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梁山縣北四十里。舊《志》:天下十大名山,漁梁其一也。其水南流為建溪,北流為信溪,里人多堰水養魚,故名。地甚寒,諺云:無衣無裳,莫過漁梁。宋時置漁梁驛于此。建炎三年,韓世忠追討苗、傅二賊,自衢、信進至漁梁驛,與賊遇,賊驚曰:此韓將軍也。遂潰。今通衢所經。其相近有船山,山勢高平如船,前有玉女峰。又百向山,在縣西北六十里,俯臨大溪,其勢挺拔,四面皆見。蓋仙山,在縣西北九十里,一名浮蓋山。《志》云:山介衢、信、處三府之間,周圍三百余里。又泉山在縣東北六十里,一名泉嵩,頂有泉二派,一入建溪,一入處州。或曰:《漢書》朱買臣言,東越王居保泉山,蓋謂此山云。銅鈸山縣西北百里,高峻干云,北接江西上饒縣之封禁山,南通崇安縣之岑陽關。中有泉,林巒環接。多事時,易于藏聚。今亦見崇安縣。又石龍山,在縣西北七十五里,三峰鼎峙,中一峰曰鵝兒峰,旁有池,周數丈。又有鵝子、白花等巖,亦接崇安縣界。百丈山,在縣西南百余里,尖峰嵯峨,高聳千仞。中有九井,謂之龍湫,接崇安、建陽二縣界。又大同山,亦在縣西南百里,見上建陽縣。
楓嶺縣北七十五里。嶺高險,林木青蔥,蹊徑逼仄,為浙閩分界處。嶺旁地高敞寬平,可為屯營,有戍兵駐守。嶺之北麓,俗謂之大竿嶺。又梨嶺,在縣北六十里,危峰仄澗,飛閣懸崖,至為峻阻,亦曰梨園嶺,以其地宜梨也。俗謂之五顯嶺,以上有五顯廟也。宋楊億云:天下之水皆東,梨嶺之水獨北,蓋水從嶺下而北匯。億言非篤論矣。又有折桂嶺,在梨嶺北十里,一名桂枝嶺,又名泗洲嶺,俱當往來通道。詳附見浙江重險仙霞關。柘嶺縣東北百二十里,接浙江麗水縣界。高千余仞,絕頂周回百余步。舊《記》:柘嶺峻極,勢徹蒼穹,狹道陡絕,不通牛馬。是也。有江村溪出焉,亦謂之柘水。謝靈運云:柘水出柘嶺,以地多柘樹而名。下流合于大溪。又富嶺,在縣東三十里,路出龍泉。駐嶺,在縣西九十里。嶺極高峻,路出崇安。又縣西北百里有查源洞,查溪之源也。接崇安縣界,石壁懸崖。宋紹興初,奸民據險作亂,設臨江、西安二砦以御之。紹熙初,寇張海作亂,民多避入焉。
南浦溪在縣城南,縣以此名,即建江上流也。亦謂之大溪,源出漁梁山。又柘水自柘嶺流合焉,縣亦兼柘浦之名,自縣北折而東南,復繞出縣西,又折而東南流,紆回縈抱,縣境諸溪之水悉流合焉。又南合崇、建二溪,為甌寧縣之西溪。《志》云:溪經縣南五里為火燒灘,列石ヴ,溪流險狹。又南五里為將軍灘,兩山夾峙,溪經其中,水石憑陵,舟行震蕩,舟入建江,二灘其發軔之始也。又南十五里為茅洲灘。又西南為丘源、塔嶺諸灘,水石ヴ,節節艱阻。余詳大川建江。
臨江溪縣南三十五里。其上源為查溪,東南流,至臨江鎮入于大溪。《志》云:臨江鎮即俗所稱觀前也,為津梁之要會。又有新溪出縣西南百丈山,石陂溪出縣西南七十里大湖山,洪源溪出縣西夢筆山,東源溪出縣南三十五里西洋山,下流皆入于大溪。
二渡關縣西北百十里。西至岑陽關三十里,又西至江西永豐縣五十里,為入閩之間道。其地山嶺ヴ,溪流回繞,東西二面皆為橋以渡,因曰二渡關。又太平關,在縣西八十里。又西有梅溪關,西北接永豐縣界,自梅溪而西出梨口隘,則西達崇安之道也。梨關,在縣北梨嶺上,舊嘗置關,以控險阻。《志》云:縣北三十里至仙陽街,宋初置遷陽鎮,并設監官于此,紹興初廢,俗曰仙陽。北至梨關三十六里,又北至仙霞關七十里。盆亭鎮縣西北九十里。山溪險仄,蹊徑四通。宋元豐三年,建盆亭寨,元因之。明洪武三年,改置巡司,亦曰盆亭關,西去二渡關二十里。《志》云:鎮舊有盆亭驛,宋元時置,兩山并聳,驛居其中。其地本名細泉村,鄉人隨泉勢作曲堰數十處,其狀如盆,因曰盆亭也。元末驛廢。又盆亭相近有塘峰洞,向為嘯聚淵藪。溪源巡司,在縣東北六十里。地連江浙,寇盜出沒。宣德八年,御史楊禧巡視銀場,請置司于此。又高泉巡司,在縣東七十里,洪武三年置。《南行記》:自縣境而東南,歷高泉、雁塘、蘇嶺、交陽、登嶺諸關隘,與浙江龍泉縣接壤。
保安寨縣西北四十余里船山上。宋置。又西安寨,在縣西六十里。又縣南四十里有臨江寨,亦曰臨江鎮。宋紹興中,置二寨以御查源洞寇,后廢。又靖安寨,在縣西南七十里,舊名里洋寨,宋乾道四年置,元廢。官田寨,在縣北四十五里,宋慶元二年置。又載初寨,在縣東北六十里。《志》云:宋紹興五年,上湖詹村盜起,立寨御之。俱元廢。又縣西南九十里有大湖廢驛,漁梁山側有漁梁驛,臨江寨有臨江驛,俱宋置。今改為大湖等鋪。
南浦橋在縣城南。舊名縣南橋,宋隆興初建。一名上官橋,以是時權縣事者為上官端儀也。后廢置不一。明洪武九年,疊石為址,架木為梁,上覆以亭二十三間。成化以后,皆因故址修治。又萬安橋,在縣城東,亦跨南浦溪,初名青游橋。洪武初,建于縣東北數里。成化中,始移置金鳳門外,亦壘石為址,而梁其上。后皆因舊址修葺。又三里橋,在縣城北。洪武十五年建。景泰以后,因故址增修。古湫橋,在縣西南五里。元大德間建。洪武十七年以后,屢經修葺,壘石架梁,凡數十丈,跨大溪之上,有潭甚深,所謂古湫潭也。松溪縣府東百六十里。西北至浦城縣百四十里,東南至政和縣八十五里,東北至浙江慶元縣八十里,北至浙江龍泉縣百六十里。本建安縣地。五代初屬閩,立松源鎮。周廣順元年,南唐升為松源縣。宋開寶末,改曰松溪縣,仍屬建州。明弘治中,始營城址。嘉靖五年,以坑寇猖獗,因筑磚城,周五里有奇。編戶六十八里。
松源城在縣東二十五里。王閩置鎮于此。南唐升為縣。宋遷今治。
蹲獅山在縣治北。盤回起伏,屹立縣后,為縣之主山。或曰蹲師山嘗有道者修真于此。又西北曰萬山,即蹲獅山來脈也。山周五十余里,或曰以所產萬種而名。石壁山,在縣治南。削立如壁,高數十丈,下有龍潭。
湛盧山縣南二十里。山形峭拔,常有云霧凝其上,相傳越王命歐冶子鑄湛盧之劍于此。下有石井,亦名劍池。東接政和縣界。又七峰山,在縣東南二十里,有七峰連亙,回巒疊,上摩青蒼。相接者曰妙峰山,峻拔霄漢,冠出群山。又王認山,在縣東二十里,秀拔出諸山之上。宋末益王由浙入閩,嘗過此,賞其奇勝,因名。東山,在縣東南五十里,一名吳家山。自趾至頂皆石,少樹木。舊產銀礦,有穿穴十余,深邃盤曲,莫究深淺,取礦者必舉火以入。宋隆興間,嘗立瑞應場,設官采銀,后廢。其南相近有南屏山,峰巒橫亙,喬木蓊郁,儼如屏障,上多奇石,一名石林山。
鸞峰山縣東北六十里。山勢峻拔,袤二百余里,接龍泉、浦城二縣界。上有龍井。又皆望山,在縣西二十里,高出云表,登之,則環邑諸山皆在望中。又西南有南峰山,亦高秀。松溪在縣南。亦曰松源溪,一名大溪。源出浙江慶元縣松源鄉,經梓亭寨迤邐而下,經城東,出關口渡。有平樂溪出縣之東山,西北流三十里合松峽溪,又并流三十里至此入大溪。合流而南,抵政和縣西境,接七星溪,下流至建安縣,為東溪。清泉溪出縣西北五十里筋竹山,東北流,經縣北,下流合于松溪。又白石溪,源出皆望山。直源溪源出縣北之花巖。渡頭溪亦出筋竹山,下流皆入松溪。《志》云:縣西北有新坑溪,源出慶元梓亭寨,亦流入松溪。又有云溪,源出縣西獅子巖,南流六十里至政和縣,入于大溪。
東關鎮縣南四十五里。元設于瑞應場,名東關寨。明洪武二年改巡司。永樂中,遷于馬鞍嶺。嘉靖八年,遷于縣東南鐵嶺鋪。萬歷中,又遷于峽橋,一名乘駟橋,即今所。又縣北八十里有二十四都巡司,亦元舊寨也,洪武三年改巡司。新窯隘縣北四十里。《聞見錄》:由縣而北,至巖下村,又三里有小關,離關二里即新窯,入浙江慶元縣界,前往慶元四十里。由新窯而西北十里為竹口關,又十里為石門隘,直通浙江龍泉縣。自新窯至龍泉,計程百二十里,為從來自浙入閩之間道。竹口關而外,又有仙莊溪、源上凹等隘,皆有徑達龍泉,而新窯、竹口為控御之要地。梓亭寨,在縣北七十里,界慶元、龍泉、政和、松溪四縣之交。宋置寨,元改隸龍泉縣,后廢。惠政橋在縣城東。宋紹興五年建,本名平政,后屢圮屢復。淳熙十三年,復疊石為六址而梁其上,覆以亭三十二間。淳中,增修改今名,后復圮。明永樂七年以后,屢經修建。又東為永泰橋,即關口渡也,宋嘉定中創建,后圮。明永樂十三年以后,屢經修建。又通濟橋,在縣東二十五里。本名故縣橋,古縣渡也。宋慶元二年建,后圮。明洪武十八年,重建。永樂五年毀。正統九年,重建,長五十六丈,上覆以屋,改名通濟橋。已上三橋俱跨松溪上。
政和縣府東二百四十里。東南至福州府古田縣三百二十里,北至浙江慶元縣百五十里,東北至浙江青田縣二百三十里。本福州寧德縣地。五代時,王氏立關隸鎮。宋咸平三年,升關隸鎮為縣,屬建州。政和五年,改曰政和縣。明弘治中,礦賊作亂,始筑城。嘉靖間,毀于倭。萬歷初,改筑今城,周二里有奇。編戶五十九里。
關隸舊縣在縣南。即王閩所置關隸鎮。朱氏松曰:《周禮》秋官司寇有司隸,掌帥四翟之隸,閩隸與焉。此里之人周時嘗為閩隸,猶古縉云氏今以名處州屬縣也。王潮不知書訛閩為關。土人又以鎮在州東,私號曰東和。宋延平置縣,徙東岸口,即今治也。黃熊山在縣治北,縣主山也。形如展旗,亦曰文旆山。城南又有文筆山,峰巒峭拔,與此相望。又有蓮花峰,在縣東,峰巒高峻,紫翠重疊,為縣之勝。洞宮山,在縣東南,重疊九峰,狀如蓮葉,亦名九蓮峰。《道書》以為第三十七福地。中有谷洋,地平衍,產銀砂,廣四五里,旁有夾岫如壁。宋坑冶司舊址猶存。又西為西門嶺,嶺右皆奇峰石壁,曲澗喬松;為翠屏峰。益折而南,曰東西二寶臺峰,峰之西,山勢開豁,有平田數頃。又南復有仙人壇、香山峰諸勝。又大風山,在縣東南十五里,峰巒秀拔,類廬山五老峰。
籌坑山縣東北二十里。山高廣,峰巖泉石,種種奇勝。其最高者曰天柱峰。又東北為池棟山,巖壁峭拔,橫截溪流,形如屋棟,下有兩穴,以泄東池之水。又銅盤山,在縣東三十里,高數千仞,為邑境之望。望浙山,在縣西三十里,一名浙山。拔地摩天,常有云氣蒙其上。宋紹興初,范汝為作亂,居民多避其上。元季紅巾為患,避此全活者甚眾。又獎山,在縣西北五十里,峭拔入云。山頂凹處有田百余畝,中有巖洞之勝。又飛鳳山,在縣北,一名正拜山,又名黃華山。《通志》云:元至元間,建寧路管軍總管黃華叛,號頭陀軍,嘗立營于山上。一云,黃華,宋時建寧左翼千夫長,嘯聚于此山,因以名。又回坑洞,在縣西三十馀里,據懸崖石壁間,中寬廣容百余人,邑民常避寇于此。又縣東北有紫云巖,《志》云:巖介閩浙間,高插云表,右有龍湫。相近者又有白云巖,山勢如屏,絕頂平衍。正統中,礦賊作亂,居人多避寇于此。七星溪在縣治南。源出縣東銅盤山下,迤邐西流,合眾溪之水,西南接松溪縣界,合松溪而為建安縣之東溪。浴龍溪,出縣南三十余里之九蓬山,西北流入七星溪。又東平溪,出縣西北獎山,南流出常口,受松溪水,又導流至西津會七星溪。又有胡屯溪,出縣東黃嶺,經池棟山下,亦會于七星溪。
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言情小說、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不代表本站立場
Copyright © 2011-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