇記》:道人峰負長溪,面樵水,秀峙數十里外。其險處名羅漢巖,下臨絕壑,山周圍蓋八十余里,幽泉怪石,不可勝紀。南午山,在府南三十里。山有三峰,俱當午位,與郡治相對。一名葉寮山。相近為高れ山,上有風洞,深不可測,時有風出其中。旁有嶺,路通泰寧縣。又殊山,在府南百十里,雙峰聳立,直插霄漢,亦名文筆山。其東為小殊山,視殊山雖小,而奇峻更勝。《志》云:府東南二十余里有浮潭山,三峰秀峙。東南八十里曰凌云山,高千三百余丈,仰逼霄漢。又府南九十里曰潮魚山,亦有三峰鼎立。
天馬山府西北七十里。山勢如馬從空而下,一起一伏,周十五里。又龍湖山,在府西北百里。山勢峻拔,深谷盤回。絕頂有湖,溉田三萬余頃。一云山在府西五十里。又有象牙山,亦在府西北,接光澤縣界。云錦山,在府西南八十里。高峰環合,凡三十有六。又府東南四十余里有白鶴山,高峻如孤鶴沖天,一名天帝峰。
劉師嶺府南百二十里。路出建昌府,鳥道崎,綿亙六七里,人以為病,戲名愁思。宋上官端義募眾道,行者便焉。又望州嶺,在府西北七十里,高聳望見府城。又府西百余里有飛猿嶺,以高險得名。僉嶺,在府東四十里,舊時夾道多松,亦名千松嶺。又天湖嶺,在府東南四十里,俱路出順昌。又府東五十里有分水嶺,嶺水分流,東達建陽,西入邵武,相近有洪家嶺。府東百余里又有吳師嶺,皆路出建陽縣,府東百六十里又有三望坳,路通將樂縣。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