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昌縣府西百二十里。西至將樂縣百里,東北至建寧府二百十里,西北至邵武府百八十里。本建安縣地。唐貞觀三年,析置將水場。嗣圣四年,于將水口置蠲科鎮。景福二年,改為永順場,尋升為順昌縣,屬建州。南唐保大三年,改屬劍州。宋以后因之。明正德初,始筑城,周四里有奇。編戶五十八里。龍山縣南三里。勢若游龍,上有龍頭巖,登山巔,可盡一邑之勝。其西南有大明山,孤峙峭立,日出則光先照,因名。其相屬者曰金籠山,頂甚平曠。鳳山,在縣西二十里。五峰疊翠,高數百仞。縣西北二十三里有景靈山,與鳳山對峙。山高聳,常有云霧蒙其上,左有耳殊巖,下有黃家洞。宋建炎間兵亂,邑人黃氏族數百指避其中。又高峰山,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其峰拔出群嶺,下有交溪,溪源出西南四十里沙縣界交槎嶺,流與縣西之瞿村小溪合,因名。下流入于順陽溪。又西五里有寶山,亦峭拔。超華山縣西北六十里。周圍甚廣,接邵武府界,頂有泉,流分五澗。東出者曰橫溪,北出者曰李坑溪,南出者曰石橋澗,俱入順陽溪西北出者二,入邵武溪,山之幽曠處有田園居民數十家。中有嶺,曰寶嶺。又梅仙山,在縣北七十里,接甌寧縣界。山巔平曠,廣袤數里,相傳山以梅福名。縣北三十里,又有華陽山,三峰并列,山半有石門,高廣數丈,中峰頂又有巖,曰仙水。七臺山,在縣西七十八里。高峰峭壁,幾至千丈,其相望者曰缽盂山。又山,在縣西五十里,周二十里,巔有石洞,容數百人,中有泉,清澈可鑒。又寨山,在縣南六十里,昔人嘗立寨于此,因名。
徘徊嶺縣南十里。高五十丈,險峻鳥道,至嶺頭,路乃平坦,尋小溪而入,徘徊掩映,謂之洄村,四面皆絕壁,有石井,深不可測。一名亨龍嶺,或云洄村,亦名回源洞。宋韓世忠討賊帥范汝為于建州,汝為竄死于此。洄村溪之水,亦流入于順陽溪。
順陽溪在縣西北六十里順陽鄉。縣以此名。源出建寧府建陽縣界,東南流,至白芒,始通小舟。縣西有沙溪,自邵武縣流入;西北有密溪,自甌寧縣流入,俱合于順陽溪。又有竹步等八溪,亦自甌寧等境流匯焉。經縣前與大溪合流,而東會于沙縣之沙溪。西南溪在縣治西。即將樂縣之大溪也。東流至此,有西溪流合焉。《志》云:西溪出邵武光澤縣,縈流至縣治西,亦謂之罐砧溪,合順陽溪而會于大溪。西溪中有三灘,皆險峻。大溪中有五灘,三灘在上流,會西溪而東注,又有二灘會于沙溪。《志》云:自縣治東至沙溪口,凡六十里。石溪,在縣南二十里。相近又有棋溪,皆出沙縣界之桃源洞。《志》云:縣西南諸溪皆流匯于大溪。
仁壽鎮縣西北百二十里。宋為仁壽寨,元因之。明洪武初,改置巡司。又洪武九年,置仁壽稅課局于此。十四年,并置河泊所。石湖寨,在縣西北三十里石湖嶺相近。地勢寬袤,可容千余家。南唐保大中,別將張彥成領兵置寨于此,故址猶存。
上洋口隘縣東三十里。又東二十里曰下洋,又東三十里即王臺驛也。《聞見錄》:自上洋口而北出大歷口吉陽里,即建寧府甌寧縣界。源坑隘,在縣南三十里,山溪盤結,至為險隘,南通沙縣,西南達汀州之歸化縣。
雙峰驛在縣治西。宋置順興驛,明洪武初改今名。又富屯驛,在縣西北六十里,洪武初建。《聞見錄》:縣西北四十里有萬全橋,又西北二十里至富屯驛,又七十里至拿口驛,又西北八十里,即邵武府。自萬全橋而北百四十里,達甌寧之仁壽鄉,又北接建陽縣界。《通志》:萬全橋一名仁濟橋,元至順中建,后圮。近時重建。龍溪橋,在縣南。其地左負山,右臨澗,路轉山坳,始與橋直。宋紹定二年,寇至,官軍據橋為險,與寇戰,寇敗走。橋久廢,今仍架木以通往來。永安縣府西南二百里。西至汀州府清流縣百四十里,南至漳州府寧洋縣百四十里。本沙縣及尤溪縣地。景泰三年,析沙縣新嶺以南、尤溪寶山以西地置縣。弘治四年,筑城,周五里。編戶六十五里。
金星山在縣城西。西北臨溪,有石壁,巖如削。下為潭,燕水所匯也。《志》云:治東一里有東山,又有三臺山,三峰并立。大秀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巍然秀拔于群山之上。又龍會山,在縣東五十里,山極高峻,其巔群峰簇聚,如龍會然。
并櫚山縣北二十里。多產并櫚木,峰巒巖岫,高下相屬,其最著者為天柱、射垛諸峰,獅子、觀音等巖,降仙、步云諸臺,野云洞、銅盤澗及天池諸勝。李忠定目為小武夷。斗山,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天斗山。山高峻,自頂凹下,廣可五里,狀若斗然。山陰有風穴、洞,磴路,人跡罕至,絕頂有峰,曰合掌。
貢川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上有桃源洞、一線天諸勝。山峽斗絕,僅容趾陟,其巔田廬井井,故有桃源之目。正統間,鄧茂七等作亂,敗官軍于沙縣,據貢川為寨守之。茂七敗死,其黨鄧伯孫復嘯聚于此,官軍自沙縣進破其貢川、掛口、陳山諸寨,伯孫被擒,是也。陳山,見沙縣。石羅山,在縣東萬山中,突起七峰,次第排列,四面有洞,口狹而中廣。《名勝志》云:山在斗山東南。
黃田嶺縣南六十里,接漳州府龍巖縣界。縣東百里又有鐵山,嶺產鐵礦。又有新嶺,在縣東北八十里,即沙縣分界處也。黃楊巖,在縣北六十里。與汀州府歸化縣接界,上多小黃楊,因名巖。后亦名萬壽巖,又名鱗峰巖。四壁如削,周圍可十里,卓出群山之上。上有三洞相聯,幽深不測。正統九年寇亂,居人避此,寇不能攻。又北二里有翠云巖,亦名侍郎巖,峰巒甚勝。宋張駕、楊時、陳罐讀書處也。亦接歸化縣界。又百丈巖,在縣北五十里,高約百丈,周圍三里,四面削壁,中有一徑陡絕,其巔常冒云氣,與并櫚山隔溪相望。溪僅通舟,亦名桃源洞。又縣東北二十七里有官寨巖,巖石峻絕,相傳舊為官寨。《志》云:縣西有曹巖洞,空曠可容千人。
燕溪在縣城西。二水分流,中隔一岡,宛如燕尾,因名。源有三:一西出汀州府寧化縣境,過清流縣,下九龍潭而東,謂之龍溪。一西南出連城縣境,由吉山而東北流,又東至賴口,與龍溪合流,至城西南一里,謂之吉溪。一南出漳州府寧洋縣境,由掃溪口而北,歷張坡、車坂至縣治西,合于吉溪,是為燕水。東北流,會梅溪以下數溪入沙縣界,即沙溪上源矣。《志》云:梅溪亦曰大梅溪,出縣東,自塔下而西,東北會于燕溪。
九龍潭在縣西,即龍溪之灘也。曰長龍,曰安龍,曰傷龍,曰馬龍,曰三悟龍,曰五白龍,曰興龍,曰暮龍,曰下長龍,乃溪水最險處。未至長龍,有鐵石磯。從清流縣來者,必艤舟于此,厚縛竹葉,遮蔽船頭,別募土人持篙前立。遇龍處,水之高低常數丈,舟從高墜下,鉆入浪中,躍起,即有巨石當頭,相去才尺許,土人以篙輕拄即轉前灘,水既懸奔,又轉折于亂石之間。兩山夾峙,險隘陰翳,一瞬遲誤,便為齏粉,天下之險無逾于此矣。內六龍屬清流縣。下此又歷十一灘至沙縣界。正統中,群賊結寨于此,曰九龍山賊。官軍以計奪其寨,又敗賊于縣西高陽里。《志》云:縣西南五十里有安沙,舊傳聚沙成岸,水漲不崩,故曰安,或云出九龍至此始安也。縣名永安以此。高忠憲公云:從延平至安沙一路小舟,僅可載兩人。至九龍十八灘,每過一灘,舟皆猿掛而上,盡九龍,則陸行至汀州。
安砂鎮縣西九十里。舊為浮流鎮巡司,宋元五年,建為浮流寨。明改巡司。景泰三年,以浮流鎮為縣治,徙巡司于此,改今名。《邑城記》:縣治舊為沙縣之浮流口,當尤溪、將樂、清流,盜賊出沒之沖。唐李肅御汀賊于此,力戰而死處也。正統末,遭鄧茂七之亂,始議置縣。弘治中,城始就,阻溪負山,不事濠塹,稱完固云。又湖口巡司,在縣南六十里,接連城、龍巖二縣界,正統五年置。
黃楊寨在縣北黃楊巖下,舊名巖前寨。宋嘉定十七年,以其地險遠,置寨守御。紹定四年,增兵戍守。元至元中,設巡司。明洪武初,改為黃楊寨巡司,十四年廢。又龍口寨巡司,在縣北,宋慶元四年,置寨,設軍屯戍。元廢。又大陶寨,亦在縣北境,元至元中置,后廢。舊皆在沙縣境,后改今屬。蓮花寨,在縣東五里。山形如蓮花,周圍壁削,一小徑可登,僅容側足。宋元之季,鄉人多避寇于此。明正統十三年,沙、尤寇發,鄉民多賴以全濟。
蜂口隘縣南四十里。又南二十里曰林田隘,為路出寧洋縣之要隘。由此而前,東西南三路俱可達寧洋,凡六十里而近。
大田縣府西南四百里。東至尤溪縣百七十里,東南至泉州府德化縣二百里。本尤溪縣地。明嘉靖十四年,議以地界延、漳、泉三府之交,深阻嘗為盜藪,乃割尤溪之十四都,益以永安、漳平、德化諸縣地置縣。明年,筑城,周不及四里。編戶四十里。
雙髻山在縣城北。高聳圓秀,雙峰并峙,為縣主山。又北有五臺山,五峰突起天表。其兩峰尤為杰出,自下望之,縹緲入云,亦有雙髻之稱。麓有漈,曰龍源。懸流百仞,其下潴為龍潭。大仙山,在縣南,亦有雙峰插天,如仙人角髻,立于云外,縣之鎮山也。《聞見錄》:大田東南二十里有仙峰山,接泉州府德化縣界,即此山矣。又雪山,在縣東南百里,高千仞,延袤十余里,雪常凝其上,南接靈峰山,亦高勝。
銀瓶山縣東三十里。瓶亦作屏。舊于此閘辦銀課,其山兼產銀鐵。明初亦置銀冶鼓鑄,漸逋聚為盜。景泰后罷冶,惟鐵冶尚存,奸民擅其利。相近有太素山,逶迤層累,冬多積雪,一望皓然。又東南有白鶴山,層巒疊嶂,高矗千仞,昂然如鶴立云霄。《志》云:縣東有東屏山,蒼峭壁立,方正如屏。山背有嶺,接尤溪縣界,后漈溪迤邐十五里,泉石甚佳,曰山后嶺。大富山,在縣西六十里,接漳平縣界。上有泉,一鄉之田俱籍其灌溉。又大寶、小寶二山,在縣西北五十里,接永安縣界,產鐵礦,最佳。南臺山縣南二百余里。一名臺閣山,山勢高聳,上平如掌,有池不涸。相近有蓮花崎山,安仁巡司置于此。又有天湖崎山,其巔有湖。又南為石筍崎山,頂有三五峰,卓立如筍也。舊俱屬德化縣,后改今屬。
靈惠巖縣東北九十里。巖壁峭拔,有洞可環坐千人。其泉曰圣泉,隨飲隨溢。舊名師姑巖,一名佛窟巖。山之陰即沙縣界。又東巖亦在縣東北,懸崖阻峭,惟一徑可登。鄧茂七之亂,鄉人結寨于此以拒守。又郎官巖,在縣東,正統間,官兵剿寇駐師于此。《志》云,尤溪令李文兗所駐,因名。縣東北又有陳平嶺,嶺舊在永安縣界,西去永安八十里。元末陳友定開此嶺,路通尤溪,因名。又ㄡ嶺,在縣東南興原,商旅往來處也。又南有柿臭嶺,產鐵礦。龍門洞,在縣東南,舊《志》:在尤溪縣南六十里。峻絕萬仞,四面無路,僅羊腸可通,一名滴水洞,中容二三百人。
縣前溪在縣治南。源出德化縣界,環繞北出,縣境諸溪澗水悉流入焉。東北入尤溪縣境,亦謂之大溪,即尤溪之上源也。東溪,在縣東北七十里。其初發處為觴溪,流經英果寨而西南出,會渡頭溪。又渡頭溪,源出縣西北永安縣境,東南流,二溪皆合小溪諸流以達大溪。
英果寨縣東七十里。宋元豐三年,置寨設巡司。元至元二十年,徙而西北,在今陳平嶺相近。明洪武四年,復還舊址。本屬尤溪,后改今屬。又安仁巡司,在縣南。正統中建,本屬德化縣,后改今屬。石牌隘,在縣東南四十里,路通德化。又縣南四十里有大績隘,亦南出德化之徑道。又桃源隘,在縣西南百里有桃源店巡司,路接漳州府漳平縣界。《志》云:舊有長安隘,在德化縣西北二百里,路出漳平,今亦屬縣界。
附見:延平衛在府治東。洪武元年置。將樂守御千戶所,在縣治南,洪武四年置。又永安守御千戶所,在縣治東,景泰三年置。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